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是小城市落后10年,更不开放,种族歧视更严重

一种说法是小城市人更友好,大城市陌生人社会

作为一个准备去留学的小朋友,我迷茫ing


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这个问题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对比以后才更好选择。

首先最直接,也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肯定是物价。

知名城市生活指数平台Expatistan 曾经发布过一份加拿大各地物价清单排行,统计结果显示,安省的多伦多物价指数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BC省的温哥华,排名第三的是西北地区的YellowKnife,阿省的卡尔加里、安省的密西沙加分别第四和第五名。

我们来看一下这份物价指数Top10名单:

Expatistan分别统计了各主要地区的衣食住行费用、个人护理费用、娱乐休闲费用等,对加拿大23个主要城市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了这份名单。

加拿大各个城市的生活消费水平各有高低,虽然和美国的消费水平相比,加拿大已经算是良心价了,但不同的城市也有所差异,以华人聚集的多伦多、温哥华为例,由于这两个城市的物价指数相差不大,消费水平差距也较小。

比如:在多伦多的快餐店里点一份巨无霸套餐或类似的套餐,需要花费11加币,同样的套餐在温哥华需要花费9加币;在多伦多打车( 以8公里为例 ) 需要花费22加币,同样的路程在温哥华需要花费19加币。

在加拿大生活,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在加拿大租房要花多少钱呢?

在多伦多,一个普通区域45平米的公寓月租金需要1429加币,同样面积和地段的公寓在温哥华的租金是1457加币;多伦多普通区域85平米的房子月租需要1936加币,在温哥华则需要2071加币。

多伦多和温哥华是加拿大房地产市场投资占比最多的两个城市,房价也水涨船高,尤其是近几年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海外新移民买家的涌入,导致这两个城市的房价比加拿大其他主要城市上涨了不少。

最直接的对比就是,在多伦多、温哥华普通区域租一个45平米的公寓需要花费1400多加币,而在阿省的卡尔加里,只要花多花一百加币(月租金1575加币)就能租到同地段的85平米的房子。

加拿大统计局此前发布了一份全国贫困人口报告,这次的报告分析了2018年的国民税务情况,根据数据,加拿大2018年居民平均年收入为61400加币。

仔细算下来,如果是在多伦多、温哥华等物价指数靠前的城市工作生活,扣除房租水电和各项日常开支以后,光靠工资收入,能存下来的钱依然是比较有限的。

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有点像国内的北上深城市,属于典型的高收入、高消费城市,就业机会多,但同时也伴随的竞争压力。

加拿大BMO银行去年发布的一份加拿大劳动力市场排名中,温哥华、多伦多的排名并不理想,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首都渥太华(安省)、魁北克(魁省)、汉密尔顿(安省)、埃德蒙顿(阿省)、温莎市(安省)。

可以看到,BMO银行还特地跟2013年的排名进行了对比,排名虽然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多伦多和温哥华都未能跻身前五榜单。

这份排行榜正是综合了全加拿大的就业市场、住房可负担性、税务压力等因素得出的宜居城市排名。

可见,温哥华和多伦多这两个城市相较其他城市而言,无论是在就业、住房还是税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压力。

国内有人逃离北上广深,加拿大也有人放弃温哥华、多伦多等大城市,选择去别的城市定居生活。

对于想移民或者留学加拿大的朋友来说,初到加拿大,可以选择一些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较小较的城市,这样有助于早日在加拿大稳定下来,慢慢了解这个国家。

对于想移民定居加拿大的朋友,我们建议可以选择加拿大AIPP大西洋四省移民试点计划申请移民。

加拿大政府近两年给予高度支持和关注的大西洋海洋四省分别是:新斯科舍省、新不伦瑞克省、爱德华王子岛省、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

加拿大移民部今年3月公布的2020-2022年移民计划(Immigration Plans)推出了一些欢迎新移民的重要举措,包括:

计划把大西洋四省移民试点计划(AIPP)变成永久项目,每年的配额增加至5000个;

促进偏远及北部移民试点项目和农业食品移民试点项目的发展,解决特定行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保证家庭团聚类移民的配额;

减少移民申请的审理时间,提高快递服务和客户服务等。

加拿大政府会著重增加偏远地区、农副产品行业等试点项目的实施,解决加拿大人才流失、劳动力匮乏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为此,加拿大政府计划将AIPP变成永久项目。可以预见,加拿大大西洋四省移民试点项目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追捧。

