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一些关乎道德的事做了是情分,不做是本分。很心塞啊!

大家以为如何?


浅析「不帮是本分」的错误观点及道德绑架问题中的误区

近些年,「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这句话在网路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似乎这句话为所有冷漠行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一些人感到终于可以义正辞严的为自己辩解了,而他人基于道义情理的负面评价则都被扣上了「道德绑架」、「亲情绑架」等帽子。随著大量夹带著这句话的鸡汤文的传播,很多人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对一些冷漠行为做出负面评价似乎真成了道德绑架,于是便对各种冷漠都表示了理解。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直觉上感到这句话读起来总有点怪怪的,但也不知如何反驳。

一 「不帮是本分」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本分的意思指的的分内事,应该做的事,有一点责任和义务的性质。那么「不帮是本分」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帮是我的分内事,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如果说「不帮」成为了责任和义务,那「帮」岂不是反倒成了没有尽责尽义务的行为了?因此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逻辑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帮你是情分,而不是本分」,这样至少字面上的意思解释的通,「帮你是情分,而不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在于:一些人为了重点强调「不帮」行为的无可指责,而将「帮不是本分」直接替换成了「不帮是本分」。其实这种推论在逻辑上是错误的(「A不是B」无法推论出「不A是B」)!因为帮与不帮这两种行为全都不属于「本分」范畴,帮你不是本分,不帮你同样不是本分!就好比「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回家做点轻松的家务不是虐待」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你不能推论出「不让一年级小朋友回家做点轻松的家务是虐待」,因为无论让不让做,本身都是和虐待无关的。

一旦你被无形中带到了认同「不帮是本分」这条沟里,那么基于你长久以来的形成的惯性思维:「一个人做自己的分内事是无可指责的」,很容易就条件反射式的觉得自己对别人基于道义情理的负面评价是过分的,不应该的。

此外,一些冷漠的人之所以觉得自己可以理直气壮的思想出发点是:他们认为不违法违规的行为是不该受指责的。这属于只以法理的硬约束来评判行为的思想,而忽视了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著道德情理层面的软性要求(法律是最最底线的行为要求,道德则是更高的要求)。法律上明确禁止的行为或要求履行的个人义务(例如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等)其实很少很少,生活中更多的事其好坏对错评判是基于道德情理,而非法理。很多在法理上无过错的行为,未必在道义上就是无可指责的(例如一个男人婚内出轨老婆的闺蜜,最后选择离婚并和对方在一起,这种行为本身不违法,但显然会受到舆论谴责)。

二 道德绑架和就事论事型负面道德评价的区别

与「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这句话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道德绑架」和「亲情绑架」这两个词!在帮与不帮这个问题上,现在但凡你评论下某个人的行为是冷漠的或是亲情淡薄的,立马就会被扣上一顶道德绑架或亲情绑架的帽子,反而显得似乎是自己有点不可理喻了。

其实这是混淆了道德绑架和就事论事型负面道德评价的区别。

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的名义,要求他人实施或终止某种行为(常常是违背被绑架者意愿的),一般具备以下两点要素:

1 所持的道德理由(或是对被绑架者进行的道德批判)

2 事发时对被绑架者存有行为诉求(直接或隐晦地要求他人实施或终止某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干涉了其自由选择的权利)。

其中第二点是关键所在,单纯的对他人不作为行为做出负面评价并不构成道德绑架,只有在事发时存在要求他人实施或终止某种行为的诉求才是(其实就我个人观念而言,道德绑架和亲情绑架的条件应该更为苛刻,至少他人的言行带有强迫性或是让你感受到明显的选择压力才能对得起「绑架」这个词。但从现在大众的普遍认知来看,似乎只要具备上述两个要素就算是了)。

例如当你在网路上看到一则涉及道德绑架的新闻,然后回复个评论:如果换成我我肯定会帮,这都不帮也太冷漠了点」,那么你对不帮这种行为的负面评价则不构成道德绑架,因为你对当事人并不存在什么行为诉求,也没有干涉其事发时的自由选择权,仅仅只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做出了基于自身道德标准的评价而已。

一些人将道德绑架行为和其它不带行为诉求的负面道德评价混为一谈明显是不对的,否则所有就事论事型道德批判都可以被扣上道德绑架的帽子,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也无从谈起了。

一般而言,在帮与不帮这个问题上的道德评价都是基于个人主观标准,而不存在一个被全社会公认的客观标准。虽然我们不能用自身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怎么做,但不代表不能用自身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行为。显然,不同的人对你行为的评价是会存在不同观点的,被一两个人指责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毕竟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存在差距,标准自然也不同),但当你发现被很多人都指责的时候最好还是重新审视下自己的行为,可能你在这件事上的行为已经低于大部分人的底线了(不过有些人也未必在意这些)。需要说明的是,个人的底线标准与其自身的行为标准未必相同,常常是前者低于后者。例如一群人针对某件具体的事可能会出现三类观点:1 帮,同时认为不帮是该受指责的; 2 帮,但认为不帮的行为也可以理解,无需指责;3 不帮。显然在第二类观点中,个人的行为标准是帮,但在这件事上选择不帮也没有低于其做出道德指责的底线标准。对于某种情形,如果持有第二和第三类观点的两部分人加起来占据压倒性的绝大多数,则表明该事件中的不帮行为是能够被大众所理解的,一般不意味著冷漠无情;反之,如果持有第一类观点的人占据了压倒性的绝大多数,那么不帮常常意味著属于大众眼中的冷漠。

三 道德(亲情)绑架难获认同,未必代表其道德(亲情)评价也难获认同

道德绑架之所以被认为是不对的,其根本性原因在于对被绑架者存有行为诉求,因为这干涉了他人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自由选择其行为的权利。常见的说法是:道德可以用来约束自己,但不能用来要求他人!

