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抗美援朝战争」也就是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之后的朝鲜人民军,结果很多人一上来就冲著6.25之前的人民军去了。

其实由于材料的缺乏,导致信息源单一,很多人民军早期的历史都只能讲个大概(朝鲜自己出了官方战史,但可以想见很多人不愿去读)。我有把握说,大多数人对早期人民军的了解,大概都来自于十几年前的网路旧文:《简析朝鲜战争中的朝鲜人民军》(在知乎和少数几个军坛以外的地方,我甚至可以把「大概」去掉),大多数介绍人民军历史的文章也在摘抄此文片段。这篇文章的作者应该对人民军早期历史有较多了解,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但主观说法(没有出处)太多,有些说法其实也应该谨慎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许多朝鲜人民军退伍老战士,他们大多是朝鲜族人,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回到了中国。《冷战国际史研究》曾有几期专门刊登了他们的访谈回忆材料(原作者徐龙男)。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老战士的回忆,对当年的人民军状况进行较深入的了解,也可以补充或纠正旧说。不过这几篇《朝鲜战争中转入朝鲜人民军的中国朝鲜族参战军人采访录》是把老战士的真名等个人信息都披露了的,我当然不可能这么做,要看原文的还是去图书馆比较好。

一、纠正部分

第一,《简析朝鲜战争中的朝鲜人民军》这篇文章说:

朝鲜人民军是由苏联顾问一手组建并训练的,从一开始就将全盘苏化作为建军方向。解放军的那套克敌制胜的法宝,比如机动灵活;军事民主;不以夺取土地为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以战养战;官兵平等;诉苦运动;群众工作;优待俘虏,瓦解敌军等通通被被苏联顾问及朝军中苏联归国军官视为「不正规」和「游击习气」而摈弃。

大概是受此文这些描述的影响, @宇哥玩Access 同志在他的回答里面这么说:

从历史进程来看,朝鲜人虽然与我军并肩作战三年,但仍然羡慕钦佩苏联的军事力量,骨子里也未必瞧得起我军(虽然能打胜仗)。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归国朝鲜部队「未必瞧得起我军」的说法,朝鲜人民军的高层也非常重视归国部队的战术经验。原人1军团19师团35联队的崔XX老人回忆说:

我入朝时,是在腰部已经负伤残废的情况下到的朝鲜,所以被编入了朝鲜人民军第十三师团直属教导大队,当时我21岁。朝鲜人民军第十三师团是以新兵为主新组成的军队,所以让我们给朝鲜当地士兵传授战争经验。我们给他们传授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方法等战斗经验,但还是有人说「你们汉族傀儡能有多少战斗能力?光靠我们本地兵力也能完成朝鲜统一!」的大话。

我们就教训他们:「你这小子再说一遍,我们就是因为你们没解放好祖国,才从中国到你们朝鲜来的。你们不知感谢,还说什么汉族傀儡等忘恩负义的话。」因为这类事情,我们和朝鲜本地士兵发生过很多次摩擦。后来发现煽动这些话的人就是青友党分子。后来我们抓住这些人,审问后将他们送到军事裁判所。

由此可见,朝鲜当时有把中国的老兵专门编入教导部队,给新兵传授战斗经验的做法。当时的人民军新兵占比高,缺乏战斗经验。人民军根本不可能把归国老兵的宝贵战斗经验「视为『不正规』和『游击习气而摈弃』」。尤其是人民军一开始对敌后游击战还抱有很大希望,专门设立「江东政治学院」培训南劳党的游击人才。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了。

第二,《简析朝鲜战争中的朝鲜人民军》这篇文章又说:

受日军影响最深的是,朝军部队延续了日军等级森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作风,军中打骂体罚现象相当严重。

宇哥玩Access同志在他的回答里面也是把这种说法复述了一遍:

首先人民军从建军第一天就有军衔,官兵等级森严,上级体罚下级是家常便饭(体罚是东方式军队的陋习,以旧日军为甚)

对此,原人民军105坦克师团的金XX老人回忆:

随后我被安排到六O三摩托车联队一大队一中队侦查分队。六O三摩托车联队也是一O五坦克师团的一个联队。后来又调到一大队二中队一小队,担任副小队长。在训练时,在突击线问题上同小队长发生分歧。本来突击的界限是25米到50米之间。但来自朝鲜当地的小队长金允侧向我们下令:「向前突击!」但没有停下的命令。我们跑到1000米以上,这不符合突击线定义。大家都被累得倒下,我让队员们休息。小队长一来却说:「你们这些小子,没听见突击命令,你们在这里休息,到战场怎么战斗。」我问:「你是跑过来还是走过来的?我们在这里已经等了20多分钟,我们突击已达1000米以上。战斗理论规定突击的界限是25米到50米之间,哪有这么远的突击

线。」他说:「你刚刚到,还说出大话。」我反问:「你参加过战斗了吗?在战场上打过一次枪了吗?」我气得揍他。来自中国的中队长金明道叫住我。当时政治部中队长是朴XX。他们听取理由后,叫小队长过来,问他突击线等军事概念后,批评了他。几天后便更换小队长。

由此可见,人民军的副小队长在理由充分的情况下,能够打小队长不受处分,最后被更换的还是小队长。不知道旧日军那支部队能做到这点?所以这个说法可能有待商榷。不过人民军的官兵关系也的确不如解放军就是了。

二、战斗部分

现在终于可以说正题了,在仁川登陆后,志愿军入朝前,人民军各部队的首要任务就是撤回北方重振旗鼓。撤退战进行的极为残酷而激烈,上面那位金XX老人回忆:

10月份,我们在后退的路上遇见很多撤退的朝鲜人民军。他们由于没有武器便跟随我们,这样我们的队伍变成二百多人。我把队伍编成一个大队,下设两个中队,任命中队长、小队长、分队长。一次来了名扛著苏联步枪的朝鲜当地出身的中尉,要求跟我们走。他虽然级别比我高,但他说「我是军官学校出身,军队生活才两个月,没有经验。」主动要求接受我的领导。他那里还有朝鲜地图、指南针等。在渡过南汉江上游时,我用地图判断方位后,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途中我们突然发现远处河边有两名站岗的美军,身边还放著两挺冲著我们方向的重机枪,其他美军正在河里洗澡,大概有20名左右。当时我们有武器的只有9人。我们讨论,我们能打那些美军,但问题是那些赤手空拳的200人,如果我们失败了,美军的重机枪会向这边扫射,风险太大。为此,最后还是决定躲开他们。我先从美军看不见的地方下去。然后按照我的指挥手势,一批一批下来。到那里有一个人在除草,我怀疑那个人能在美军附近安然无恙的割茅草,可能是密探。于是打手势让身体素质好的来自黑龙江的崔永万下来,为了我们的安全让他把他干掉。他背著转盘子机枪爬著过去,再打手势让另一个人下来,让他跟著看结果,如果还有一个密探好负责干掉另一个。崔永万摸过去突然把他摔倒后摁著脖子问他,结果那人果然是密探,便把那密探杀死。然后让上面的人都下来,先让没枪的人过河往山上跑。

这时又发现有三辆美军汽车向我们这边开来。我们决定将其干掉。我们三个人隐蔽在路口分别用美军手榴弹击毁那些车辆。原来那些车辆是运输弹药和炮弹的,所以爆炸声很大,然后我们逃到预定的山上。山上战友们听著弹药的剧烈爆炸声,都以为我们牺牲了,看到我们活著回来都激动得哭了。这时,原来洗澡的敌人才开始用重机枪向我们方向射击,但由于距离远,毫无作用。

在撤退后人民军残余部队开始与志愿军汇合,因为此时人民军力量薄弱,所以第一二次战役基本都由志愿军进行战斗,人民军最多进行辅助。金XX老人回忆:

我一个人出去大喊一声,对方用朝鲜语问:「谁?」我说:「我是朝鲜人民军一O五坦克师团的人。」对方说:「放下武器到这里。」我说:「你也放下武器,我们在中间见面。」见面后对方的人说:「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我是翻译员。」此前,我们看过敌机投下的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传单。我同志愿军连长见面后,用汉语和他说话。连长问:「你怎么会说汉语?」我便把我本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人朝编入朝鲜人民军的情况向他做了介绍。并询问我的原先解放军部队的情况。他很热情地接待我,原来他们是三十八军。我们都欢呼:「万岁!」他给我们画了地图,并标出有治安队的位置。还吩咐我们说:「过一个岭,有我们志愿军的营部,请向营部汇报我们的情况。」

到志愿军营部后我说明了情况,并说明我们现在是去满浦的路上。营长说:「你尽量留下,我们营部现在的翻译员水平差。」但我以最高司令部找我们为由予以拒绝。补充粮食后,我们又出发。到孟山时,遇见志愿军正和美军进行一场战斗。我们通过小路绕到志愿军那里。志愿军担心我们的安全,不让我们走。说:等一会儿,战斗马上就结束。」战斗结束后,志愿军的同志和我们说:「上级有令,保护你们到后方去重新组建军队。」翌日凌晨我们出发时,看见昨晚激战的地方有很多美军尸体,看来几乎全部被歼灭。

但后来人民军退到后方后进行了重新编组,力量有所回升,如前12师团就被改组为47师团,原人民军47师团的联队参谋长张XX老人回忆:

朝鲜人民军干部局长李林跟我说:「你干脆到新义州,参与组织新编部队四十七师团。」所以我坐车到了新义州。当时筹备四十七师团,师团长是林海,联队长是李承俊,我担任联队参谋长。我们在新义州组织督察队,阻拦后撤的士兵,20天之内组织了朝鲜人民军四十七师团。师团初期只有一个联队,所以由我兼任师团作战科长。

所以从第三次战役开始,人民军就开始积极参与了,张XX老人回忆:

后来志愿军五十军和我们四十七师团配合作战,志愿军往山上进攻,我们往平地进攻。在博川、泰川我们抓获了2000多名俘虏。我们开始反攻南进,我们四十七师团1951年正月初二进入了汉城。之前的正月初一,我们在汉城外围进行了遭遇战,所以在汉城解放后才进城。在汉城我们组织了飞机打猎群组,击毁了很多敌人的飞机。在汉城附近的山上,我们在20多处设置了炮火,通过很多轻机枪、重机枪、步枪等集中射击来击毁敌机,当时志愿军也来现场学习

