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是文化差异呀。这个是人性。

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这种想法。

对有的人来说,他们过的真的是太滋润了,别人过得比他好还是比他差,他们都不太在乎了。

对有的人来说,生活太苦了,真的没有心思去管别人了,自己都不知道下顿还有没有呢,连嫉妒的念头都没力气提。

对有的人来说,后天受的教育让他们知足长乐,或专注于提升自己,或安于现状。

剩下的呢,有的偶尔会嫉妒别人、不盼别人好,但该过自己的生活还要过自己的生活。

或许西方社会的平均福利比咱好点,比咱富点,但毕竟大家都是人,凭什么我有的你没有。

总不可能西方世界=极乐净土人间仙境吧。

如果真有个造物主,我估计啊,他也不太能见得人好,要不为啥好的东西不是人人拥有,劣根性倒是共通的呢。

-

说句题外话。

如果有条件,我得回到小学时代,把一书架的意林全烧了。当初真是蠢得可爱。


你今天早上刚到公司,发现桌上有个红包。

打开一看全是现金,共计2000元。这是老板给你发的奖金,用以表彰你的工作表现。你很开心,决定以更好的业绩回报老板。

可是午饭时你的心情差到了谷底,因为你发现除了你之外,其他同事每个人都拿到了5000元的红包。

「我哪里做的不如别人?要这样对待我,特么的老子不干了。」

你为什么这么生气?你的财富总量可是刚刚增加了2000元的啊。而且在不清楚其他人奖金的情况下,你分明是很开心的啊?

为了帮你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儿,丹尼尔·卡尼曼研究了一下,他这一研究不要紧,直接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些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选择:

结果,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

——我们拚命赚钱的动力,居然大多是来自和同伴间的嫉妒和攀比。

卡尼曼由此得出结论: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是以某参照点为依据的,所谓的损失和获得,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

就像你上午的参考点是自己的财富总量——增加了2000元,所以你很开心;你下午的参考点,变成了同事的获利——你觉得不是自己增加了2000元,而是比别人少拿了3000元。这就是前景理论中的参照效应。

对于参照效应,艾瑞里教授调侃说,《圣经》十诫里最难奉行的就是这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奴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艾瑞里教授举了一个例子:

1993年,美国联邦证券委员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高管的薪金及福利待遇。想法是,一旦薪酬公开,公众、媒体和公司内部会给高薪主管带来压力(1993年,主管们的平均薪酬是普通工人的131倍),这样董事会就不会再愿意给高管们支付天文数字的薪金和福利了。

结果薪酬一公开,美国公司的主管们开始互相攀比工资,纷纷回公司要求幅度惊人的加薪。结果导致主管们的平均收入增长了3倍,相当于普通工人的369倍。

20世纪的记者、讽刺家、社会评论家、愤世嫉俗者、自由思想家H·L·门肯说,一个人对工资是否满意,取决于他是否比他的连襟挣得多。

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了:

幸福,就是比你的邻居过得好一点。

——隔壁老王可以证明。


感觉只要是人类就存在人性上的一些比较黑暗的地方,有嫉妒心什么的,不分国度的。


不一定,人的精神层次越高,这种想法越小。自身足够快乐,精神足够积极的人是绝不会有这种想法的,反而希望别人过的比自己好,因为他们已经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也希望他人满足于生活(可以说,希望别人过的比自己差,是一种严重的嫉妒心理,只会发生在不满足自己现有生活,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现状,无法使自己的生活令自己满意)。然而由于人类天性和大家基本都是俗人,精神层次没那么高,都希望自己有优越感,所以大家普遍会嫉妒比自己过的好的,满足于存在生活的不如自己的,因为他们会给自己带来一种优越感,而反之会给自己带来一种自卑感与不满足感。更加开朗的人没那么深的嫉妒,但是人不管文化如何,都有嫉妒别人的心理,因为人类社会中比较实在太普遍了,久而久之没法避免。正因如此,西方人中肯定存在题主所说的人,而且为数也不少,我们国家肯定也有,我们受儒家思想影响太久远了,而儒家思想中有非常非常严重的比较思想,而且儒家思想比较保守内向,封建内容严重。所以中国现在必定也存在著题主所说的人。


人类天性,与人种无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