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如何解釋呢?


體內濕氣的形成有內因和外因。

內因有身體脾胃偏弱或者肝臟受損,身體陽氣不足,體寒。

外因有環境因素(兩廣,兩湖地區偏潮濕),飲食習慣偏肉食,重油重鹽等

人體通過毛孔跟外界流通,身體其實也是一個有空隙的海綿體容器,濕氣在身體的會呈現不同的區域的分布,不同同深度的分布。

濕氣重的人一旦遇到下雨天就如同夏天穿了濕漉漉的衣服,熱量散不出來,毛孔無法呼吸,進而渾身難受。

那如何除濕?

第一要素,調理情志,給自己提供一個輕鬆愉悅的環境,釋放脾胃的壓力。

第二要素,改變飲食,少鹽少油,清淡易消化,持續半年甚至長年保持。

第三要素,長時間的持續的每天40分鐘的有氧運動,動作緩慢,持續時間長。啟動內在陽氣,從內打破,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代謝,逐步排除濕氣。一般濕氣通過毛孔,汗水,尿液,手掌腳掌出汗排除。多半為淺黃色液體,黏黏糊糊的感覺。如果是無氧運動,大汗淋漓,汗液是水狀,那就運動錯了,不但沒有排除濕氣,相反透支了身體。

第四要素,打通骨關節和經絡。這個很重要,很多人也不懂。方法也只能因人施教比較好。

為什麼我知道這麼多?因為我就是用了10年摸索,花了兩年逆轉寒濕體質的人。我的文章有分享,可以去看看。

以上全部都是親自體驗。


我們生活的空間有「風、寒、暑、濕、燥、火」,這是自然界生命存在的需要,但這六氣的多少,對身體產生影響。

經常下雨,濕氣太過,對於本身濕氣重的人,影響就大,感覺就異常。


你說的情況很明顯是體內濕氣重,所以與天氣變化明顯有關,濕讓人困,由於天氣變化出現周身不舒服,關節難受疼痛,考慮為風濕痹症,多和自身體質虛弱,免疫功能低下,感受了風寒濕邪的侵襲等因素有關。在陰雨天,自然界的濕氣比較重,加上體內感受寒濕之邪,所以會出現周身不舒服的現象。


很簡單,用小學的知識應該可以解答。

首先我們要明白,陰天或者雨天,環境中溫度會下降,當溫度越低,外界環境會從我們人體皮膚不斷地吸取的熱量就越多。

我們新陳代謝正常的情況下,散失的這部分熱量很快就會被補充回來,所以我們除了覺得降溫外,並沒有其它的感覺。

但問題來了,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導致我們局部的新陳代謝速率變得緩慢,也就是說產熱的能力下降,也就會導致這個局部位置體溫下降,沒辦法及時恢復正常。

這個時候因為這個局部位置出現降溫,會導致這個部位的毛細血管等血液運輸通道收縮,細胞酶等活性物質因為溫度的降低,而導致功能還有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進而影響這個局部的正常運行,於是我們就會出現難受的現象。

不信的朋友可以等到陰雨天的時候,摸摸自己難受的部位,你會發現這的局部體溫會遠低於周圍的其它部位。

解決的方式也很簡單,捂熱它,讓這個部位的體溫恢復正常,只有這樣新陳代謝的速率才會恢復正常,細胞酶等活性物質的功能也會隨之恢復,難受感自然的就會緩解或者消失。


首先,脾表示不背這鍋

中醫說的脾不是一個存在的器官。主肌肉,其華在口,喜躁惡濕。人體有濕氣正常,成病態就不行了,得治。為啥會濕氣過重?主要從自身找原因,環境同看。你成天吃香喝辣,牛奶,涼水,水果,一天八杯水,濕氣不重才怪。脾運化無力,為啥運化無力?整天不注重保護脾胃不注重養生,它又不是鐵打的,不運化失常才怪。


大自然的濕氣會侵襲人體,導致人體的濕氣重;另一方面,體內的濕濁是由內而生的,譬如我們每天吃下去胃腸道裡面的大魚大肉,如果脾胃功能不好不能消化,那就會在胃腸裡面化濕,濕阻氣滯。

中醫講濕性困重,不管大自然的氣候潮濕,還是脾胃的運化功能不好,都會導致人體出現一系列濕阻的表現,會出現全身肌肉酸痛、身體疲勞乏力、精神不濟、四肢酸軟無力等等。還有如果有食物在胃腸不能消化,那麼濕阻胃腸就會出現腹部脹滿痞滿、消化不良、大便黏滯、排便不暢、大便不成形等問題。體內有濕,會表現在人體的外在皮膚、舌像、面色等,比如出現舌苔白膩或黃膩,舌胖大有齒痕,會出現皮膚油膩、濕疹、皮炎皮疹、皮膚長水泡,女性白帶增多,男性陰囊潮濕,小便渾濁等問題。因此從以上這些癥狀就可以看出,其實人體內的濕氣跟很多癥狀相關係,掌握這些癥狀的來源和規律,對我們了解體內濕濁的形成有一定的幫助,方便指導治療和用藥。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更多中醫科普,點頭像關注鄭醫生,有疑問可以私信……


可能因為下雨天,不能出去浪

渾身難sou


為什麼天熱我們要出汗,天太冷我們甚至凍得發抖呢?

溫度也會影響身體嗎?

廢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