不但如此,在撤退战的时候,部分尚未溃散的人民军还开始组织游击部队向敌人后方挺进,在志愿军入朝后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原人2军团电报员韩XX老人回忆:

随后我们部队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在撤退到离平壤90多里的地方时,上级又命令我们,在崔贤将军的带领下重新打入敌后。重新打进敌后的过程中,最艰苦难忘的事情是越过雪岳山。因为雪岳山海拔高、积雪多,而且正是最寒冷的冬天,山势陡峭,一不小心就有滑下悬崖的危险。有不少同志在越过雪岳山的过程中牺牲。由于我们携带的电报机本身很重,翻山越岭很艰苦。一到山顶积雪缠腰,走路更艰难。翻越雪岳山,我们已经到达敌后区域内。当时我们朝鲜人民军也为当地老百姓做好事,基本上不做坏事,所以不少百姓信赖我们,我们就继续在敌后的铁原地区活动。

随后志愿军和人民军又开始进行了阵地作战,这个阶段人民军的资料就又比较多了,而且其勇敢顽强的作风也得到了参战各方的高度评价。我摘录一段人民军105坦克师团朱XX老人的回忆作为补充:

第五次战役时,我在麟蹄再次负伤。当时我们在麟蹄前面被敌人占领的高地进行争夺战。1951年4月26日,我们第四中队同金龚述率领的第五中队,左、右协同作战进攻高地。我们两人带领著队伍配合得很好,遇到危险时相互挽救了对方的生命。进攻高地时我们的进攻布阵是前面有一个小队,我后面安排左、右两个小队。国防军也有顽固分子。我们突破国防军一个小队阵地往前进攻时,国防军一个人隐蔽在战壕里向我们背后射击。金龚述发现后抓住他的枪说:「投降吧。」那敌人飞快夺回枪,金龚述被那敌人的枪对准了他的背部,当时我在离30米外看见,用手枪先打中了那敌人,救出了金龚述。此后,我们率领各自中队占领高地。敌人再次组织援兵往上攻击,我们死守高地击退几次敌人的攻击。每次敌人后退后,就会有敌人的炮击,我就下令让战士们卧倒。一次炮弹落在我们四人卧倒的附近,我也被炸得埋在了土里。我爬起来一看,两人已经牺牲,一人负伤,可我没事。当时我们中队指挥部和金龚述中队指挥部距离50米左右。在我们击退敌人攻击后,再次要进入阵地时,金龚述叫我「四中队长」,我刚一转身,炮弹就落到了我后面的阵地内,我被炸得滚下坡去。如果这时金龚述不叫我,我就没有命了。很幸运,我只是被炮弹碎片伤了腿。此后,金龚述冒著被炮弹炸著的危险跑过来,背著我去他们的阵地,叫卫生员处置我的伤。


1207更新 「李承晚是个狠人」

最近一直在看文献,研究人民军水原、大田的战役,给我的印象是人民军在水原战役之后就没有获胜的希望了。1950年8月份美军几个主力师登陆之后,人民军就已经失败了。外交上人民军失败是必然也容易理解,但至于为什么政治上失败是必然,往后翻,刚更新。


朝鲜人民军从建军开始,模仿的就是苏军而不是我军。朝鲜建国后的主要军事领袖(包括最高领导人金日成)都是苏联归来的,深受苏联影响,导致朝鲜建军模式完全是照搬照抄苏军,可以说1950年的朝鲜人民军就是一支袖珍的苏联红军。

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朝鲜人民军的作战特点都和苏联红军有相似之处,而与我军却又处处都不相同。

不太同意有一个答主的结论,朝鲜人民军是换了一身衣服的我军。朝鲜人民军根本不是换了一身军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方方面面都不是,除了不是高鼻梁和蓝眼睛,军装略有不同外,朝鲜人民军是一支彻头彻尾的苏军。

转盘枪大肩章、长桶靴配马裤,明明是「达瓦利希」,哪里像「土八路」

从历史进程来看,朝鲜人虽然与我军并肩作战三年,但仍然羡慕钦佩苏联的军事力量,骨子里也未必瞧得起我军(虽然能打胜仗)。

想评价朝鲜人民军在朝鲜战争初期的表现,就不能不先讲一下朝鲜人民军是怎么来的,他真的是我们很多人以为的「抗联为骨干、四野三个师为主力」的部队吗?

一、朝鲜人民军是解放军的翻版?人家明明是袖珍苏军好不好

很多人包括我,原来一直以为朝鲜人民军来自于东北抗联,甚至自信的以为朝鲜人民军是我军的翻版,这种看法未免「一厢情愿」,不过这样的观点在我国还是很有市场的。沈志华就说过类似的观点,他的结论是:朝鲜人民军的主力是四野的三个朝鲜族野战师(沈老在韩国KBS《朝鲜战争》专访里说过这个结论)。

沈志华很了解20世纪50年代外交档案,不可能不了解朝鲜刚建国时,其高级领导人对苏联的高度依赖。但沈老不是军事历史专家,对朝鲜人民军的「建军大业」并不了解,也情有可原。

其实并不需要对朝鲜人民军的建军过程有多么深入的研究,只要看一下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时,朝鲜人民军的高级指挥员资历背景,就知道这支正在雷霆万钧扑向南方的军队,骨子里是一支正牌的苏军,而不是我们解放军:

人民军指挥序列:

人民军总司令官:金日成(国家元首) 原苏军少校保卫相:崔庸健(副元首) 原苏军大尉总参谋长:南日中将 原苏军大尉前线司令官:金策大将 原苏军中校前线参谋长:姜健中将 原苏军中尉第1军团,主要负责对汉城方向实施进攻。军团长:金雄中将,原苏军少校。下辖:第1师团,下辖第1、2、3联队,兵员1.1万人,师团长崔光少将,原苏军中尉。第3师团,下辖第7、8、9联队,兵员1.1万人,师团长李英镐少将,原苏军大尉

第4师团,下辖第5、16、18联队,兵员1.1万人,师团长李健武少将,原苏军大尉

第6师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6师),下辖第13、14、15联队,兵员1.1万人,师团长方虎山少将,原解放军将领。第105坦克旅团(配属),下辖107、109、203坦克联队和206摩步联队,兵员6200人,旅团长柳京守少将,原苏军大尉。第3警备旅团,兵员5000人,旅团长吴白龙少将,原苏军大尉。第10警备旅团,兵员5000人,旅团长李芳南少将,原解放军将领。第13警备旅团,兵员5000人,旅团长崔庸镇少将,原苏军大尉。第2军团,主要负责东线进攻任务。军团长:崔光侠中将,原苏军少校。下辖:第2师团,下辖第4、6、17联队,兵员1.1万人,师团长李青松少将,原苏军特务长(高级士官,类似于韩国军队的「元士」)。第5师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4师),下辖第10、11、12联队,兵员1.1万人,师团长马相喆少将,原解放军将领。第7师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9、140、141、156师朝鲜族士兵混编),兵员1.1万人,师团长崔仁少将,原解放军将领。

第15警备旅团,兵员5000人,旅团长朴成哲少将,国内抗日游击队出身。

独立游击联队(766部队),兵员2000人,联队长吴镇宇中校(战争爆发后旋即晋升上校),国内抗日游击队出身。独立游击联队(549部队),兵员2000人,联队指挥官不详。

数据转载自达瓦里希熊:《同室操戈的命运悲歌——朝鲜战争回顾》https://zhuanlan.zhihu.com/p/24310161

朝鲜人民军开战的主力军团第1军团,野战军只有一名解放军将领,策应军团第2军团也仅有两名解放军将领。如果按照「朝鲜人民军是我军翻版」的理论来看,朝鲜人民军的指挥员应该是三个四野朝鲜师扩编而成,至少三个师长应当任军团长,团长担任师长才合情合理。但显然并不是这种情况。而且朝鲜人民军1949年就有了我军根本没有的成建制的空军和坦克部队,我军更不可能有这样的技术兵种人才。

很多人忽视了朝鲜建国初期的「苏联派」,觉得朝鲜是靠抗联的骨干建立的,但其实只要仔细看看历史,连朝鲜领袖金日成一开始都是彻彻底底的苏联派,延安派干部不仅人数不多,影响力也远没有我们想像的大。朝鲜的二号人物朴宪永是南朝鲜劳动党领袖,延安派地位最高的朴一禹仅仅是内务相,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国家实力,朝鲜亲苏模仿苏联才是更合理的选择。

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东北的朝鲜族撑起了朝鲜人民军的骨干,实际上苏联境内的朝鲜族人数与中国东北其实不相上下,而且人口素质远超当时中国的朝鲜族。人民军初创时期的飞行员、坦克手等技术兵种大都出自苏联籍朝鲜人。

生在苏联的朝鲜人民军南日大将,当过苏军坦克兵大尉,母语是俄语,是苏联安排在朝鲜人民军的总参谋长,人民军内部的苏联代表人。

知道这样的历史背景,再看朝鲜人民军与我军的巨大差别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人民军从建军第一天就有军衔,官兵等级森严,上级体罚下级是家常便饭(体罚是东方式军队的陋习,以旧日军为甚),朝鲜人民军有非常完备的勋章和勋阶制度,也是抄自苏联。

第二,朝鲜人民军的动员模式完全是工业国家模式下的动员,工厂农村适龄人口全体动员,朝鲜国家战时计划经济完全是苏联的翻版。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朝鲜人民军从上到下有不下大几百人的苏军顾问,可没有解放军顾问。我军50年代帮助过越南建军,苏联帮助朝鲜建军,朝鲜人民军自然而然的模仿苏军的战术和战法。

可以说,1950年的朝鲜就是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国家,人民军就是彻头彻尾的苏军,朝鲜人民军正规化建设程度相当之高,比我军同时期要高得多。

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战争初期的表现

了解了朝鲜人民军的组成和成立背景,在讨论其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就显得很多事情合理多了。