事实上,这并不是加拿大政府第一次对AIPP项目给予政策倾斜。

联邦政府和大西洋四个省份在2017年3月的时候共同推出了AIPP试点项目,由于这个项目的申请条件简单,门槛较低,刚推出受到很多人的关注。2018年申请量暴增,导致配额早早用完,联邦政府又新增了500个配额。

另外,这原本是一个为期3年的试点项目,但去年3月,加拿大政府宣布,将原本试行三年的AIPP项目延期到2021年12月。如今又计划将AIPP打造成永久项目,充分说明联邦政府对此项目的重视超出了预期。

为什么推荐大西洋四省移民试点计划?除了有政策扶持,申请要求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助于提升新移民的就业率。

WES(World Education Services)一项针对影响新移民就业率关键因素的研究报告表明,来加拿大之前在食品服务业工作的技术移民的就业率最高,为96.2%,其次是制造业(85.8%)、信息技术(85%)、金融服务业和银行业(80.8%)以及企业管理(80%)背景的移民。

AIPP正是一个雇主驱动的联邦移民试点计划,旨在帮助填补大西洋省份永久性劳动力短缺,支持外国公民永久居留。

加拿大并不是一个贫富差距特别大的国家,福利待遇非常好,所以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偏远地区,生活肯定都是有保障的。而且相比温哥华、多伦多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海洋四省的生活反而更有返璞归真的意境。


本人来自北上广一线城市,在加拿大安省南部尼亚加拉地区的四线城市留学、移民、居住了9年,分享一下个人体会。我认为小城市适合生活,大城市适合打拚,这跟国内是一样的。

来加拿大之前,在国内工作了十年,对那个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感觉越来越陌生——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和繁忙的生活节奏让所有身居其中的人都有一种疏离感,进而莫名的烦躁和焦虑。当时因为公司即将到来的一些变动,一边面试寻找下家一边抱著试试看的心态申请读硕士,下家和大学的offer都拿到了,我考虑了一下选择了后者。

因为申请得随机而仓促,出国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确,我没有全力以赴去申多大、女王、UBC这类一流大学,而是选择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录取率之高,我听一些本地校友都自嘲:「You can walk, you can talk, you can go to *rock.」 来之前,我对这所学校以及其所在城市的了解为零,真的是连名字都没听说过。

简单介绍一下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吧。谷歌上资料记载的常住居民不到14万(这人口规模还比不上北上广一个大型居住社区),位于安大略湖畔(西南岸),号称花园之城,别名」多伦多的后花园」,距离多伦多1小时车程,距离最近的美加边境20分钟车程。城市所属地区以果树种植、酿酒售酒、旅游观光、餐饮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是典型的休闲养老型城市。哦对了,这个地区另外一个大的产业就是大学,一所University和一所College每年能为这个地区带来成千年轻的消费生力军。

再说回我个人经历。拿到硕士学历以后就申请了移民并在这里留了下来,因为申请时已婚,所以老公和孩子也一起拿到了枫叶卡,然后就把孩子接来这边上学,刚好4岁入学上JK。工作方面,一开始做留学方面的自雇工作(从毕业拿到工签到移民下来前),然后就是周末兼职汉语教师(因为要一个人照顾孩子所以只能做兼职),再到去年开始在私校做全职老师,直到今年春天疫情来临被下岗。一直生活在这个四线小城市,生活过得娴静、淡然,甚至有点儿与世隔绝,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状态,孩子也很喜欢这样每天可以步行上下学、出门几步路就是湖边草地可以自由玩耍的日子。这一切,在我以前生活的国内大城市基本没有可能。至于在多伦多、温哥华有没有可能这样生活,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考虑到房价、人口等因素)如此这般生活所需要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肯定要远高于我所在的小城市。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满足小城市的这种安逸的。我在这里读硕士的同学绝大多数是比我小十岁、没有工作经验的国内本课毕业生,毕业以后,除了半数回国发展的,剩下的半数里面又有一半移居多伦多等大城市发展了。原因很简单,工作机会更多,生活(吃喝玩乐)更便捷——这跟国内人们都爱往北上广漂没啥区别。

至于题主说到的「小城市落后10年,更不开放,种族歧视更严重」这点,我是不赞同的。加拿大的城乡差距、大小城市间生活水平差距,我认为没有国内那么大。我所在四线城市的公共设施(图书馆、体育场馆、公园)一应俱全,并且人还少,没觉得那里落后。当然了,因为人少,所以没有也不需要地铁、共享单车这些,要非说这样就是落后,那还是挺落后的。关于开放和种族歧视这一点,加拿大本身是个移民国家,人口多元化是肉眼可见的,可以说再小的地方都能看到各种肤色的居民——依我为例,我的对门邻居是个嫁到加拿大的寮国奶奶,右边邻居是从乌克兰移民来的大妈,左边邻居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家都五湖四海、五颜六色的谁能歧视得了谁呢?大家互相之间都很友好、彼此客客气气倒是天天如此。

