本人算是个文学爱好者吧。看到很多文章,分析我国当代传统文学和网路文学的割裂,大概意思是传统文学自我封闭,形成阳春白雪的小圈子。而网路文学越来越商业化(或者说就是商业化的产物),追求爽感,越来越没有内涵(无贬义,真心希望有大佬推荐下有内涵的网路小说)

我个人生活经历还算丰富,对严肃文学和网路文学都蛮喜欢。但感觉两者差别太大了。现在只能在文学院教授的指导下,挖空心思,争取发《收获》,然后背地里偷偷写没人看的通俗小说。不知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不用纠结,如果分出「故事」这个体裁就不会纠结了,本来就有这个「体裁」的。也就是说,网文写的是「故事」,并不是小说。

没必要把严肃小说的潜在标准非要套在网文上,网文就是在讲好一个故事,尤其现在,它就是在为改编「剧本」而存在的。

他们是两种东西,只是共用了网路这块阵地而已。就像货架上摆著手工咖啡,也摆著速溶咖啡。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搞清楚自己的创作目的。你的目的是要写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小说呢,还是希望你的故事可以被影视化?

但是,无论你选择以上哪个方向,和选择「网路」还是《收获》是两码事。无论你选则哪个方向,个人认为选择网路是更为合适的。你之所以纠结「阵地」,是因为你更容易接触到网路,能感受到在网路出人头地的难,而对于《收获》之类的传统文学杂志你毫无了解,所以你不知道在这些地方出人头地有多难。网路是平民化的,是大众化的,不管你能不能出人头地,但你至少能获得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收获》这些,你可能终其一生,连它的边都摸不著。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要求更高,还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圈子,而且,相对很封闭,你得先有个机会混进那个圈子。怎么混?抛开人脉,首先得有东西呀,得有作品呀,不然你和那些圈子里的人谈什么呢?

这又回到了一个最最根本的问题——你先得写!写!

怀抱文学梦想的人千千万万,能写出一个作品的大概百分之一都不到。想得太多,写得太少,无论是选择传统文学还是网路文学都是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目标读者都不一样,怎么看啊。网文的读者在网路不存在的时候,根本就不算读者。

如果你能同时在《收获》和通俗小说领域获得成功,那自然最好,但如果两边都乏善可陈,不如就专精一个方面。

其实很多文学杂志也不都是所谓严肃文学啊,也会有版面给"类型小说"吧?


我觉得你说挺对,我和你很像,也很喜欢两者,但一些网路写手的素质,确实令人喜欢不起来,不过好在他们出不了头。

我平常都写报刊文章,也是背地里写小说。

昨天,我也在想传统小说自我封闭的问题,它的落后以及被网路倒逼的改革进化。

但是,我觉得单纯的拿网路小说来对比,还不足以和严肃小说相提并论,因为它是通俗文学的一支,追根溯源也是属于传统文学的变异体,新体小说,殊途同源。

当然,我是指在文学价值,自我表达,传播文化等方面,严肃文学承担的责任与网路小说是不同的,网路小说更多是娱乐性。

用很多网路小说写手的说法,小白文,yy文等都是为了迎合读者,为了挣钱,所以传递思想,弘扬文化等社会责任是不足的,因此创作者表达是完全不同的,并不是因为网路才割裂,而是创作意图根本不同。

现在阅文每年都搞现实主义题材征文,而且是官方加持,委托主办,很多传统风格作品都再起点发表,而且收获很大,比一般网路小说写手强很多,身边有真实例子。

同样,很多网路小说写手都是爱好者,不是职业作家,他们创作主要也是自我表达,释放自己的想像力,挣点生活费,所以从根本上的表达是完全不同的。

当初,网路小说因为题材的大胆开创性,无法发在传统媒体,只能发在网路,才催生了网路小说的繁荣。早期的创作方式其实与传统无异,如果当时国内媒体足够开放,网路小说作家大体会像黄易,漫画家马荣成之类,彻底释放想像力,题材更加丰富。

所以,我现在看开了,工作需要就按工作标准来写,业余时间没人管了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吧,注定是不同的两个方向,各有各的圈子,你也别强求非要混到一起。

谢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其实我希望能有一个不受商业影响的写作平台出现,供那些不想受商业影响的创作者创作。

现在的网路小说平台太过商业化,这些平台会更多关注和推荐为了赚钱而写成的小说,而不受商业影响,纯粹为了自己而写成的、有作者性的小说往往会被平台忽视,最终被埋没。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现在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写网路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因为他们不知道也看不到有作者性的网路小说。

