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氣轉涼,人體內的陽氣也是內斂下降的趨勢,科學地進行艾灸保健可以達到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陽氣,調和氣血的目的,抵禦即將到來的冬季寒氣。

肺俞穴:調節呼吸系統

肺俞穴是肺氣轉輸、輸注之處。艾灸該穴對改善肺臟功能,消除肺臟功能失常等證候具有一定功效。如咳嗽、哮喘、咳血、肺癆及過敏性鼻炎等症。

豐隆穴:健脾祛濕

此穴主治頭痛、眩暈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另外,艾灸谷穴艾、足三里、解溪穴等也都有祛濕的功效。

足三里:改善機體免疫力

中醫認為,人體足三里是一個滋補強壯穴位。艾灸該穴位,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增強抗病能力。女性艾灸足三里則面色紅潤,常保年輕;男人艾灸足三里,則筋骨強壯,精力充沛。

膻中穴: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

膻中在人體軀幹的黃金分割點上,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艾灸膻中穴,可以擴張血管,調整心臟功能,還可調節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咳嗽、呃逆等症。

三陰交穴:健脾胃,益肝腎,調經帶

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條經脈的交會穴,故名三陰交,因此能調理肝,脾,腎功能,具有健脾理血,益腎平肝,通經活絡,寧心安神的作用。

正在用了一款艾灸條

時珍驗方 臻品金五年艾灸條艾柱艾條艾灸棒艾草條雷火灸艾葉艾絨柱40:1(適用艾灸盒罐隨身灸)10支裝【圖片 價格 品牌 報價】-京東?

item.jd.com圖標

秋季是艾灸的好時節,立秋之後往往是三伏天的中伏、末伏,是養陽的好時節,尤其對虛寒體質之人,適合艾灸、三伏灸,冬天容易發病的虛寒性慢性疾病患者,可以通過艾灸、三伏灸等在這時候預防治療。常用的穴位有大椎穴、關元穴、氣海穴等。


秋意漸濃。天氣雖然變得舒爽,但早晚仍讓人感覺「嗖嗖」涼意。一冷一熱,交替刺激,有些市民就覺得自己的胃裡泛酸水、噁心、上腹飽脹、腹瀉等問題。消化內科專家提醒市民,天氣轉涼之後,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等特別容易複發,因此,此時「老胃病」在飲食上要格外小心,同時別忘給胃保暖,小心呵護以免胃病複發。

秋季養生節氣施灸

大腸、肺兩條經脈五行屬性分別為庚辛金,秋季金旺,因此在秋季中,大腸經和肺經處於最旺狀態。膽、肝兩條經脈五行屬性分別為甲乙木,由於秋季金旺克木,因此在秋季中,膽經和肝經處於最衰狀態。因此秋季保健的關鍵就是艾灸膽經和肝經,加強膽經和肝經的功能。

取穴

白露日:取用腧穴為期門,下脘,章門,曲泉,中封。

白露第二日:取用腧穴為京門,帶脈,陽陵泉,懸鐘,丘墟。

寒露日:取用腧穴為腎俞,膀胱俞,中極,崑崙,束谷。

寒露第二日:取用腧穴為腎俞,下脘,關元,復溜,太溪。

立冬日:取用腧穴為中脘,關元,小海,陽谷,後溪。

立冬第二日:取用腧穴為膻中,巨闕,章門,少海,靈道。

施灸方法

1.將艾條點燃後,用所產生的溫度刺激腧穴,溫度與距離以人體能夠承受熱度為準。

2.按照取用腧穴的排列順序施灸,施灸世間除章門和足三里為10分鐘外,其餘都為5分鐘。

3.雙穴者,男士先灸左穴,後灸右穴;女士反之。

艾灸注意事項

1.施術者應嚴肅認真,專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應向患者說明施術要求,消除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選用瘢痕灸時,必須先徵得患者同意。

2.臨床施灸應選擇正確的體位,要求患者的體位平正舒適,既有利於準確選定穴位,又有利於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

3.灸治應用廣泛,雖可益陽亦能傷陰,臨床上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內閉及熱毒熾盛等病證,應慎用灸法。

4.施灸時,對顏面五官、心區、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應慎用。對於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5.施術的診室,應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避免煙塵過濃,污染空氣,傷害人體。艾炷或艾條灸治療結束後,必須將燃著的艾絨熄滅,以防復燃事故發生。

6.在施灸或溫針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以免造成皮膚及衣物的燒損。灸療過程中,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掌握灸療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過,亦可引起灸傷。

7.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壯的多少為標準。一般情況,凡初病、體質強壯的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久病、體質虛弱的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點,在頭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壯;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肩及兩股皮厚而肌肉豐滿處,宜大炷多壯。更應結合病情施灸,如屬沉寒痼冷,陽氣欲脫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屬風寒外感、癰疽痹痛,則應掌握適度,否則易使邪熱內郁產生不良後果。

8.對於過飽、過勞、過飢、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慎用艾灸療法。另外,近年來還發現少數患者對艾葉發生過敏,此類患者可採用非艾灸療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多灸關元。


春灸氣海,秋灸關元


秋天養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