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

首先明確一點,普通民眾對和平與否的影響力在當代已越來越低,幾近於無。想當年巴黎市民修兩個街壘,就可以和國王軍打個有來有回;民國那會兒,手裡有幾條槍的村寨憑著地利,沒準小股正規軍也啃著難受。但是隨著現代武器的發展,一方面正規軍的重武器越來越先進,殺傷力越來越強,普通無防護的平民毫無還手之力;另一方面,現代武器對體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普通平民即使拿起了武器,也無法與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抗衡。想像1776年那會一言不合就開個國啥的已經沒戲了。所以,核戰爭發不發生,確定的一點就是,和你和我沒啥關係。

第二,是否動用核武器的決定權往往都是掌握在一個國家最核心的人手中。這是各大流氓,使用經過歷史檢驗的各種複雜程序,選出的能力最受大家認可,手中情報最全面準確的幾個人。他們對核武器是否使用的判斷,絕對優於我和諸位。可以做一個這樣的判斷,如果他們都決定使用核武了,那一定是非用不可了。其實,現代之所以不發生核大戰,真的需要感謝一是五大流氓領導人作為政治家的責任感,二是武器操作員的求生欲,參見古巴導彈危機裏被美國追著揍的那艘蘇聯核潛艇。

第三就是,大家不要覺得戰爭離我們很遙遠。我之前看過一個文章,說世界大戰這個概念都是後人總結出來的。當年刺殺斐迪南大公的塞爾維亞青年絕對想不到這兩槍是一場直接死亡死亡近1000W把全世界75%人口卷進來的世界大戰的開端;而1937年在盧溝橋和日本鬼子作戰的中國士兵們,也絕對想不到他們和1942年在太平洋瓜達卡耐爾島上作戰的美國大兵會打同一場戰爭。歷史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只有極少數有大智慧,大魄力的人,才能在未來的重重迷霧裡,把握到一絲脈絡。此時此刻,世界各地戰火硝煙只是不再我們身邊而已。克什米爾,烏克蘭,敘利亞,葉門還有非洲可能不知名的兩個小國家小部落首之間,槍炮正隆隆。這其中是不是蘊含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甚至是已經開打了只是我們不自知而已呢?


不過呢,前頭說的那麼多和我們沒啥關係!最重要的是!你基本跑不了!跑不了!跑不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哦,對,不要想著躲一波就成,以後還有很多波的。現代三巨頭的戰爭機器都是那種全國人其他人都死絕了還能繼續互相懟個幾十年的主兒,那時候噩夢才開始。

還有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為什麼現在作戰我們不用考慮用核武器?不是因為它威力大,是因為他威力「太」大,對於人類來說過剩了,還有副作用大,一個核冬天大家都的玩兒完,要是核武器和常規炸藥一樣「duang」的一下就沒了,大家現在早用的不亦樂乎了。而且核武器特別特別貴,彈頭貴是一方面,投送武器更貴,美俄兩家核彈頭上萬枚,但是彈道導彈纔多少,核潛艇幾艘,戰略轟炸機幾架,那玩意貴的英法都玩不起了,更別說更貴的反導系統了。俄羅斯保核武器發展之後就保不了常規武器了。現在也就美中能說都玩玩。所以說,以後要是出了更廉價的投送武器,或者更高效的攔截武器,再次就是出現「乾淨」的高效能戰鬥部時候,那雖然沒有核,但是大戰就會一觸即發了。

當然,喜訊是,我們人類社會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前進。


今天是2019年2月28日,沒想到我這個答案還有人看,還有人點贊。開心~~自己通讀了一遍,感覺好多語句不通順,修改了一下。一點淺見,希望大家點個贊支持鼓勵,也希望大家斧正。


2020年1月7日,世界現在可真是亂,先不說美國和伊朗的那些事兒。今天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口誤」,說以色列是一個有核國家。我突然意識到,如果說五常的核武器不會輕易用的話。那幾個擁核的小國不確定性就太高了。只能期望世界和平,願大家平安健康。