其实我在看一些早年的网路小说时(2008以前),发现那些创作者真的是抱怀著梦想和自由去写作的(虽然作品不够文学),不知道为何现在这样的网路小说越来越难被发现了。


拙见!我倒觉得不存在「割裂」这么一说,这个词似乎是将网路文学看作传统文学的新时代承托一般,但这俩不论从定义还是性质都截然不同。

私以为网路文学并非主流,传统文学也是,话语权究竟在两方背后的哪一群体很难说,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冲上沙滩的贝壳——你发你的光我发我的光。而且追求爽感无内涵的文字,在哪一时代都是存在的,正如传统诗学的文质之争。众口难调,审美不应被固化,与其互相争辉,倒不如各自摸索各自的路,网路文学应该如何界定自己的存在,如何摆脱文化工业的侵袭,传统文学又该如何在商业社会完存羽翼,乘风而起,这些比起「互踩」重要的多。

二者的区分仅是作品在评论维度上的区别,但作家却不会,人是活的,作品风格不同,会分期很正常,会写阳春也会望郑风而心向往之,蔡伯喈庾信元稹梅圣俞谁没写过几篇奇奇怪怪的东西你说是吧()只要你乐意写,有胆子发,旁人凭什么动你的笔杆子嘴皮子呢?


以下是我个人看法:

这两类文学从来就是割裂的,但时代的发展令它们渐趋融合!

艺术,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别。

在我国古代,由于精英化文官体系的长期存在,文人掌握了社会的财富偏好及舆论导向,相较于市井小民甚至贫苦农民,他们的艺术修养、见识阅历普遍更高。在那个时期,诗词歌赋散文曲剧乃至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它们的都是文人,都在追求艺术上的卓越,而即便是没怎么读过圣贤书的戏子,下九流的行当,想要进入豪贵门庭献艺收获名利,也要尽全力雕琢自家剧目以期能迎合这些口味刁钻的观众,只有自知无力为之,在这行当仅为混口饭吃的,才会将作品尽量「小白化」,以期能迎合没什么艺术鉴赏力的小民。作为艺术工作者,艺人们一般会非常清楚自己要走哪条路,连这都想不明白的,基本都饿死了。

那个时候,传统文学(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不啻天壤,是最割裂的时代。

随著教育普及,社会民众识字率越来越高,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而最重要的是,财富偏好与舆论导向慢慢发生了改变——小民们有越来越多的闲钱可以投入了,开始成为舆论形成的主要参与者了!艺人们逐渐醒悟:时代变了,将小民们迎合好了也能活得很滋润,而且这比迎合精英文人要容易得多。于是,大批抢不到精英文学头部资源的创作者开始进入通俗文学领域这片蓝海奋斗厮杀。

这个时候,是传统文学(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融合的开始。

随著教育的继续普及与升级,创作者群体多了起来,而随著互联网的普及,作品的传播越发自由,无论精英文学还是通俗文学俱成红海,行业竞争的内卷化愈演愈烈。就像社会以分工提升效率,文学行业的深度竞争带来了创作的品类化,通过分类标签,诸多小品类泾渭分明。在这一思潮的引领下,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间显得壁垒森严,尽管二者在实际上融合之态愈发明显。

我有理由相信,随著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不断升级,民众的艺术审美不断提高,通俗文学的下限也会越来越高,两派文学也会融合得越来越紧密。如果有朝一日,两者能不分彼此,说明民众的文学审美能力已然均衡,那便是大同之世了。

当然,从哲学的角度说,我们的社会一直在螺旋式向上进步,却永远不会到达理论上的顶点。大同社会不会到来,但好歹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融合的趋势不会变。至于说,会不会有脑机接入,导致一部分精英人类艺术审美能力取得物种式跨越,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间再现鸿沟,那就是赛博朋克的问题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传统文学总是感觉每一次都能看到新奇的点,可是我现在看网文完全感觉不到可能是现在的要更照顾读者感受吧也可能是现在的网文门槛太低,总感觉他们有的写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的抓不到核心很多都浮于表面,但是后来我仔细想了想可能网路文学是必然这样的,我之前给别人推荐一本书结果他听完就不想看了,他说感觉有点严肃,他还是喜欢看这些轻松点的,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但感觉或多或少都有点这样的心里吧。


很简单的道理啊。

信息时代带来的差异,以及受众群体的分离。

假如你是传统的纸媒及严肃文学的受众,自然偏向传统文学一边。反之,你一开始就接触网路平台更多,也就会倾向于那一方。双方依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假若没有踏出自己圈子去「其他领域」「看一看」的想法,就永远都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认知上了。


