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会有这种疑问,古人是怎么知道这个食物的寒性和温性中性的?有的时候就很苦恼,喜欢吃水果,但是中医不建议吃水果,如果要吃,还要吃温性平性的,不能吃寒性的,吃什么水果前还要百度查能不能吃,或者全部都煮一煮。我还是比较信中医的,可能是一直没有遇到靠谱的,天天看养生堂节目,也不清楚他们到底是为了卖药还是还是真心会有神医,也不知道请来的专家到底靠不靠谱。有时候会怀疑。


「古人是怎么知道这个食物的寒性和温性中性的?」------你的这句话,问的太好了!自己再动脑子思考一下吧。

「我还是比较信中医的,可能是一直没有遇到靠谱的」----再想想,这是为什么。

「天天看养生堂节目,也不清楚他们到底是为了卖药还是还是真心会有神医,也不知道请来的专家到底靠不靠谱。有时候会怀疑」----恕我直言,不怕你不高兴,你的智商不很高。但知道怀疑,还有希望。


不存在,这是天中医的中药学博士说的,有问题找他去。


某位中医的回答很有趣,节选一点:

@中医彭文昭

首先,存在吗?

答案肯定存在啊!你冬天冷了,喝姜汤就能暖身子,夏天热了,用薄荷可以给你清凉感,吃西瓜可以补充电解质水分出汗降低体温,这不是很直观的「寒热」感受吗?

————————————————————

从这位中医的回答可以得出姜汤是温的属性,而西瓜是凉的属性。

那好,我在冬天把姜汤冷到结冰渣,你喝了会暖身子吗?我在夏天把西瓜加热到42度,你吃了会觉得冷吗?

所以我的结论是:根本不存在什么温寒属性,看过这些中医的回答就知道了,中医的属性全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既无法定性,更无法定量。


看了一下这个问题下的所有答案,都把这个问题简单化处理了。其实这个问题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里面涉及到哲学中大量的知识,比如经验证据的客观化标准、命题的可否证度、实在论等等,我这里讲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竞争性理论的选择,即在解释同一个现象的不同理论间,应该采信哪一个理论。

寒凉温热实际上是中医四性五味理论(又被称为性味归经理论)的「四性」,其核心概念是任何药物/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性」,「性」是药物/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以牛奶为例,很多人喝牛奶会拉肚子,而拉肚子被认为是吃了「寒性」食物的一种代表性特征,因此牛奶是寒性的。按照四性五味理论,对于「喝牛奶会拉肚子」这个现象的解释是:寒性食物会导致拉肚子。有另外一种竞争性理论来解释其背后的原因:某些人体内缺乏乳糖酶,导致乳糖不耐受引起拉肚子。

现在的问题就来了,到底应该采信哪一种理论?

一般的判断标准如下:

  1. 哪一种理论拥有更好的解释力?
  2. 哪一种理论具有更好的可检验度?

根据我们的经验证据,并非每个人喝了牛奶都会拉肚子。其中有一些经验证据是这样的:小孩子特别不容易喝牛奶拉肚子,成年人更容易喝牛奶拉肚子。白色人种不容易喝牛奶拉肚子,东亚人种的成年人喝牛奶更容易拉肚子。喝牛奶腹泻的人,并不只有腹泻一个症状,还会引起腹胀、腹痛等其它症状,而「寒性」无法解释这些症状。对于这些现象,四性五味理论缺乏解释力,而乳糖酶理论更具有解释力。

对于可检验度,想检验乳糖酶理论很容易,只要检验患者体内乳糖酶含量,或者让患者同时吃乳糖酶和牛奶,就可以验证理论是否正确。而对于四性五味理论,你无法检测人体的寒性值,所以几乎是不可检验的。

很明显,在这里四性五味理论是无法与乳糖酶理论竞争的。

当然,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范围远大于乳糖酶理论。对于各种四性五味理论可解释的现象,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完全可替代的理论,只能根据具体现象来找出其竞争性理论。没有人能够知道四性五味的全部竞争性理论,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患者来说,四性五味理论还是很大的可用空间。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其它逻辑方法来找出四性五味理论的问题。

在一门科学素养课上的逻辑单元,我会把分析「寒凉平温热」作为课堂作业交给学生去做。我会要求他们思考几个问题:

  1. 四性是温度相关的吗?即温度是检测四性的指标之一吗?无论「是」还是「不是」,请想想有什么反例?
  2. 四性是数量相关的吗?即吃较多寒凉的东西会比吃较少寒凉的东西更容易导致寒凉的症状吗?请举例说明。
  3. 四性是可以叠加或者抵消的吗?即寒凉+寒凉=更寒凉,或者寒凉+温热=比较不寒凉或比较不温热?请举例说明。
  4. 问题123的答案会导致什么矛盾吗?或者有什么现象解释不了吗?

