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抗美援朝戰爭」也就是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之後的朝鮮人民軍,結果很多人一上來就沖著6.25之前的人民軍去了。

其實由於材料的缺乏,導致信息源單一,很多人民軍早期的歷史都只能講個大概(朝鮮自己出了官方戰史,但可以想見很多人不願去讀)。我有把握說,大多數人對早期人民軍的瞭解,大概都來自於十幾年前的網路舊文:《簡析朝鮮戰爭中的朝鮮人民軍》(在知乎和少數幾個軍壇以外的地方,我甚至可以把「大概」去掉),大多數介紹人民軍歷史的文章也在摘抄此文片段。這篇文章的作者應該對人民軍早期歷史有較多瞭解,有比較高的參考價值,但主觀說法(沒有出處)太多,有些說法其實也應該謹慎對待。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有許多朝鮮人民軍退伍老戰士,他們大多是朝鮮族人,在朝鮮戰爭結束後回到了中國。《冷戰國際史研究》曾有幾期專門刊登了他們的訪談回憶材料(原作者徐龍男)。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老戰士的回憶,對當年的人民軍狀況進行較深入的瞭解,也可以補充或糾正舊說。不過這幾篇《朝鮮戰爭中轉入朝鮮人民軍的中國朝鮮族參戰軍人採訪錄》是把老戰士的真名等個人信息都披露了的,我當然不可能這麼做,要看原文的還是去圖書館比較好。

一、糾正部分

第一,《簡析朝鮮戰爭中的朝鮮人民軍》這篇文章說:

朝鮮人民軍是由蘇聯顧問一手組建並訓練的,從一開始就將全盤蘇化作為建軍方向。解放軍的那套克敵制勝的法寶,比如機動靈活;軍事民主;不以奪取土地為目標,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以戰養戰;官兵平等;訴苦運動;羣眾工作;優待俘虜,瓦解敵軍等通通被被蘇聯顧問及朝軍中蘇聯歸國軍官視為「不正規」和「遊擊習氣」而擯棄。

大概是受此文這些描述的影響, @宇哥玩Access 同志在他的回答裡面這麼說:

從歷史進程來看,朝鮮人雖然與我軍並肩作戰三年,但仍然羨慕欽佩蘇聯的軍事力量,骨子裡也未必瞧得起我軍(雖然能打勝仗)。

事實上根本不存在歸國朝鮮部隊「未必瞧得起我軍」的說法,朝鮮人民軍的高層也非常重視歸國部隊的戰術經驗。原人1軍團19師團35聯隊的崔XX老人回憶說:

我入朝時,是在腰部已經負傷殘廢的情況下到的朝鮮,所以被編入了朝鮮人民軍第十三師團直屬教導大隊,當時我21歲。朝鮮人民軍第十三師團是以新兵為主新組成的軍隊,所以讓我們給朝鮮當地士兵傳授戰爭經驗。我們給他們傳授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方法等戰鬥經驗,但還是有人說「你們漢族傀儡能有多少戰鬥能力?光靠我們本地兵力也能完成朝鮮統一!」的大話。

我們就教訓他們:「你這小子再說一遍,我們就是因為你們沒解放好祖國,才從中國到你們朝鮮來的。你們不知感謝,還說什麼漢族傀儡等忘恩負義的話。」因為這類事情,我們和朝鮮本地士兵發生過很多次摩擦。後來發現煽動這些話的人就是青友黨分子。後來我們抓住這些人,審問後將他們送到軍事裁判所。

由此可見,朝鮮當時有把中國的老兵專門編入教導部隊,給新兵傳授戰鬥經驗的做法。當時的人民軍新兵佔比高,缺乏戰鬥經驗。人民軍根本不可能把歸國老兵的寶貴戰鬥經驗「視為『不正規』和『遊擊習氣而擯棄』」。尤其是人民軍一開始對敵後遊擊戰還抱有很大希望,專門設立「江東政治學院」培訓南勞黨的遊擊人才。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了。

第二,《簡析朝鮮戰爭中的朝鮮人民軍》這篇文章又說:

受日軍影響最深的是,朝軍部隊延續了日軍等級森嚴,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作風,軍中打罵體罰現象相當嚴重。

宇哥玩Access同志在他的回答裡面也是把這種說法複述了一遍:

首先人民軍從建軍第一天就有軍銜,官兵等級森嚴,上級體罰下級是家常便飯(體罰是東方式軍隊的陋習,以舊日軍為甚)

對此,原人民軍105坦克師團的金XX老人回憶:

隨後我被安排到六O三摩托車聯隊一大隊一中隊偵查分隊。六O三摩托車聯隊也是一O五坦克師團的一個聯隊。後來又調到一大隊二中隊一小隊,擔任副小隊長。在訓練時,在突擊線問題上同小隊長發生分歧。本來突擊的界限是25米到50米之間。但來自朝鮮當地的小隊長金允側向我們下令:「向前突擊!」但沒有停下的命令。我們跑到1000米以上,這不符合突擊線定義。大家都被累得倒下,我讓隊員們休息。小隊長一來卻說:「你們這些小子,沒聽見突擊命令,你們在這裡休息,到戰場怎麼戰鬥。」我問:「你是跑過來還是走過來的?我們在這裡已經等了20多分鐘,我們突擊已達1000米以上。戰鬥理論規定突擊的界限是25米到50米之間,哪有這麼遠的突擊

線。」他說:「你剛剛到,還說出大話。」我反問:「你參加過戰鬥了嗎?在戰場上打過一次槍了嗎?」我氣得揍他。來自中國的中隊長金明道叫住我。當時政治部中隊長是樸XX。他們聽取理由後,叫小隊長過來,問他突擊線等軍事概念後,批評了他。幾天後便更換小隊長。

由此可見,人民軍的副小隊長在理由充分的情況下,能夠打小隊長不受處分,最後被更換的還是小隊長。不知道舊日軍那支部隊能做到這點?所以這個說法可能有待商榷。不過人民軍的官兵關係也的確不如解放軍就是了。

二、戰鬥部分

現在終於可以說正題了,在仁川登陸後,志願軍入朝前,人民軍各部隊的首要任務就是撤回北方重振旗鼓。撤退戰進行的極為殘酷而激烈,上面那位金XX老人回憶:

10月份,我們在後退的路上遇見很多撤退的朝鮮人民軍。他們由於沒有武器便跟隨我們,這樣我們的隊伍變成二百多人。我把隊伍編成一個大隊,下設兩個中隊,任命中隊長、小隊長、分隊長。一次來了名扛著蘇聯步槍的朝鮮當地出身的中尉,要求跟我們走。他雖然級別比我高,但他說「我是軍官學校出身,軍隊生活才兩個月,沒有經驗。」主動要求接受我的領導。他那裡還有朝鮮地圖、指南針等。在渡過南漢江上游時,我用地圖判斷方位後,走在隊伍的最前面。

途中我們突然發現遠處河邊有兩名站崗的美軍,身邊還放著兩挺沖著我們方向的重機槍,其他美軍正在河裡洗澡,大概有20名左右。當時我們有武器的只有9人。我們討論,我們能打那些美軍,但問題是那些赤手空拳的200人,如果我們失敗了,美軍的重機槍會向這邊掃射,風險太大。為此,最後還是決定躲開他們。我先從美軍看不見的地方下去。然後按照我的指揮手勢,一批一批下來。到那裡有一個人在除草,我懷疑那個人能在美軍附近安然無恙的割茅草,可能是密探。於是打手勢讓身體素質好的來自黑龍江的崔永萬下來,為了我們的安全讓他把他幹掉。他背著轉盤子機槍爬著過去,再打手勢讓另一個人下來,讓他跟著看結果,如果還有一個密探好負責幹掉另一個。崔永萬摸過去突然把他摔倒後摁著脖子問他,結果那人果然是密探,便把那密探殺死。然後讓上面的人都下來,先讓沒槍的人過河往山上跑。

這時又發現有三輛美軍汽車向我們這邊開來。我們決定將其幹掉。我們三個人隱蔽在路口分別用美軍手榴彈擊毀那些車輛。原來那些車輛是運輸彈藥和炮彈的,所以爆炸聲很大,然後我們逃到預定的山上。山上戰友們聽著彈藥的劇烈爆炸聲,都以為我們犧牲了,看到我們活著回來都激動得哭了。這時,原來洗澡的敵人才開始用重機槍向我們方向射擊,但由於距離遠,毫無作用。

在撤退後人民軍殘餘部隊開始與志願軍匯合,因為此時人民軍力量薄弱,所以第一二次戰役基本都由志願軍進行戰鬥,人民軍最多進行輔助。金XX老人回憶:

我一個人出去大喊一聲,對方用朝鮮語問:「誰?」我說:「我是朝鮮人民軍一O五坦克師團的人。」對方說:「放下武器到這裡。」我說:「你也放下武器,我們在中間見面。」見面後對方的人說:「我們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我是翻譯員。」此前,我們看過敵機投下的中國軍隊入朝作戰的傳單。我同志願軍連長見面後,用漢語和他說話。連長問:「你怎麼會說漢語?」我便把我本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後來人朝編入朝鮮人民軍的情況向他做了介紹。並詢問我的原先解放軍部隊的情況。他很熱情地接待我,原來他們是三十八軍。我們都歡呼:「萬歲!」他給我們畫了地圖,並標出有治安隊的位置。還吩咐我們說:「過一個嶺,有我們志願軍的營部,請向營部彙報我們的情況。」

到志願軍營部後我說明瞭情況,並說明我們現在是去滿浦的路上。營長說:「你盡量留下,我們營部現在的翻譯員水平差。」但我以最高司令部找我們為由予以拒絕。補充糧食後,我們又出發。到孟山時,遇見志願軍正和美軍進行一場戰鬥。我們通過小路繞到志願軍那裡。志願軍擔心我們的安全,不讓我們走。說:等一會兒,戰鬥馬上就結束。」戰鬥結束後,志願軍的同志和我們說:「上級有令,保護你們到後方去重新組建軍隊。」翌日凌晨我們出發時,看見昨晚激戰的地方有很多美軍屍體,看來幾乎全部被殲滅。

但後來人民軍退到後方後進行了重新編組,力量有所回升,如前12師團就被改組為47師團,原人民軍47師團的聯隊參謀長張XX老人回憶:

朝鮮人民軍幹部局長李林跟我說:「你乾脆到新義州,參與組織新編部隊四十七師團。」所以我坐車到了新義州。當時籌備四十七師團,師團長是林海,聯隊長是李承俊,我擔任聯隊參謀長。我們在新義州組織督察隊,阻攔後撤的士兵,20天之內組織了朝鮮人民軍四十七師團。師團初期只有一個聯隊,所以由我兼任師團作戰科長。

所以從第三次戰役開始,人民軍就開始積極參與了,張XX老人回憶:

後來志願軍五十軍和我們四十七師團配合作戰,志願軍往山上進攻,我們往平地進攻。在博川、泰川我們抓獲了2000多名俘虜。我們開始反攻南進,我們四十七師團1951年正月初二進入了漢城。之前的正月初一,我們在漢城外圍進行了遭遇戰,所以在漢城解放後才進城。在漢城我們組織了飛機打獵羣組,擊毀了很多敵人的飛機。在漢城附近的山上,我們在20多處設置了炮火,通過很多輕機槍、重機槍、步槍等集中射擊來擊毀敵機,當時志願軍也來現場學習