2020年8月10日,今天這個回答突然有好多人點贊。可能是近來的波雲詭譎和黎巴嫩一炸很是觸動了大家神經吧。

其實現實世界裡的風風雨雨有點像炒股。很多人都能分析清大盤走勢,但是到具體細節就無能為力了。有時候歷史就是有點荒誕的,只有人類不敢想,沒有世界不敢發生。其實現在的大國核平衡非常穩定,因為代價太大了。甚至連印巴朝以都不會動這個東西,日子再差,好歹也能過。有一說一,能造出核武器的國家,他日子真能差到哪兒去。有時候一時失敗頂多讓你勒緊褲腰帶,但是褲腰帶扎到最後一個眼兒,和兵解重生那是完全不同的。活不活的過來一碼事兒,活過來還是不是你又是一碼事兒。我甚至認為,越大的兩家子碰撞,用核武的幾率越低,甚至有可能到最後捏著核武保留個體面,朝鮮都不例外。

但是蘇聯解體給了我們一種集體幻覺,認為核大國的崩潰本身是如此和平的一件事兒,就像是鄰居吵架,我們甚至能喫個瓜。可是下次有這麼好運嗎?我們每次都能碰到自廢武功的戈爾巴喬夫嗎?真的下次保證核武器能不擴散嘛?

現如今,我們可以把使用核武器當成抱著敵人拉響炸藥包。這是一種自殺行為,你就是穿著防爆服也不保證自己一定不死。正常的人都不會主動選擇自殺,我們現在世界的有核國家都可以認為是正常人。起碼都有現代政府,起碼組織決策都有一套有效體系保證不崩潰。但是如有核國家再次崩潰,我們沒有控制住,他流到了某個手裡只有首都,敵軍離總統府20公里家人都被活剮的軍閥手裡。你說他會顧及世界和平還是會把核彈以最快速度扔到對面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頭上先過了今天再說?那個時候潘多拉的魔盒才會真正打開。

最後抖個機靈:比方說軍閥大哥沒想毀滅世界,就是把玩著200個優質女奴幾十塊金磚換來的大玩具的小開關。一不小心咬到了舌頭…摁到了開關…他…知道怎麼做取消操作嗎?

你們不會真的以為核武器按鈕必須做成有個20位密碼3鑰匙同時擰的保險箱而且沒個大學文憑發不了吧朋友。不會吧,不會吧。

核武器操作之所以繁瑣,流程之所以那麼謹慎,是我們人類先賢和後繼給自己上的一道枷鎖。就是為了給決策者們留個最後一根煙思考的時間。但是這些過程本質上都是可以省略的,如果你想的話。


我的感覺很大,冷戰其實是人類走運,蘇聯二戰死了幾千萬人都挺過來了,結果一解體,比打一次衛國戰爭還要慘十倍。我們可以這麼想,有蘇聯的前車之鑒,未來大國被和平演變的概率極小,因為沒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下場,那麼核戰爭就成為一種選擇。有空看看解密的美國核彈目標城市,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分到幾顆,看看自己在幾環,摸清地下工事在哪裡,有空做做演習,對了,這是幾十年前的,估計現在分到的核彈數量增加好幾倍。


核戰爭有 4 種可能爆發的情況,而最有可能發生的便是恐怖分子對臟彈(因其製作簡單)或者核彈的使用。這是《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戴蒙德最新研究成果,預測人類社會的未來潛在危機。



接下來詳細說說是哪 4 種:

1945 年 8 月 6 日,廣島原子彈爆炸在瞬間奪走了約 10 萬人的生命,另外還有幾千人在爆炸中受傷、灼傷,或是受到嚴重輻射,最終失去了生命。


假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或者美國和俄羅斯之間展開核戰爭,瞬間就會導致上億人死去。然而,核戰爭在全球範圍內導致的後續結果會更嚴重。


哪怕核武器的爆炸範圍被控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內,引爆成百上千件核武器帶給大氣層的影響會波及全球,因為核武器爆炸後產生的煙霧、煙塵和粉末會連續幾周遮天蔽日,導致全球氣溫急速下降,彷彿一秒入冬,植物的光合作用被迫中斷,許多動植物的正常生息遭到破壞,全球農作物歉收,從而導致餓殍滿地。


核戰爭會導致的最壞後果被稱作「核冬天」——因為饑荒、嚴寒、疾病和輻射的緣故,大部分人類將從地球上消失。


迄今為止,人類曾使用過兩次核武器,分別是投向日本廣島市和長崎市的原子彈。從那之後,對大規模核戰爭的恐懼在我的生活中如影隨形。

1990 年之後,儘管這種恐懼隨著冷戰的結束有所減輕,但隨後的事態發展再次增加了核戰爭爆發的風險。人們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核武器呢?