朝鲜人民军在朝鲜战争中打仗的特点都和苏军非常接近:包括对武器装备的过度依赖、不善于山地战和游击战、包括打败仗后的溃败和不知所措,都和苏联红军很像很像。

1.30天不能占领釜山,战争就没有任何赢的希望。

1950年6月25日这一天爆发的朝鲜战争,北朝鲜要是想赢,只能是打一场速决战,朝鲜人当然明白这一点。对于金日成来说,这场战争是没有任何拖延的余地的。

南朝鲜军不是豆腐渣军,朝鲜人民军的战力不足以绝对将其压垮,但是6月25日当天的态势对于金日成来说是绝佳的:

A汉城北面只有四个南朝鲜师,人民军却有10个主力师,两个坦克旅,可以以众击寡。

B有三个南朝鲜师被游击队牵制在智异山区。构成了将南朝鲜军主力各个击破的绝佳条件。

C6月23日南朝鲜军结束最高战备,放假休息了。实际上人民军达成了奇袭的绝对突然性。

现在合上历史,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审视一下6月25日的战役地图:

人民军拥有绝对优势,而南朝鲜军主力都在左翼,右翼实际上很空虚,只有一个第六师。朝鲜人民军能不能避实就虚,主力押往春川,汉城方向只是牵制性进攻呢?如果在春川达成突破(春川南朝鲜只有一个师,后方空虚),人民军的坦克可以一路狂飙,开到釜山。

春川到釜山,路程400公里,坦克强行军不过三个昼夜就可以开到。即便按照苏联人二战的作战标准,15个昼夜也足够到了。可是要知道这一路韩军根本没有正规部队!能阻挡人民军坦克的只有道路因素。

1592年,日本侵朝大军仅仅用了20天(4月12日釜山登陆,5月2日攻陷汉城),就打到了汉城,冷兵器时代都能做到的事情,拥有机械化装备的人民军没有理由做不到。

打到釜山的人民军再向右翼回旋,歼灭被牵制住的南朝鲜军主力(汉城政治意义太大,南朝鲜不会轻易言弃),人民军无疑军事上会胜算更大。

更何况一路上拥护社会主义的南朝鲜人不少,游击队也有很多,人民军裹挟他们,一路完全可以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占领釜山、浦项、巨济岛,美军至少先要组织一次登陆才能把人民军赶走。按照美军懒洋洋的战役策划进度,人民军无疑能给自己争取到最大的胜算。

当然最终胜利还要配合国际形势,一旦苏联在联合国否决掉美国的干涉提案,李承晚乖乖地收拾行李去济州岛当流亡政府、再筹划「反共复国」,自然是顺理成章。

2.汉城战役——战术乏善可陈、战略失败

朝鲜人民军发动的汉城战役,是最为成功的一场战役,重创了南朝鲜军,占领了汉城,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和军事优势。这场战役在军事战略上来说,却有些乏善可陈。

人民军3天占领汉城,有很多因素在里面,比如袭击的突然性,还有人民军拥有600门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占据了绝对的火力优势,还有200辆左右的坦克和100多架飞机。拥有如此巨大的优势,却并没能全部歼灭措手不及的南朝鲜军。

我们看一下朝鲜人民军是怎么样一步步的把自己本来不多的时间浪费掉的,怎样把本来就不大的胜算一点点磨光的。

汉城战役是朝鲜战争的首战,1950年6月25-28日,打了三天,人民军伤亡在6000人左右。虽然人民军兵力和装备数量有优势,但是战役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很糟糕的是,很多阵地陷入了肉搏战,人民军的炮兵和坦克部队虽然压倒性的,但步兵素质太差,还不足以用较小的代价压垮南朝鲜军。

人民军唯一的亮点是原解放军的第6师,利用奇袭全歼了开城的南朝鲜守军。朝鲜的山地很利于防守,南朝鲜军的火力点经常让人民军叫苦不迭。

刚开战的南朝鲜军也不是豆腐渣军,指挥也算得力,反冲击很猛烈。

我认为汉城战役,人民军三天占领汉城是军事上的失败,因为没有歼灭南朝鲜军的主力,自己的10万人马磨损很严重,人民军6月30日发动水原战役就已经显示出疲态了。

南朝鲜军从被打蒙头的情况下反应过来之后,利用山地地形大量杀伤了人民军。南朝鲜的地形不容易展开部队,每一座桥梁、每一个山头都要步兵仰攻。很多参战的双方老兵都不约而同的回忆起人民军进攻伤亡的巨大,往往一个桥梁就要用成连的人民军尸体换取。本来的闪击战在金日成愚蠢的战略下,变成了攻坚战和混战。

金日成和李承晚比较起来,还是显得不够狠毒。李承晚很早就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充军,比金日成动员早得多、也彻底的多。而且李承晚很知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南朝鲜学生稍微一动员,给支步枪直接去堵防线,这样匆匆忙忙拉上前线的炮灰当然不是人民军的对手,但是却很有效地保存了主力部队,为自己争取到了时间。

3.金日成的政治攻势——完全失败

虽然本问题问的是「人民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问的是军事问题,但是朝鲜战争从来就不是纯军事冲突,意识形态冲突和政治冲突的色彩甚至超过军事。因此讲讲金日成和李承晚的政治对抗也很有意思。

金日成集团取得北朝鲜政权后,对地主与亲日派进行了血腥的清洗和清算。据当事人讲,当时的北朝鲜人一旦与亲日派有瓜葛,则必死无疑(KBS《韩国战争》)。1950年「625」前,已经有多达200万的北朝鲜人被逼穿过「三八线」来到南朝鲜。先不论这些人是不是真的亲日,这些人对北方的红色政权有刻骨的仇恨肯定是真的,给武器就是还乡团,也很难被人民军动员。

不得不说,无论从政权稳定和合法性角度来说,金日成搞的「极左」是必要的,清洗亲日派也是必要的,甚至是其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但是极左是有代价的,搞无差别的清算也要付出代价。

小资产阶级和地主本身不是坚定的反革命,虽然看金日成也不顺眼,但是完全可以争取。但亲日派本身就兜里有钱、手里有枪,朝鲜的统治阶级就是亲日派,这些人被打击,那是要跟金日成玩命的。南朝鲜不少军人甚至高级将领就是北朝鲜流亡回来的,这些人是进过日本人的军校、有打仗的经验,被金日成这么一镇压,那也是铁了心的要反共到底的。

相比列宁和托洛茨基在1918年,就很明确的要利用旧沙俄军人组建红军,金日成则一不做二不休,把有战争经验的日伪旧军人一个不落的全都赶到南朝鲜,这种「一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建军思路,当然是政治绝对正确,但无疑在客观上给自己树立了相当多的敌人,而且是有战争经验的敌人。敌人多了,自己流的血无疑就会更多。

事实上,由于金日成在北朝鲜极左政策的影响,在「625」前还有一些零星的南朝鲜军反正,在「625」后,就很少有南朝鲜军反正了。洛东江战役打响后,连金日成自己都感叹「伪军缴枪很难,美军的战斗力有时还不如伪军,伪军越来越不愿意缴械了。」

在汉城战役中,连北朝鲜的正史都记载「双方人弹攻击,用炸药包同归于尽」不下百次,这哪里是我们想像中摧枯拉朽一般的「解放南朝鲜」,这明明是西路军遇到了西北马家军,还是刚被没收了地的。再对比后面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低落的士气,何尝听说过国民党也出了个董存瑞炸碉堡的。两下对比,可见我军政治攻势之成功,人民军政治攻势之失败。

比起我军的政治攻势,只能说金日成的政治攻势很不成功或者说「幼稚」,又或者金日成压根就没考虑「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亲日派虽然可恨,但是你把他们笼络起来戴罪立功呀,总比推给李承晚强多了。如果当年刚进入东北的我军不分清红皂白的就清洗伪满洲国分子,凡是跟日本人打交道的都往死里整,那估计东北解放也没有那么迅速了。实际上我军连地主分子都给予很好的出路,抗美援朝战争很多地主子弟都踊跃参军。

解放战争中我军能把敌人转化成解放军,抓来个国民党俘虏,上午还是国民党,中午看个《白毛女》诉一诉苦,下午就是坚定的解放军战士。北朝鲜则是抓个南朝鲜俘虏,先问出身然后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枪毙,搞的南朝鲜军一个个都逼成了苦大仇深,成了哀兵,北朝鲜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启示?考虑到「625」前就已经有几百万人争先恐后的脱离北朝鲜,或许这场仗没开始打,人民军就已经失败了。

4.大田战役

兵贵神速,日本倭寇在1592年30天从釜山一路狂飙打到汉城,人民军在300多年后,开著坦克,20多天才从汉城开到大田,离釜山一半的距离都没开到。人民军很倒霉,美军24师已经在大田严阵以待。

美国人在「625」之后的增兵速度真是够快,跟以往懒洋洋的战役策划完全不同,杜鲁门外交上先狠狠的宣布北朝鲜「非法」,军事上先用轰炸机狠狠地越过三八线轰炸了一番(后来显示没炸到什么东西),地面上拚命凑了一个加强营,空运到了乌山,显示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气。

美军在乌山真是与以往少爷兵的印象完全不一样,拼到了人民军坦克开到眼前才崩溃。

我如果是金日成,这时候一定就要向中国和苏联求援了。因为这已经不是一场内战,已经是一场朝鲜式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了。只不过这一次是「苏联」先进攻「德国」而已。

金日成败就败在只考虑军事,不考虑战略。大田战役人民军虽然击退美军,但是在战略上已经完败,他不是没有头脑,李承晚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由美国人实打实的下场撑腰,而正常人不会侥幸于美国人会轻易认输,最晚在大田战役发起的时候,他应该赶紧请求中苏出兵援助才对。

大田战役,客观来说,美国人打的至少让世界军迷大跌眼镜:伤亡率竟然达到了惊人的30%才撤退。这一仗美国人甚至比后来的志愿军拼的都玩命。美第24师师长迪安完全不是二战中懒洋洋的美军将领范儿,居然打红了眼,亲自上阵,用火箭筒打掉了人民军的坦克!他也是美军中少有的获得荣誉勋章的将领。此时此刻的美军无疑是李承晚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5 李承晚是个狠人