不但如此,在撤退戰的時候,部分尚未潰散的人民軍還開始組織遊擊部隊向敵人後方挺進,在志願軍入朝後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原人2軍團電報員韓XX老人回憶:

隨後我們部隊接到上級的撤退命令,在撤退到離平壤90多里的地方時,上級又命令我們,在崔賢將軍的帶領下重新打入敵後。重新打進敵後的過程中,最艱苦難忘的事情是越過雪嶽山。因為雪嶽山海拔高、積雪多,而且正是最寒冷的冬天,山勢陡峭,一不小心就有滑下懸崖的危險。有不少同志在越過雪嶽山的過程中犧牲。由於我們攜帶的電報機本身很重,翻山越嶺很艱苦。一到山頂積雪纏腰,走路更艱難。翻越雪嶽山,我們已經到達敵後區域內。當時我們朝鮮人民軍也為當地老百姓做好事,基本上不做壞事,所以不少百姓信賴我們,我們就繼續在敵後的鐵原地區活動。

隨後志願軍和人民軍又開始進行了陣地作戰,這個階段人民軍的資料就又比較多了,而且其勇敢頑強的作風也得到了參戰各方的高度評價。我摘錄一段人民軍105坦克師團朱XX老人的回憶作為補充:

第五次戰役時,我在麟蹄再次負傷。當時我們在麟蹄前面被敵人佔領的高地進行爭奪戰。1951年4月26日,我們第四中隊同金龔述率領的第五中隊,左、右協同作戰進攻高地。我們兩人帶領著隊伍配合得很好,遇到危險時相互挽救了對方的生命。進攻高地時我們的進攻布陣是前面有一個小隊,我後面安排左、右兩個小隊。國防軍也有頑固分子。我們突破國防軍一個小隊陣地往前進攻時,國防軍一個人隱蔽在戰壕裏向我們背後射擊。金龔述發現後抓住他的槍說:「投降吧。」那敵人飛快奪回槍,金龔述被那敵人的槍對準了他的背部,當時我在離30米外看見,用手槍先打中了那敵人,救出了金龔述。此後,我們率領各自中隊佔領高地。敵人再次組織援兵往上攻擊,我們死守高地擊退幾次敵人的攻擊。每次敵人後退後,就會有敵人的炮擊,我就下令讓戰士們臥倒。一次炮彈落在我們四人臥倒的附近,我也被炸得埋在了土裡。我爬起來一看,兩人已經犧牲,一人負傷,可我沒事。當時我們中隊指揮部和金龔述中隊指揮部距離50米左右。在我們擊退敵人攻擊後,再次要進入陣地時,金龔述叫我「四中隊長」,我剛一轉身,炮彈就落到了我後面的陣地內,我被炸得滾下坡去。如果這時金龔述不叫我,我就沒有命了。很幸運,我只是被炮彈碎片傷了腿。此後,金龔述冒著被炮彈炸著的危險跑過來,背著我去他們的陣地,叫衛生員處置我的傷。


1207更新 「李承晚是個狠人」

最近一直在看文獻,研究人民軍水原、大田的戰役,給我的印象是人民軍在水原戰役之後就沒有獲勝的希望了。1950年8月份美軍幾個主力師登陸之後,人民軍就已經失敗了。外交上人民軍失敗是必然也容易理解,但至於為什麼政治上失敗是必然,往後翻,剛更新。


朝鮮人民軍從建軍開始,模仿的就是蘇軍而不是我軍。朝鮮建國後的主要軍事領袖(包括最高領導人金日成)都是蘇聯歸來的,深受蘇聯影響,導致朝鮮建軍模式完全是照搬照抄蘇軍,可以說1950年的朝鮮人民軍就是一支袖珍的蘇聯紅軍。

從戰爭的進程來看,朝鮮人民軍的作戰特點都和蘇聯紅軍有相似之處,而與我軍卻又處處都不相同。

不太同意有一個答主的結論,朝鮮人民軍是換了一身衣服的我軍。朝鮮人民軍根本不是換了一身軍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方方面面都不是,除了不是高鼻樑和藍眼睛,軍裝略有不同外,朝鮮人民軍是一支徹頭徹尾的蘇軍。

轉盤槍大肩章、長桶靴配馬褲,明明是「達瓦利希」,哪裡像「土八路」

從歷史進程來看,朝鮮人雖然與我軍並肩作戰三年,但仍然羨慕欽佩蘇聯的軍事力量,骨子裡也未必瞧得起我軍(雖然能打勝仗)。

想評價朝鮮人民軍在朝鮮戰爭初期的表現,就不能不先講一下朝鮮人民軍是怎麼來的,他真的是我們很多人以為的「抗聯為骨幹、四野三個師為主力」的部隊嗎?

一、朝鮮人民軍是解放軍的翻版?人家明明是袖珍蘇軍好不好

很多人包括我,原來一直以為朝鮮人民軍來自於東北抗聯,甚至自信的以為朝鮮人民軍是我軍的翻版,這種看法未免「一廂情願」,不過這樣的觀點在我國還是很有市場的。沈志華就說過類似的觀點,他的結論是:朝鮮人民軍的主力是四野的三個朝鮮族野戰師(沈老在韓國KBS《朝鮮戰爭》專訪裏說過這個結論)。

沈志華很瞭解20世紀50年代外交檔案,不可能不瞭解朝鮮剛建國時,其高級領導人對蘇聯的高度依賴。但沈老不是軍事歷史專家,對朝鮮人民軍的「建軍大業」並不瞭解,也情有可原。

其實並不需要對朝鮮人民軍的建軍過程有多麼深入的研究,只要看一下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時,朝鮮人民軍的高級指揮員資歷背景,就知道這支正在雷霆萬鈞撲向南方的軍隊,骨子裡是一支正牌的蘇軍,而不是我們解放軍:

人民軍指揮序列:

人民軍總司令官:金日成(國家元首) 原蘇軍少校保衛相:崔庸健(副元首) 原蘇軍大尉總參謀長:南日中將 原蘇軍大尉前線司令官:金策大將 原蘇軍中校前線參謀長:姜健中將 原蘇軍中尉第1軍團,主要負責對漢城方向實施進攻。軍團長:金雄中將,原蘇軍少校。下轄:第1師團,下轄第1、2、3聯隊,兵員1.1萬人,師團長崔光少將,原蘇軍中尉。第3師團,下轄第7、8、9聯隊,兵員1.1萬人,師團長李英鎬少將,原蘇軍大尉

第4師團,下轄第5、16、18聯隊,兵員1.1萬人,師團長李健武少將,原蘇軍大尉

第6師團(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6師),下轄第13、14、15聯隊,兵員1.1萬人,師團長方虎山少將,原解放軍將領。第105坦克旅團(配屬),下轄107、109、203坦克聯隊和206摩步聯隊,兵員6200人,旅團長柳京守少將,原蘇軍大尉。第3警備旅團,兵員5000人,旅團長吳白龍少將,原蘇軍大尉。第10警備旅團,兵員5000人,旅團長李芳南少將,原解放軍將領。第13警備旅團,兵員5000人,旅團長崔庸鎮少將,原蘇軍大尉。第2軍團,主要負責東線進攻任務。軍團長:崔光俠中將,原蘇軍少校。下轄:第2師團,下轄第4、6、17聯隊,兵員1.1萬人,師團長李青松少將,原蘇軍特務長(高級士官,類似於韓國軍隊的「元士」)。第5師團(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4師),下轄第10、11、12聯隊,兵員1.1萬人,師團長馬相喆少將,原解放軍將領。第7師團(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9、140、141、156師朝鮮族士兵混編),兵員1.1萬人,師團長崔仁少將,原解放軍將領。

第15警備旅團,兵員5000人,旅團長樸成哲少將,國內抗日遊擊隊出身。

獨立遊擊聯隊(766部隊),兵員2000人,聯隊長吳鎮宇中校(戰爭爆發後旋即晉陞上校),國內抗日遊擊隊出身。獨立遊擊聯隊(549部隊),兵員2000人,聯隊指揮官不詳。

數據轉載自達瓦里希熊:《同室操戈的命運悲歌——朝鮮戰爭回顧》https://zhuanlan.zhihu.com/p/24310161

朝鮮人民軍開戰的主力軍團第1軍團,野戰軍只有一名解放軍將領,策應軍團第2軍團也僅有兩名解放軍將領。如果按照「朝鮮人民軍是我軍翻版」的理論來看,朝鮮人民軍的指揮員應該是三個四野朝鮮師擴編而成,至少三個師長應當任軍團長,團長擔任師長才合情合理。但顯然並不是這種情況。而且朝鮮人民軍1949年就有了我軍根本沒有的成建制的空軍和坦克部隊,我軍更不可能有這樣的技術兵種人才。

很多人忽視了朝鮮建國初期的「蘇聯派」,覺得朝鮮是靠抗聯的骨幹建立的,但其實只要仔細看看歷史,連朝鮮領袖金日成一開始都是徹徹底底的蘇聯派,延安派幹部不僅人數不多,影響力也遠沒有我們想像的大。朝鮮的二號人物樸憲永是南朝鮮勞動黨領袖,延安派地位最高的樸一禹僅僅是內務相,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國家實力,朝鮮親蘇模仿蘇聯纔是更合理的選擇。

還有很多人認為中國東北的朝鮮族撐起了朝鮮人民軍的骨幹,實際上蘇聯境內的朝鮮族人數與中國東北其實不相上下,而且人口素質遠超當時中國的朝鮮族。人民軍初創時期的飛行員、坦克手等技術兵種大都出自蘇聯籍朝鮮人。

生在蘇聯的朝鮮人民軍南日大將,當過蘇軍坦克兵大尉,母語是俄語,是蘇聯安排在朝鮮人民軍的總參謀長,人民軍內部的蘇聯代表人。

知道這樣的歷史背景,再看朝鮮人民軍與我軍的巨大差別也就不足為奇了:

首先人民軍從建軍第一天就有軍銜,官兵等級森嚴,上級體罰下級是家常便飯(體罰是東方式軍隊的陋習,以舊日軍為甚),朝鮮人民軍有非常完備的勳章和勛階制度,也是抄自蘇聯。

第二,朝鮮人民軍的動員模式完全是工業國家模式下的動員,工廠農村適齡人口全體動員,朝鮮國家戰時計劃經濟完全是蘇聯的翻版。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朝鮮人民軍從上到下有不下大幾百人的蘇軍顧問,可沒有解放軍顧問。我軍50年代幫助過越南建軍,蘇聯幫助朝鮮建軍,朝鮮人民軍自然而然的模仿蘇軍的戰術和戰法。

可以說,1950年的朝鮮就是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國家,人民軍就是徹頭徹尾的蘇軍,朝鮮人民軍正規化建設程度相當之高,比我軍同時期要高得多。

