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明白教育局的良苦用心,教育改革其实是分阶段的。

第一阶段:应试教育(新中国很穷,急需积累物质财富,特别急,「应试教育」就是特效药)

快速培养出能干活的人,使经济飞速发展,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就知道了。 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大概要到2040年才能完成。

第二阶段:转型期(部分地区先施行素质教育,再慢慢推广)

这个阶段,教育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力不亚于清末剪辫子那会儿。到那时,执政党全是90后的新生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加上「第一阶段」积累的物质基础,改革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第三阶段:成熟期(这个阶段趋于平稳,但会根据国际先进的教育做出调整)

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让学生尝试不同的事物,从而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爱迪生寻找灯丝的材料时,经历了999次的失败。所以别指望能迅速挖掘出孩子们的真正潜质,要慢慢地「试错」。但在这个阶段里,没有「第一阶段」的财富支持,是不可能有让孩子们「试错」的物质条件。

00后,10后,20后还处在"第一阶段"中后期,职责就是为改革积累财富。虽然这个阶段的人们在财富的道路上「裸奔」(道德的衣服已经追不上了...),但都是为了实现祖国更长远的目标,做点牺牲也是可以的嘛。

也许90后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委屈,生在了这个时期。但想想孙子辈能接受优秀的教育,就会好受些了吧。


谢邀 在我看来,应试教育最后还是高考制度,高考制度的形成归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比如,高考的本质在于资源的配置与再分配问题。大学的教育在目前阶段是属于一种社会福利(政府投入了巨量的财政资金,这些资金可是来自于所有纳税者),但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无法广泛地推广这一福利,所以只能采取一种既定的选拔方式,来选择那些如果得到这种福利后可以使社会整体效用最大限度提升的个体。


1.建立环境 : 国家要选拔人才 , 采取了以考试为手段 , 以分数为标准的方式。

2.先说结论:可以更改手段 , 也可以更改标准 , 还可以更改获取分数的方法。但啥都不改的话 , 由于获取分数有著简单 粗暴 有效的方法(背背背)。 自然就形成了现在的教育情况。。

3.推理过程 :

结合个人情况 , 在我从小到大的学习"数学"经历中我发现的学习方法有两种 ,一种靠推理 ,一种靠记忆, (当然也会有推理和记忆相结合的 , 本文为了分析推理和记忆的特征 , 所以不提这种情况)我是前者。 在小学我可以很容易解答出比其他同学更高一层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以所学的内容足以推论出,但老师又没教的知识。 由于小学的问题足够简单,可以很直观的反映出这一问题 : 一类人等待被教,教了就记下来 , 然后可以很容易应对已经学习的内容 , 但是对于未曾学习的 , 就举手无措了 , 而考试考的几乎都会是学过的内容 , 未学过的只会出现在可选体中 。 或许因为小孩子都是贪玩的 , 很少有人愿意学习 , 更别说超纲学习(当然我也不会积极去学习, 但是老师讲过最基本的东西对于我就足够了 ,我会从推论中得出超纲的东西) , 所以我的数学分数是无法被超越的。而且由于小学的内容很少 , 根本用不到记忆能力的开发!

然后到了初中 , 我的初中是会月考的 。由于是月考 , 学习的内容不会多 , 而且只考学过的内容 。 所以那些靠记忆学习的人会吃到甜头 , 多得一些分数(靠记忆的反应速度显然会比推理速度快许多 , 而且只考学过的内容 , 推理对于获取分数没有丝毫的优势) 。也正是由于这些正向激励 , 使得那些靠记忆学习的同学深信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加正确 , 从而更加刻苦,更加努力的去记忆 , 去背诵 。(在吃了三年甜头后冲向了他们向往的衡X中X)。

高中(是个小学校)我有个同学 , 是以全校第二的分数上来的 。我就不知道排到哪里去了 , 差人家好几十分呢。 我们是一个班 。然后被我吊打了(我成了班上第一) ....她著实落后落了一大截(不是单单落后我 , 而是落后好多人 , 他是典型靠记忆学习的), 然后抑郁休学~~~~ .. 然后到了高三 , 又到了拼刻苦 , 拼努力 , 拼记忆的时候了 ....我这种靠推理学习的自然是对其毫无兴趣 , 懒散惯了 ...长这么大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刻苦和努力.........自然就甩在了后面。。。 当然我也不在乎 , 我已经很清晰的认识到了靠记忆学习的呆滞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状态 , 他们愿意为了分数放弃思维过程 , 我才不愿意 。。。