这个回答已经越来越有高晓松天马行空的感觉了。大家喜欢看就好。

李承晚这个人常常被抗美援朝战史忽略,但是这个人确是战争的绝对主角之一,也是一个非常毒辣的政治狠人,方方面面都比我们金主席棋高一著、牌狠一步。

这个人虽然是反动伪政府头子,但是抛开成见,其个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阅历极深的人:

李承晚的简历,简直就是朝鲜近代史的翻版,李氏出身是朝鲜李朝的两班后代,学习成绩极为优秀,为人也自负乖张。20岁就能用英语演讲,23岁就参加韩国抗俄运动,年纪轻轻就当过李氏朝鲜的政治犯,还有越狱经历。可以说早早就经历了政治洗礼和近代风云的大风大浪。比起金日成在东北钻了几年树林、然后去苏联舒舒服服的当太平军官,李承晚早年的经历,造就的政治手腕比金氏更加高超,那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李承晚的见识也几乎是顶级的,20多岁就批判韩国和中国「保守」,写了很多文章,而且还是韩国第一部《韩英词典》的的作者。出狱后去美国留学(其实是韩国皇帝在美国的代理人和眼线,但也显示出其人非凡的才干),用一己之力斡旋希望韩国免于沦为日本殖民地。

在美国的几十年,奠定了李承晚后来的政治资本,美国总统威尔逊称赞李承晚是「一个有著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对其人民有著巨大热情的人」。靠著博士学位和在韩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深厚关系,李承晚在1945年以前就是韩国独立运动的重要领袖,还在30年代去过苏联,连他日后的政治对手金九都承认李氏的地位。

看了李承晚的简历,我的脑海里不由得闪过罗永浩老师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好像总是坏人更勤奋一点。李承晚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这样的成就几乎比同时代的中国人还要早。李承晚的前半生可以说尝尽人间冷暖、学贯中西、还经历了政治斗争的大风大浪,这样的政治狠人注定不会平庸的度过这一生。

1945年韩国光复以后,李承晚、金九、金奎植等人回到南朝鲜。美国人一开始内定的韩国总统是金九,并不是李承晚。但是李承晚一开始就高喊反共的口号(李氏反共之早之坚决,连美国人都不太适应,可能由于李氏之前亲自去过苏联,跟蒋介石去过苏联回来之后坚决反共有相似的地方),并且积极联络韩国右翼势力(也就是亲日派),而金九的民族主义思想渐渐不容于美国军政府。

李承晚的最重大政治污点,是他本人一开始就鼓吹「南朝鲜独立建国」,因此他也是朝鲜民族分裂的始作俑者之一。但平心而论,作为一个60多岁,游历过欧美四十多年,还亲自去过苏联的政治强人,他内心深处应该非常明白,从「三八线」划好开始,南北朝鲜就不可能统一,北朝鲜的金日成是绝对不会和他和平共处的,南朝鲜独立建国是一定会发生的。金九和金奎植不止一次去平壤谋求民族和解和统一,在李承晚看来,无疑等同于与虎谋皮,是白费力气。

不能不说,现实主义者李承晚的棋高一著,在南北朝鲜会不会和平统一这个问题上看的非常远,你可以批评李承晚是一个政治投机犯或者是民族罪人,他只追求现实政治的最大利益,但是不要忘了考虑到列宁连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都说签就签,那就要承认李承晚的选择是一个政治强人的最优解,政治洞见至少不在列宁之下。他才是适合南朝鲜总统的人。

杜鲁门回忆道,尽管美国人不太喜欢李承晚,但「我们除了支持李承晚,再没有选择的余地。从1905年以来,朝鲜就受到日本人摧残和蹂躏,它没有机会培养其他的领袖人物」。

(未完待续)


这是一场过去几十年后,战斗双方仍不愿意提起的残酷战争。


根据美军公布的数据,陆战一师战斗减员 4418 人,冻伤 7313 人,志愿军的伤亡虽然没有确切公布的数字,但仅从一点可以看出,原本精锐的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后,即被拉到后方的朝鲜北部休整,直到第五阶段战役爆发后才重新投入战场。


而这么惨重的伤亡,其中有半数以上是非战斗减员,包括饥饿和严寒……

1.「圣诞节攻势」

1950 年 11 月 23 日,正值美国国内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感恩节。


对于美第 10 军的战士们来说,这个感恩节跟以往大不一样。


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一路高歌猛进,仅用了 3 天就攻占了韩国的政治中心汉城,并在随后的两个月里势如破竹,将韩军压缩在洛东江以东仅一万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内,此时,朝鲜半岛已经有超过 90% 的领土和 92% 的人口被朝鲜控制著,只要再发动一此战役,金正日就能完成他统一朝鲜半岛的宏图大志。


但巨大的转折在 9 月 15 日发生了,这一天,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美第 10 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一溃千里,占领不久的领土陆续被吐了出来,美第 10 军一路高歌猛进,10 月 1 日,越过了当时的临时国界北纬 38 度线攻入朝鲜境内,10 月 19 日,朝鲜首都平壤沦陷,但这支部队并未停止脚步,打算一举统一朝鲜半岛,11 月 21 日,其先头部队甚至进至到鸭绿江边,并狂妄叫嚣: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被短暂胜利冲昏头脑


的美军置周恩来的严词警告于不顾,公然派飞机越过国界侵入中国领空,并轰炸丹东地区,将战火直接烧到了中国境内。


仁川登陆中的麦克阿瑟

仁川登陆中的麦克阿瑟
仁川登陆中的麦克阿瑟

此时美国国内的声援浪潮也持续高涨著,《纽约时报》称:民主的力量正冲刷残余的抵抗。朝鲜的部队已穷途末,美国海空军飞行员控制著天空,甚至在前线的士兵也开始享受即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感恩节这一天,尽管前线条件艰苦,但美军后勤还是尽了最大可能为士兵们提供了丰盛的佳肴,火鸡、肉馅饼、南瓜饼、红梅汁等全套特餐,火鸡虽然是冷的,但士兵们总算过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感恩节。他们乐观地认为战争即将结束,麦克阿瑟甚至对士兵直接说道:我希望你们这些孩子能在家过圣诞节。


从普通士兵到当时「联合国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全军上下都洋溢著一种异常乐观的情绪,除了战事进展得过度顺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手上拥有的王牌部队——美第 10 军。


第 10 军中,美第 7 师组建于 1916 年,曾先后参加过一战和二战,因执行任务一向准确无误而被称为「滴漏器师」,而陆战一师更是大名鼎鼎,其前身是 1775 年组建的海军陆战队第一连,是当时美军中少有的全职正规部队,随后经过几次扩编,终于在 1941 年 2 月组建成型,他们的座右铭是「没有更好的朋友,没有更糟的敌人」。


正如这句话,陆战一师高傲无比,但战斗力也在美军中鹤立鸡群,自组建以来无一败绩,瓜岛、冲绳岛等战役都成了它荣誉的注脚。


拥有这么一支强大的部队,第 10 军军长阿尔蒙德踌躇满志,对麦克阿瑟的计划充满了信心。该计划令陆战一师从元山出发,11 月 15 日到达长津湖地区的下碣隅里,随时准备越过长津湖向江界、也就是当时北朝鲜劳动党政权败退平壤后的临时政治中心进攻;美第 7 步兵师主力则由长津湖地区新兴里出发向北进攻,第 7 师之 17 团沿丰山、惠山公路向惠山攻击,以侧应陆战一师的正面进攻。


但在当时的美军部队中,还有一个人对这场战役并没有抱著盲目的乐观情绪,这个人就是陆战一师的师长奥利佛·史密斯少将。出身海军的史密斯一向认为,陆军不是极度乐观就是极度悲观,很少有中间状态可言,例如这一次第 10 军的行动就太过于冒进,不仅对朝鲜北部冬天的寒冷气候和山地的崎岖道路准备不足,还无视了来自志愿军的威胁。


在建议不被采纳后,他不惜抗命,对阿尔蒙德全速前进的命令置之不理,要求士兵们缓慢行军,甚至还在下碣隅里修建起了简易的机场。


11 月 24 日,陆战一师已经全部进入到了长津湖地区,此时的气温已经骤降到了零下 30 度,美军许多士兵患上了严重的冻疮,一些士兵因为医生无法给他们输血而丧命,因为血浆也会被冻结在瓶子和软管中。直觉告诉史密斯,这次行动应该被停止,但当时的所有客观条件都显示没有任何问题。


麦克阿瑟(中)与阿尔蒙德(右一)

麦克阿瑟(中)与阿尔蒙德(右一)
麦克阿瑟(中)与阿尔蒙德(右一)

几日来,驻守在柳潭里的第 7 团抓到了几名中国俘虏,从他们单薄的衣物来看,中国部队的后勤补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样的装束即使一动不动地在这里趴上半个小时,都会被冻死,想凭借这种装备与美军战斗,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但不知为何,一股莫名的不安情绪让他没来由地总是十分烦躁。


11 月 27 日傍晚,驻扎在长津湖水库两边的美军正安排向鸭绿江攻击前最后一夜的休息,他们的御寒衣物虽然比中国俘虏丰富得多,但应付起这样的严寒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多年后一位当时的陆战队员回忆说:我用铲子挖了一些树枝铺在地上,把睡袋放在上面,晚上才能好好休息一下。


入夜后,气温变得更令人难以忍受,呼啸地寒风在帐篷外肆虐,雪花像砂砾一般拍打著帐篷,发出「沙沙沙」地声音。疲惫的美军士兵大多进入了梦乡,只有这时候他们才能感觉稍微好一点。


但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了「邦、邦、邦」的声音,紧接著,刺耳的军号声在空旷的雪原上回荡了开来,喊杀声、枪炮声震耳欲聋,美军士兵从梦中被惊醒,匆忙提起武器钻出帐篷,眼前却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