二、朝鮮人民軍在朝鮮戰爭初期的表現

瞭解了朝鮮人民軍的組成和成立背景,在討論其在朝鮮戰爭中的表現就顯得很多事情合理多了。

朝鮮人民軍在朝鮮戰爭中打仗的特點都和蘇軍非常接近:包括對武器裝備的過度依賴、不善於山地戰和遊擊戰、包括打敗仗後的潰敗和不知所措,都和蘇聯紅軍很像很像。

1.30天不能佔領釜山,戰爭就沒有任何贏的希望。

1950年6月25日這一天爆發的朝鮮戰爭,北朝鮮要是想贏,只能是打一場速決戰,朝鮮人當然明白這一點。對於金日成來說,這場戰爭是沒有任何拖延的餘地的。

南朝鮮軍不是豆腐渣軍,朝鮮人民軍的戰力不足以絕對將其壓垮,但是6月25日當天的態勢對於金日成來說是絕佳的:

A漢城北面只有四個南朝鮮師,人民軍卻有10個主力師,兩個坦克旅,可以以眾擊寡。

B有三個南朝鮮師被遊擊隊牽制在智異山區。構成了將南朝鮮軍主力各個擊破的絕佳條件。

C6月23日南朝鮮軍結束最高戰備,放假休息了。實際上人民軍達成了奇襲的絕對突然性。

現在合上歷史,我們站在上帝視角,審視一下6月25日的戰役地圖:

人民軍擁有絕對優勢,而南朝鮮軍主力都在左翼,右翼實際上很空虛,只有一個第六師。朝鮮人民軍能不能避實就虛,主力押往春川,漢城方向只是牽制性進攻呢?如果在春川達成突破(春川南朝鮮只有一個師,後方空虛),人民軍的坦克可以一路狂飆,開到釜山。

春川到釜山,路程400公里,坦克強行軍不過三個晝夜就可以開到。即便按照蘇聯人二戰的作戰標準,15個晝夜也足夠到了。可是要知道這一路韓軍根本沒有正規部隊!能阻擋人民軍坦克的只有道路因素。

1592年,日本侵朝大軍僅僅用了20天(4月12日釜山登陸,5月2日攻陷漢城),就打到了漢城,冷兵器時代都能做到的事情,擁有機械化裝備的人民軍沒有理由做不到。

打到釜山的人民軍再向右翼迴旋,殲滅被牽制住的南朝鮮軍主力(漢城政治意義太大,南朝鮮不會輕易言棄),人民軍無疑軍事上會勝算更大。

更何況一路上擁護社會主義的南朝鮮人不少,遊擊隊也有很多,人民軍裹挾他們,一路完全可以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佔領釜山、浦項、巨濟島,美軍至少先要組織一次登陸才能把人民軍趕走。按照美軍懶洋洋的戰役策劃進度,人民軍無疑能給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勝算。

當然最終勝利還要配合國際形勢,一旦蘇聯在聯合國否決掉美國的干涉提案,李承晚乖乖地收拾行李去濟州島當流亡政府、再籌劃「反共復國」,自然是順理成章。

2.漢城戰役——戰術乏善可陳、戰略失敗

朝鮮人民軍發動的漢城戰役,是最為成功的一場戰役,重創了南朝鮮軍,佔領了漢城,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和軍事優勢。這場戰役在軍事戰略上來說,卻有些乏善可陳。

人民軍3天佔領漢城,有很多因素在裡面,比如襲擊的突然性,還有人民軍擁有600門10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佔據了絕對的火力優勢,還有200輛左右的坦克和100多架飛機。擁有如此巨大的優勢,卻並沒能全部殲滅措手不及的南朝鮮軍。

我們看一下朝鮮人民軍是怎麼樣一步步的把自己本來不多的時間浪費掉的,怎樣把本來就不大的勝算一點點磨光的。

漢城戰役是朝鮮戰爭的首戰,1950年6月25-28日,打了三天,人民軍傷亡在6000人左右。雖然人民軍兵力和裝備數量有優勢,但是戰役結果並不盡如人意。

很糟糕的是,很多陣地陷入了肉搏戰,人民軍的炮兵和坦克部隊雖然壓倒性的,但步兵素質太差,還不足以用較小的代價壓垮南朝鮮軍。

人民軍唯一的亮點是原解放軍的第6師,利用奇襲全殲了開城的南朝鮮守軍。朝鮮的山地很利於防守,南朝鮮軍的火力點經常讓人民軍叫苦不迭。

剛開戰的南朝鮮軍也不是豆腐渣軍,指揮也算得力,反衝擊很猛烈。

我認為漢城戰役,人民軍三天佔領漢城是軍事上的失敗,因為沒有殲滅南朝鮮軍的主力,自己的10萬人馬磨損很嚴重,人民軍6月30日發動水原戰役就已經顯示出疲態了。

南朝鮮軍從被打蒙頭的情況下反應過來之後,利用山地地形大量殺傷了人民軍。南朝鮮的地形不容易展開部隊,每一座橋樑、每一個山頭都要步兵仰攻。很多參戰的雙方老兵都不約而同的回憶起人民軍進攻傷亡的巨大,往往一個橋樑就要用成連的人民軍屍體換取。本來的閃擊戰在金日成愚蠢的戰略下,變成了攻堅戰和混戰。

金日成和李承晚比較起來,還是顯得不夠狠毒。李承晚很早就宣佈18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充軍,比金日成動員早得多、也徹底的多。而且李承晚很知道「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南朝鮮學生稍微一動員,給支步槍直接去堵防線,這樣匆匆忙忙拉上前線的炮灰當然不是人民軍的對手,但是卻很有效地保存了主力部隊,為自己爭取到了時間。

3.金日成的政治攻勢——完全失敗

雖然本問題問的是「人民軍」在朝鮮戰爭中的表現,問的是軍事問題,但是朝鮮戰爭從來就不是純軍事衝突,意識形態衝突和政治衝突的色彩甚至超過軍事。因此講講金日成和李承晚的政治對抗也很有意思。

金日成集團取得北朝鮮政權後,對地主與親日派進行了血腥的清洗和清算。據當事人講,當時的北朝鮮人一旦與親日派有瓜葛,則必死無疑(KBS《韓國戰爭》)。1950年「625」前,已經有多達200萬的北朝鮮人被逼穿過「三八線」來到南朝鮮。先不論這些人是不是真的親日,這些人對北方的紅色政權有刻骨的仇恨肯定是真的,給武器就是還鄉團,也很難被人民軍動員。

不得不說,無論從政權穩定和合法性角度來說,金日成搞的「極左」是必要的,清洗親日派也是必要的,甚至是其政權合法性的來源。但是極左是有代價的,搞無差別的清算也要付出代價。

小資產階級和地主本身不是堅定的反革命,雖然看金日成也不順眼,但是完全可以爭取。但親日派本身就兜裏有錢、手裡有槍,朝鮮的統治階級就是親日派,這些人被打擊,那是要跟金日成玩命的。南朝鮮不少軍人甚至高級將領就是北朝鮮流亡回來的,這些人是進過日本人的軍校、有打仗的經驗,被金日成這麼一鎮壓,那也是鐵了心的要反共到底的。

相比列寧和托洛茨基在1918年,就很明確的要利用舊沙俄軍人組建紅軍,金日成則一不做二不休,把有戰爭經驗的日偽舊軍人一個不落的全都趕到南朝鮮,這種「一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建軍思路,當然是政治絕對正確,但無疑在客觀上給自己樹立了相當多的敵人,而且是有戰爭經驗的敵人。敵人多了,自己流的血無疑就會更多。

事實上,由於金日成在北朝鮮極左政策的影響,在「625」前還有一些零星的南朝鮮軍反正,在「625」後,就很少有南朝鮮軍反正了。洛東江戰役打響後,連金日成自己都感嘆「偽軍繳槍很難,美軍的戰鬥力有時還不如偽軍,偽軍越來越不願意繳械了。」

在漢城戰役中,連北朝鮮的正史都記載「雙方人彈攻擊,用炸藥包同歸於盡」不下百次,這哪裡是我們想像中摧枯拉朽一般的「解放南朝鮮」,這明明是西路軍遇到了西北馬家軍,還是剛被沒收了地的。再對比後面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低落的士氣,何嘗聽說過國民黨也出了個董存瑞炸碉堡的。兩下對比,可見我軍政治攻勢之成功,人民軍政治攻勢之失敗。

比起我軍的政治攻勢,只能說金日成的政治攻勢很不成功或者說「幼稚」,又或者金日成壓根就沒考慮「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親日派雖然可恨,但是你把他們籠絡起來戴罪立功呀,總比推給李承晚強多了。如果當年剛進入東北的我軍不分清紅皁白的就清洗偽滿洲國分子,凡是跟日本人打交道的都往死裏整,那估計東北解放也沒有那麼迅速了。實際上我軍連地主分子都給予很好的出路,抗美援朝戰爭很多地主子弟都踴躍參軍。

解放戰爭中我軍能把敵人轉化成解放軍,抓來個國民黨俘虜,上午還是國民黨,中午看個《白毛女》訴一訴苦,下午就是堅定的解放軍戰士。北朝鮮則是抓個南朝鮮俘虜,先問出身然後就不分青紅皁白的就槍斃,搞的南朝鮮軍一個個都逼成了苦大仇深,成了哀兵,北朝鮮是不是應該有一些啟示?考慮到「625」前就已經有幾百萬人爭先恐後的脫離北朝鮮,或許這場仗沒開始打,人民軍就已經失敗了。

4.大田戰役

兵貴神速,日本倭寇在1592年30天從釜山一路狂飆打到漢城,人民軍在300多年後,開著坦克,20多天才從漢城開到大田,離釜山一半的距離都沒開到。人民軍很倒黴,美軍24師已經在大田嚴陣以待。

美國人在「625」之後的增兵速度真是夠快,跟以往懶洋洋的戰役策劃完全不同,杜魯門外交上先狠狠的宣佈北朝鮮「非法」,軍事上先用轟炸機狠狠地越過三八線轟炸了一番(後來顯示沒炸到什麼東西),地面上拚命湊了一個加強營,空運到了烏山,顯示出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豪氣。

美軍在烏山真是與以往少爺兵的印象完全不一樣,拼到了人民軍坦克開到眼前才崩潰。

我如果是金日成,這時候一定就要向中國和蘇聯求援了。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場內戰,已經是一場朝鮮式的「偉大的衛國戰爭」了。只不過這一次是「蘇聯」先進攻「德國」而已。

金日成敗就敗在只考慮軍事,不考慮戰略。大田戰役人民軍雖然擊退美軍,但是在戰略上已經完敗,他不是沒有頭腦,李承晚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由美國人實打實的下場撐腰,而正常人不會僥倖於美國人會輕易認輸,最晚在大田戰役發起的時候,他應該趕緊請求中蘇出兵援助才對。

大田戰役,客觀來說,美國人打的至少讓世界軍迷大跌眼鏡:傷亡率竟然達到了驚人的30%才撤退。這一仗美國人甚至比後來的志願軍拼的都玩命。美第24師師長迪安完全不是二戰中懶洋洋的美軍將領範兒,居然打紅了眼,親自上陣,用火箭筒打掉了人民軍的坦克!他也是美軍中少有的獲得榮譽勳章的將領。此時此刻的美軍無疑是李承晚心目中「最可愛的人」。

5 李承晚是個狠人

這個回答已經越來越有高曉松天馬行空的感覺了。大家喜歡看就好。

李承晚這個人常常被抗美援朝戰史忽略,但是這個人確是戰爭的絕對主角之一,也是一個非常毒辣的政治狠人,方方面面都比我們金主席棋高一著、牌狠一步。

這個人雖然是反動偽政府頭子,但是拋開成見,其個人是一個非常複雜且閱歷極深的人:

李承晚的簡歷,簡直就是朝鮮近代史的翻版,李氏出身是朝鮮李朝的兩班後代,學習成績極為優秀,為人也自負乖張。20歲就能用英語演講,23歲就參加韓國抗俄運動,年紀輕輕就當過李氏朝鮮的政治犯,還有越獄經歷。可以說早早就經歷了政治洗禮和近代風雲的大風大浪。比起金日成在東北鑽了幾年樹林、然後去蘇聯舒舒服服的當太平軍官,李承晚早年的經歷,造就的政治手腕比金氏更加高超,那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李承晚的見識也幾乎是頂級的,20多歲就批判韓國和中國「保守」,寫了很多文章,而且還是韓國第一部《韓英詞典》的的作者。出獄後去美國留學(其實是韓國皇帝在美國的代理人和眼線,但也顯示出其人非凡的才幹),用一己之力斡旋希望韓國免於淪為日本殖民地。

在美國的幾十年,奠定了李承晚後來的政治資本,美國總統威爾遜稱讚李承晚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愛國感情和對其人民有著巨大熱情的人」。靠著博士學位和在韓美兩國最高領導人的深厚關係,李承晚在1945年以前就是韓國獨立運動的重要領袖,還在30年代去過蘇聯,連他日後的政治對手金九都承認李氏的地位。

看了李承晚的簡歷,我的腦海里不由得閃過羅永浩老師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好像總是壞人更勤奮一點。李承晚在美國拿到了博士學位,這樣的成就幾乎比同時代的中國人還要早。李承晚的前半生可以說嘗盡人間冷暖、學貫中西、還經歷了政治鬥爭的大風大浪,這樣的政治狠人註定不會平庸的度過這一生。

1945年韓國光復以後,李承晚、金九、金奎植等人回到南朝鮮。美國人一開始內定的韓國總統是金九,並不是李承晚。但是李承晚一開始就高喊反共的口號(李氏反共之早之堅決,連美國人都不太適應,可能由於李氏之前親自去過蘇聯,跟蔣介石去過蘇聯回來之後堅決反共有相似的地方),並且積極聯絡韓國右翼勢力(也就是親日派),而金九的民族主義思想漸漸不容於美國軍政府。

李承晚的最重大政治污點,是他本人一開始就鼓吹「南朝鮮獨立建國」,因此他也是朝鮮民族分裂的始作俑者之一。但平心而論,作為一個60多歲,遊歷過歐美四十多年,還親自去過蘇聯的政治強人,他內心深處應該非常明白,從「三八線」劃好開始,南北朝鮮就不可能統一,北朝鮮的金日成是絕對不會和他和平共處的,南朝鮮獨立建國是一定會發生的。金九和金奎植不止一次去平壤謀求民族和解和統一,在李承晚看來,無疑等同於與虎謀皮,是白費力氣。

不能不說,現實主義者李承晚的棋高一著,在南北朝鮮會不會和平統一這個問題上看的非常遠,你可以批評李承晚是一個政治投機犯或者是民族罪人,他只追求現實政治的最大利益,但是不要忘了考慮到列寧連喪權辱國的《佈列斯特條約》都說簽就簽,那就要承認李承晚的選擇是一個政治強人的最優解,政治洞見至少不在列寧之下。他纔是適合南朝鮮總統的人。

杜魯門回憶道,儘管美國人不太喜歡李承晚,但「我們除了支持李承晚,再沒有選擇的餘地。從1905年以來,朝鮮就受到日本人摧殘和蹂躪,它沒有機會培養其他的領袖人物」。

(未完待續)


這是一場過去幾十年後,戰鬥雙方仍不願意提起的殘酷戰爭。


根據美軍公佈的數據,陸戰一師戰鬥減員 4418 人,凍傷 7313 人,志願軍的傷亡雖然沒有確切公佈的數字,但僅從一點可以看出,原本精銳的第九兵團在長津湖戰役後,即被拉到後方的朝鮮北部休整,直到第五階段戰役爆發後才重新投入戰場。


而這麼慘重的傷亡,其中有半數以上是非戰鬥減員,包括飢餓和嚴寒……

1.「聖誕節攻勢」

1950 年 11 月 23 日,正值美國國內最盛大的節日之一——感恩節。


對於美第 10 軍的戰士們來說,這個感恩節跟以往大不一樣。


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一路高歌猛進,僅用了 3 天就攻佔了韓國的政治中心漢城,並在隨後的兩個月裏勢如破竹,將韓軍壓縮在洛東江以東僅一萬平方公里的狹窄區域內,此時,朝鮮半島已經有超過 90% 的領土和 92% 的人口被朝鮮控制著,只要再發動一此戰役,金正日就能完成他統一朝鮮半島的宏圖大志。


但巨大的轉折在 9 月 15 日發生了,這一天,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美第 10 軍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一潰千里,佔領不久的領土陸續被吐了出來,美第 10 軍一路高歌猛進,10 月 1 日,越過了當時的臨時國界北緯 38 度線攻入朝鮮境內,10 月 19 日,朝鮮首都平壤淪陷,但這支部隊並未停止腳步,打算一舉統一朝鮮半島,11 月 21 日,其先頭部隊甚至進至到鴨綠江邊,並狂妄叫囂: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被短暫勝利沖昏頭腦


的美軍置周恩來的嚴詞警告於不顧,公然派飛機越過國界侵入中國領空,並轟炸丹東地區,將戰火直接燒到了中國境內。


仁川登陸中的麥克阿瑟

仁川登陸中的麥克阿瑟
仁川登陸中的麥克阿瑟

此時美國國內的聲援浪潮也持續高漲著,《紐約時報》稱:民主的力量正沖刷殘餘的抵抗。朝鮮的部隊已窮途末,美國海空軍飛行員控制著天空,甚至在前線的士兵也開始享受即將到來的盛大節日。


感恩節這一天,儘管前線條件艱苦,但美軍後勤還是盡了最大可能為士兵們提供了豐盛的佳餚,火雞、肉餡餅、南瓜餅、紅梅汁等全套特餐,火雞雖然是冷的,但士兵們總算過了一個還算不錯的感恩節。他們樂觀地認為戰爭即將結束,麥克阿瑟甚至對士兵直接說道:我希望你們這些孩子能在家過聖誕節。


從普通士兵到當時「聯合國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全軍上下都洋溢著一種異常樂觀的情緒,除了戰事進展得過度順利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手上擁有的王牌部隊——美第 10 軍。


第 10 軍中,美第 7 師組建於 1916 年,曾先後參加過一戰和二戰,因執行任務一向準確無誤而被稱為「滴漏器師」,而陸戰一師更是大名鼎鼎,其前身是 1775 年組建的海軍陸戰隊第一連,是當時美軍中少有的全職正規部隊,隨後經過幾次擴編,終於在 1941 年 2 月組建成型,他們的座右銘是「沒有更好的朋友,沒有更糟的敵人」。


正如這句話,陸戰一師高傲無比,但戰鬥力也在美軍中鶴立雞羣,自組建以來無一敗績,瓜島、沖繩島等戰役都成了它榮譽的註腳。


擁有這麼一支強大的部隊,第 10 軍軍長阿爾蒙德躊躇滿志,對麥克阿瑟的計劃充滿了信心。該計劃令陸戰一師從元山出發,11 月 15 日到達長津湖地區的下碣隅裏,隨時準備越過長津湖向江界、也就是當時北朝鮮勞動黨政權敗退平壤後的臨時政治中心進攻;美第 7 步兵師主力則由長津湖地區新興裏出發向北進攻,第 7 師之 17 團沿豐山、惠山公路向惠山攻擊,以側應陸戰一師的正面進攻。


但在當時的美軍部隊中,還有一個人對這場戰役並沒有抱著盲目的樂觀情緒,這個人就是陸戰一師的師長奧利佛·史密斯少將。出身海軍的史密斯一向認為,陸軍不是極度樂觀就是極度悲觀,很少有中間狀態可言,例如這一次第 10 軍的行動就太過於冒進,不僅對朝鮮北部冬天的寒冷氣候和山地的崎嶇道路準備不足,還無視了來自志願軍的威脅。


在建議不被採納後,他不惜抗命,對阿爾蒙德全速前進的命令置之不理,要求士兵們緩慢行軍,甚至還在下碣隅裏修建起了簡易的機場。


11 月 24 日,陸戰一師已經全部進入到了長津湖地區,此時的氣溫已經驟降到了零下 30 度,美軍許多士兵患上了嚴重的凍瘡,一些士兵因為醫生無法給他們輸血而喪命,因為血漿也會被凍結在瓶子和軟管中。直覺告訴史密斯,這次行動應該被停止,但當時的所有客觀條件都顯示沒有任何問題。


麥克阿瑟(中)與阿爾蒙德(右一)

麥克阿瑟(中)與阿爾蒙德(右一)
麥克阿瑟(中)與阿爾蒙德(右一)

幾日來,駐守在柳潭裡的第 7 團抓到了幾名中國俘虜,從他們單薄的衣物來看,中國部隊的後勤補給簡直讓人難以置信,這樣的裝束即使一動不動地在這裡趴上半個小時,都會被凍死,想憑藉這種裝備與美軍戰鬥,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但不知為何,一股莫名的不安情緒讓他沒來由地總是十分煩躁。


11 月 27 日傍晚,駐紮在長津湖水庫兩邊的美軍正安排向鴨綠江攻擊前最後一夜的休息,他們的禦寒衣物雖然比中國俘虜豐富得多,但應付起這樣的嚴寒仍然顯得捉襟見肘。多年後一位當時的陸戰隊員回憶說:我用鏟子挖了一些樹枝鋪在地上,把睡袋放在上面,晚上才能好好休息一下。


入夜後,氣溫變得更令人難以忍受,呼嘯地寒風在帳篷外肆虐,雪花像砂礫一般拍打著帳篷,發出「沙沙沙」地聲音。疲憊的美軍士兵大多進入了夢鄉,只有這時候他們才能感覺稍微好一點。


但就在這時,外面突然傳來了「邦、邦、邦」的聲音,緊接著,刺耳的軍號聲在空曠的雪原上回蕩了開來,喊殺聲、槍炮聲震耳欲聾,美軍士兵從夢中被驚醒,匆忙提起武器鑽出帳篷,眼前卻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


陰雲遮擋的夜空漆黑一片,零星的照明彈映得雪地忽明忽暗,就在乍明乍暗之間,美軍士兵看到在不遠處的山丘後面,數不清的敵人正源源不斷地從四面八方湧過來,漫山遍野,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他們這才絕望地發現,自己被包圍了……

2.奔赴雪國

1950 年 11 月初,一列滿載著士兵的火車在瀋陽車站稍作停留,裝載了一些軍需品後就一路北上,駛向了冰天雪地的異國他鄉——北朝鮮。原本只是接到例行換防任務的戰士們這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任務是進入朝鮮,抗擊「聯合國軍」,並接替 42 軍擔負起東線的作戰任務。