对于问题1,现实情况是既相关又不相关。比如温水被认为是温热的,冰水被认为是寒凉的,这就是温度相关。但对于螃蟹,凉著吃是寒性的,热的吃还是寒性的。这就会进入到问题2和问题3。

对于问题2,一般认为是的,否则也不会有「少吃寒凉的东西」、「热的食物吃多了会上火」这样的与「多少」这个概念相关的说法。

对于问题3,一般也认为是的,否则不会有体寒多喝热水的说法。

对于问题4,题主就可以自己思考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四性是一个不自洽的理论,且解释力很弱。

当然,对于上述分析导出的问题,四性五味理论会提出很多补充性假设。例如,螃蟹太寒了,就算加热到100摄氏度也无法解除其寒性(基于温度相关、数量相关、可抵消的前提)。在哲学中,这被称为特设性(ad hoc)修改,即增加了「螃蟹寒性特别高」这么一个公设,但增加这个公设未对原理论增加新的检验方式。从发现新知识的角度来看,这种特设性修改是被拒绝的,因为它降低了原理论的可检验度,因此不可能导致新知识的发现。中医知识几千年了都几乎原地踏步,就是因为中医对于理论的研究总是在不断地增加特设性假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个命题「所有面包都是有营养的」,等同于这样的断言:「如果小麦以正常方式生长、以正常方式制成面粉、以正常方式制作成面包,而且人们以正常方式食用,那么人将获得营养」。但有一次发现法国一个村庄出事儿了,正常的小麦被用正常方式做成面粉再做成面包,人们都以正常方式食用了,但很多人死了。「所有面包都是有营养的」这个命题被证伪了。但只要简单调整一下这个理论,增加一个公设:「除了法国这个村庄」,把理论变成「除了法国这个村庄,所有面包都是有营养的」,就可以避免这个理论被证伪。但这种特设性修改有什么意义呢?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人吃了面包后死亡的真正原因吗?因此不能导致新知识的发现。但另一种修改理论的方法可能会把这个命题改为「未被有毒霉菌污染的面包都是有营养的」,这个命题有了新的检验方式,通过检验这个命题就有可能发现新知识。

讨论寒性温性是否存在当然有意义,但对于题主来说,可能学会如何选择该采信的理论更有意义一些。以上。


所有不能检测、无法量化的说法和理论,都有倒果为因、先射箭后画靶之嫌。

虚实寒热就是这类的典型,把各种食物吃入后以个人主观感受来反推食物的寒温,都是先默认了有「寒温」这一物质性能。

就像有人认为上帝真的存在,我祈祷后奇迹发生的可能只与虔诚与否有关。

所以温性的中医是宗教。

偏寒性的中医就是骗子。


我理解的这个问题是根据结果来反推理论。就像吃了上火的食物就是热性的,吃了拉肚子的食物就是凉性的。

但是这样粗糙的理论并不能得到实践的完全支持,甚至有时候是反著来的。怎么处理这种结果就是能不能产生科学的关键了。

如果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不是理论错了,只是我们理解不到位,那么好了,一切凉凉。我们就只能在旧的理论框架下试图寻找对于理论的另外一种解释来使理论和现实相符。这比带著镣铐跳舞还难,因为你得在错误的理论下推导出正确的结果。这时候得出的理论只有你自己和你自己悉心教导的弟子才有可能理解。

如果把这种现象理解为理论错了或者部分错了需要修改。这时候对于理论的更正是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的。这时候理论的每一小次进步都是对于整个理论体系的贡献,可以成为后来者进步的基石。科学的大厦因此而越建越高


不存在。

中医的概念都是海市蜃楼而已。

CPU很复杂,对吧? 但是,CPU可以一步一步还原,最后还原成人人都可以知道的电路,开关。

像我这样不聪明的人,读了计算机科普教材后,也能做出全加器,时钟,储存器,实现最简单的自动化计算。因为,CPU的一切都是基于客观事实存在。

那么,中医的寒热呢?

