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中国人,最近有很多能和日本人接触的机会,经常会有日本朋友和我说他们觉得中文的句末语气词很难,让我给他们解释怎么才能正确使用句末语气词。可是仔细想想,语气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事情,真要说清楚是这些词是怎么用的还真一时半会给不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上网查了查资料,感觉有的网友回答的很不全面,随口就能举例子反驳;专业的对外汉语论文我比较菜又看不太懂。

所以想问问各位已经熟悉汉语的外国朋友学习中文语气词的经验。当然如果有专攻汉语言的中国朋友能回答我的问题也非常感谢!!


蟹妖

我是日语母语的,我刚开始学中文的时候这样理解;

吗,疑问:?ですか??ますか?ex)你去中国留学吗?,あなたは中国に留学に行きますか?

呢,确认:ex)你呢?,あなたは?(另外,和疑问词搭配使用:你为什么来中国留学呢?,あなたはどうして中国に留学に来ましたか?)

吧,推测:?でしょう?,ex)你今天没有上课吧?,あなたは今日は授业には出なかったでしょう?

啊,感叹词:?ですよ、?ですね,ex)你学中文进步很快啊!,あなはた中国语の上达がとても早いですね!

我在天朝读书之后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中文口语表达比我们想像更加丰富、复杂、精彩得多,但对初级的日本人的话,这样说明一下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四个语气词不是一个意思

吗是一般疑问

呢是简单的问句(「你呢?」),话题标记(日语wa,「你呢还是多去看看书吧」),感叹(「你真的需要多看看书呢」)

吧是建议(「去看看书吧!」)和推测(「她在看书吧」),有时候也作话题标记(「你吧要多看看书」)

啊是感叹(「要多看书啊!」),话题标记(「你啊要多看书」)

三个话题标记意义不太一样,呢是普通标记,吧有建议或者遗憾等感情,啊是「语重心长」的语气


虽然我并不是外国朋友,也并没有专攻汉语言,但凭著绅士的气势也要强行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至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要说明的是,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方言和网路语言中有很多不一样的语法。例如天津普遍用「了」代替「呢」;例如中部南部某些地区「呢」被当成「ね」泛用化,很多他们习以为常的表达例如「对的呢」在我看来就是病句。如果想学习其它地区的语言,请您参考别人的贴子。这里还是以北京话和标准普通话为基础,来绅士地介绍这几个语气词的用法。


「~啊」:感叹

「啊」可以说是汉语中最标准最常用的语气词,它像空气一样,平凡到很多人意识不到,却无处不在。「啊」常用到什么地步呢?——可以说好多其它语气词都是它生出来的:「吗/嘛」=「么+啊」;「呐」=「呢+啊」;「啦」=「了+啊」……就泛用程度来讲,可能「诶」和「哦」都稍逊「啊」一筹。

关于「啊」我也没有什么可多说的,能想到的小技巧就是口头说的时候可以多用,但写的时候尽量省略,别人读的时候会自动脑补的。

「~吗」:一般封闭式疑问

很多人以为「吗」是汉语中最主要的疑问用词。其实「吗」的用法很狭窄,基本上只能用于封闭式疑问,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附著在陈述句后面,用来询问对前面陈述内容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例:

  • 是吗?
  • 行吗?
  • 走吗?
  • 疼吗?
  • 舒服吗?

像@日本狸猫田中裕之 答案中提到的那样理解成「~ですか」「~ますか」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要注意一个重点区别:日语中的「~ですか」「~ますか」能够和「どう~」「どこ~」「谁~」「何~」这种开放问句组合使用;汉语中的「~吗」则不适用于一切开放问题。

这里再看一个复杂点的句子「你知道我是谁吗?」。这句话中虽然「谁」和「吗」出现在一起了,但整个句子的大结构为「你知道~吗?」,其中的「我是谁」是一个子句,整体作为谓语使用。因此「吗」在这里仍然是用于提示封闭式疑问句。

除了上面列举的肯定陈述句以外,否定陈述句也可以加上「吗」,这时就构成了反问。反问可以用于强调观点或者劝诱,和日语里的「~ないか」「~じゃないか」用法相同。例:

  • 不是说好了吗?
  • 你没戴套吗?
  • 不来一发吗?

注意,并非所有封闭式疑问都会用到「吗」,很多情况下可以省略「吗」,单是以疑问语气(上扬)或问号结尾就已经足够构成提问了。

另外,封闭式疑问还有一种问法是把两个选项都提出来,并列在一起让对方选择,这种情况下前文本来就不构成陈述了,自然也不能用「吗」来提问。例:

  • 是不是?
  • 要不要?
  • 有没有?
  • 用手还是用嘴?