這支部隊隸屬於中華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兵團司令宋時輪。時年 42 歲的宋時輪在解放軍中可算是一員名將,他出身黃埔五期,又於 1927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過長徵、冀東抗日暴動、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著名戰役,之後又率部解放了上海,並短暫擔任過上海警備司令,是三野粟裕手下的得力大將。他領導的第九兵團繼承了粟裕的半個家底,一直在東南沿海駐防,原本計劃是作為解放臺灣的主力,但突然爆發的朝鮮戰爭徹底打亂了中共中央原本的部署。


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

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
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

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場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挽回局勢,中共中央決定繼續向朝鮮戰場增兵,而這次他們派出了自己的王牌部隊——第九兵團。由於保密的需要,直到開往朝鮮之前,包括部隊的指戰員都一直以為自己的任務只是單純的去東北換防。


軍情緊急,在瀋陽火車站臨時停靠的第九兵團只來得及補充些許物資就急匆匆開往了前線,他們大都還穿著溫區的單薄冬裝,儘管東北的部隊緊急調配了五萬套棉服支援給他們,但對於 15 萬的部隊來說,這些補給顯得十分捉襟見肘,許多戰士甚至只領到了一頂棉帽,隨後就一路進入到冰天雪地的朝鮮北部山區作戰。


11 月 7 日,第九兵團的先頭部隊率先進入朝鮮,對許多從小在南方長大的戰士們來說,這是人生中第一次見到大雪,但殊不知這也成了這些人最後一次見到這樣的大雪。長長的隊伍除了行軍外,一切都被凍結,首先跨過鴨綠江的第 20 軍僅行軍第一天就有 700 多人被嚴重凍傷。


更讓人焦慮的是,由於沒有制空權,美軍飛機 24 小時對志願軍的運輸線進行破壞,導致大量後勤物資包括糧食、被裝和彈藥等難以運往前線,同時為了按時進入作戰地域,志願軍只能輕裝簡行,平均每個班只有一到兩牀棉被,入夜後,戰士們將棉被鋪在一起,相互抱團來取暖。


除了保暖物資嚴重缺乏外,就連軍糧也供給不足,直到戰鬥打響之前,官兵幾天都喫不上一頓熱飯,甚至連口袋裡的飯渣都要保存起來當做衝鋒時維持體力的「衝鋒糧」。


但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第九軍團的官兵依然保持著高昂的士氣,他們晚上行軍,白天宿營,躲過美軍的飛機偵查,硬是趕在 11 月 21 日陸續到達了長津湖周邊地區,而此時的美陸戰一師還在下碣隅裏修築機場、渾然不知在他們的正北方,已經有一支十多萬的大軍潛伏了過來。


此前,志願軍最高統帥部已經下達了作戰命令,由毛澤東親自下令:朝鮮北部江界,長津湖地區,應確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滅為方針。接到命令後,宋時輪開始部署作戰計劃,他心裡很清楚,以當時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如果與美軍正面對抗硬碰硬,絕對是佔不到半點便宜,那麼正面打陣地戰不行,還有什麼辦法呢?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冀東敵後作戰時的老辦法,這些年實力壯大後,幾乎很少再用起了,那就是打伏擊。


若要打伏擊,就必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宋時輪攤開地圖在朝鮮北部江界以南的廣大地區仔細尋找著,直到他的目光落在長津湖周邊時,愁眉突然就舒展開來,不禁興奮地大喊道:對,就是這裡!


長津湖位於朝鮮北部長津江上游,是朝鮮的第二大人工湖,也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裏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


在長津湖以東約 30 公里,是由長津江最大支流赴戰江所形成的赴戰湖,兩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區就被稱為長津湖地區。該地區沖山林裏,平均海拔 1300 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間道路崎嶇,偶爾有幾處村落也是人煙寥落。


行軍中的志願軍戰士

行軍中的志願軍戰士
行軍中的志願軍戰士

這裡一般從 10 月下旬開始進入冬季,到 11 月下旬時,日平均氣溫可下降到零下 27 度,夜晚的溫度則更低,而在 1950 年冬天,這裡更是經歷了幾十年未見的罕見低溫,宋時輪考慮到極端低溫會影響到敵人的行軍速度,長津湖,這裡無疑是設伏圍殲敵人的天賜之所。


而且在當時,志願軍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美軍對這個對手的過分低估。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1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戰爭的細節:歷史上的殘酷瞬間

驚蟄 文學編輯

¥19.90 會員免費


如果說是抗美援朝期間與志願軍配合作戰,

那其實朝鮮人民軍作戰還是可以肯定的。

人民軍在這段時間大概分三個階段,

表現和作用也不同。

第一階段是志願軍入朝朝鮮人民軍崩潰恢復期。

大概是志願軍入朝到四次戰役前,

這個時期,朝鮮人民軍以為被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幾百潰逃。

所以當時已經組織不起有體系的抵抗作戰了,

零星的小部隊阻擊為主,大部分人民軍都在後撤的途中。

指揮也亂了,很多部隊聯繫不上,

損失也非常慘重,很多軍隊減員三分之二還多。

志願軍入朝後,逐步擔任起了阻擊和反擊主力,

為朝鮮人民軍整頓,恢復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這個時候前線人民軍只有小股配合志願軍作戰。

第二階段是人民軍逐步恢復過來接替部分次要地段作戰。

大概是志願軍第四次,第五次作戰這段時間吧,

經過了一段時間恢復,補充和整訓的朝鮮人民軍逐步恢復了一些。

打亂的指揮體系得到重建,損失的兵源的已補充,

新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訓練,逐步恢復了戰鬥力。

所以這時候人民軍承擔了朝鮮東部的一些防線,在西部尤其是漢城南岸阻擊戰也是參加了頑強阻擊。

漢江南岸阻擊戰打了50天,主力是志願軍50軍和38軍,

朝鮮人民軍也作為一部參戰,很好的配合志願軍完成了阻擊任務。

第三階段是人民軍戰鬥力恢復,逐步承擔作戰任務的階段。

這個極端人民軍逐步恢復了,

人員數量,質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裝備也逐步換新了。

所以這時候,人民軍參加作戰的次數也多了,

開始能與韓軍軍隊甚至美軍掰手腕了。

抗美援朝戰地日記上下全二冊 共和國風雲紀實系列 中國京東¥ 72.00去購買?


朝鮮人民軍的歷史其實和中國關係頗多,

1931年金日成加人中國共產黨,帶領朝鮮遊擊隊在中國境內從事抗日鬥爭。

後來東北抗聯成立,

1936年,金日成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下轄第一軍,第二軍)第二軍第六師師長,而第一路軍總司令是楊靖宇將軍。

金日成和楊靖宇只見過一面,但是這次見面很親切,金日成把自己的警衛員送給了楊靖宇,這個警衛員和楊靖宇將軍一起戰死。

東北抗聯退到蘇聯後被編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中國旅),旅長周保中將軍,下轄4個步兵營,1個無線電連,1個迫擊炮連,1個教導連。金日成是第一營營長。

而這個旅的朝鮮軍官,後來幾乎囊括了朝鮮獨立後的大部分黨政軍官員。

解放戰爭後期和新中國建國出,解放軍中的幾個朝鮮族師整建制的進入朝鮮加入人民軍。

所以朝鮮人民軍起碼在前期受到中共的影響非常大。

這支部隊也和中共的部隊有很多共同特點。

那就是作戰頑強,很快就能回復作戰能力。

遠東朝鮮戰爭 王樹增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9787503312298京東¥ 52.00去購買?


前註:本文是一篇網路舊文(非本人所寫),大約發表於10年以前,原作者已經不可考,本人在此對原作者表達崇高的敬意,感謝您用自己寶貴的時間完成了這篇鉅著,讓國人能詳細的瞭解志願軍的功績。我將本文複製於此的原因是,在志願軍的話題下,有人通過抬高朝鮮人民軍來貶低中國人民志願軍,希望藉此來抹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偉大功績,進而抹黑志願軍形象,作為華夏兒女的後輩,我有責任站出來做點什麼。引用本文如果涉及侵權,本人願意承擔法律責任。

簡析朝鮮戰爭中的朝鮮人民軍

  朝鮮人民軍最初是以原抗聯和八路軍朝鮮籍歸國人員為骨幹組建起來的,在朝鮮戰爭初期取得了驕人的戰績。自開戰一直到仁川登陸前,美日對朝軍的評價非常高,稱朝軍擁有類似於二戰德軍那種強悍的戰鬥力。對於這種說法,筆者持保留態度。在筆者看來,過分地誇大對手強悍實際上是為自己的失敗尋找遮羞布而已。要評價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得從編製,裝備,人員素質,指揮能力,部隊作風、保障體系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衡量。下面就部隊基本情況、裝備、訓練、兵員素質、指揮人員素質、實戰表現等幾個方面簡略談談,權當拋磚引玉。

一、部隊基本情況

  朝鮮人民軍從建軍的第一天起就深受蘇軍、日軍以及解放軍的影響,可以說是三者的混和體。 眾所周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朝鮮人民軍的創建都離不開蘇聯的大力扶持。朝鮮人民軍的編製、裝備、訓練及戰術基本上都是蘇聯模式,條令是翻譯的蘇軍條令,並特別重視政治教育。

  在軍隊體制上,朝鮮人民軍實行的是一長制,各級編有政治副長。朝鮮人民軍為政治副職取了一個頗有朝鮮特色的名稱-----文化副長。營以上軍官每人都配小車和女祕書,這一點讓志願軍官兵尤其看不慣。

  由於朝鮮曾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五十年之久,許多朝鮮人曾經在日軍中服過役。不少人是在中國戰場上反正,加入朝鮮義勇隊,返朝後這些人成了最初建軍時的骨幹來源之一。因此朝鮮人民軍受日軍的影響也頗大。比如說,雖然編製體制是蘇式的,但各級編製的稱謂是卻是軍團、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這是典型的日式稱謂。

  受日軍影響最深的是,朝軍部隊延續了日軍等級森嚴,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作風,軍中打罵體罰現象相當嚴重。從一些志願軍將士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我軍無軍銜標誌,不易識別職務高低,在中朝兩軍交往時,朝軍的校官、尉官們往往表現得神氣頤指。在運動戰時期中朝兩軍混居一地時,甚至有人民軍營連級軍官傲慢地命令我軍高級將領為其打洗臉水的事情發生。在獲知眼前衣著樸實,被其視為勤務兵的人居然是志願軍高級將領後,這些朝軍中下級軍官頓時嚇得手足無措。相比中下級軍官,朝鮮師團以上的高級軍官們則對志願軍非常尊敬,這不僅僅是因為這些高級軍官中有許多人原來就是八路軍、東北抗聯、解放軍中的中下級指揮員,對我軍的瞭解較多,在與我們共同浴血奮戰中結成了深厚的戰鬥情誼,還因為朝軍高級軍官們的政治水平比中下級軍官強得太多。

  這種等級森嚴,沒有軍事民主,強調下級絕對服從上級的作風雖然限制了下級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但在作戰經驗並不算太豐富,戰鬥骨幹比例偏少,戰鬥經驗不足,各級軍官實際指揮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還是能起到堅決貫徹上級意志的作用。具體表現在朝鮮人民軍在作戰時往往異常勇猛,死戰不退,在士氣高漲,指揮員意志堅決時往往表現得很頑強,但戰術相對刻板。但一旦攻擊受挫,或者軍官喪失了自上而下的控制,或者指揮員自身戰鬥意志不足的情況下,部隊往往士氣低落得特別明顯,戰鬥力一落千丈,前後判若兩人,甚至部隊整體崩潰瓦解。這種現象在一些缺乏八路軍或者四野歸國官兵做骨幹的部隊裏表現得尤為明顯。 解放軍對朝鮮人民軍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一些從中國歸國的高級將領和成建制返朝的部隊中。從中國返朝鮮的官兵總數幾乎佔到了開戰時人民軍總數的三分之一,因此解放軍的一些機動靈活的戰術、部隊建設的一些經驗也帶到了朝軍中。