中医说某个菜性寒,但是热腾腾刚出锅的怎么会性寒?

中医就辩解说,中医的寒不是科学的寒,而是博大精深整体系统,整体功能,整体状态……

说白了,就是个文字游戏。中医无法把中医的概念还原到人类能理解的事物上。

中医一会儿说能治好什么什么病,一会儿说不是对病而是对证治疗,一会儿又说治好了什么什么症状……说白了,就是故意把病,证,症状这些词混淆起来,搅混水,就可以阻止大部分缺乏科学思维,不求甚解的人识破中医骗局。

没有一个中医能说出中医的寒热到底是什么。建立在什么客观事实存在上。这才是中医骗局最根本的地方——造一个没根基的海市蜃楼,一切所谓的研究都建立在海市蜃楼上。就好像几个印度人,一个说太阳旁边围绕著1个茶壶,另一个说有10个茶壶,还有一个说999个茶壶——这样的套论根本就不是建立于客观事实,套论再多,著作再多也都是骗人的。

如果你问中医什么是寒热,他们的招数是,避而不答,顾左言他,说一堆症状什么的,却不能把症状和证严密结合,含糊其辞而已。

基本上,当你对中医的基本概念提出疑问的时候,你就已经一只脚踏入中医黑的门里了。中医是宗教,不允许质疑的。


请教一下:冰冻的梨和蒸熟的梨,寒温性是一样的吗?


存在,但是太笼统。 比如把所有导致上火的东西都叫热性,把所有导致拉肚子的东西叫寒性。其实并不是这样。 如,嘴巴角烂了起水泡,有不少人认为是吃了某某热性东西导致,但其实不是,或者说大部分情况下不是,更多的是因为免疫力下降引起的病毒感染(比如睡眠不足)。 如,大宅蟹凉性吃多了拉肚子,其实也不是,只是因为大闸蟹肚内细菌太多,蒸大闸蟹要求时间又很短,可能杀不死很多细菌,吃了会导致拉肚子,而姜、紫苏、大蒜都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所以要配著吃。 另外还有吃了桔子上火、吃了山竹拉肚子,就说是桔子热性、山竹凉性,其实也不是,只是因为桔子是酸性而山竹是碱性,碱性水果会中和胃酸,吃了多了导致消化不良当然会引起腹泻。再者都说黄连上清丸是凉性的,吃了很快就拉肚子,其实黄连本身不会导致拉肚子,黄连的作用是杀菌消毒,恰恰能治疗因食用了不洁净的食物导致的腹泻,吃黄连上清丸拉肚子只是因为里面含有大黄,大黄有大黄素能刺激肠道蠕动,因此会腹泻。 还有等等等,太多了。


无法量化和准确预测来指导实际生产生活的, 的理论是没什么用的,解释再好也只是事后诸葛亮

也许有人说某某东西不能一起吃就是这套理论在指导,但实际情况是先发现这俩东西不能一起吃,再套用这套理论解释,结果还是这俩不能一起吃,那不是脱了裤子放屁么


农耕时代以前人以渔猎为生,渔获不足猎物打不著时,有妇女采一堆浆果抱回来给族长看说这能不能吃?

族长说不行,这东西寒,你猜大伙会不会听他的?

有些大夫咱不能说他死脑瓜骨,只能说他天天接待病人都吓傻了,一口生水不敢喝,一个梨不敢吃,最后出门让车撞死他倒认命,每天弄一袋子蚯蚓水蛭虫草蛇蜕蚧癞巴子皮磨粉沏茶泡酒他倒心安理得。

沈从文写一姑娘生完孩子到山涧里吃些冷水慢慢地死了,那我吃些冷水是不是也要慢慢地死了?你说不对,人家刚生完孩子,你又没生——招啊,那面对水果的时候你又是怎么确定自己娇弱不堪亚赛了林黛玉的呢?

