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流动方式越少的时代越能。

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几乎是唯一的阶层流动方式,大学生(包括中专中师)包分配,有干部身份,有正式工作,以企事业单位和国企为主。只要考上就代表拥有了铁饭碗,尤其是农村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城里人,国家干部,吃计划(商品粮油肉蛋奶),这就是妥妥的阶层飞跃,现在再也感受不到了。

后来阶层流动方式太多了,进城务工、做生意成为和教育并驾齐驱的阶层流动方式,很多没考上大学的农村人通过这些方式完成了阶层飞跃,因此高考的阶层改变工具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了,但仍然是最主流的方式。

再后来随著房价的飞升,高考的扩招,教育作为阶层改变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小,只能成为人生提升工具(看起来高大上,但多多少少有点心虚)。


我觉得:教育可能完成个人的阶级突破,但是不能单靠「教育」打破社会的阶层固化。这两者一定要区分清楚。

前者是个例,是非常「简单」的。总有几个靠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社会地位,收入)

而后者是难以想像的。阶级固化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是多方面形成的。而教育并非独立的世外桃源,是社会的一部分,必然要收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然则,教育于阶级固化的作用是在于,本身差距过大的个体,是否在经过教育后,差距缩小了。

我觉得很难说,我国的政治、文化决定了教育规模巨大并且尽可能「平均」,而经济决定了教育的资源是不够的。具有资源的家庭可以补足这方面的资源。具体体现在学前教育,亲子教育,以及很多物质方面。但是这不是说教育没有用。应该这么说,如果没有教育,这个差距会更大,教育可以让本来大到不可思议的差距变得只是「差距挺大」(笑)。

然而固化并非只是与成长发展而言的,譬如人脉,资金等就不是教育可以解决的问题。教育比较理想的极限是将差距缩小到个人在受教育阶段的发展没有差异,而不能解决别的问题。

但打了这么个折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做到这个程度,意味著平均到每个孩子手上都有充分的资源。这个经济的发达程度,对于我是很难想像的。


教育不仅不能打破阶级固化,而且还能加固阶级固化。不如说教育就是用来维持阶级固化的工具,通过给不同层级的人不同的教育,来维持阶级的稳定。

金字塔底端的穷人和贱民只能接受极其有限的教育,从而浑浑噩噩挣扎在最底层,干一般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赚极其低的工资。

金字塔中间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担任更高的职务,生活得也能更体面。同时他们也掌握著一定的科学技术。

金字塔顶端的精英可以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他们利用高等教育院校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关系圈子,从而保证自己这个阶层的利益不会被下面虎视眈眈的中产阶级们抢走。

大资本家们哪怕第一代是白手起家,第二代第三代也会往名校里塞的。

教育程度越低,知识越少的人就越好忽悠,越不容易出现以下克上的情形。而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旦要号召点(不可描述),情形就比较难以控制。


为什么要上大学?1: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人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很多亚洲人来说,上大学,是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办法,是得到体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只要是没有太大的经济问题,大学是一定要上的,不仅要上,还要千方百计地上好大学。

【他们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以此来打破阶层固化】

2: 但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或者是欧洲人,为什么要上大学?他们会说,因为他想从事某些特定职业。在西方,如果你想从事像律师、医生、工程师等职业,就必须得上大学,但并不是所有职业都需要上大学,如果你想从事厨师、酿酒师、园艺师这些职业,就完全没必要上大学。而且,在西方人看来,上大学和社会地位没那么强的联系,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上大学,他们活得也很好,社会地位也不低。

【如果没有上大学,那就掌握一项谋生技能吧!】

(也就是说,亚洲人认为,大学几乎是一个必选项,一定要上,只有上大学,以后才能有体面的生活。而西方人认为,大学只是众多选项里的一个,只有想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才需要上大学!这就是西方人和亚洲人看待这一问题的差异!)

教育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的确可以打破阶层固话!上大学是接受良好教育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身处底层也没有上过大学,要进阶到中产阶层,需要先掌握技能。(也就是一技之长)

而中产阶层要进阶到精英阶层,则需要更多的博雅教育,不同阶层,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不同!