  與許多人想像的相反,解放軍對朝鮮人民軍的影響不僅遠不及蘇軍,甚至還不及日軍。這是因為朝鮮人民軍是由蘇聯顧問一手組建並訓練的,從一開始就將全盤蘇化作為建軍方向。解放軍的那套克敵制勝的法寶,比如機動靈活;軍事民主;不以奪取土地為目標,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以戰養戰;官兵平等;訴苦運動;羣眾工作;優待俘虜,瓦解敵軍等通通被被蘇聯顧問及朝軍中蘇聯歸國軍官視為「不正規」和「遊擊習氣」而擯棄。取而代之的是蘇聯那套正規而刻板的單純軍事路線。在這一點上,以金雄為首的從中國返朝的軍官們對此有不同看法,曾試圖進行一些抵制、矯正和揉合,但由於朝鮮國內、軍內整體政治風向的原因,實際上收效甚微。

  開戰之初,真正被朝軍統帥部視為精銳的是全盤蘇化,幾乎未受解放軍影響的第3、第4師團。

二、裝備

  作為日本長期苦心經營的戰爭基地,日本戰敗投降時在朝鮮境內留下了許多裝備物資。但朝鮮人民軍從一開始起走的就是全蘇械化的道路。日軍留下的裝備物資大部分支援給了東北民主聯軍,少數留用的也只是交給各保安隊、警備隊、訓練所作為訓練使用。

  朝軍中的蘇式裝備都是二戰時期蘇軍使用的成熟產品,或者說就是戰後蘇軍換裝汰換下來的裝備。朝鮮境內集中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工礦企業,能保證部分輕武器彈藥及火工品的供給,也能自制部分輕武器(比如仿製PPSH41的49式衝鋒槍),但重武器全都依賴從蘇聯進口。 作為開戰時朝鮮人民軍進攻的主要拳頭,105裝甲旅和獨立坦克團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兩支裝甲部隊裝備的是T34-85型,在當時仍是蘇軍的一線裝備。

  同時期的我人民解放軍仍是雜械,給部隊後勤供應上帶來相當大的麻煩。相比較而言,朝軍的全蘇械化在後勤保障上比我軍的萬國牌雜械要優越得多。但根據後期志願軍的使用經驗,蘇式槍械並不比我們的雜械好用,例如TT33不如毛瑟駁殼槍,DP28輕機槍不如捷克式,PPSH41不如美製M3,莫辛納幹步槍不如中正式和美製M1903步槍,郭留諾夫重機槍的輪式槍架不適應朝鮮山地。

  蘇式裝備對朝鮮人民軍戰鬥力的提升主要表現在火炮的數量和質量上。人民軍一個師團擁有122毫米榴彈炮12門,76毫米加農炮36門,SU76自行火炮12門,120迫擊炮18門,82迫擊炮81門,60迫擊炮108門,45毫米反坦克炮42門。這種裝備水平不僅強於李偽軍,而且也遠遠強於同期解放軍中裝備最好的部隊。但是由於朝鮮工業配套能力不足,絕大部分炮彈只能依賴從蘇聯進口。一旦補充量趕不上消耗量,朝軍的戰鬥力就大打折扣。最極端的情況發生在仁川--漢城防禦戰期間,朝軍坦克部隊因為極缺高爆榴彈,所以只能使用穿甲彈對付美偽軍的有生力量,其作戰效果可想而知。

  令人費解的是,朝鮮人民軍在裝備供應上不但極度崇尚蘇械,而且在具體做法上也非常刻板。這不僅表現在志願軍入朝初期,急盼我們出手援救的人民軍官兵看到志願軍裝備的雜械時,失望,不屑,鄙夷之情溢於言表。而且在戰爭初期大田戰役後,人民軍損失巨大,武器彈藥裝備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仍然刻板地從蘇聯緊急進口裝備,頂著美機的轟炸歷經千辛萬苦地輸送到前線,途中損失大半。在洛東江戰役和釜山戰役中,能運到前線的物資平均每個師團每天僅15噸左右,鑒於當時一線人民軍的滿員率僅在一半左右,也就是說每人每天的物資供應量充其量僅3公斤左右。蘇械裝備中自動火器多,彈藥消耗量大,如此之少的供應量自然嚴重削弱了前線人民軍的戰鬥力。許多火炮就是因為缺乏炮彈而不得不拉回後方休整,從而使前線部隊火力銳減。

  與此同時,朝鮮人民軍對於在漢城、水原、大田這三次戰役中繳獲的大批美式裝備物資卻利用率極低,大批完好的美式裝備被棄之一邊無人問津。仁川登陸後的9月17日夜間,美陸戰1師掃蕩了富平市。這裡是戰前駐韓美軍作為補給基地而建設的城市,在倉庫裏原封不動地堆放著戰前美軍留下的各種炮彈和機槍子彈等約2000噸。美軍為意外地得到這批物資而大喜過望。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從7月初到9月中旬,朝鮮人民軍佔領富平市達兩個半月之久,期間儘管前線極缺作戰物資,卻始終沒有充分利用繳獲的舉動,最後原封不動地悉數奉還敵人。我軍那套以戰養戰,利用繳獲補充自己的作風在人民軍中並未得到傳承。

三、訓練

  戰爭爆發前朝鮮人民軍的訓練是很嚴格很刻苦的。這對於將一支新編成的,三分之二的人無實際戰鬥經驗的軍隊在短期內迅速形成一定作戰能力有極大的幫助。但是,訓練教範全部是照般蘇軍的,不走樣地學。由於軍隊的傳統、作戰環境、作戰式樣以及保障能力的不同,適用於蘇軍的教範未必就適用於朝軍。

  舉一個例子,吳瑞林將軍在《抗美援朝中的第42軍》一書中有如下記載:我志願軍剛進入朝鮮時,42軍在東線派125師副師長茹夫一帶兩個營深入敵後尋找人民軍殘部。找到朝軍12師團兩個建制不完整的大隊(營),組成了中朝聯合遊擊支隊。該支隊在敵後試圖利用暗夜殲滅或驅逐偽8師警戒部隊,但萬萬沒想到,12師團受到蘇軍訓練的影響,突擊隊在夜間衝擊時也高呼「烏拉!」,從而暴露目標,遭敵近距離火力殺傷,傷亡慘重,連續兩次攻擊失敗,只能放棄原計劃繞道轉移。

12師團就是由47軍中的朝鮮族戰士編成的,朝鮮戰爭爆發時的番號是第7師團。開戰後不久改稱12師團,並在8月攻勢中榮獲「安東」師的榮譽稱號。該師團指戰員長年在47軍編成內作戰,對解放軍那套戰略戰術應該非常熟悉。該師團回到朝鮮時,距戰爭爆發僅有兩個月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要完成進攻的準備,部隊的換裝和重新整編,那麼進行蘇式整訓的時間不可能太長。戰爭爆發後戰鬥頻繁激烈,更不可能有時間從容整訓。在這種情況下,僅僅相隔半年時間,這支原四野出身的部隊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受蘇軍訓練的影響如此之深,其他部隊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四、兵員素質

  從兵員素質上來說,開戰時朝鮮人民軍中具有作戰經驗的約佔三分之一。一部分來自抗聯,一部分來自八路軍,大部分來自四野,極少數來自蘇軍。

  抗聯和八路軍戰士富有敵後遊擊戰的經驗,這一點在美軍仁川登陸後,洛東江前線朝軍大潰敗時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來自四野的戰士對於運動戰,穿插、迂迴經驗豐富,也打過一些攻堅戰和野戰陣地防禦(例如47軍的黑山阻擊戰,使日後朝軍第7師團的指官兵們受到了極大的鍛煉),這些官兵成為了人民軍的中堅力量。

  曾在蘇軍中服役的朝鮮藉官兵人數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坦克部隊,這是朝鮮戰爭初期人民軍進攻的中堅力量。作為朝鮮人民軍進攻利矛的第105裝甲旅和獨立坦克團在大田戰役後損失慘重,朝軍將105裝甲旅升格為裝甲師,但僅僅運去少量坦克作為補充,卻將開戰後蘇聯緊急援助的大部分坦克組建第16、17裝甲旅,分別裝備T34型43輛、40輛。裝備補充相對較易,但技術兵種養成時間較長,且新單位各方面磨合不夠,戰鬥力有限。因此,朝鮮人民軍坦克兵的素質在開戰後有明顯的下降。

  總體而言,相對於由偽警察、偽憲兵為骨幹,再加上一些無任何作戰經驗的壯丁拼湊起來的李偽軍來說,戰爭初期的朝鮮人民軍兵員素質應該說相當不錯。戰爭爆發後不久,以各邊境警備隊擴編而來的第7、8、9、10師團由於緊急補充了大量新募人員,訓練不足,戰鬥骨幹不足,軍官素質不足,因此其整體素質與早期編成的七個師團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在美軍介入後,朝方速戰速決的希望破滅,一線的朝軍各部損失極為慘重。在這種情況下,朝軍統帥部熱衷於將北朝鮮境內動員的人力組建新的師團、旅團。從開戰初期的10個師團、1個坦克旅團和1個獨立坦克團,迅速膨脹到了半年後的28個師團,3個坦克師團以及一些旅團和警備隊。這些新部隊的忠誠度、執行命令的堅決度當然有保障,但由於訓練不足,極度缺乏戰鬥骨幹,其實際戰鬥力非常有限。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前線人民軍各部的補充卻是以在南方徵召的新兵為主,以北方動員兵力補充為輔。南方徵召的新兵僅僅經過三、五天,最長不超過七天的訓練即補入作戰部隊,其戰鬥素質可想而知。由於損失慘重,到大田戰役後,雖然在戰役間隙儘可能整補,但一線各師團的實力平均都在編製數的一半以下。在北方老兵的帶領和監督下,南方新兵尚能一戰。但美軍仁川登陸後,戰場形勢逆轉,釜山前線人民軍大潰敗,這時,各部隊的南方藉新兵大量逃亡,由此形成連鎖反應,更加劇了朝軍前線部隊士氣的崩潰。

  志願軍第三次戰役時,在前線的朝鮮人民軍有1、2、5共三個軍團、14個師團的番號,但總人數僅75000人,平均每個師團僅5000人左右,不僅編製的一半,且重武器擁有量極少,戰鬥力孱弱,只能作為輕型步兵在次要方向上搞迂迴滲透。1951年志願軍第五次戰役結束,戰線基本穩定下來,雙方均轉入固守。朝鮮人民軍纔在中方的建議下,著手編並番號,將18、19、31、32、36、38、41、42、43共9個師團撤編,並將每個軍團整編為3個師團,精簡下來的軍官和士兵補充到其他編製不全的師團中去,這樣才使每個師團兵員增加到了7000人左右,部隊的凝聚力、戰鬥力也有所增強。與此同時,在大後方及在中國東北朝鮮族聚居區域內徵集新的兵員,不再急於調上前線,而是一邊開展軍政訓練,一邊負責警戒東、西海岸。待訓練到一定程度,才成建制調往東線替換久戰疲憊的部隊擔任陣地防禦任務。