说了这么多,也不知对题主是否有帮助,更多是对我自己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吧。题主是要来读书的,所以还是考虑学校因素为主,毕竟你是冲著这所学校来的,等毕业以后,你对这个国家了解更多、更深入了,再决定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生活也不迟。


  因为转数学系必须要降一级,师弟比我晚一年毕业——所以他并不是真的师弟,只是习惯叫我师姐而已。加拿大的硕士只用读16个月,在师弟本科毕业的时候,我已经快硕士毕业了。

  我读书城市是安大略省温莎,典型的北美小镇,20万人口,到温莎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甚至觉得空气都是香的。当时并不知道在国外生活是什么样子,觉得可以在这里一直生活下去。然而小镇上并没有什么工作机会,所以当时想著自己开一个早餐店,水吧,或者超市。我们在华人论坛上看到有超市转让,出价几万加币——虽然并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是依然厚著脸皮问能不能承包或者分期,接电话的人显然并没有料到会有人要以这种方式来接手超市,虽然她并不反对这种方式,但依然拒绝了我,我十分感谢她当时拒绝的决定和拒绝我的理由:做超市太枯燥,年轻人应该做点有意思的事情。

  师弟两个月后在多伦多获得了一个移民公司的面试机会,到多伦多第一天就知道以后不会回温莎了。他不断和我强调多伦多的好:温莎有的,多伦多都有,而多伦多的热闹和繁华,是温莎绝对比不上的。我还有两个月才毕业,这两个月我每个周末都去多伦多,顺便带一些行李和家具。我们又觉得,多伦多是可以一辈子住下去的地方。

  师弟的移民公司没开几个月就倒闭了,倒闭那天我刚好毕业。在一些机缘巧合下,我和另外一名移民顾问成立了新生代。

  成立之初我们认为,做留学和移民,还是国内的市场大,而且之前的移民公司倒闭的原因就是合伙人每天吵架,合伙人之间还是分开的好。有了这个想法我就立刻回到了北京。从多伦多到北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起飞时的蓝天和降落时的雾霾。师弟却喜欢北京的天气: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至少室内不冷),但我知道就因为雾霾,我是不会留在北京的。

  说雾霾只是嘴硬罢了,从户口政策和房价来看,北京根本就没有一点要留我的意思。如果连老板都留不住,又如何能留住员工?在北京招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借著一个员工要从北京回西安发展的机会,我们开设了西安办公室。没过多久西安的员工就超过了北京,所以我又举家搬到了西安。西安真的是非常宜居的城市:物价低,房价低(当时),医疗和教育质量都不赖。

  但我们当时已经选好了去广州定居。公司不可能只开北京和西安,需要再开一个南方的办公室。广州是真热啊,夏天身上就没有干爽的时候,说是夏天,其实包括春天和秋天。你以为冬天就不冷了?冷的时候照样可以冻得你无心工作,而且房子里保证没有一台可以制热的空调。还有——我不会粤语。虽说如此,在广州的大半年还是颇有归属感,哪怕不会说粤语,大部分人也可以和你说普通话。广州的包容不在表面功夫,需要用时间去细细品味。

  到了不得不回加拿大的时候:如果5年内住不够2年,身份就失效了。我们并不觉得以后会回加拿大居住,却也不愿意就此放弃身份,所以晚去不如早去——越晚去,国内的羁绊就越多。

  当时蒙特利尔和多伦多都有了合伙人,回加拿大的首选就成了温哥华。我必须要夸一夸温哥华:这绝对是海外最适合华人居住的城市,没有之一。对普通话友好程度连香港都有所不及。在我所居住的列治文市,华人比例超过60%,没有任何服务是普通话无法完成的,母亲在这里生活毫无障碍。说到美食,国内比较火的连锁这里几乎都有:海底捞、留一手、德庄、太二、黄记煌…… 广式烧腊和早茶据说当年是香港最好的师傅移民过来的,总之和在香港吃到的没啥两样。烤鸭虽说比全聚德还贵很多,但至少能吃得到而且非常正宗。各种川湘菜、陕西小吃、重庆小面,烤串,桂林米粉,甚至柳州的螺蛳粉,都在开车15分钟的距离内。列治文有近10个大型华人超市,能买到任何国内能买到食品、调料、日用品。天气方面,夏天很少超过20度,冬天很少低于0度,夏天基本不下雨,冬天其实下雨并不多,而且说晴就晴了。