迎来了高考 , 结果还用说吗 ? 在题量充足 , 时间限制的情况下 , 那些靠著幸苦刷了无数题型 , 几乎记住了每一种题的解题过程的同学自然脱颖而出 。。 我这种靠推理的哪有时间给你推理....有你推理的时间 , 别人能背出整本三XXX五XXX。 至于高考的选作题 ...当然也不会是小学时的超纲题 ...早就一并背下来了。。

好了! 人才选出来了 , 靠记忆力学习完胜 ! 靠推理的回家种地 。。。。。

至此 , 被选拔而出的人才(靠记忆力学习的人)就进入了大学的殿堂 ,

这些人有什么特性呢 : 刻苦 , 努力 , 死板 ,

没逻辑能力(别看是啥高等学府的人才 , 不见的会有基本的逻辑能力 , 靠记忆一样可以 , 所以遇到此类人才千万别奇怪。) ,

没推理能力(对已知的知识 , 解题能力极高 ! 但是对于未知的领域 , 恐怕就要歇菜 ....)

从这些特性里面恐怕可以解答很多之后关于教育,社会,科研很多领域内关于人的问题。。很多高等人才宛若智障 , 而许多乡野村人却醉心于研究(不管民科伪科....我替他们惋惜,我为他们不公,他们本该是社会的人才, 国家的栋梁。。在没有充足的条件下 , 依然为著推理奉献终身。。而你们这些吃著"别人吃过的肉"的食腐动物 , 有啥自豪? 有何资格对人家吃鲜草的评头论足 ?)。


1、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缺少探索、怀疑、理性、分析、实验,与西方的学习习惯太不同,从科举制度就可以看出,就是背背背,讲究忠、孝,权威,思想固化,背四书五经、背诗词,古代读书不就是从小背背背么。就算你有点天分,你有点不同想法,有点自己的理论,来个文字狱直接就结束!

2、检验学习成绩的方法太单一,就是考试,无穷无尽的考试,因为有高考这个尚方宝剑在那里悬著,家长学生老师不得不朝著这个方向去背背背,填鸭式教育,有谁不背不做题,可能就学不好。这个考试手段简单粗暴,没有找到更好方法之前只能这样。家长不可能放任学生玩玩玩。所以家长学生的方法也单一就是背背背。没有讨论问题,总结方法,思考问题的机会和场所。很多学生除了睡觉、吃饭时间,其它时间都用在课本上。

3、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真的不多,高考还是一个比较主要的方法,一个相对公平的办法,如果你刚好家庭普通,你不就得按照应试要求的标准做吗。

4、社会选拨人才的标准太单一,是根据学历、文凭来选拨。如果没有拿到应试教育这个文凭还剩下多少机会,拼爹的除外。


中国长期的儒家教育以及封建王权的控制,是造成中国应试教育的根本。在孔子的教学时代,老师就用戒尺来管制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包括在隋以后的科举考试,考生为了中举,按照书上的教科书式的思维方式回答。甚至后来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这都限定了中国的教育和学习模式
个人的拙见,自自古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价值观念的确立以来,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理念

不请自来。

应试教育源于高等教育资源需求远大于供给,以及考生人数大这个这个国情。

河南省怕是最好的例子,高考人数全国前两位,但仅有一所重点高校郑州大学,可想而知竞争有多残酷。

试想如果中国的大学像欧美大学一样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等,最后综合所有条件进行录取,那么这将多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高考制度使得录取的过程简化了,考生人口基数大也不再是问题,根据分数排名择优录取即可。

作为一场可以准备的且仅需要准备的考试,我相信不少愿意付出努力的学生其实是收益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如果要考察所谓的综合素质,那么就相当于还要考验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一个家境更好的学生有资本去参加更多的「有门槛的」社会实践或是培养业余特长,这无异于变相加分;一个更加努力但家境一般的学生很可能因为享受不了同等的资源而被抹去学术能力上的优势,这就不「公平」了。况且在这个时代,家境优越的学生也更易享受到校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我觉得高考制度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这种因家庭因素带来的不公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