五、指揮人員素質

  從指揮人員整體情況來看,朝鮮人民軍的狀況其實並不樂觀。由於擴軍迅速,有經驗的指揮員不足,幹部大多火箭式提拔使用。金日成那一系的原抗聯幹部實際上只指揮過營級規模的部隊打遊擊,對於指揮一支十餘萬人,諸兵種合成的現代化軍隊打正規戰是力不從心的。

  美日的史料中將開戰時的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姜健中將推崇為人民軍將領中最有能力者,由於姜健中將開戰後不久就陣亡,因此未有充分的證據能證明這一觀點。姜健曾在東北抗聯某部擔任過參謀長,但東北抗聯無論是作戰樣式還是作戰規模都無法與朝鮮戰爭相提並論。抗戰結束後姜健曾短時期內擔任過東北某軍分區負責人,但那裡不是主要作戰地區,姜健負責的也僅僅是一些維持秩序,訓練部隊及剿匪工作,且時間並不長。眾所周知,朝鮮人民軍最初的進攻計劃是在蘇聯顧問團的指導下制訂的,姜健雖貴為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但在其中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1950年8月以後,美偽軍力量明顯增強,前線人民軍損失巨大,久戰疲憊。在南方前線指揮的姜健卻盲目自信樂觀,抱著孤注一擲的賭博心態命令前線人民軍發起一次又一次攻擊。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攻擊居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計劃,完全放任各部隊長各行其是,作為總參謀長的姜健對此難辭其咎。

  金策大將在抗聯時期一直是政工幹部,並不擅長軍事指揮,但對金日成忠心耿耿。他在1950年7月初接替崔庸健大將擔任前線司令官,很大程度上是金日成認為自己有必要加強對前線軍隊的指導,從而保證自己的每一個指令都能得到貫徹執行。金策自知缺乏指揮大部隊作戰的經驗和能力,因此在戰略上嚴格遵循金日成的指導,在戰術安排上則放權給參謀長姜健以及兩位軍團長。所以他並不是一名合格的前線指揮官。

  作為朝鮮人民軍中資歷最老的崔庸健大將,早年投身中國革命,打黃埔軍校時起就開始搞軍事工作,堪稱朝鮮人民軍中的朱德。朝鮮戰爭爆發後不久,因為金日成要加強自己對軍隊的控制,其前線總指揮的位置就被金日成更為信任的金策大將所取代,崔庸健轉任西海岸防禦指揮部司令。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在仁川漢城防禦戰中,崔庸健大將臨危受命,指揮不到2萬人的雜牌部隊(獨立25旅團、獨立78聯隊、第13師團、第9師團87聯隊,17裝甲師一部、漢城警備隊、仁川警備隊)把包括最精銳的美陸戰一師在內的7萬多美韓軍拖了半個月,為掩護南方人民軍部隊的北撤和北方留守部隊的動員爭取到了極其寶貴的時間。漢城失守後不久,崔庸健指揮幾個9月份才新編成的師團(19、27、43師團)在三八節上節節抵抗十餘萬美偽軍的進攻。10月底,美10軍在元山登陸後,崔庸健大將又指揮新建的第4軍團(轄41師團、507旅團、獨立71聯隊)約2萬人,在豐山地區建立防線,一直堅持到志願軍42軍到來。雖然崔庸健位高而權不重,頗受金日成排擠而並不受重用,但他在極端困難下凝聚部隊、組織防禦的能力,在實戰中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武亭那一系的八路軍歸國幹部雖然戰鬥經驗比金日成系多,但也比較有限。以武亭為例,在紅三軍團時期主要指揮炮兵,抗戰之初為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團長。在抗日前線僅待過很短的一個時期,就奉命返回延安保存炮團骨幹,培訓積累炮兵人才。抗戰一結束就返回朝鮮,所以武亭的作戰經驗主要是紅軍時期積累的小部隊運動戰、小規模炮兵指揮經驗。在十餘年未有戰場實踐的情況下,突然讓他指揮軍團規模的諸兵種合成軍隊跨度太大,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相比之下,雖然金雄的知名度和資歷遠不及武亭,但他作為新四軍二師的團級軍官,後來作為東北民主聯軍李紅光支隊的首任支隊長,其實戰經驗遠比武亭豐富。因此朝鮮戰爭初期,兩人同時擔任軍團級指揮官時,金雄的表現遠遠強於武亭。志願軍參戰以後,金雄實際上是朝鮮人民軍的前線總指揮,率部參加了第三、四、五次戰役以及後期的陣地防禦戰,指揮上頗多可圈可點之處。正因為如此,當1950年下半年,朝鮮勞動黨對戰爭責任進行檢討時,權衡之下,只是讓武亭為戰爭的失敗承擔責任。而金雄則被任命為中朝聯合司令部朝方副司令,實際上全權負責前線人民軍的戰場指揮之責。因其戰功赫赫,於1953年晉陞大將,並出任民族保衛省副相。

  作為朝鮮停戰談判中的明星,從蘇聯歸國的南日大將在鎂光燈下出盡了風頭。但在戰爭中他一開始作為師團參謀長,後調任第一軍團參謀長,並未獨立統兵作戰。因為老資歷的將領們打了敗仗,金日成大力提拔年輕將領,時年30多歲的南日因緣際會,迅速升任總參謀長並榮獲大將軍銜,隨後作為中朝首席談判代表與聯合國軍周旋兩年,出盡風頭。但朝鮮停戰談判實際上一直是李克農和喬冠華在幕後掌舵,南日大將僅僅是負責在前臺表演而已。作為一個傳聲筒和提線木偶,這位大將並未有什麼讓人服氣的戰功。

  在歷時三年多的朝鮮戰爭中,朝鮮人民軍的第一悍將非原第6師團師團長,後任第5軍團軍團長的方虎山莫屬。與朝軍其他將領不同,方虎山恰恰是其中提拔較慢的。從東野獨4師組建之初起,方虎山就是該師政委,49年4野166師在方虎山率領下返朝,改編為第6師團,方虎山任師團長。相比其他將領,他是平級使用。但也正因為如此,第6師團保持了建制的完整性,內部人事的延續性,各級指戰員相互熟悉,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保持得非常完整。應該說,戰爭爆發時,朝軍統帥部將第3、第4師團這兩個以蘇聯歸國軍官為主的師團視為其絕對主力,第6師團並不為朝軍統帥部看重,開戰初期第6師團竟被分割使用執行次要任務。然而不久以後,第6師團就在方虎山的帶領下戰功赫赫,不僅獲得了「近衛」稱號,而且被美偽軍稱為「幽靈師」。在粉碎美軍「基恩」作戰中,第6師團以少勝多,創造了人民軍戰史上的奇蹟。美軍仁川登陸後,方虎山率部北撤,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方虎山想方設法遲滯敵軍行動,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隨後,方虎山因其突出表現而被任命為第5軍團軍團長,在第三、四、五次戰役以及51年的夏季防禦戰中,第5軍團均有上佳表現。第三次戰役結束後,中朝兩軍召開聯席會議,互相交流經驗,代表朝鮮人民軍作經驗報告的就是第5軍團軍團長方虎山中將。

六、實戰表現

  開戰之初的朝鮮人民軍雖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從其戰場指揮、部隊表現來看,仍然差強人意。在表現差強人意的情況下還能取得如此勝利,恐怕得歸功於對手的混亂和無能。一旦對手緩過勁來,朝鮮人民軍在初期因為輝煌勝利而掩蓋的一系列問題就開始暴露無遺了。

  漢城戰役時,朝鮮人民軍在制訂戰役規劃時並未從最壞處著眼,對美軍迅速介入毫無思想準備。在戰役指揮上立足於在漢江以北消滅李偽軍,指望通過一次戰役解決全部問題。

  在戰役安排上,朝軍將開戰時認為最精銳但實際上無實戰經驗的第3、第4師團用於正面強攻,並將大部分坦克部隊用在這一方向。這是一種典型的「頂牛」打法。依靠著T34坦克的威力以及李偽軍缺乏反坦克武器,這兩個師團粉碎了當面李偽軍的頑強抵抗,5月26日傍晚完全佔領了議政府。此時如果立刻集中兵力突擊,完全能趕在李偽軍增援部隊到達前從行進間佔領漢城,但時任第1軍團司令官的金雄卻認為已經提前完成了戰前計劃,為保持計劃的統一和完整,居然停止攻勢,等待春川方向第2軍團的突破。結果給了李偽軍喘息之機,被初戰勝利沖暈頭腦的第4師團居然在睡夢之中遭到了偽7師的反擊,因而損失慘重。

  金光俠少將的第2軍團負責春川方向的突破,擔任主攻的第2師團一味正面硬沖,損失慘重,在加平、春川北部地區和三巨裏地區停滯不前。手足無措的金光俠毫無全局觀念,被第2師團一時小挫愁得驚慌失措,緊急召回了正在按照計劃順利進軍的第7師團返回支援第2師團,致使對漢城的戰略包圍未能按時形成。金少俠為自己這一暈招付出了降職的代價。

  人民軍第5、第6師團的前身是4野164、166師,作戰經驗豐富,但起初卻並不為朝軍統遇部重視,漢城戰役時都被當成配角使用。第6師團開戰時奉命分兵進攻甕津半島和延安半島,實際上如果能集中力量粉碎漢城以北的李偽軍重兵集團,這兩個易攻難守的半島唾手可得,無須分散兵力。如確有必要用部分兵力牽制李偽軍,派出邊境警備隊執行這一任務足矣,無需將富有戰鬥經驗的第6師團分割使用。

  第5師團則被派到東海岸單獨實施進攻。由於東線山高林密,師團長吳白龍少將擔心遭到伏擊,花了很多時間偵察,加上美海空軍的打擊破壞道路,致使進展緩慢,其對面韓軍有生力量並未受到太大打擊。

  雖然朝鮮人民軍裝備精良,準備充分,但由於指揮上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越級提拔的軍官們大多不勝任自己的崗位,所以開戰之初打得實際上並不理想。只是由於李偽軍統帥部混亂所導致了一系列昏招,尤其是提前炸毀漢江橋,使得李偽軍的士氣一落千丈,從而導致整個戰場局勢崩盤,朝鮮人民軍才得以迅速佔領漢城。

  雖然漢城戰役取得了勝利,但朝鮮人民軍並未殲滅韓軍多少有生力量。由於自身力量損失較大需要休整,人民軍主力未能及時南下追殲韓軍殘部,給了敵人以喘息機會。試想,如果朝軍統帥部頭腦更清醒一些,對困難估計得更足一些,讓富有運動戰經驗第5、6、7師團配屬105裝甲旅負責春川方向的突破,突破後以一部迂迴漢江以南,主力則快速向釜山挺進,沿途基本不分兵,讓隨軍前進的黨政工作團負責沿途發動羣眾,組織基層政權,發展遊擊隊。讓第1、2、3、4師團和獨立坦克團負責議政府正面方向,以側後迂迴滲透為主,以正面硬沖為輔,將李偽軍主力吸引到議政府方向,掩護春川方向的戰略突破。邊境警備隊負責延安、甕津半島及東海岸的牽制行動,第10、13、15師團作為統帥部預備隊,那麼朝鮮戰爭可能就不是現在我們熟知的那樣了。