阴云遮挡的夜空漆黑一片,零星的照明弹映得雪地忽明忽暗,就在乍明乍暗之间,美军士兵看到在不远处的山丘后面,数不清的敌人正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漫山遍野,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他们这才绝望地发现,自己被包围了……

2.奔赴雪国

1950 年 11 月初,一列满载著士兵的火车在沈阳车站稍作停留,装载了一些军需品后就一路北上,驶向了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北朝鲜。原本只是接到例行换防任务的战士们这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任务是进入朝鲜,抗击「联合国军」,并接替 42 军担负起东线的作战任务。


这支部队隶属于中华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兵团司令宋时轮。时年 42 岁的宋时轮在解放军中可算是一员名将,他出身黄埔五期,又于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长征、冀东抗日暴动、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之后又率部解放了上海,并短暂担任过上海警备司令,是三野粟裕手下的得力大将。他领导的第九兵团继承了粟裕的半个家底,一直在东南沿海驻防,原本计划是作为解放台湾的主力,但突然爆发的朝鲜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共中央原本的部署。


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

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
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场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挽回局势,中共中央决定继续向朝鲜战场增兵,而这次他们派出了自己的王牌部队——第九兵团。由于保密的需要,直到开往朝鲜之前,包括部队的指战员都一直以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单纯的去东北换防。


军情紧急,在沈阳火车站临时停靠的第九兵团只来得及补充些许物资就急匆匆开往了前线,他们大都还穿著温区的单薄冬装,尽管东北的部队紧急调配了五万套棉服支援给他们,但对于 15 万的部队来说,这些补给显得十分捉襟见肘,许多战士甚至只领到了一顶棉帽,随后就一路进入到冰天雪地的朝鲜北部山区作战。


11 月 7 日,第九兵团的先头部队率先进入朝鲜,对许多从小在南方长大的战士们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见到大雪,但殊不知这也成了这些人最后一次见到这样的大雪。长长的队伍除了行军外,一切都被冻结,首先跨过鸭绿江的第 20 军仅行军第一天就有 700 多人被严重冻伤。


更让人焦虑的是,由于没有制空权,美军飞机 24 小时对志愿军的运输线进行破坏,导致大量后勤物资包括粮食、被装和弹药等难以运往前线,同时为了按时进入作战地域,志愿军只能轻装简行,平均每个班只有一到两床棉被,入夜后,战士们将棉被铺在一起,相互抱团来取暖。


除了保暖物资严重缺乏外,就连军粮也供给不足,直到战斗打响之前,官兵几天都吃不上一顿热饭,甚至连口袋里的饭渣都要保存起来当做冲锋时维持体力的「冲锋粮」。


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第九军团的官兵依然保持著高昂的士气,他们晚上行军,白天宿营,躲过美军的飞机侦查,硬是赶在 11 月 21 日陆续到达了长津湖周边地区,而此时的美陆战一师还在下碣隅里修筑机场、浑然不知在他们的正北方,已经有一支十多万的大军潜伏了过来。


此前,志愿军最高统帅部已经下达了作战命令,由毛泽东亲自下令:朝鲜北部江界,长津湖地区,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灭为方针。接到命令后,宋时轮开始部署作战计划,他心里很清楚,以当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如果与美军正面对抗硬碰硬,绝对是占不到半点便宜,那么正面打阵地战不行,还有什么办法呢?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冀东敌后作战时的老办法,这些年实力壮大后,几乎很少再用起了,那就是打伏击。


若要打伏击,就必须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宋时轮摊开地图在朝鲜北部江界以南的广大地区仔细寻找著,直到他的目光落在长津湖周边时,愁眉突然就舒展开来,不禁兴奋地大喊道:对,就是这里!


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长津江上游,是朝鲜的第二大人工湖,也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


在长津湖以东约 30 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称为长津湖地区。该地区冲山林里,平均海拔 1300 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崎岖,偶尔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


行军中的志愿军战士

行军中的志愿军战士
行军中的志愿军战士

这里一般从 10 月下旬开始进入冬季,到 11 月下旬时,日平均气温可下降到零下 27 度,夜晚的温度则更低,而在 1950 年冬天,这里更是经历了几十年未见的罕见低温,宋时轮考虑到极端低温会影响到敌人的行军速度,长津湖,这里无疑是设伏围歼敌人的天赐之所。


而且在当时,志愿军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美军对这个对手的过分低估。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1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战争的细节:历史上的残酷瞬间

惊蛰 文学编辑

¥19.90 会员免费


如果说是抗美援朝期间与志愿军配合作战,

那其实朝鲜人民军作战还是可以肯定的。

人民军在这段时间大概分三个阶段,

表现和作用也不同。

第一阶段是志愿军入朝朝鲜人民军崩溃恢复期。

大概是志愿军入朝到四次战役前,

这个时期,朝鲜人民军以为被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几百溃逃。

所以当时已经组织不起有体系的抵抗作战了,

零星的小部队阻击为主,大部分人民军都在后撤的途中。

指挥也乱了,很多部队联系不上,

损失也非常惨重,很多军队减员三分之二还多。

志愿军入朝后,逐步担任起了阻击和反击主力,

为朝鲜人民军整顿,恢复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这个时候前线人民军只有小股配合志愿军作战。

第二阶段是人民军逐步恢复过来接替部分次要地段作战。

大概是志愿军第四次,第五次作战这段时间吧,

经过了一段时间恢复,补充和整训的朝鲜人民军逐步恢复了一些。

打乱的指挥体系得到重建,损失的兵源的已补充,

新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逐步恢复了战斗力。

所以这时候人民军承担了朝鲜东部的一些防线,在西部尤其是汉城南岸阻击战也是参加了顽强阻击。

汉江南岸阻击战打了50天,主力是志愿军50军和38军,

朝鲜人民军也作为一部参战,很好的配合志愿军完成了阻击任务。

第三阶段是人民军战斗力恢复,逐步承担作战任务的阶段。

这个极端人民军逐步恢复了,

人员数量,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装备也逐步换新了。

所以这时候,人民军参加作战的次数也多了,

开始能与韩军军队甚至美军掰手腕了。

抗美援朝战地日记上下全二册 共和国风云纪实系列 中国京东¥ 72.00去购买?


朝鲜人民军的历史其实和中国关系颇多,

1931年金日成加人中国共产党,带领朝鲜游击队在中国境内从事抗日斗争。

后来东北抗联成立,

1936年,金日成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下辖第一军,第二军)第二军第六师师长,而第一路军总司令是杨靖宇将军。

金日成和杨靖宇只见过一面,但是这次见面很亲切,金日成把自己的警卫员送给了杨靖宇,这个警卫员和杨靖宇将军一起战死。

东北抗联退到苏联后被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中国旅),旅长周保中将军,下辖4个步兵营,1个无线电连,1个迫击炮连,1个教导连。金日成是第一营营长。

而这个旅的朝鲜军官,后来几乎囊括了朝鲜独立后的大部分党政军官员。

解放战争后期和新中国建国出,解放军中的几个朝鲜族师整建制的进入朝鲜加入人民军。

所以朝鲜人民军起码在前期受到中共的影响非常大。

这支部队也和中共的部队有很多共同特点。

那就是作战顽强,很快就能回复作战能力。

远东朝鲜战争 王树增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9787503312298京东¥ 52.00去购买?


前注:本文是一篇网路旧文(非本人所写),大约发表于10年以前,原作者已经不可考,本人在此对原作者表达崇高的敬意,感谢您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完成了这篇巨著,让国人能详细的了解志愿军的功绩。我将本文复制于此的原因是,在志愿军的话题下,有人通过抬高朝鲜人民军来贬低中国人民志愿军,希望借此来抹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功绩,进而抹黑志愿军形象,作为华夏儿女的后辈,我有责任站出来做点什么。引用本文如果涉及侵权,本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

简析朝鲜战争中的朝鲜人民军

  朝鲜人民军最初是以原抗联和八路军朝鲜籍归国人员为骨干组建起来的,在朝鲜战争初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自开战一直到仁川登陆前,美日对朝军的评价非常高,称朝军拥有类似于二战德军那种强悍的战斗力。对于这种说法,笔者持保留态度。在笔者看来,过分地夸大对手强悍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失败寻找遮羞布而已。要评价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得从编制,装备,人员素质,指挥能力,部队作风、保障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下面就部队基本情况、装备、训练、兵员素质、指挥人员素质、实战表现等几个方面简略谈谈,权当抛砖引玉。

一、部队基本情况

  朝鲜人民军从建军的第一天起就深受苏军、日军以及解放军的影响,可以说是三者的混和体。 众所周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人民军的创建都离不开苏联的大力扶持。朝鲜人民军的编制、装备、训练及战术基本上都是苏联模式,条令是翻译的苏军条令,并特别重视政治教育。

  在军队体制上,朝鲜人民军实行的是一长制,各级编有政治副长。朝鲜人民军为政治副职取了一个颇有朝鲜特色的名称-----文化副长。营以上军官每人都配小车和女秘书,这一点让志愿军官兵尤其看不惯。

  由于朝鲜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五十年之久,许多朝鲜人曾经在日军中服过役。不少人是在中国战场上反正,加入朝鲜义勇队,返朝后这些人成了最初建军时的骨干来源之一。因此朝鲜人民军受日军的影响也颇大。比如说,虽然编制体制是苏式的,但各级编制的称谓是却是军团、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这是典型的日式称谓。

  受日军影响最深的是,朝军部队延续了日军等级森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作风,军中打骂体罚现象相当严重。从一些志愿军将士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我军无军衔标志,不易识别职务高低,在中朝两军交往时,朝军的校官、尉官们往往表现得神气颐指。在运动战时期中朝两军混居一地时,甚至有人民军营连级军官傲慢地命令我军高级将领为其打洗脸水的事情发生。在获知眼前衣著朴实,被其视为勤务兵的人居然是志愿军高级将领后,这些朝军中下级军官顿时吓得手足无措。相比中下级军官,朝鲜师团以上的高级军官们则对志愿军非常尊敬,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高级军官中有许多人原来就是八路军、东北抗联、解放军中的中下级指挥员,对我军的了解较多,在与我们共同浴血奋战中结成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还因为朝军高级军官们的政治水平比中下级军官强得太多。