这种提问句型可以省略语气词,也可以用「啊」,或者也可以用「呢」。

「~呢」:强调(进行/存续)状态

「呢」既可以用于陈述也可以用于疑问,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强调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用到「呢」的句子,往往表示的是特定时间的情况。例:

  • 哪呢?
  • 干什么呢?
  • 跟谁在一块呢?
  • 在家呢。
  • 忙著呢。
  • 看小电影呢。

陈述句中,除了上面举例的用于标记当前动作以外,「呢」还有一个经典用法是否定某状态的到达/完成,即「还(不/没)~呢」,作为「~了」的反义使用。例:

  • 要射了吗?
  • 还没呢。

至于疑问句,「呢」通常只用于开放式疑问。像上面例子中那样询问当前动作/状态时,通常必须加「呢」;此外普通的开放式疑问既可以加「呢」也可以省略「呢」,在这种可以省略的地方故意加上「呢」的话,则往往强调犹豫、不确定的感觉;或者用于设问,即提问后立刻抛出自己的回答。例:

  • 怎么办呢?
  • 买不买这本呢?
  • 选高级呢,还是豪华呢?
  • 为什么会硬呢?因为血液都集中到这里了。

虽然有各种情况,但简单来说只要记住一个要点:「呢」在疑问句中的适用场合和「吗」完全相反,能用「吗」的地方就不能用「呢」,反之亦然。因此,学会了「吗」怎么用,就近似等于学会了「呢」在问句中怎么用。这一点可能有人会提出反例,如「你还是处女吗?」「你还是处女呢?」两句话都符合语法,但实际上这两句话只是「你还是处女呢吗?」的不同省略形式而已。

另外还有一些看似反例的暧昧情况,例如下面这样的对话:

  • 这周末来个大保健吗?
  • 我不去了。你呢?

虽然话题听起来只是「去/不去」的选择,但这里的「你呢?」要表达的意思是「你怎么样?」,本质上依然是开放式问题。因此这里要用「呢」。

「~吧」:推测或建议

通常来讲,在陈述句后面加个「吧」,就可以把「陈述客观事实」软化为「表达主观推测和想法」。性质类似日语中的「~と思います」「~でしょう」,是一种十分好用的说错了也不负责任的表达方式。例:

  • 我的大约有18cm吧。
  • 射在外面的话,应该不会怀孕吧。
  • 再等几天就会来的吧。

用「吗」表示单纯疑问的句型中,把「吗」换成「吧」就导入了更多主观推测成分。例如「想要吗?」→「想要吧?」;「舒服吗?」→「舒服吧?」。

否定句后面接「吧」,通常可以用于表达强烈的不信任感。例:

  • 不会吧?
  • 我出差的时候,你没偷吃吧?
  • 家里没人来过吧?

在祈使句后面加个「吧」,则可以把「命令、要求」软化为「建议、请求」。同样非常好用。例:

  • 晚上来我家吧。
  • 今天在厨房做吧。
  • 快进来吧。

虽然「吧」很好用,但有些时候也会由于读音问题造成困扰。例如:

  • 去吃个炸鸡吧。

以上就是题主提到的几个语气词的基本使用方法。希望各位外国朋友能顺畅理解。


我想起了

卧槽

这个词

能表示疑问,感叹,愤怒,惊吓等各种情绪


巧了,我的学校前几天刚刚录了语气词的视频,正好是讲这几个语气词的。

外国人是怎么区分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从中文教学的角度去看,这几个句尾语气词或者疑问词还有很大区别的,功能的意义也都不一样。


我一个中国人,怎么就被邀请来回答给外国人的问题了呢?另谋高就吧。


其实我很怀疑汉语母语者对这些语气词的用法有著相当大的差异。。。

更别说很多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气词


啊?爸,妈呢?


每个词的通俗常用情况记一记,每个词的大概语气是什么记一记,再多听,甚至多说,总会掌握得越来越好的。学什么不难的,一般人不都得花时间精力心思才能学得好嘛。所谓对母语者而言「与生俱来」也是因为从小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周围环境的大量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结果,难道生下来就会了吗?

