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國沒接受上黨;

2,韓國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正面剛秦國;

3,然後秦國佔領了上黨;

4,再然後秦國順著上黨往南打河內;

5,縱方聯合起來,在信陵君的指揮下把秦軍打敗了;

6,秦軍撤回了函谷關;

7,魏國趁機攻擊韓國的管城……

咋這麼眼熟呢?


趙國不接受就確實不會有長平之戰了

這有好有壞,

好處是趙軍主力不會被一波流了,惡劣的形勢將迫使趙國在外交上多努力,有可能會把縱方一起拉下水抗秦,而不是自己做出頭鳥在長平挨揍

壞處是上黨就是秦國的了,上黨的地理位置對於趙國來說很重要,上黨緊臨閼與,秦軍一旦突破之,將直接割斷趙國晉西北與華北平原地區聯繫,進而直接威脅邯鄲。

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參考當時的形勢與秦國的策略,其實我覺得會跟長平及邯鄲之圍一個套路…只不過可能換個地方來

韓國這個菜雞加二鬼子孤立無援一定會迅速扛不住,上黨成為秦地。

秦國必定依靠上黨高地為基地,大肆威脅魏趙,尤其是趙國。秦國想繼續統一之路,打垮趙國就是必須的,

面對秦國的國力,軍力,地利都佔優的狀況,魏國肯定慫,但是實力完整又天子守國門的趙國一定會不得不正面對抗,趙國輸不起,興許雙方會換個地方來一場長平式決戰。

但是此時個人覺得趙國會有利好的,因為形勢完全不同於長平。長平是在趙國之外進行,而此時的會戰是在趙地展開。長平之戰,實際上趙國在外交上非常孤立,為什麼?他做了出頭鳥,接了燙手山芋,跟秦軍耗上了,但是局面並不明朗,戰爭發生在韓地,趙國還有和談迴旋的餘地,萬一趙國跟秦議和,那公開支援他的國家就成沙雕了,所以整個戰爭期間,魏楚磨刀霍霍,就是一直看戲,等著兩敗俱傷再來捅刀子。但是如果戰場進入趙國腹地,那意義就不同了,趙國戰敗亡國,那將徹底打破中原平衡,不僅宣布魏國涼涼,燕齊也都別想跑。

所以此時趙國就能有外交餘地,一旦挨白起暴打,邯鄲被圍,必定會逼迫縱方聯合,而且是前所未有的聯合(當然前提得是趙國的外交上線正常水平)其實這個局面對秦國不見得就是好事…多少還有元氣的趙國(相對於長平直接報銷40萬而言),還有機會鹹魚翻身的魏國(吃了宋地),加上一直裝孫子恢復實力的楚國(長平前楚國才啃了薛邑,盡收泗上)秦軍想要玩邯鄲之圍類似的戰爭,有一定概率會輸得更難看,繼而一路潰退回函谷關。

然後呢?估計痛定思痛的魏國一定會捶死韓國,應該說魏趙都想捶死韓國這個帶路黨二鬼子,但是對於魏國而言更為必要,然後引發楚趙不滿,然後傳統劇本上演,縱方內訌…


是個好問題。就長平之戰這場單一的戰爭而言,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是完全無法避免的。秦的戰略目標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其他六國在戰國晚期的戰略目標是,削弱秦國,保存自己。這兩者之間完全無法避免戰略決戰,除非其他六國能在短時間內提高綜合國力,從而讓秦國放棄統一天下的戰略目標。


無法避免。

子彈已經上膛,狙擊手已就位,上黨這塊戰略要地,是秦國戰略擴張必須要奪得的。

秦國開始「遠交近攻」外交策略,戰略擴張成基本國策。

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公元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公元前262年,秦武安君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

秦國對上黨圖謀已久,用兵已久,不會輕易,更加不會輕易放棄統一天下的策略。

趙國如不接受,反而失去地利,上黨是戰略要地,為趙國邯鄲的戰略屏障,一旦為秦軍所得,必將進攻趙國,這只是時間問題。


謝邀。

很多朋友都說了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都很有道理。談談我的想法。

秦國用了范雎之後,遠交近攻已經是國策。韓國的上黨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秦國一定要拿下的。秦國君臣都是這個觀點,所謂上下同欲者勝。

反觀趙國,趙孝成王沒什麼主見。馮亭率16個城池投奔趙國。這個肥肉趙王是想吃掉的。他舉棋不定,內心猶豫。先問王叔趙豹,趙豹不同意。又問平原君和趙禹,兩人同意。於是趙王就發兵接收上黨。

由此觀之,趙國內部對於是戰是和,意見並不一致。

秦昭襄王為了取勝,親赴前線督運糧草。秦王這種決心和態度,是把長平之戰當成決戰來打。

而趙國臨陣換帥,中反間計,只能說是一個戰術失誤。廉頗未必能贏最後。但是一旦戰事延綿,不能速勝。秦國也面臨他國軍事打擊的風險。

所以,秦趙對決是必然趨勢。早一點和晚一點,沒有太大區別。後期贏政統一中國曆程可以看出,只有趙楚有一戰之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