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到底,海门并区是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的。

近年来,新机场、港口和高铁纷纷要落地。这是国家大战略带给南通的巨大发展机遇。而上述具有极大带动能力的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基本位于南通市区、通州区和海门境内或者附近。原先的行政构架作为上层建筑无法很好的承接并运作好这些重大项目。对于南通来说,怎么落实和运作这些项目是影响未来十年乃至几十年发展好坏的关键性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三地具有更高的统筹性和一盘棋的思维。海门原来县级市的行政架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天生不利于南通市的统筹。

在前几年国家大战略出台前,并区对于海门未见得是好事,丧失独立性,资源过渡向南通集中都是潜在的问题。但在现在的大背景下,通过统筹实现1+1+1&>3的效果。作为海门人,我还是强烈看好这一局面的。


自从出了政策,市区人口少于300万人,城市就不能修地铁。

南通就肯定要把海门变成区了。

海门设区就是为了扩充所谓的市区人口数。就是为了能修地铁,修更多地铁。

但是通州设区10年了,通州人的身份证上还不给写通州区,去办身份证还是给写通州市。

通州和海门还是和市区不一块儿玩的。

市区的福利,比如拆迁补偿标准,上学等,海门和通州还是享受不到的,还是会和原来一样。


普通老百姓谁在意啊?无非就是骂两声娘,房价TMD又涨了,边骂边咪上一口老酒,涨才是对的嘛,皆大欢喜。买了的赚到,即将下手的看好,买不起的穷13,反正也没有谁会顾你的感受,顾了也没什么卵用。

县、市、区,县长、市长、区长,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小跟光,不是消地光,受是调路头,精赤骨离,楞趟几精光条萧,赤脚不里倒,白相相,爱是蛮开心咯。


蹲一群海门老乡和启东邻居。


坏处不太懂,但是好处还是比较明显的。

海门成为南通的区,很明显是服务于国家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

海门成区,将更好的对接上海,这是一方面。其次,无论是交通还是经济政策,将随著形成区划的改变,逐渐完善。


南通摊大饼没有地方了,一方面向外,一方面向内,不然海门马上也被用光土地。。。


拉不到人,想搞基建,人口是南通以后发展的致命瓶颈。


从之前全省地市并区来看,南通融合通州最差,既没能力拆解逐一消化,又没能力实现全面交汇。和南通市区文化语言相对最为一致的通州尚且如此,更何况经济独立更高,文化语言更类似苏南的海门,说到底还是南通市区的底子太差,并没有强市区的话语权,没有对县市形成绝对的优势,港闸崇川两区的体量不如通州不如启海,典型的小马拉大车。另外江苏其他两个小马拉大车的地市是泰州和宿迁,泰州有能和海陵高港平起平坐的泰兴,宿迁有体量还大于市区的沭阳,所以姜堰的情况和通州非常类似


并入南通后,从地理位置看,海门就是一郊区,就怕市区越发展,海门地区的待遇越郊区化。尤其是教育资源,不要搞到最后南通市区的名校录取人数,一本上线率年年提升,结果分区一看,全是崇川区的。


难道南通不想启海一起收嘛?启东难啃啊,启海一家抱一块除了上海谁能一块端走啊。历史上,上海不想要启海么,端不走啊。南通收海门是为了海门吗?南通官场一言难尽呀,海门人想进难啊。历史上,张謇哪个产业能进六桥。

撤市,绝对利于百姓,但绝对不利于干部。

经济产业上而言,锡山区,通州区都是先例。

海门本身体量比较大,撤市经济上对海门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抛开基建的利好,剩下的还不是得 海门靠海门人。


等于原来的个体户老板 加盟了一家公司

好的是 背景和地位上一个台阶 以后公司有大项目可以跟著做

另外一面是 自己失去了自由 很多都要受制于公司的统一调配和规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