  水原戰役,朝鮮人民軍攻勢很弱,基本上就是一線平推佔領地盤,戰果乏善可陳。

  大田戰役中朝鮮人民軍擊敗了美24師,俘獲師長迪安少將。但需要指出的是,作為駐日佔領軍,該師缺員太多,新兵太多,幾年愜意的佔領生活使得該師已經成了少爺兵,鬥志消沉,戰鬥力甚弱。由於被作為救火隊倉促上陣,各方面均準備不足,逐次投入戰場,犯了兵家大忌。該部官兵的戰鬥意志不足,與其配合作戰的李偽軍作戰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美24師。

  從前幾次戰役看,朝鮮人民軍主要仍是按蘇聯教範作戰,主要依靠T34坦克達成突破。主要著眼點在於攻城略地,並不以殲滅敵有生力量為主要作戰目標。這與其後志願軍的戰法截然不同,同時也使得美偽軍在與志願軍交手初期極不適應志願軍的打法。

  隨著戰線拉長,美軍的空中優勢及地面反坦克火力的加強, T34坦克的損失急劇增加,開戰初期T34無往不勝的神話就此破滅。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進攻的刀鋒已經鈍挫,只是由於勝利所帶來的高昂的士氣,使得人民軍仍然保持著旺盛的鬥志。

  洛東江戰役和釜山戰役中,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的滿員率降至一半以下,重火器損毀嚴重,彈藥供應量嚴重不足,許多炮兵部隊因為打光了炮彈而不得不回撤休整。此時,對面的美偽軍在人數上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人民軍的一倍。如果考慮到敵方充足的物資供應,雙方實力相距甚大。

  在這樣劣勢的情況下,朝鮮人民軍仍孤注一擲地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勢,壓著美偽軍打,場面上似乎美偽軍方面相當難看,但細細分析,其實人民軍傷亡頗大卻進展有限。有人拿後期志願軍強調在擁有一定比例對敵優勢時才能發動進攻與之相比較,得出朝鮮人民軍戰鬥力強於志願軍的結論,筆者認為是片面的。

  在部隊損失巨大,攻擊力明顯下降的情況下,朝軍統帥部不顧戰場實際情況,片面強調士氣高昂,輕敵僥倖思想極為嚴重。這樣的情緒直接導致當人民軍發起對釜山防禦圈的進攻時,竟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計劃,完全是一次追擊中發起的不預期的進攻。在攻擊一再受挫的情況下,朝鮮人民軍仍然抱著僥倖心理一次又一次發動進攻,這種孤注一擲式的賭徒心態不但不能證明其戰鬥力如何強悍,反而證明瞭其戰略短視及統帥部對戰場勢態把握能力極為低下。雖然朝鮮人民軍中的蘇聯顧問們就此可能起了一些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在前線瞭解實際情況姜健、金策、金一、金雄、武亭,以及後方的最高統帥金日成,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金雄派遣方虎山的第6師團進行祕密穿插,本是一著妙棋。政委出身的方虎山雖是朝鮮人民軍中第一悍將,但對戰場勢態的把握仍然差強人意。這次穿插本該象飛奪瀘定橋那樣,打爛一切罈罈罐罐,輕裝疾進,不為小利所誘,不為小敵所阻,不顧一切迅速穿插到位,但方虎山在穿插途中過於擔心美偽軍從海上切斷自己的後路,轉而分兵去佔領港口,不僅喪失了寶貴的時間,而且導致本該是一場載入教科書的經典穿插行動被對手警覺。戰機永遠失去,朝鮮人民軍最後的勝算也破滅了。

  美偽軍被數量少自己一半的人民軍壓縮在釜山包圍圈K,這並不能證明人民軍的強悍。一方面美軍歷來強調利用自己強大的工業基礎和雄厚的經濟實力作戰,強調用火海殺傷對方,儘力減少自身的傷亡。遠離補給基地,後勤補給線被敵方的空中優勢撕裂得支離破碎的朝鮮人民軍脫離陣地,向美偽軍堅固防禦陣地發起攻擊,自好給美軍發揮自身火力,在野戰中大量殺傷朝鮮人民軍有生力量的機會,同時能極大地減少自身傷亡。另一方面,自七月初起,美軍高層就在策劃在朝軍側後登陸,此時釜山前線的美偽軍並不是被劣勢的朝鮮人民軍壓著打而毫無反擊能力,而是在故意扮演著鐵砧的角色,將朝鮮人民軍主力牢牢吸引在自己當面,為其後的鉻鐵行動一舉逆轉戰局創造條件。

  仁川登陸後,麥克阿瑟犯了一個戰略錯誤,他沒有指揮美陸戰1師登陸後立即南下抄南線朝鮮人民軍後路,而是醉心於奪取漢城,醉心於在全世界媒體的鏡頭前突出自己作為「大韓民國的拯救者」的「偉大功績」。早在太平洋戰爭時期,麥克阿瑟這種「政客中的軍人」、「軍人中的政客」的作秀作風就已經顯露無遺了。

  麥克阿瑟的戰略錯誤,加上崔庸健指揮不足兩萬人的新編部隊頑強阻擊,為釜山前線的人民軍爭取到了半個月的寶貴時間。由於美偽軍未能及時達成合圍,因此前線人民軍雖然損失慘重,但部分骨幹仍成功地撤回了北方,其餘部隊留在敵後打遊擊。這些部隊為遲滯美偽軍的攻勢,以及志願軍入朝後在敵後戰場上的配合作戰,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志願軍入朝後的第一、第二次戰役,朝鮮人民軍正在重新整編重建,因此鮮有成建制部隊參戰。從三次戰役起,經過短暫休整的人民軍經常在前線保持三、四個軍團的兵力與志願軍協同作戰。但由於部隊缺額過多,重武器損失殆盡,因此其戰鬥力下降明顯,無力擔負主攻任務,只能在次要作戰方向上配合志願軍作戰。

  在1951年美偽軍的夏季攻勢中,主要集中兵力攻擊人民軍駐守的東線陣地。戰役期間正是雨季,洪水使得運輸極為困難、糧彈兩缺,朝鮮人民軍抱著寸土必守,寸土不失的信念頑強抵抗,打出了著名的「血染嶺」和「傷心嶺」,給美韓軍有生力量以巨大殺傷,也讓第12師團一洗前恥,得到了一個翻身的機會。

1952年的中朝聯軍全線戰術反擊,一線志願軍7個軍和人民軍1、3軍團,先後對60個目標攻擊77次,最後鞏固佔領17個點,全部都是志願軍戰果。朝鮮人民軍對當面美25師,偽8師,偽5師各選定一個目標攻擊一次,斃傷1700人,但未能收復任何一個陣地。 53年夏季反擊戰第一、第二階段,志願軍6個軍對敵攻擊54次,收復土地56.5公里,斃傷敵35339人。因為志願軍攻勢猛烈,美偽軍將偽11師,美45師從東線抽調走,換上了戰鬥力更弱的美40師、偽21師。人民軍第3、7軍團趁機對美40師,偽12師,偽21師,偽15師陣地選了10個點發起攻擊,作戰11次,僅收復土地1.5平方公里,斃傷5864人,自己傷亡1644人。

  到1953年,經過兩年多的動員和整訓,朝鮮人民軍擴編為45萬人,裝備已經恢復到戰爭初期的水平,但其戰鬥表現與開戰初期以及陣地戰初期都相距甚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金雄、武亭、方虎山等從中國返朝的高級將領陸續遭到排擠,新晉將領的指揮能力和實戰經驗相對弱一些;另一方面,由於持續不斷的戰爭,朝鮮的人力資源已經被動員到極限,美軍不斷的空襲使得朝鮮人力、物力損失極大。到朝鮮戰爭後期,朝鮮方面為減少損失,急於結束戰爭,為此不惜準備在談判中就戰俘問題作出重大讓步。雖然在蘇聯的協解和壓力下,中朝雙方對外保持了一致,但朝方越來越傾向於保存有生力量。因此到戰爭後期,朝鮮人民軍的戰鬥意志有明顯下降。

七、綜合評價

  綜合戰場表現來看,在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中,戰爭初期的朝鮮人民軍戰鬥力最強,大田戰役後戰鬥力明顯減弱,美軍仁川登陸到志願軍結束二次戰役,朝鮮人民軍的實力、士氣和戰鬥力下降到了谷地。第3、4、5次戰役中,朝軍戰鬥力有所恢復,到1951年的夏季攻勢,朝軍戰鬥力恢復到了戰爭後期的最高水平,但與戰爭初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縱觀三年朝鮮戰爭,朝鮮人民軍戰鬥力最強,功勛最卓越的非近衛第6師團莫屬。該師團前身為李紅光支隊,後來的東野獨4師,4野166師。通過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該師返朝後的蘇式改編給戰鬥力帶來的影響相互抵消,可以認為戰鬥力基本維持在原有水平,並沒有突飛猛進的提高。

  李紅光支隊雖然後來改編為獨立師,但其戰鬥力卻比一般的野戰師要稍強一些。朝鮮戰爭初期的第7師團全部是由東野10縱中的朝鮮族官兵組成,可以視為10縱的濃縮版。這個師團在戰爭初期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改編為12師團後有所起色,榮獲「安東師」的榮譽稱號。在其後的一系列戰鬥中,尤其是在1951年夏季防禦戰中,12師團在「血染嶺」爭奪戰中英勇頑強,表現和近衛第6師團不相上下。相比之下,第3、4師團雖然在戰前被朝軍統帥部認為是精銳,但在其後的一系列戰鬥中,戰鬥力及戰果並不突出。

  東野10縱在12個野戰縱隊中,資歷足夠老(前身是359旅),但暮氣沉沉,進步甚慢,遠不及一些新部隊,甚至一度有被降格為獨立師的危險。梁興初接手10縱後,10縱戰鬥力有所提高,黑山阻擊戰打了個翻身仗,為全殲廖耀湘兵團貢獻甚大。但綜合其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和戰績,在4野各縱隊中僅能排在三流水平。

  因此可以認為,朝鮮人民軍開戰之初最強的師團戰鬥力略高於東野10縱,達到了東野野戰縱隊的二流水平。

  眾所周知,解放軍各野戰部隊中,四野和三野戰鬥力均為一流水準,2野和華北野戰軍為二流水準,受各方面因素制約,1野戰鬥力水平在解放軍中只能排在3流檔次。在每個野戰軍中各縱隊戰鬥力仍有一、二、三流之分。基本上可以這麼認為:二流野戰軍中的一流縱隊相當於一流野戰軍中的二流縱隊;二流野戰軍中的二流縱隊相當於一流野戰軍中的三流縱隊,以此類推。

  所以筆者認為朝鮮人民軍最強悍的師團戰鬥力相當於四野野戰部隊的二流水準,在整個解放軍中屬於中上水平,但與頂尖水平差距明顯。作為一個整體,戰爭初期的朝鮮人民軍戰鬥力比二野和華北野戰軍稍強,但與四野和三野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