威廉·佩裏和我的對談,以及他在 2015 年寫下的《我在覈戰爭邊緣的歷程》一書為我接下來的解釋提供了素材。佩裏的職業生涯使他成為核議題方面的專家。


在 1962 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他曾每日為肯尼迪總統提供有關蘇聯在古巴部署核武器情況的分析報告;他在 1994—1997 年擔任美國國防部部長;他曾代表美國與朝鮮、蘇聯/俄羅斯、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伊拉克就核議題和其他議題進行談判;他還曾在蘇聯解體後參與解除烏克蘭和哈薩克境內蘇聯核設施的談判。


在 4 種情況之下,政府(在前 3 種情況下)或者非政府恐怖組織(在第 4 種情況下)會動用核武器。


最常被提到的一種情況是,一個擁核國家對另一個擁核國家實施早有預謀的突襲。突襲的目的是完全且即刻銷毀敵對國家的核武器,讓對手失去反擊能力。


在冷戰的幾十年間,這是人們最擔心會發生的一種情況。


由於美國和蘇聯都具備摧毀對方的核能力,那麼唯一一種「合理計劃下的」襲擊只能是足以摧毀對方所有反擊能力的突襲行動了。


對此,美國和蘇聯的回應是,各自建立了多個核武器發射系統,這樣一來便消除了自己的反擊能力被一次性清盤的風險。


舉例來說,美國擁有三組核武器發射系統,分別是堅固的地下導彈發射井、核潛艇系統,以及一支核彈轟炸機隊伍。


這樣一來,即使蘇聯能夠出其不意地炸毀美國所有的發射井(當然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美國的發射井如此之多,其中一部分不過是「煙霧彈」,而且這些發射井堅不可摧,體型較小,蘇聯導彈需要具備極其高的精準度才能把它們擊破),美國還是能夠用核彈轟炸機和核潛艇來摧毀蘇聯。

如此一來,美國和蘇聯的核武器形成了「確保相互毀滅」的狀態,突襲從未變成現實。


也就是說,不管摧毀對方的核能力這一目標的誘惑力有多大,美國和蘇聯的決策者都意識到,核突襲是一個不理性的選擇,因為要毀掉敵人所有的核武器發射系統,從而防止敵人隨後的毀滅性反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但是,這般理性的思考只能為我們的將來提供有限的慰藉,因為現代歷史上曾出現過毫不理性的領導者:伊拉克的薩達姆·海珊也許可以算上一個,再加上德國、日本、美國和俄羅斯的某些領導者。


除此之外,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僅擁有地面導彈發射系統——它們都沒有核潛艇。因此,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的領導者有可能會覺得,突襲有很大的機會可以使對手喪失反擊能力,是一個理性的戰略。


第二種情況是,雖然在一開始雙方都沒有動武的意向,但由於其中一方對對方政府的回應做出了誤判,軍方對本國總統頻頻施壓,導致事態升級,最終雙方爆發非突襲式核武器攻擊。


1962 年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在 1961 年的維也納會晤後,由於對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的評價不高,蘇聯領導者赫魯曉夫做出了誤判,認為自己可以成功地在古巴部署蘇聯的導彈。


當美國探測到這些導彈的蹤跡時,美國軍方將領強烈要求肯尼迪馬上將它們銷毀(冒著被蘇聯報復的風險),並警告總統先生,如果他不這麼做,那麼他將受到彈劾。


幸好,肯尼迪選擇了相對不那麼極端的回應方式,赫魯曉夫的回應也不太極端,一場「末日對決」得以避免。


然而,後來雙方公佈的行動計劃文件顯示,當時的情況真可謂千鈞一髮。例如,在長達近一週的古巴導彈危機事件的頭一天,肯尼迪曾公開宣佈,一旦蘇聯在古巴發射導彈,將招致「(美國)對蘇聯的全面報復行動」。