  这种等级森严,没有军事民主,强调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作风虽然限制了下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在作战经验并不算太丰富,战斗骨干比例偏少,战斗经验不足,各级军官实际指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是能起到坚决贯彻上级意志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朝鲜人民军在作战时往往异常勇猛,死战不退,在士气高涨,指挥员意志坚决时往往表现得很顽强,但战术相对刻板。但一旦攻击受挫,或者军官丧失了自上而下的控制,或者指挥员自身战斗意志不足的情况下,部队往往士气低落得特别明显,战斗力一落千丈,前后判若两人,甚至部队整体崩溃瓦解。这种现象在一些缺乏八路军或者四野归国官兵做骨干的部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解放军对朝鲜人民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些从中国归国的高级将领和成建制返朝的部队中。从中国返朝鲜的官兵总数几乎占到了开战时人民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解放军的一些机动灵活的战术、部队建设的一些经验也带到了朝军中。

  与许多人想像的相反,解放军对朝鲜人民军的影响不仅远不及苏军,甚至还不及日军。这是因为朝鲜人民军是由苏联顾问一手组建并训练的,从一开始就将全盘苏化作为建军方向。解放军的那套克敌制胜的法宝,比如机动灵活;军事民主;不以夺取土地为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以战养战;官兵平等;诉苦运动;群众工作;优待俘虏,瓦解敌军等通通被被苏联顾问及朝军中苏联归国军官视为「不正规」和「游击习气」而摈弃。取而代之的是苏联那套正规而刻板的单纯军事路线。在这一点上,以金雄为首的从中国返朝的军官们对此有不同看法,曾试图进行一些抵制、矫正和揉合,但由于朝鲜国内、军内整体政治风向的原因,实际上收效甚微。

  开战之初,真正被朝军统帅部视为精锐的是全盘苏化,几乎未受解放军影响的第3、第4师团。

二、装备

  作为日本长期苦心经营的战争基地,日本战败投降时在朝鲜境内留下了许多装备物资。但朝鲜人民军从一开始起走的就是全苏械化的道路。日军留下的装备物资大部分支援给了东北民主联军,少数留用的也只是交给各保安队、警备队、训练所作为训练使用。

  朝军中的苏式装备都是二战时期苏军使用的成熟产品,或者说就是战后苏军换装汰换下来的装备。朝鲜境内集中了朝鲜半岛绝大部分工矿企业,能保证部分轻武器弹药及火工品的供给,也能自制部分轻武器(比如仿制PPSH41的49式冲锋枪),但重武器全都依赖从苏联进口。 作为开战时朝鲜人民军进攻的主要拳头,105装甲旅和独立坦克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两支装甲部队装备的是T34-85型,在当时仍是苏军的一线装备。

  同时期的我人民解放军仍是杂械,给部队后勤供应上带来相当大的麻烦。相比较而言,朝军的全苏械化在后勤保障上比我军的万国牌杂械要优越得多。但根据后期志愿军的使用经验,苏式枪械并不比我们的杂械好用,例如TT33不如毛瑟驳壳枪,DP28轻机枪不如捷克式,PPSH41不如美制M3,莫辛纳干步枪不如中正式和美制M1903步枪,郭留诺夫重机枪的轮式枪架不适应朝鲜山地。

  苏式装备对朝鲜人民军战斗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火炮的数量和质量上。人民军一个师团拥有122毫米榴弹炮12门,76毫米加农炮36门,SU76自行火炮12门,120迫击炮18门,82迫击炮81门,60迫击炮108门,45毫米反坦克炮42门。这种装备水平不仅强于李伪军,而且也远远强于同期解放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但是由于朝鲜工业配套能力不足,绝大部分炮弹只能依赖从苏联进口。一旦补充量赶不上消耗量,朝军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最极端的情况发生在仁川--汉城防御战期间,朝军坦克部队因为极缺高爆榴弹,所以只能使用穿甲弹对付美伪军的有生力量,其作战效果可想而知。

  令人费解的是,朝鲜人民军在装备供应上不但极度崇尚苏械,而且在具体做法上也非常刻板。这不仅表现在志愿军入朝初期,急盼我们出手援救的人民军官兵看到志愿军装备的杂械时,失望,不屑,鄙夷之情溢于言表。而且在战争初期大田战役后,人民军损失巨大,武器弹药装备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刻板地从苏联紧急进口装备,顶著美机的轰炸历经千辛万苦地输送到前线,途中损失大半。在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中,能运到前线的物资平均每个师团每天仅15吨左右,鉴于当时一线人民军的满员率仅在一半左右,也就是说每人每天的物资供应量充其量仅3公斤左右。苏械装备中自动火器多,弹药消耗量大,如此之少的供应量自然严重削弱了前线人民军的战斗力。许多火炮就是因为缺乏炮弹而不得不拉回后方休整,从而使前线部队火力锐减。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对于在汉城、水原、大田这三次战役中缴获的大批美式装备物资却利用率极低,大批完好的美式装备被弃之一边无人问津。仁川登陆后的9月17日夜间,美陆战1师扫荡了富平市。这里是战前驻韩美军作为补给基地而建设的城市,在仓库里原封不动地堆放著战前美军留下的各种炮弹和机枪子弹等约2000吨。美军为意外地得到这批物资而大喜过望。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从7月初到9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占领富平市达两个半月之久,期间尽管前线极缺作战物资,却始终没有充分利用缴获的举动,最后原封不动地悉数奉还敌人。我军那套以战养战,利用缴获补充自己的作风在人民军中并未得到传承。

三、训练

  战争爆发前朝鲜人民军的训练是很严格很刻苦的。这对于将一支新编成的,三分之二的人无实际战斗经验的军队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一定作战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但是,训练教范全部是照般苏军的,不走样地学。由于军队的传统、作战环境、作战式样以及保障能力的不同,适用于苏军的教范未必就适用于朝军。

  举一个例子,吴瑞林将军在《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一书中有如下记载:我志愿军刚进入朝鲜时,42军在东线派125师副师长茹夫一带两个营深入敌后寻找人民军残部。找到朝军12师团两个建制不完整的大队(营),组成了中朝联合游击支队。该支队在敌后试图利用暗夜歼灭或驱逐伪8师警戒部队,但万万没想到,12师团受到苏军训练的影响,突击队在夜间冲击时也高呼「乌拉!」,从而暴露目标,遭敌近距离火力杀伤,伤亡惨重,连续两次攻击失败,只能放弃原计划绕道转移。

12师团就是由47军中的朝鲜族战士编成的,朝鲜战争爆发时的番号是第7师团。开战后不久改称12师团,并在8月攻势中荣获「安东」师的荣誉称号。该师团指战员长年在47军编成内作战,对解放军那套战略战术应该非常熟悉。该师团回到朝鲜时,距战争爆发仅有两个月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进攻的准备,部队的换装和重新整编,那么进行苏式整训的时间不可能太长。战争爆发后战斗频繁激烈,更不可能有时间从容整训。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相隔半年时间,这支原四野出身的部队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受苏军训练的影响如此之深,其他部队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四、兵员素质

  从兵员素质上来说,开战时朝鲜人民军中具有作战经验的约占三分之一。一部分来自抗联,一部分来自八路军,大部分来自四野,极少数来自苏军。

  抗联和八路军战士富有敌后游击战的经验,这一点在美军仁川登陆后,洛东江前线朝军大溃败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来自四野的战士对于运动战,穿插、迂回经验丰富,也打过一些攻坚战和野战阵地防御(例如47军的黑山阻击战,使日后朝军第7师团的指官兵们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些官兵成为了人民军的中坚力量。

  曾在苏军中服役的朝鲜藉官兵人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坦克部队,这是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进攻的中坚力量。作为朝鲜人民军进攻利矛的第105装甲旅和独立坦克团在大田战役后损失惨重,朝军将105装甲旅升格为装甲师,但仅仅运去少量坦克作为补充,却将开战后苏联紧急援助的大部分坦克组建第16、17装甲旅,分别装备T34型43辆、40辆。装备补充相对较易,但技术兵种养成时间较长,且新单位各方面磨合不够,战斗力有限。因此,朝鲜人民军坦克兵的素质在开战后有明显的下降。

  总体而言,相对于由伪警察、伪宪兵为骨干,再加上一些无任何作战经验的壮丁拼凑起来的李伪军来说,战争初期的朝鲜人民军兵员素质应该说相当不错。战争爆发后不久,以各边境警备队扩编而来的第7、8、9、10师团由于紧急补充了大量新募人员,训练不足,战斗骨干不足,军官素质不足,因此其整体素质与早期编成的七个师团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在美军介入后,朝方速战速决的希望破灭,一线的朝军各部损失极为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朝军统帅部热衷于将北朝鲜境内动员的人力组建新的师团、旅团。从开战初期的10个师团、1个坦克旅团和1个独立坦克团,迅速膨胀到了半年后的28个师团,3个坦克师团以及一些旅团和警备队。这些新部队的忠诚度、执行命令的坚决度当然有保障,但由于训练不足,极度缺乏战斗骨干,其实际战斗力非常有限。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前线人民军各部的补充却是以在南方征召的新兵为主,以北方动员兵力补充为辅。南方征召的新兵仅仅经过三、五天,最长不超过七天的训练即补入作战部队,其战斗素质可想而知。由于损失惨重,到大田战役后,虽然在战役间隙尽可能整补,但一线各师团的实力平均都在编制数的一半以下。在北方老兵的带领和监督下,南方新兵尚能一战。但美军仁川登陆后,战场形势逆转,釜山前线人民军大溃败,这时,各部队的南方藉新兵大量逃亡,由此形成连锁反应,更加剧了朝军前线部队士气的崩溃。

