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亭长时,违背秦令,私放戍卒,在其职不忠于职守,随后又起义造反背叛秦朝,此其一;

刘邦为沛公时,投靠景驹,后期却坐观项梁攻杀景驹,还投奔了项梁,此其二;

刘邦为项氏将,在项梁死后,又去投靠楚怀王,背叛项氏,此其三。

楚怀王最后也被刘邦背叛了,但刘邦之前有那么多劣迹,为什么还认为刘邦是「宽厚长者」,可以做为依靠,还把攻秦的好处给他。难道没有其他选择吗?刘邦当时展现的军事能力也有限,三攻丰不下。拉帮结派的政治能力更应该忌讳呀,怎么还大用的,有什么必要性吗?


大家要正视历史,作为一名铁杆邦粉,大家竟然怀疑我是黑刘邦的,我很痛心。一个人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所失有所得是很正常的。

在秦末战争中,有多少人因为类似刘邦的事迹被干掉,抄家灭族了。

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韩信被擒被杀。

韩王信因三罪被柴武斩杀。

彭越因为有人告他谋反,被擒被碾为肉酱。

陈平因为事三主而被诬告。

卢绾被怀疑谋反而逃亡。

魏豹、丁公、项羽、李良、英布。因为在不同的程度上的背叛而身死。

作为同时代的人,刘邦也不应该例外,为什么楚怀王会这么放心的重用他呢?


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厘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平心而论,楚怀王对刘邦可以说的上不错的了,刘邦也是借义帝的名义来联合诸侯,打败项羽,为什么给几个和他没有太大牵扯的人祭祀而不祭祀楚怀王啊?(容斋随笔)


题主这什么三观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1、释放骊山徒,起兵反秦。刘邦本来就是六国遗民,他可以选择当亭长混口饭吃,但有义务必须效忠暴秦?必须执行暴秦的任务去残害同胞?这是义举。

2、投奔景驹只是为了借兵,然而景驹不仅对刘邦没有帮助,反要依靠刘邦,而且景驹自立楚王合法性不足,刘邦也没陷害他,问题不大。

3、加盟项梁,然而项氏不是刘邦的君,楚怀王才是,他没必要效忠项氏。无论项梁生前死后,他都应该听怀王的安排。何况在鸿门宴之前谈不上有什么得罪项氏的举动。

4、最后背叛怀王?是项羽杀了义帝,刘邦为义帝报了仇,谢谢。如果非要硬抠刘邦对怀王有什么亏欠的地方,那大概就是实力不足,鸿门宴上屈服于楚国逆臣项羽。


我觉得这部分就是刘邦或者后人瞎编的。

《高祖本纪》: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强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强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这段逻辑是有问题的。既命令刘邦入关,又和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为王,那这个约定还有意义吗?何况宋义也是熊心一手提拔的,宋义统帅最多兵力,去对抗秦主力,然后刘邦为王,宋义没有意见?

而且刘邦入秦,并没有获得熊心的兵力支持,如果只是口头上让他向西,这和其他一般将领有什么区别?刘邦入关破秦也不是顺风顺水,一个赵贲就让他两次改变路线,一次开封一次洛阳。

我认为「先入定关中者王」,确有其事。因为有其他地方可以印证。

《项羽本纪》: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留》: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至于熊心一开始就属意刘邦为秦王,这除了熊心自己,恐怕没人知道。


按照你的提问分三个部分论述一下:

第一部分,关于刘邦的「背主」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当时的情况,你看到的是刘邦「背主」,而当时起兵的诸侯看到的是一个值得拉拢的实力派,所以诸侯对刘邦的投靠欣然接受。按照当时的社会伦理远没到今人理解的封建君臣观,如果你参照现在那些高级打工者看待刘邦,就可以理解刘邦这些当时的豪杰完全有主动选择权,请不要自觉地跳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错误逻辑中。

第二部分,具体说一下你所说的「背主」:

1.对于反秦:可以说是秦末这个时间,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刘邦共同起义才推翻了秦王朝,他们当中有为了复国、有的为了野心,更多为了生存,秦朝统治失败才是亡国的根本原因,一个刘邦可以说是造反,那么多刘邦就称之为起义。对于关东地区的居民来说,反抗暴秦统治是当时的政治正确,因此诸侯们才认为刘邦是自己人。

2.关于阵营转换:我在第一部分已经提过,是刘邦集团选择依附对象,而不是天然对所依附对象有道德义务,刘邦投靠景驹是为了夺回丰邑根据地,后来归附项梁也是这个目的,刘邦集团的所作为为有自己的目的和逻辑。另外,整个旧楚国谁都没有正当的法统,之前陈胜首倡义旗占了名分,等到陈王战死后,谁为楚王完全靠实力靠手腕,何况刘邦很可能是魏国人,对旧楚这些贵族没有归属感,谁实力强大+对己方有力才是刘邦的选择依据。多提一句,你的第三点并不成立,楚怀王就算是项梁立的傀儡,那也是占据名分的主君,项梁死后,楚国贵族们还是自然把楚怀王当成政治中心,直到巨鹿之战项羽杀死宋义夺权,并最终弑杀义帝,这也给了刘邦巨大的道义优势。

第三部分,关于刘邦「宽厚长者」的评论。前面已经说过,既然转换阵营不是什么道德瑕疵,那么刘邦得到这种美誉大概和做人有直接关系,读《史记》给我的感觉是,刘邦诚然有「无赖」属性,但其笼络人心、团结内外、豁达大度是很突出的,在时人眼中,比起年纪轻轻、脾气暴躁、杀伐无度的项羽,与始皇差三岁的刘邦自然是「宽厚长者」。

回到最后的问题,你看史书记载,这次刘邦伐秦其实是一路偏师,楚国诸将一致不看好西征前景,有意把锅甩给刘邦,一边是以「诚得长者往」为由把领军差事推给沛公,另一边还是认同刘邦的能力,希望刘邦这一路偏师能创造奇迹。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彊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彊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总结,我们国家上下几千年,不是一句封建时代就可以概况的,每个时代有其自有的道德伦理,不要「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评价一个人要尽可能贴合时代,少些主观为宜。


因为楚怀王别无选择,他只能选择一个相比项羽而言较为宽厚一点的刘邦,记住是和项羽比,而不是和天下人比。

当时楚怀王上位时,他麾下的势力无非就是那三支:

沛公、项羽方攻陈留,闻梁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台都彭城。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所示,在项梁部覆灭之后,楚国的剩余兵力基本上就掌握在刘邦、项羽和吕臣三人手中。

当然楚怀王应该也有一部分军队,只是肯定没他们三人多,所以对于楚怀王而言,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其中项羽的问题不言而喻,楚怀为从盱台抵达彭城就是为了夺项氏的权,所以怎么可能重用项家人呢?

其次吕臣,他是已故张楚王陈胜的心腹大将,之前在陈胜败亡之后还为陈胜效忠数月,所以对于楚怀王来说,他怎么都不会太过信任这个效忠别王的人,哪怕那个王已经不在了。

因此楚怀王对于刘、项、吕三大军头分别进行了不一样的安排:

后九月,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以羽为鲁公,封长安侯。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汉书·高帝纪》

其中吕臣和项羽的军队被楚怀王直接兼并,但吕臣和其父亲吕青则是以明升暗降的方式留在了中枢,算是对于张楚王陈胜旧部的尊重。而对于项羽,则几乎是完全架空,就只是封了一个鲁公。

最后就是只保留了刘邦的军队,并升迁刘邦为砀郡长和武安侯,由此一举奠定了刘邦作为楚怀王麾下第一实权大将的地位。

单从对于这三人的安排来说,楚怀王确实做得没多大问题,因为如果直接把三个大将全部架空,则势必会引起哗变。可如果分化瓦解,没有刘邦的协助,同时吕臣又是高升,那么只有一个项羽便是孤木难支,所以也就让楚怀王初步掌握了整个楚国的实权。

至于说楚怀王真的就那么信任刘邦吗?