蘇聯方面,無須經身在莫斯科的蘇聯領導者首肯,蘇聯的核潛艇艇長有權發射核魚雷。其中一艘蘇聯核潛艇的艇長確實曾考慮向一艘對該潛艇造成威脅的美國驅逐艦發射核魚雷,幸好在潛艇中的其他將士的勸阻下,他打消了這個念頭。要是這名蘇聯核潛艇艇長順從了自己的心意,肯尼迪也許就不得不迫於壓力實施報復,這樣又會導致赫魯曉夫迫於壓力不得不進一步反擊……

今天,類似的誤判也有可能引發核戰爭。比如,朝鮮目前擁有射程可達日本和韓國的中程導彈,並且還發射了一枚意圖接近美國本土的遠程洲際彈道導彈。如果朝鮮完成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那麼它可能會直接向美國發射一枚導彈,以驗證自己的這一能力。這將被美國視作絕對不能接受的挑釁行為,尤其當這枚洲際彈道導彈比預計射程更靠近美國領土時。到那時,美國總統將面臨壓倒性的報復壓力。


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能因為誤判而發生計劃之外的報復行動。早在 2008 年,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就曾對印度城市孟買發動過一起致命的非核武器襲擊。在可預見的未來,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有可能會策劃一起更具挑釁性的襲擊(比如,將目標定為印度首都新德里)。


對印度來說,巴基斯坦政府是否在幕後參與了這場襲擊,可能難有定論。印度領導者將迫於壓力入侵鄰近的巴基斯坦地區,以消滅這些地區的恐怖分子。巴基斯坦的領導者反過來也會被施壓,小規模使用他們的戰略核武器,「只為」對抗入侵的印度軍隊。


此時的巴基斯坦領導者也許會做出誤判,認為印度可以「接受」這種小規模核武器的使用,而且不會就此對巴基斯坦發起全面報復行動。但印度領導者將面臨巨大的國內壓力,不得不對巴基斯坦使用核武器。


在我看來,以上兩種因誤判引發核戰爭的情景在未來 10 年間可能會處於醞釀狀態。最不確定的因素是領導者屆時是會像在古巴導彈危機時那樣及時收手,還是會推動事態升級至不可挽回的局面。


第三種會導致核戰爭爆發的情況源自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16 篇內容

鹽選專欄

劇變:人類命運的未來在哪裡?

賈雷德·戴蒙德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58.8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20-07-0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alueaaluea追求亦有三境,求道,求活,求死

只有兩種情況會發生核戰爭。

  1. 發射核彈的許可權不只由既得利益者掌握。
  2. 核彈已經傷害不到既得利益者了。


只有兩種情況會發生核戰爭。

  1. 發射核彈的許可權不只由既得利益者掌握。
  2. 核彈已經傷害不到既得利益者了。


先說結論:如果我們不擴核,很危險。簡單推導如下(微信公眾號 喵星軍事觀察組 原創 全文13000字論證,有興趣可以看看《米迦勒與巨龍—中美地緣戰略衝突論》)

我再來梳理一遍得出這一結論的整體邏輯:

1、中美地緣戰略是全面的結構性矛盾,不可調和;

2、中國在臺灣、南海問題上不能退讓,否則將導致「一帶一路」規劃的夭折,打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同樣不願意退讓,否則就要冒失去全球海上霸權的危險;

4、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軍事對峙或代理人戰爭中難以佔上風;

5、美國一旦在軍事冒險中受重創,有發動全球破襲與封鎖的衝動,這意味著全面常規武器戰爭;

6、中國目前在全面常規武器戰爭中處於劣勢,抑制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主要軍事因素是核平衡;

7、目前中國還無力獨自實現對美核平衡,而是在搭俄羅斯的便車;

8、俄羅斯的核保護傘並不絕對可靠。

朋友們,這就是胡主編提出「擴核」主張背後的全部地緣戰略邏輯。胡主編作為一個愛國者看到了問題而敢於發聲,但是又受限於其職位,不能將其背後的道理全部講出來,特別是無法明言俄羅斯問題。如果你能夠堅持將全文看完,那麼想必你會對他有一份敬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