《人生七年》:一部关于阶层固化的真人秀

英国有一句谚语,叫做:「给我一个7岁的孩子,我可以告诉你他长大之后的样子」,也就是说「7岁看大」。

在1964年,一位叫迈克尔?艾普特的青年导演默念这句谚语时,突发奇想,开始了一个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最伟大的追踪研究。

他想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出身的阶层,能不能决定你的未来?

艾普特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孩子。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记录他们的状况,倾听他们的故事。他的采访记录,形成了一部时长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

这部片子现在已经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孩子从儿童到少年、青年,再到中年的历程。你可以看到,这十四个孩子在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的状态。

这些孩子,有的来自於伦敦肯辛顿富人区,属于富裕阶层;有的来自于中产阶层;还有的是来自贫民窟甚至福利院的贫穷阶层。

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言谈举止大相径庭,但是在7岁时,他们都同样无忧无虑,惹人喜欢。

有的孩子梦想上牛津剑桥,有的想周游世界,有的想去非洲帮助难民,还有的想当宇航员。未来对他们而言,似乎是一切皆有可能。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这些孩子长大以后,来自富裕阶层的孩子从牛津、剑桥的法律系毕业,成为著名律师,年薪500万元以上,家庭也幸福美满。

来自中产阶层的孩子成为了教师、公务员等,维持了中产阶层的生活。

而来自贫穷阶层的孩子没有上大学,成了搬运工和砌砖工,年薪也就在5万元左右。

寒门为什么难出贵子?

《人生七年》传达了一个非常冷酷无情的信息,那就是阶层固化——「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在心理学里,我们管这个现象叫「马太效应」。它来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有一句体现类似思想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话说的是,自然的法则,是损减富裕的,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然,是损减贫穷不足的,来供奉富贵有余的。

马太效应和《道德经》都说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积累了优势,比如金钱、名誉、地位,那么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寒门,真的就难出贵子吗?

贫穷家庭的孩子,在语言、记忆、自我调节等等多方面的脑功能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当我们对比来自富裕阶层和贫穷阶层的孩子时,我们不仅应该看到金钱财富这些表面上的区别,还应该看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更关键的因素。

下面我就从个人品行、成长环境和教育三个层面,和你一起分析一下阶层固化的深层原因。

阶层固化的是创造财富的品质

一个参加《人生七年》的富家子弟说,观众们只看到他们按部就班地进了牛津剑桥,但是没看到他们深夜埋头做功课的样子,没有看到他们为了考上牛津剑桥,放弃掉诸多娱乐爱好。

事实上,你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们从小就表现出了很多出色的品质。

比如,在7岁的时候,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就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人生规划。他们要上牛津大学、要成为著名的律师。

中产家庭的孩子,他们7岁时的梦想往往宏大但不落地,比如「反对种族歧视」。而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当时的梦想只是少挨打、少挨骂。

富裕家庭的孩子,在身体锻炼和饮食控制方面,也表现得更为出色。在56岁时,富家子弟依然保持著非常好的体型和身材;而来自贫穷阶层的孩子,虽然在年轻时还相当帅气,但是到了56岁,几乎都成了胖子。他们的后代,虽然年龄只有20来岁,但绝大部分人也是肥胖身材。

自控力是预测人生成功的非常有效的指标。试想一下,如果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怎么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坚持不懈朝著自己的目标奋进呢?

富家子弟这些优良的品质,当然不是天生的,而是和父母的教养密切相关。在《人生七年》中,富裕家庭基本上只有两个孩子,而贫穷的家庭通常有3到5个孩子。富裕家庭的父母之间,通常也有更稳定的婚姻。因此,富裕家庭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源,也能得到父母更多、更持久的精神关爱。

从这些现象中你可以看到,富裕阶层固化的实际上不是财富,而是固化那些能保持并且创造财富的内在品行。

丰富的环境刺激促进智力发育

成长的环境不仅会影响到孩子品行的培养,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

一项对贫穷家庭孩子的智力研究表明,孩子的聪明与否,只有2%是来自于基因的贡献,而绝大部分是来自于环境的影响。基因的表达,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而贫穷家庭的孩子,所处的环境极其匮乏,即使他们本身具有优秀的基因,也无法被唤醒发挥作用。