  这样一个城市如果骤然离开会有很大的落差。但在我们蒙特利尔的合伙人退伙后我们却不得不搬离。我们把能装的行李和家具装车,绕行美国开了五天四夜,去接管蒙特利尔办公室。

  我们都不喜欢蒙特利尔。这是英法双语城市,但法语显然得到更多的优待。不仅没有普通话服务,连英语都夹杂著浓烈的口音,能吃的中餐馆就只有三两家。在蒙特利尔生活期间,我经常发牢骚希望放弃居住,尽快回广州。

  好在找到一个靠谱的合伙人并没有用多久:在魁省大名鼎鼎、无人不知的猴哥成为了新生代的合伙人。回温哥华后我没有再嚷著回广州,随后又居住了一年多,我的宝宝在这里出生。新生代现在是加拿大最大的华人合伙人制移民事务所,我们有11个直营连锁办公室,9名全职持牌移民顾问。

  城市规模的马太效应在知乎上已经被讨论过多次,主流观点是如果不限制人口流动,大城市只会越来越大,而小城市终将会消亡。典型的有东京、首尔,不典型的如纽约、洛杉矶。中国如果没有户籍制度,北上广深会发展到什么规模根本无法想像,就算在户籍制度和赶人政策的重压下,北京上海的实际管理人口已经成为了无法显示的内容。

  加拿大也并不例外,我从温哥华开到蒙特利尔,从多伦多开到苏圣玛丽,从卡尔加里开到温哥华:途中我们经过了很多小镇,镇里年轻人都已经去大城市打工,超市里都是老人,就连赌场里也全是老人。这让我看到了三四线城市的未来,也更坚定了我回一线城市的想法。

  反观多伦多、温哥华:新移民绝大多数选择在这里登陆。哪怕本来设计目的就是让新移民去偏远城市的项目也不例外。新生代目前最火的移民项目:曼省夫妻搭配留学移民,本来是为了激励曼省的发展,但支撑大部分客户移民的信念却是登陆之后可以自由迁徙。甚至有客户收到签证后拉著一车行李去登陆,随后直接就开去了多伦多温哥华——他们一刻也不愿意在曼省多停留。

  知乎上大牛很多,满世界到处飞的也大有人在,但一年换一个或者换两三个城市居住的人大概不多。这篇文章相信已经表达了我的态度。我目前在新生代广州-深圳办公室工作:温哥华之大,也没能留住我躁动的心。


相对来说,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极具共性:人多车多,节奏快,房价高,机会多,压力大。

加拿大没有户籍制度,「自由迁徙」是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尽管如此,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人们都选择去大城市。大多数加拿大人除了故乡、选择定居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工作机会,二是教育环境。哪儿有好的工作就去哪里,是大部分人迁徙的理由;同时,很多加拿大人注重子女教育,从而喜欢在有大学的城市定居,相对来说人文环境、教育水平都好一些。

问与答之「加拿大哪个城市更宜居」

温哥华的中国生活


不请自来。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待了七年,城市人口纸面上400K+,实际城区面积100&

优点:

  1. 安静,城市里几乎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恐怖袭击都轮不到哈法;
  2. 房租/水电暖价格/车险低,低至温哥华/多伦多30%~50%;
  3. 在小城市的大学,一般学费较便宜;
  4. 风景比较好,自然景观充足;
  5. 本地人比较友好。

缺点:

  1. 节奏太慢了,基本所有事情的处理都非常慢,政府速度相对私企较快,很迷;
  2. 科技普及不高,工作学习中可能会发现很多同学同事不会用Excel;
  3. 本地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应该和教育资源不足有关;
  4. 物价高,选择少,杂货,消费品及一些服务价格高出多伦多/温哥华10%~50%;
  5. 经济水平较低,本地流浪/半流浪人口聚集在城区;
  6. 经济抗打击能力低,任何负面的经济波动都会导致大量人口失业,大量无业游民;
  7. 工作机会相对较少,上升空间少,岗位数量相对大城市,约按人口比例下降;
  8. 工资水平相对低很多,同等级岗位约为大城市薪资的65~80%,取决于岗位,岗位越高,差的越多;
  9. 创业机会较少,除了面向本地用户的餐饮/服务业或零售业,几乎没有创业机会,且本地人的消费能力较低;
  10. 我所在的城市,省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极高,令人没有动力工作。

基本这样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