吗,一般来说用法是「某某东西什么什么吗?」,也就是「(topic) わ ...(sth.)... ですか。"这种感觉。

呢,一般用法是「这是/那是什么呢?」,也就是「これ/それ/あれ/どれ わ 何ですか。」还有「为什么呢?」「怎么做呢?」这类5W1H的问题。「吗」相对而言像是Is/Are sth.……?的感觉。

吧,一般用在当叙述某个不大肯定的信息时,这种情况下搭配「应该」/「大概」这种词(再解释一下「应该」的肯定程度比大概「更高」),又或者是其实大概率确定、但是不想显得很自大也为了避免出错所以即使自己觉得就是这样的也会表达成「这东西大概是这样吧」,这种委婉语气日本人应该一点也不陌生。

啊,一般用在感叹句句末。不多说了!咱小学不就是这么教的嘛。

当然这四个词还有很多其他用法,但尼玛对一个初学者而言当然不能一开始就如此「全面」地教嘛。真要说明的话可以再补充一点就是这后边两个词都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但是「啊」一般含有质疑的意思如果用在疑问句里所以最好不要用噢!「吧」呢一般用于确认某样东西的疑问句句尾,而且一般是在征求对方的认同而不是真的在询问对方的想法噢~比如「这东西不错吧?」先把基本掌握了,其余的、不能拿母语者的水平期待和要求。

我现在在拿日语课,要记的东西不少,但是真要说难度,真不能说很高,至少入门的时候那种相似语法和汉字使用和某些读音相类似所带来的熟悉感是比起英语母语者而言大大降低了难度和提高了自信心的。

说个题外话,有的人(不是说题主你)喜欢拿别人说学中文难来获取一点自豪感实在有点那啥,尤其是日韩人学中文,搞屁啊三种语言相似度可是蛮高的相对和其他语言比起来,一般人一般天分学语言肯定要花时间精力,做任何事都不能轻松就做好的,但其实有的情况就是他人压根没这个心思好好学,没这个兴趣去辛苦一点点把一门有熟悉感但是是新的语言给学好,比如想在中国发展又说不了几句中文的韩国艺人,我不是diss谁,其实就是做生意的和我们消费者互相满足需求而已,但是有些粉丝老是拿「中文难学」所以人家「日语比中文好」那就过于借口了吧?说白了就是人家没花时间学,或者在准确点说,人家团队就没怎么安排时间让他们学,背后当然还有市场因素等等,但总不能用是「中文难」当理由,粉丝把这种理由摆出来只是反而显得艺人团队没点诚意罢了= =(虽然对于小白还是能博取一波理解的- -)我日语课上多少英语母语者也拿这节课,为什么学日语,动漫/漫画输出强啊,人家感兴趣啊,这个时候「难」还是事儿吗?

当然人家是不是真有心思和兴趣学这门语言在和那人接触时能体验出,有的人一边嚷著「难呐」一边苦逼地好好记辞汇语法好好学习,有的人则只是不想好好学用一句「中文难」搪塞一下而已。以上没有diss的意思,就是想说,中日韩三种语言对中日韩人民来说真不算难了。爱学的加油好好学,不爱学的就别勉强。以及被别人说「中文难」不是夸奖「中国人聪明」,对别人而言难但是人家还是大把大把人想学你这门语言那才是真的强。


另外还有 嘛 呗

嘛 多数时候表达仅此而已 不屑 的语气

呗 多数时候表达 请求的语气


谢邀,可我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啊,不适合回答你这个问题。我还挺惊讶,有很多外国人用知乎吗?

来都来了,就回答一下吧。

我小的时候,刚学英文那会儿,老师让一个升调一个降调念东西,我记得有一个寻常的清晨,小同学们依次站起来,轮流往下念课件,到我是读字母W。我念:「打不牛!大不拗!」。我个人觉得话落那一瞬间小同学们也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在老师挖苦「说绕口令呢」后全班哄堂大笑。而且老师也没有解释到底应该怎么念,时至今日我说了这么久英语,在国外也生活过了,你要问我,我依然不知道这个字母W怎么念一个升调一个降调。

所以啊,我觉得这就是个语感问题,机械的练习很扯淡。

比方中文「你吃了吗?」这句话,你就是说成「你吃了吧?」、「你吃了呢?」、「你吃了啊?」,只要你语感带个劲儿,都完全不影响交流,也没有绝对对错。

只要多用,建立了语感,一切自然都会捋顺了。没有什么难度哒,也没有什么捷径呦。


还有鸭,吖,嘛,呐呢


别问为什么,说多了就会了


重庆这边 哈 这个语气词用的比较多很万能


最难区分的应该是「了」的用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