在《人生七年》中,你会看到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7岁时就已经在阅读《金融时报》、《时代周刊》和《观察者》,聆听甲壳虫乐队的歌曲。这些丰富的环境刺激,不断地促进这些孩子的大脑发育。

而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有的在街头打架,有的孤单寂寞,一整天都找不到人说话,缺乏来自环境的有效刺激。

其实丰富的成长环境,并不等同于优越的物质环境。它需要的是父母、学校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

孟母三迁的故事你肯定很熟悉。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曾经效仿孟母:他们退掉了我父亲在政府大院里分到的宽敞房子,到我母亲所在的中学里去分了一套很小的房子。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时生活的空间拥挤了很多,但是学校的环境,让我更加专心地学习,而不是在大院鱼龙混杂的环境里混世。

修改于2019年6.10号

用教育打破阶层!

《人生七年》里,就有两个跨越阶层的例外,能给我们启示。

第一个例外,是一个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他因为考试发挥失常,去了一所较差的大学,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建筑工地打短工。等到了28岁再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四处漂泊,吃社保的流浪汉。这是个反例。

第二个例外,是一个来自乡村贫穷家庭的小孩。在14岁接受采访的时候,他非常羞涩,眼睛都不敢看著镜头。但是到了21岁,他已经进入牛津大学物理系就读。他变得十分健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后来,他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从贫穷阶层,迈入了精英阶层。这是个正面的例子。

造成这两个孩子之间差别的,有很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这里,我要引用《人生七年》当中,一个成为著名律师的富家子弟说的话,他说,「你没法给孩子任何实质的东西,但良好的教育会让他们终身受用」。

这句话我非常认同。不过我要澄清的是,良好的教育让孩子终身受用的原因,可不仅仅是知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教育让孩子和一群优秀的同龄人待在一起,他们能形成一个未来社会精英的社交网路。

考上北大清华,并不是意味著你在这些名校,能学习到其他大学学不到的知识,而是意味著你加入了一个未来精英的俱乐部。

同样地,北上广的生活远比家乡二、三线城市的生活更为艰难。

但是,留在北上广,你就有更大的机会和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一起成长。这就是我们不断上进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每向前一步,我们就能加入到有更多、更优秀人的阶层。如此往复,我们才能打破阶层固化,从底层迈向顶层。


嗯,问个事,你觉得大家熟知的「绘本」是给什么样人看的?

就这么说吧,绘本这东西在国外也流行百年历史了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家庭有可能有多余的钱给娃娃们除了买点玩具之外还买可供他们这个年龄专门读的童书呢?

当然,除了知识分子家庭,能买得起童书的家庭非富即贵。

这就是阶层。

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强调,绘本真不是给「普通阶层」的家庭看的东西。

一个从小看绘本的孩子,在富人阶层下,就有可能在上小学之后抛弃绘本,转投莎士比亚的门下。

但一个从小看绘本的普通人家孩子,由于父母不能够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多图到少图到无图的引导,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只愿意看图、读不下长篇文章的底层人民。

所以,我看这些知识女性,好容易觉得自己读了二十年书,懂了点「市场化」的教育理论,就给自己孩子买大量的绘本,还以此为荣,我就琢磨著,这个世界还真是疯狂。

坦白说,绘本未来能不能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这还真不好下定论,但我已经积累了大量由于喜欢绘本而不愿意阅读纯文字书籍的普通家庭的案例。

有钱人家的教育体系是完善且科学的,不痴迷绘本,自然会想办法引导孩子阅读更加高深的文本;就算没钱,像我们家这种高校老师的家庭孩子,也从来不支持孩子读太多图多的书籍——我爹,看到我给娃看绘本就发火,对,我在他的引导下研究起了文史哲,当然也爱阅读。

所以你看,高等阶层下的孩子,当然不会轻易痴迷或被市场化的营销策略所轻易洗脑……

而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却在一波又一波的洗脑之下,抠著自己的钱去买高档的四色彩印绘本,朝著坑娃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通过绘本养成热爱读纯文字并善于思考的孩子,目前没有什么准确的案例,我不能说一定没有;但不依赖绘本,让儿童尽早进入纯文字阅读从而使儿童热爱阅读并提升阅读能力的案例,我这倒有一堆,我便是其中之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