  志愿军第三次战役时,在前线的朝鲜人民军有1、2、5共三个军团、14个师团的番号,但总人数仅75000人,平均每个师团仅5000人左右,不仅编制的一半,且重武器拥有量极少,战斗力孱弱,只能作为轻型步兵在次要方向上搞迂回渗透。1951年志愿军第五次战役结束,战线基本稳定下来,双方均转入固守。朝鲜人民军才在中方的建议下,著手编并番号,将18、19、31、32、36、38、41、42、43共9个师团撤编,并将每个军团整编为3个师团,精简下来的军官和士兵补充到其他编制不全的师团中去,这样才使每个师团兵员增加到了7000人左右,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在大后方及在中国东北朝鲜族聚居区域内征集新的兵员,不再急于调上前线,而是一边开展军政训练,一边负责警戒东、西海岸。待训练到一定程度,才成建制调往东线替换久战疲惫的部队担任阵地防御任务。

五、指挥人员素质

  从指挥人员整体情况来看,朝鲜人民军的状况其实并不乐观。由于扩军迅速,有经验的指挥员不足,干部大多火箭式提拔使用。金日成那一系的原抗联干部实际上只指挥过营级规模的部队打游击,对于指挥一支十余万人,诸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打正规战是力不从心的。

  美日的史料中将开战时的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姜健中将推崇为人民军将领中最有能力者,由于姜健中将开战后不久就阵亡,因此未有充分的证据能证明这一观点。姜健曾在东北抗联某部担任过参谋长,但东北抗联无论是作战样式还是作战规模都无法与朝鲜战争相提并论。抗战结束后姜健曾短时期内担任过东北某军分区负责人,但那里不是主要作战地区,姜健负责的也仅仅是一些维持秩序,训练部队及剿匪工作,且时间并不长。众所周知,朝鲜人民军最初的进攻计划是在苏联顾问团的指导下制订的,姜健虽贵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但在其中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1950年8月以后,美伪军力量明显增强,前线人民军损失巨大,久战疲惫。在南方前线指挥的姜健却盲目自信乐观,抱著孤注一掷的赌博心态命令前线人民军发起一次又一次攻击。令人费解的是,这种攻击居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计划,完全放任各部队长各行其是,作为总参谋长的姜健对此难辞其咎。

  金策大将在抗联时期一直是政工干部,并不擅长军事指挥,但对金日成忠心耿耿。他在1950年7月初接替崔庸健大将担任前线司令官,很大程度上是金日成认为自己有必要加强对前线军队的指导,从而保证自己的每一个指令都能得到贯彻执行。金策自知缺乏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在战略上严格遵循金日成的指导,在战术安排上则放权给参谋长姜健以及两位军团长。所以他并不是一名合格的前线指挥官。

  作为朝鲜人民军中资历最老的崔庸健大将,早年投身中国革命,打黄埔军校时起就开始搞军事工作,堪称朝鲜人民军中的朱德。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因为金日成要加强自己对军队的控制,其前线总指挥的位置就被金日成更为信任的金策大将所取代,崔庸健转任西海岸防御指挥部司令。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仁川汉城防御战中,崔庸健大将临危受命,指挥不到2万人的杂牌部队(独立25旅团、独立78联队、第13师团、第9师团87联队,17装甲师一部、汉城警备队、仁川警备队)把包括最精锐的美陆战一师在内的7万多美韩军拖了半个月,为掩护南方人民军部队的北撤和北方留守部队的动员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时间。汉城失守后不久,崔庸健指挥几个9月份才新编成的师团(19、27、43师团)在三八节上节节抵抗十余万美伪军的进攻。10月底,美10军在元山登陆后,崔庸健大将又指挥新建的第4军团(辖41师团、507旅团、独立71联队)约2万人,在丰山地区建立防线,一直坚持到志愿军42军到来。虽然崔庸健位高而权不重,颇受金日成排挤而并不受重用,但他在极端困难下凝聚部队、组织防御的能力,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武亭那一系的八路军归国干部虽然战斗经验比金日成系多,但也比较有限。以武亭为例,在红三军团时期主要指挥炮兵,抗战之初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团长。在抗日前线仅待过很短的一个时期,就奉命返回延安保存炮团骨干,培训积累炮兵人才。抗战一结束就返回朝鲜,所以武亭的作战经验主要是红军时期积累的小部队运动战、小规模炮兵指挥经验。在十余年未有战场实践的情况下,突然让他指挥军团规模的诸兵种合成军队跨度太大,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相比之下,虽然金雄的知名度和资历远不及武亭,但他作为新四军二师的团级军官,后来作为东北民主联军李红光支队的首任支队长,其实战经验远比武亭丰富。因此朝鲜战争初期,两人同时担任军团级指挥官时,金雄的表现远远强于武亭。志愿军参战以后,金雄实际上是朝鲜人民军的前线总指挥,率部参加了第三、四、五次战役以及后期的阵地防御战,指挥上颇多可圈可点之处。正因为如此,当1950年下半年,朝鲜劳动党对战争责任进行检讨时,权衡之下,只是让武亭为战争的失败承担责任。而金雄则被任命为中朝联合司令部朝方副司令,实际上全权负责前线人民军的战场指挥之责。因其战功赫赫,于1953年晋升大将,并出任民族保卫省副相。

  作为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明星,从苏联归国的南日大将在镁光灯下出尽了风头。但在战争中他一开始作为师团参谋长,后调任第一军团参谋长,并未独立统兵作战。因为老资历的将领们打了败仗,金日成大力提拔年轻将领,时年30多岁的南日因缘际会,迅速升任总参谋长并荣获大将军衔,随后作为中朝首席谈判代表与联合国军周旋两年,出尽风头。但朝鲜停战谈判实际上一直是李克农和乔冠华在幕后掌舵,南日大将仅仅是负责在前台表演而已。作为一个传声筒和提线木偶,这位大将并未有什么让人服气的战功。

  在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第一悍将非原第6师团师团长,后任第5军团军团长的方虎山莫属。与朝军其他将领不同,方虎山恰恰是其中提拔较慢的。从东野独4师组建之初起,方虎山就是该师政委,49年4野166师在方虎山率领下返朝,改编为第6师团,方虎山任师团长。相比其他将领,他是平级使用。但也正因为如此,第6师团保持了建制的完整性,内部人事的延续性,各级指战员相互熟悉,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得非常完整。应该说,战争爆发时,朝军统帅部将第3、第4师团这两个以苏联归国军官为主的师团视为其绝对主力,第6师团并不为朝军统帅部看重,开战初期第6师团竟被分割使用执行次要任务。然而不久以后,第6师团就在方虎山的带领下战功赫赫,不仅获得了「近卫」称号,而且被美伪军称为「幽灵师」。在粉碎美军「基恩」作战中,第6师团以少胜多,创造了人民军战史上的奇迹。美军仁川登陆后,方虎山率部北撤,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方虎山想方设法迟滞敌军行动,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随后,方虎山因其突出表现而被任命为第5军团军团长,在第三、四、五次战役以及51年的夏季防御战中,第5军团均有上佳表现。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中朝两军召开联席会议,互相交流经验,代表朝鲜人民军作经验报告的就是第5军团军团长方虎山中将。

六、实战表现

  开战之初的朝鲜人民军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从其战场指挥、部队表现来看,仍然差强人意。在表现差强人意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胜利,恐怕得归功于对手的混乱和无能。一旦对手缓过劲来,朝鲜人民军在初期因为辉煌胜利而掩盖的一系列问题就开始暴露无遗了。

  汉城战役时,朝鲜人民军在制订战役规划时并未从最坏处著眼,对美军迅速介入毫无思想准备。在战役指挥上立足于在汉江以北消灭李伪军,指望通过一次战役解决全部问题。

  在战役安排上,朝军将开战时认为最精锐但实际上无实战经验的第3、第4师团用于正面强攻,并将大部分坦克部队用在这一方向。这是一种典型的「顶牛」打法。依靠著T34坦克的威力以及李伪军缺乏反坦克武器,这两个师团粉碎了当面李伪军的顽强抵抗,5月26日傍晚完全占领了议政府。此时如果立刻集中兵力突击,完全能赶在李伪军增援部队到达前从行进间占领汉城,但时任第1军团司令官的金雄却认为已经提前完成了战前计划,为保持计划的统一和完整,居然停止攻势,等待春川方向第2军团的突破。结果给了李伪军喘息之机,被初战胜利冲晕头脑的第4师团居然在睡梦之中遭到了伪7师的反击,因而损失惨重。

  金光侠少将的第2军团负责春川方向的突破,担任主攻的第2师团一味正面硬冲,损失惨重,在加平、春川北部地区和三巨里地区停滞不前。手足无措的金光侠毫无全局观念,被第2师团一时小挫愁得惊慌失措,紧急召回了正在按照计划顺利进军的第7师团返回支援第2师团,致使对汉城的战略包围未能按时形成。金少侠为自己这一晕招付出了降职的代价。

  人民军第5、第6师团的前身是4野164、166师,作战经验丰富,但起初却并不为朝军统遇部重视,汉城战役时都被当成配角使用。第6师团开战时奉命分兵进攻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实际上如果能集中力量粉碎汉城以北的李伪军重兵集团,这两个易攻难守的半岛唾手可得,无须分散兵力。如确有必要用部分兵力牵制李伪军,派出边境警备队执行这一任务足矣,无需将富有战斗经验的第6师团分割使用。

  第5师团则被派到东海岸单独实施进攻。由于东线山高林密,师团长吴白龙少将担心遭到伏击,花了很多时间侦察,加上美海空军的打击破坏道路,致使进展缓慢,其对面韩军有生力量并未受到太大打击。

  虽然朝鲜人民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但由于指挥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越级提拔的军官们大多不胜任自己的岗位,所以开战之初打得实际上并不理想。只是由于李伪军统帅部混乱所导致了一系列昏招,尤其是提前炸毁汉江桥,使得李伪军的士气一落千丈,从而导致整个战场局势崩盘,朝鲜人民军才得以迅速占领汉城。