再增添一点自己的看法。

不同于其他答主专业化职能化的分类方法,个人以为,传统文学专攻的点在文字语句的技巧上,如何描述,如何恰到好处的修辞,如何用不同方式抒发个人情感,网路小说重在剧情内容的爽点,而且恰恰将文学中戏剧结构的部分发扬光大,其独特之处尤其存在于丰富的想像,对异世界的幻想。

单看网路小说的内容,可以和西方奇幻文学联系在一起,可是网路小说又不能等同于西方的奇幻文学。归根结底,这是和中国文学发展有很大关系的。中国没有西方通俗文学流行的繁荣时代经历

明清白话文小说以后,文学在民国比起说是大众或精英的休闲方式,倒不如说用以思想斗争更贴切些,缺乏通俗文学对喜闻乐见的戏剧性情节的需求。往后,由国内外学院派的推动,传统文学向著更严肃、更注重技巧、更脱离普通人生活的方向发展,不管是西方曾经辉煌一时的「名著」小说,还是中国靠近现代的传统的白话文小说,它们作为最可能接近于「通俗文学」「经典」文学,逐渐被现在「村上春树」式严肃文学取代,不再能重返于当下。

同时,西方在历史进程中早已演化出「奇幻文学」「科幻文学」等等分支,足以支撑严肃文学「一家独大」时群众对其他文学内容的需求。反观中国,国内思想转变急迫,根本不够衍生更多的文学类别,便越发难以见到严肃文学以外的其他体系了。

以下是部分文学体系的名人和他们所处时代:

奇幻文学: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年1月3日-1973年9月2日),C.S刘易斯(1898年2月-1963年11月22日);

科幻文学: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爵士,CBE(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年12月16日-2008年3月19日),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Robert Anson Heinlein,1907年7月7日-1988年)

某些找不出分类的怪诞文学: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年8月20日-1937年3月15日)

(暂时就这些人,侦探小说也算,更早一些,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就不举例了)

现在网路小说的出现,正是在弥补大众对严肃文学以外其他类型的需求,所以标签经常能看到有「奇幻」「惊悚」「科幻」等等。

唯一问题在于,西方带有此类色彩的作品依旧能算作「文学」,而网路小说呢?虽然也称作文学,但离标准意义上的文学存在不小差距,这一点,看看马丁《冰与火之歌》刘慈欣三体,就能比较的出。

对于「传统文学」「网路文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个人较为认同的便是西方文学体系走向,拥有自己的兼具「戏剧」「文笔」的文学类型,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划分为「传统文学」「网路文学」两大类,相互对立,互不兼容。

至于说为什么额外强调要拥有「文学性」,而非「网路小说」自身为求更新对这种「文学性」的忽视,我想这是每个受过良好文字教育的人都难以容忍的吧?明明很有看点的一个故事,偏偏少了一点润色,感情上就没那么深刻了。


网路文学日趋商业化,所谓传统文学,也不是什么阳春白雪,有名文章尚且满纸屎尿屁,这个叫作阳春白雪?二者同趋下流,这个就是他们的融合趋势;为他们张目的言论,即令上下千载的谈古论今,多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为一些人的装逼和另一些人肚里的生意经,寻些合法性。没错,不问是否脸孔正经,没有一派的文艺真是为人民的,作者各有所好,唯独缺乏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这也不奇怪,古代的士大夫精神,虽说颇多男盗女娼,究竟还懂得口不言钱,自觉的认识到满口铜臭的不高雅,今天文化渐高的大众,在一些朋友眼里,却是怎样一种不可救药,日趋下流的俗物?用了取媚读者的文章,赚饱了不知世事的孩子钱,再来说什么未来俗会变雅,又当又立,喋喋不休。

不知二百年前,美国辛克莱《拜金的艺术》道尽了今天的困境,探讨了资本的铜臭,与文学的高雅,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作家为了生活,只好满心里塞著钱,可塞钱的心却难以写出好文章,作家由是不得不矛盾著,作著一种无奈的平衡。

那时候的文论,已经如此深刻的认识到了,文艺和金钱,这是一种矛盾,可今天多少朋友,还做著俗变雅的春秋大梦,仿佛一百年前社会主流思想中,人们阶级意识的转换,还能重来一次。

阶级意识的转换,意味著什么,这不是希冀著我们整个社会,再来一场天翻地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大变迁?曾经的士大夫也好,现在的俗人大众也好,有谁会觉得,满肚子藏著生意经的一种文学,原是高雅的。

这么说吧,而今的两种文学,一边为名,一边为利,都不是啥子好东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