恐怕也不见得,因为最终作为援赵楚军主力的大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宋义,而且还是空降的,无疑宋义才是楚怀王真正的心腹。

至于刘邦,虽然楚怀王说了一句「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但这也是为了和项羽的「所过无不残灭」的做法进行对比,所以并不能证明楚怀王更信任刘邦,只是相比项羽而言,楚怀王只能选择刘邦。

另外其实怎么说呢,刘邦最初的行动也不单单是为了西进,而是为北上楚军主力打开通道,也就是楚怀王所谓的「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事实上刘邦一直都是作为一支偏师而存在的,但这一点恰恰又是项羽所期盼的。

因为对于项羽来说,只要拿到了军队自主权,他就有机会无限扩大自己的势力。而这一点楚怀王偏偏又是看的最清楚的,所以他就偏不给项羽军队自主权。

因此楚怀王对于刘邦所谓的重用,从始至终都是为了通过刘邦挟制项羽,并不是真的特别重用他。

最后再说刘邦背主的问题,这一点我觉得很多人矫枉过正了,刘邦是很伟大,但刘邦曾经多次背主也是事实,这并不矛盾,没必要为了美化刘邦就掩盖很多既有事实。

比如刘邦背叛新楚王景驹的问题,很多人还说刘邦没有因为景驹得到过什么好处,那么请问下面的记载是什么:

东阳宁君、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在留。沛公往从之,道得张良,遂与俱见景驹,请兵以攻丰。时章邯从陈,别将司马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东阳宁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二月,攻砀,三日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汉书·高帝纪》

东阳宁君和秦嘉共同拥立景驹为新楚王,然后刘邦率部加入景驹麾下,接著在东阳宁君的协助下南下击败秦军,而后攻入砀县,由此刘邦一举扩军六千人,再合计之前部属总计九千人。

足足六千人的军队,难道不是天大的好处吗?

虽然这也勉强算是刘邦自己打下的,可如果没有东阳宁君的协助,刘邦能这么顺利拿下砀县吗?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难不成刘邦和东阳宁君一起行军的时候还是打著两个旗号吗?不还是打著新楚王景驹的旗号?

因此我可以明确的说,刘邦在某一段时间里就是新楚王景驹的下属,而且刘邦通过加入新楚王景驹麾下还获得了极大的成长。

但也正因为刘邦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才让他进入了项氏的目光之中,于是伴随著项氏「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刘邦作壁上观新楚王景驹和项氏的战争,于是导致了新楚王景驹因为势单力薄而被灭。

虽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项氏和刘邦的交易,但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之前几天还是新楚王景驹的部属,之后就莫名其妙接受了和新楚王景驹为敌的项氏的军队呢?同时为何刘邦完全没有参与新楚王景驹和项氏的战争?这难道都是巧合吗?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刘邦的崛起确实是非常不易的,但也正因为不易所以他只能不断通过改换门庭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如此这才是历史上那个雄才伟略的汉太祖高皇帝。

多余的我就不说了,总之刘邦改换门庭多次背主一事是很正常的,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包括之后刘邦联合项羽背叛楚怀王也是一样的,在绝对的实力和巨大的利益面前,一味地愚忠只是妇人之见,更是书生之见,毫无意义。


下面的两篇文章是刘邦从沛县起义到投靠项氏期间的一段历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相信能让大家对于刘邦崛起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秦末战争第四篇:沛县起义之凤凰涅槃中的刘邦?

zhuanlan.zhihu.com图标秦末战争第五篇:砀县之战与楚国内战?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因为楚怀王熊心没有选择。

项梁死后,吕臣的军队在彭城西,项羽的军队在彭城西,楚怀王到彭城收了他们的军队,英布、蒲将军的军队也去了彭城,这些去彭城的军队都被楚怀王收了兵权。

只有刘邦除外,刘邦没有去彭城,刘邦带著军队去了自己的老窝砀郡。

让别人西进去攻秦,楚怀王需要把兵权还给他们,他们才能带人去攻秦。

楚怀王好不容易收上来的兵权,自然不肯还回去,于是让刘邦西进去攻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