有些话不好说出口,说出来也要得罪人,大夫这一群体其实是挺悲摧的,身上有点什么反应可怕攒下,上来就「治未病」、要扑杀在萌芽中,结果就是觉不对第一时间给自己开药吃,表面上调理得稳稳当当,实则药毒缠身一触即溃一闪即崩,服玉散饮硫黄泡参茸喝药酒搞得红光满面乌发透黑自以为得计,一摸腕子都是脉微细但欲寐那个造型,说扶阳,成天扶阳,附子不要钱似地一开一百多克,也不管那是个什么病人什么病,把自己扶的也是气不恋血魂不守舍不知哪天就要飞升。

什么叫好大夫,好大夫至少他不走极端,医家无非阴阳二字,取的是个平衡,走极端了,你的中字在哪里?说食物寒温,你管它什么寒温,就记住两句话,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然后吃到嘴里凭感觉来定。

为什么要凭感觉来定,因为食物是那个食物不假,到嘴里就有了份属于你的反应,一碗大米粥有人吃著是清甜,有人吃著是泛酸,甜的那个对他就是温,泛酸那个于他就是寒,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凉热问题,而是一个感受问题。那么酸苦涌泻,涌是流体顺著通路往上走,泻是往下,泛酸他咽不下去就是涌,吃完拉稀就是泻。

同理你想吃水果,水果到你嘴里又觉清甜可口就可吃,吃著不舒服,吃下去难受有反应就别吃,就这么简单。所谓寒温,只是针对平人的一个泛说,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问题都归罪于童年的挫折阴影,结果发现是取样错误,在病人中总结病因往常人身上套就是以偏盖全。大夫眼里没健全人,全是病人,他往往察觉不出来自己在说的已经是偏见了,以偏盖全谁不会呀,广钦老和尚没饭时天天水果,八十多牙掉没了又开始喝牛奶果汁,几十年如一日,你寒能寒得过他去?那人家活九十五,有几个说水果不能吃的大夫敢打包票说自己能活过人家。

所以还是鲁迅那话好,真正强健的人,也不见他这不吃那不吃,那成天讲究的,这个也怕那个也躲死得比谁都快。

说到头养生保健不就是怕死、想多苟几日吗,该河里死井里死不了,多苟那几天也看不了几集电视剧,放下罢,活敞亮点比啥都强,脑瓜顶整天悬个剑自己吓自己,裤兜子哪天吓得「酸苦涌泻」了好瞧是怎么地。


古人对中药的药性是基于人体服药后的直接感官来确定的,而不是通过温度,尽管温度对于我们感官来说,确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参考点。

举个几个例子。

白萝卜炖排骨或者酸梅汤,不管温度多高,也不管你是在夏天冬天吃,你喝这个汤,就是会感受到对比白开水的清爽感。

姜汤,不管是冷的还是热的,也不管你是在夏天喝还是冬天喝,你喝姜汤下去,就是会感受到对比白开水的温热感。

这两个例子就是基于生活的,相信很多人有直观感受,有怀疑的可以自己去试试,真的不困难,特别是白萝卜炖排骨,还能当给自己加餐了。

同理,绿豆汤,薄荷汤之类的,你温度高低不会影响你喝下去的直观感受。你温度高,喝下去感受到热,这是肯定的,但在热以外,你会感受到清爽,这就是寒凉的药性。

同样的,白酒你喝下去,你温度高低也不会影响你喝下去的直观感受,温酒与温水,你喝下去感受的热,这也是肯定的,但在温暖以外,你会觉得有格外的暖流,这就是温热的药性。

加热的西瓜汁,冷藏的干姜附子汤,它们是冷是热呢,你喝一口,想想你在吃白萝卜炖排骨汤的那种清爽,想想你在喝老姜汤的那种温热,你就能判断它们是冷还是热了。

所以,食物的寒性热性是存在的,正如你不会在冷的半死时候去吃西瓜,也不会在热的要命时候去啃老姜丝一样。

只不过,食物大部分都只能算温或者凉,算不上热或者寒。所以,平常爱吃啥吃啥,一般没有太多禁忌。只不过你生病的时候建议你清淡饮食,是为了让你在这段时间内让消化系统工作环境更稳定些。毕竟让你随便吃的话,指不定你前脚诊断胃溃疡混合痔,后脚就出门左拐火锅店还点了变态辣了。