然而尽管道德(亲情)绑架行为难被认同,但未必代表道德(亲情)绑架者对对方作出的道德(亲情)评价也难获大众认同。例如有时你可能会在网上见到类似的吐槽:「这件事到底是我冷漠,还是他们在道德(亲情)绑架?」其实答案未必是二选一的,也可以是两者共存,即:他人确实是属于道德(亲情)绑架,但你的行为同样也让很多人觉得确实冷漠不近人情。

下面举个例子说明下:

某人在论坛发了个询问贴:「我生活在二三线城市,有车有房,家里存款大概十几万,目前和老公收入差不多,两人工作也比较稳定,扣除各类贷款后每月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还能剩1.5万左右。今年弟弟28岁,计划结婚(父母能支持的都支持了,钱还差10万左右),想问我借5万(第一次开口借钱),老公倒是同意借,但我决定一点都不借(因为弟弟还需要再问身边其他的亲朋好友或通过其它渠道再筹借四五万左右,以后有钱还也会先还那些,所以婚后三年之内不太看得到有还钱的希望,搞不好结完婚后还可能再来借钱,不如一开始就回绝,以后还能省些麻烦)。父母知道后来电话把我骂了一顿,说我亲情淡薄,条件这么好却连亲弟弟的婚姻大事也不肯帮一点忙,以后干脆别回家了!

大家说到底是我亲情淡薄?还是父母在亲情绑架?

严格来说,该父母的指责确有亲情绑架之嫌,但他们对女儿在这件事上的「亲情淡薄」评价则未必少人认同。

虽然社会上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亲情淡薄标准,但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杆秤。一个人评论你的行为亲情淡薄一般只是基于他个人的底线标准,并不是意味著你的行为就一定是亲情淡薄的(毕竟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是如果大部分人都指责你亲情淡薄的时候(尤其是来自具有同等行为能力的人的评价),你就需要认真思考下自己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有点过于冷漠无情,而不是乱给别人扣亲情绑架的帽子了。

毕竟亲情淡薄和亲情深厚本身就只是一种相对概念。如果你的行为在很多人眼中都是属于亲情淡薄的,那么从相对性角度而言,就意味著你对待亲情的态度和付出,在人群之中确实有很大概率是处于淡薄这一端的。

当然,这位姐姐的做法是否在大部分人观念中属于亲情淡薄本人也不得而知,只能说至少是低于我个人的底线标准的,因此我也会认同她父母做出的亲情淡薄评价。

总之,尽管道德(亲情)绑架行为不被认可,但并不会改变被绑架者展现在他人眼中的道德素质。即:如果你的行为在我眼中是冷漠无情的,那我不会因为有人对你进行道德(亲情)绑架就觉得你的行为不再冷漠无情了。

而当你被人无端扣上道德(亲情)绑架的帽子时,也可以问心无愧的回应:我并没有要求他人怎么做,仅仅只是就事论事的表述下个人观点。尊重他人自由选择行为的权利,并不代表就要认同他人选择的行为!

结束语

在帮与不帮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赞同道德绑架和亲情绑架,但并不是说他人基于道义情理的负面评价就都成了道德绑架和亲情绑架,更不意味著某些冷漠自私的行为可以因此变得理直气壮。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以为的道德标准。就好像有人认为谎言就是谎言,不接受任何谎言;而有些人偏偏会区分也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谎言。这是个体认知上的偏差,所以道德绑架和道德谴责之间,其实界限的模糊在于没有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标杆。而道德也不可能像法律一样,他只能是无形的存在,至少就现阶段而言。就好比,法律不完善的时候,有人会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那么在统一道德标准未出现的时候,用道德绑架躲避道德谴责又有什么意外的呢?

纷繁世间,坚持自己是最难的,却也是最有意义的。社会公认道德标杆的设立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谢邀。因为道德绑架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武器。用一些社会观念或者给对方强加的「道理」来要求对方怎么做。如果对方不按自己的意志就用一套不合理的「道德」跳起来指责。

这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由为常见,偏心的父母从小对女儿亏待,长大后就利用女儿对家里的认同、用各种道德绑架和威胁向女儿索取,压榨女儿。

所以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坚守维护自己的利益,敢于拒绝,不要被对方的道德规定所控制,用你的道德逻辑反驳对方。只要不买对方的账,对方再怎样的道德绑架也是无效的。


谢邀。

我一向的观点是当下还是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整个社会所公认的公德体系并未完全建立。正如这几天的那些挑衅公众认知、民族情感的精日分子等等被严肃处理,其实就是社会公德逐步完善建立的过程。

加上我们传统上是集体主义,没有权利意识,而现代国家的基石之一就是个人权利,所以什么是本分什么是情分大家可能并没有一个稳定而公认的共识。

我在知乎鼓吹儒学,但一个坚定的立场就是由于沧桑巨变,大量的传统的东东都不适应当下了,需要批判、需要扬弃、需要大家摩擦摩擦来调整,说不需要传统的就会失去自己的根骨,但说以传统为准绳的则是自决于人民。

儒学是择善固执,但请注意,是先择,然后才是固执。而这个择是理性,是学习,是反省,夫子十年彷徨迷茫方才认清自己的仁道到底是什么,然后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建议题主,先好好读读论语、广泛学习中国历史西方文明成果,然后反省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或可在十年后,自己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心塞么?

道德至始至终都是弱者靠少数服从多数来制衡强者的工具,本身没有任何正义感可言。

强者直接用「力」、智者说「理」、弱者才用「约定俗成」的「道德」。

所以我宁愿法律进步,也不愿听一帮家伙在那儿「仁义道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