  虽然汉城战役取得了胜利,但朝鲜人民军并未歼灭韩军多少有生力量。由于自身力量损失较大需要休整,人民军主力未能及时南下追歼韩军残部,给了敌人以喘息机会。试想,如果朝军统帅部头脑更清醒一些,对困难估计得更足一些,让富有运动战经验第5、6、7师团配属105装甲旅负责春川方向的突破,突破后以一部迂回汉江以南,主力则快速向釜山挺进,沿途基本不分兵,让随军前进的党政工作团负责沿途发动群众,组织基层政权,发展游击队。让第1、2、3、4师团和独立坦克团负责议政府正面方向,以侧后迂回渗透为主,以正面硬冲为辅,将李伪军主力吸引到议政府方向,掩护春川方向的战略突破。边境警备队负责延安、瓮津半岛及东海岸的牵制行动,第10、13、15师团作为统帅部预备队,那么朝鲜战争可能就不是现在我们熟知的那样了。

  水原战役,朝鲜人民军攻势很弱,基本上就是一线平推占领地盘,战果乏善可陈。

  大田战役中朝鲜人民军击败了美24师,俘获师长迪安少将。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驻日占领军,该师缺员太多,新兵太多,几年惬意的占领生活使得该师已经成了少爷兵,斗志消沉,战斗力甚弱。由于被作为救火队仓促上阵,各方面均准备不足,逐次投入战场,犯了兵家大忌。该部官兵的战斗意志不足,与其配合作战的李伪军作战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美24师。

  从前几次战役看,朝鲜人民军主要仍是按苏联教范作战,主要依靠T34坦克达成突破。主要著眼点在于攻城略地,并不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这与其后志愿军的战法截然不同,同时也使得美伪军在与志愿军交手初期极不适应志愿军的打法。

  随著战线拉长,美军的空中优势及地面反坦克火力的加强, T34坦克的损失急剧增加,开战初期T34无往不胜的神话就此破灭。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进攻的刀锋已经钝挫,只是由于胜利所带来的高昂的士气,使得人民军仍然保持著旺盛的斗志。

  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中,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的满员率降至一半以下,重火器损毁严重,弹药供应量严重不足,许多炮兵部队因为打光了炮弹而不得不回撤休整。此时,对面的美伪军在人数上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人民军的一倍。如果考虑到敌方充足的物资供应,双方实力相距甚大。

  在这样劣势的情况下,朝鲜人民军仍孤注一掷地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压著美伪军打,场面上似乎美伪军方面相当难看,但细细分析,其实人民军伤亡颇大却进展有限。有人拿后期志愿军强调在拥有一定比例对敌优势时才能发动进攻与之相比较,得出朝鲜人民军战斗力强于志愿军的结论,笔者认为是片面的。

  在部队损失巨大,攻击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朝军统帅部不顾战场实际情况,片面强调士气高昂,轻敌侥幸思想极为严重。这样的情绪直接导致当人民军发起对釜山防御圈的进攻时,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计划,完全是一次追击中发起的不预期的进攻。在攻击一再受挫的情况下,朝鲜人民军仍然抱著侥幸心理一次又一次发动进攻,这种孤注一掷式的赌徒心态不但不能证明其战斗力如何强悍,反而证明了其战略短视及统帅部对战场势态把握能力极为低下。虽然朝鲜人民军中的苏联顾问们就此可能起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前线了解实际情况姜健、金策、金一、金雄、武亭,以及后方的最高统帅金日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金雄派遣方虎山的第6师团进行秘密穿插,本是一著妙棋。政委出身的方虎山虽是朝鲜人民军中第一悍将,但对战场势态的把握仍然差强人意。这次穿插本该象飞夺泸定桥那样,打烂一切坛坛罐罐,轻装疾进,不为小利所诱,不为小敌所阻,不顾一切迅速穿插到位,但方虎山在穿插途中过于担心美伪军从海上切断自己的后路,转而分兵去占领港口,不仅丧失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导致本该是一场载入教科书的经典穿插行动被对手警觉。战机永远失去,朝鲜人民军最后的胜算也破灭了。

  美伪军被数量少自己一半的人民军压缩在釜山包围圈K,这并不能证明人民军的强悍。一方面美军历来强调利用自己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战,强调用火海杀伤对方,尽力减少自身的伤亡。远离补给基地,后勤补给线被敌方的空中优势撕裂得支离破碎的朝鲜人民军脱离阵地,向美伪军坚固防御阵地发起攻击,自好给美军发挥自身火力,在野战中大量杀伤朝鲜人民军有生力量的机会,同时能极大地减少自身伤亡。另一方面,自七月初起,美军高层就在策划在朝军侧后登陆,此时釜山前线的美伪军并不是被劣势的朝鲜人民军压著打而毫无反击能力,而是在故意扮演著铁砧的角色,将朝鲜人民军主力牢牢吸引在自己当面,为其后的铬铁行动一举逆转战局创造条件。

  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犯了一个战略错误,他没有指挥美陆战1师登陆后立即南下抄南线朝鲜人民军后路,而是醉心于夺取汉城,醉心于在全世界媒体的镜头前突出自己作为「大韩民国的拯救者」的「伟大功绩」。早在太平洋战争时期,麦克阿瑟这种「政客中的军人」、「军人中的政客」的作秀作风就已经显露无遗了。

  麦克阿瑟的战略错误,加上崔庸健指挥不足两万人的新编部队顽强阻击,为釜山前线的人民军争取到了半个月的宝贵时间。由于美伪军未能及时达成合围,因此前线人民军虽然损失惨重,但部分骨干仍成功地撤回了北方,其余部队留在敌后打游击。这些部队为迟滞美伪军的攻势,以及志愿军入朝后在敌后战场上的配合作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第二次战役,朝鲜人民军正在重新整编重建,因此鲜有成建制部队参战。从三次战役起,经过短暂休整的人民军经常在前线保持三、四个军团的兵力与志愿军协同作战。但由于部队缺额过多,重武器损失殆尽,因此其战斗力下降明显,无力担负主攻任务,只能在次要作战方向上配合志愿军作战。

  在1951年美伪军的夏季攻势中,主要集中兵力攻击人民军驻守的东线阵地。战役期间正是雨季,洪水使得运输极为困难、粮弹两缺,朝鲜人民军抱著寸土必守,寸土不失的信念顽强抵抗,打出了著名的「血染岭」和「伤心岭」,给美韩军有生力量以巨大杀伤,也让第12师团一洗前耻,得到了一个翻身的机会。

1952年的中朝联军全线战术反击,一线志愿军7个军和人民军1、3军团,先后对60个目标攻击77次,最后巩固占领17个点,全部都是志愿军战果。朝鲜人民军对当面美25师,伪8师,伪5师各选定一个目标攻击一次,毙伤1700人,但未能收复任何一个阵地。 53年夏季反击战第一、第二阶段,志愿军6个军对敌攻击54次,收复土地56.5公里,毙伤敌35339人。因为志愿军攻势猛烈,美伪军将伪11师,美45师从东线抽调走,换上了战斗力更弱的美40师、伪21师。人民军第3、7军团趁机对美40师,伪12师,伪21师,伪15师阵地选了10个点发起攻击,作战11次,仅收复土地1.5平方公里,毙伤5864人,自己伤亡1644人。

  到1953年,经过两年多的动员和整训,朝鲜人民军扩编为45万人,装备已经恢复到战争初期的水平,但其战斗表现与开战初期以及阵地战初期都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金雄、武亭、方虎山等从中国返朝的高级将领陆续遭到排挤,新晋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实战经验相对弱一些;另一方面,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争,朝鲜的人力资源已经被动员到极限,美军不断的空袭使得朝鲜人力、物力损失极大。到朝鲜战争后期,朝鲜方面为减少损失,急于结束战争,为此不惜准备在谈判中就战俘问题作出重大让步。虽然在苏联的协解和压力下,中朝双方对外保持了一致,但朝方越来越倾向于保存有生力量。因此到战争后期,朝鲜人民军的战斗意志有明显下降。

七、综合评价

  综合战场表现来看,在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中,战争初期的朝鲜人民军战斗力最强,大田战役后战斗力明显减弱,美军仁川登陆到志愿军结束二次战役,朝鲜人民军的实力、士气和战斗力下降到了谷地。第3、4、5次战役中,朝军战斗力有所恢复,到1951年的夏季攻势,朝军战斗力恢复到了战争后期的最高水平,但与战争初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纵观三年朝鲜战争,朝鲜人民军战斗力最强,功勋最卓越的非近卫第6师团莫属。该师团前身为李红光支队,后来的东野独4师,4野166师。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该师返朝后的苏式改编给战斗力带来的影响相互抵消,可以认为战斗力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并没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李红光支队虽然后来改编为独立师,但其战斗力却比一般的野战师要稍强一些。朝鲜战争初期的第7师团全部是由东野10纵中的朝鲜族官兵组成,可以视为10纵的浓缩版。这个师团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改编为12师团后有所起色,荣获「安东师」的荣誉称号。在其后的一系列战斗中,尤其是在1951年夏季防御战中,12师团在「血染岭」争夺战中英勇顽强,表现和近卫第6师团不相上下。相比之下,第3、4师团虽然在战前被朝军统帅部认为是精锐,但在其后的一系列战斗中,战斗力及战果并不突出。

  东野10纵在12个野战纵队中,资历足够老(前身是359旅),但暮气沉沉,进步甚慢,远不及一些新部队,甚至一度有被降格为独立师的危险。梁兴初接手10纵后,10纵战斗力有所提高,黑山阻击战打了个翻身仗,为全歼廖耀湘兵团贡献甚大。但综合其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和战绩,在4野各纵队中仅能排在三流水平。

  因此可以认为,朝鲜人民军开战之初最强的师团战斗力略高于东野10纵,达到了东野野战纵队的二流水平。

  众所周知,解放军各野战部队中,四野和三野战斗力均为一流水准,2野和华北野战军为二流水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1野战斗力水平在解放军中只能排在3流档次。在每个野战军中各纵队战斗力仍有一、二、三流之分。基本上可以这么认为:二流野战军中的一流纵队相当于一流野战军中的二流纵队;二流野战军中的二流纵队相当于一流野战军中的三流纵队,以此类推。

  所以笔者认为朝鲜人民军最强悍的师团战斗力相当于四野野战部队的二流水准,在整个解放军中属于中上水平,但与顶尖水平差距明显。作为一个整体,战争初期的朝鲜人民军战斗力比二野和华北野战军稍强,但与四野和三野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