—————分割线1—————

寒与热除了在药性上,还有体现在病症上,就比如中医有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这两种很有矛盾的证,临床上也有这种病人出现。

有的病人体温很高,但就是觉得自己冷的要死,添衣加被还不够,恨不得旁边架个火堆,这就是真寒假热的一种表现形式。

反过来,有的病人体温正常,你摸他手足冰凉,但就是觉得自己热的要死,要脱衣服光膀子,恨不得旁边有冰柜钻进去,这就是真热假寒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寒与热能用温度明确出来么?在中医范畴里是不行的。就像上面提到的病人,体温高,应该是热,但病人觉得冷。体温正常,但病人觉得热。这就是矛盾的地方。

最后想说的是,寒热阴阳等等只是中医的工具而已,而中医,也只是一种治病工具。工具有用,工具好用就行了,作为普通人,你管它怎么运行的干嘛呢?难不成你买个冰箱买个手机电脑,还要学会制冷机械集成电路cpu?

-----分割线2------

你的所有认知都是基于你相信与否,而不是基于它是否真实。

你相信秦朝存在,所以秦朝就存在;你相信南极洲存在,所以南极洲就存在。同理,你相信中医的效果,那么中医就是有效果;你相信食物的寒热,所以食物就有寒热。这种相信是基于一种经验的总结,而不是真理

以上诉秦朝南极洲为例子抬杠。你去过秦朝么?去过南极洲么?你怎么敢肯定你去的是南极洲而不是一个人造的冰山冰岛?

以评论区拍巴掌为例抬杠。打一巴掌,脸上火辣辣,所以辣是痛觉。那么,打一巴掌后会痛的同时皮肤温度也会升高,所以为什么辣属痛不属热呢?你说有人做过实验证明了?那你怎么保证他们不是造假呢?你亲眼见过么?你都没有亲手做实验,亲眼看到实验过程,为什么你相信了这个理论了呢?

所以,对于大多数群体人而言,知道经验总结,奉行拿来主义,相信它并知道怎么用就行了。真理的探索从来不是大众的目标,最多是吹牛逼侃大山的抬杠工具罢了。

最后总结下,食物有寒热这个基本没什么用,该吃吃该喝喝,狠人可以割完痔疮吃变态辣,over。


食物酸碱性也存在,风靡了好多年。

然后,被推翻了。


谢邀。我是个年轻中医。

虽然年轻,但是入行久,勉强可以说自己算半个行家。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有发言权的。

首先,存在吗?

答案肯定存在啊!你冬天冷了,喝姜汤就能暖身子,夏天热了,用薄荷可以给你清凉感,吃西瓜可以补充电解质水分出汗降低体温,这不是很直观的「寒热」感受吗?

其次,为啥你会疑惑。

现在各种说法太多了,别说你,我一个中医我自己都疑惑。很有点「取蟋蟀一对」的感觉。

实际上呢?好多都是跟风在那瞎扯。

古人总结的一些药物,食物的药性,寒热,温凉,是从它们给人体的感受,以及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不同效果来定义的。比如吃生姜,身体发热,可以散寒治感冒。比如西瓜吃多了,或者冰镇过,可能就会引起人身体腹泻,那很直观的就是「胃肠受凉」。

明白了吧?古人是这么总结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带有一定的客观性。矛盾又统一。

我看您问题中指出的,现在有些医生在那说的,这个啥啥性不能吃,那个忌口啥不能吃,很多其实是不必要的。

有一本书,叫做《食疗本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里面总结的一些药食的寒热性质是比较准确的。

对了,这本书好多「中医」都没看过。

11月7日,更新一波:

回答问题之前,就猜测会有很多不同声音,对于友善的疑问,我都尽量去解答,但是有些人,我真不想回答。

这位先生,戾气太重,看阁下也是研究生,博士在读,将来可能还要教书育人,受过多年教育,不应该如此。

本身从科研思维角度,咱们讨论的是食物寒热性质,上来就巴掌打脸,不说调换概念,未免有些不妥。

今日之知乎非上古知乎,知识分子也非过往之知识分子,但文明理性是人类之光,先沟通尝试解决问题,总好过网上三尺键盘无敌天下,野蛮愚昧巴掌糊脸。

12月14日更新:

最近评论区来了很多友善理性探讨药物食物性质的朋友,和他们的聊天记录都在评论区,很有启发。

顺便再挂一个中医黑,攻击性不强,逻辑性偏弱,错别字很多,几分钟连续评论好几条(正常人哪有这样的),想跳预言家又想当狼,不如老王。这钱花的不值。

先说中医不科学,又想学老王打入中医内部,仿佛为中医不平,说我这种理性探讨中医的公众号对中医发展不利,可能只有忽悠人的假中医才是你们喜欢的。

关注我的朋友都是理性的成年人,我的答案也一直说,不要无理性粉,自己多了解点中医知识,不要被水货中医坑。

在网上为真正做临床的中医发声,让多一点学中医的年轻人提高信心坚持提高医术,不要半途而废,君子坦坦荡荡,也没喊人关注,也不带货,不卖保健品卖膏方卖中药制品卖艾条卖课,全部是自己看病,教学的心得体会,写的文章录制的视频都是免费,觉得有用想关注就看看,没用取关就好了,你用这种「大家都懂」的阴谋论来黑别人拿钱,良心不会痛吗?


本草纲目是摘抄了前人的n本书,本草纲目写著:a药性温-《千金方》。a药性凉-《xx经》。那个对?都对。嘿嘿嘿

ps 性寒不是温度低。性热不是温度低。不能用温度计测量高


中医不会说这话,只有养生专家才会说这些,好与坏都是相对的,辨证的,

中医养生讲究「五味调和」、「五味俱全」,什么都得有,又不能过,

——我们现在天天吃猪肉,其实也是偏食,猪、牛、羊、狗、鸡这五畜,也不能偏颇,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谷
:麻
、麦
、稷
、稻
、豆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音:角
、征
、宫
、商
、羽

……

……


偏个题。我因为臀位剖宫产,夏天。生完小孩以后照开空调,照常洗头刷牙。为了尽快恢复身体尽快愈合伤口我也吃虾吃海蟹,喝纽特舒玛。蛋白粉必须是冷水冲哦,我喜欢和西瓜汁混合在一起。

我家小公主今年4岁,夏天牛奶冰箱拿出来对瓶吹,冰西瓜自己用勺挖著吃,就喜欢光著脚在屋里跑。

但我们并不是刻意去追求冷,相反更多时候我也是怕冷的。我只是看心情选择冷或热,没想过很多。

只是在说自己的个人习惯哦。

下图是更多人的习惯:


「中医不建议吃水果。」

哪个中医说的?

我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个医生说。

相反,我见过的中医反而让多吃水果和蔬菜,蛋制品,乳制品,补充营养和蛋白质。

这是一贯的假大空理论,我早就见惯不怪了。

中医确实鱼龙混杂,说这种话的人到现在也没找到,找到了再看看是不是中医,还是江湖骗子。

还有,水果就是有寒凉之性的。

脾胃虚寒,拉肚子的人,生吃梨,肯定肠胃不舒服,甚至拉肚子。

让其生吃柿子,就不拉肚子,这个现象请问怎么解释。

还有说中医中药具体量化的人。

怎么具体量化,中医就是从地里薅来几株植物,用水煮著喝。

你吃饭还数你自己吃几粒米啊?吃几斤几口菜?

再说回量化,人类发明了数学,数字,你才能数清楚自己吃了多少米,请问要是没有数学,你知道自己吃了多少,你不是照样吃饭吗?难道不吃了吗?

请问吃饭和喝中药又差到哪里呢?

没有数学,没有你所谓的西方量化,不能吃饭了吗?不能喝中药,看中医了吗?


不存在。


西药中,有一种分类方式,一类叫受体激动剂,一类叫受体抑制剂,作用从字面意思就是分别激活和抑制细胞受体,从而体现不同生理活性和表现。

西药从分子层面都能体现两种截然不同而又相互对立的作用,植物里面就不允许出现类似的化合物群,他们也刚好体现不同而又相互对立的生化反应?在不确定它们是什么之前,就不允许用寒热这种对立的属性来描述他们的特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