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每天都是不断的看方案改方案 画画(我是没有画画基础)阴差阳错进入这个专业 发现这个专业异常的累 普通学习英语六级的时间都没有 我甚至逃英语课来做我的方案 我也承认我有时候懒惰 但是有时候好的想法真的很难 也戒掉了游戏 手机游戏也不玩了 最近下载知乎 看知乎上也很多人劝退建筑学 目前我大一下学期 家里真的也没什么钱 看他们说建筑学也就是一种爱好 富人打发时间的爱好 目前真的迷茫 有时候做著方案 想著以后可能毕了业直接失业 莫名心烦 所以想提问想了解下目前建筑学情况 是不是真的日益下降 学这个也是奔著能挣钱来的 我也不怕吃苦 就怕我吃尽了苦 也不如人家随便混的毕业证


如果我说建筑学的前景包含但不仅限于建筑业,会不会有人打我?

刚才专业赞同了一下 @海边 海博士,我觉得建筑学的前景要从两个角度去看待,先说后一个。


B角度:创新

可能除了建筑行业以外的所有商业活动都在新科技和移动互联下被革了命,快捷支付网上购物自动驾驶物流配送智能医疗,等等……每一次变革创新都有一大批人从中获利

建筑行业是反应最迟缓的一只老乌龟,因为体量太大了,从上往下要带著原材料开采加工一直到设计建造销售维护一起转向,不是靠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而且单项目的流程想要走完,这里面的协作和盈利关系远比事务性和技术难度更大。

这里面可能有很大的边缘创新机会,你只要够聪明,你可以革了行业的命。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个机会只属于专业性通才。肯定不是一个十几二十岁,对行业一无所知,带著个点子来就能干出来一番事业的。这个专业性通才会重新审视那些行业内最基本的问题,就像Elon Musk做特斯拉之前分析并审视车辆储能方式和动能来源的问题。

建筑师特别喜欢谈创新的事儿,但是没几个真的愿意去做的。一方面是这个行业曾经太容易赚钱了,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会画图懂规范已经足够了。我记得09年我写《参数化建模》这本书里曲面建模部分的时候,请教了老八校的人,发现他们研究数字化这块领域的某些教授连这些软体都没打开过?这些人其实拥有的是最好的资源和学术领域创新的号召力,但最终还是回归了古老套路,接项目赚设计费。

我觉得这个创新是多维度的,不光是设计和呈现的方式,比如ARVR这些bullshit video game technology。更多的是来自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打一些比方:

  • 如果道路上超过一半的车辆是无人驾驶了,那么城市建设会是怎样?建筑里面的停车会是怎样?道路可以减少多少?

  • 如果城市完全采用自动化农业,有哪些建筑的surface可以承载农场与收割的功能?

  • 如果公共活动空间与虚拟资源叠加,有哪些种类的商业活动可以去时段性共享公共空间?

  • 如果90%的购物来自于互联网,线下的商业建筑应该如何进化?

以上这些问题其实都已经有相应的答案了,如果拿来和画楼梯间安排大小便器规范来比。可以算是降维打击了吧?

但最重要的是去顺势而为,将其落地实现。这才是建筑师牛逼的属性。做过那些思维和研究的同学们尝到了创新变革带来的红利,不会做一个两个就收手的。建筑学者也要想清楚,你自己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去收割创新带来的收获?是一个咨询顾问、企业家、技术外包还是开发者,或者是为人民服务的地方行政官员?搞通讯基建起来的华为掌门人任正非老先生,曾经是在重庆学公共与民用建筑的…

A角度:吃饱穿暖

今早看到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就笑了…看一下QD的日报内容,括弧内的原则在第三季度就这么被默默的去掉了,这就是我们宏观调控最有力的极致细节:

建筑类学科是渗透到每一个城镇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们这个城镇化率接近6成(城市人口8.3亿)的国家,城市里的住宅房屋半数已经20-30年,就1980年代的干打雷老公房,你指望新一代中国中产阶级去解盘再住30年?这特么是在开玩笑吧?只要还会盖房子,就还会促进建筑行业发展。只要还在翻新,开发新的房子,这个人类最古老的行业肯定是不会完结的。也就是说即便是永远稳稳当当待在老设计单位,做基本的建筑设计工作也会有相对等的价值。更别说人是活的,当年上海宝钢设计建设完成后,那些工程设计师离开设计院流入社会,完美赶上房地产高速增长,现在上海建筑地产、基建和建材圈里的大佬多少是当年钢铁设计院里出来的你造吗?

房价涨不涨和建筑学领域发展只有间接的关系,行业水准是有可能在房价跌的时候提升的,也就是商业上所说的精品化发展,提高质量而不是野蛮生长。专业是依赖基数和社会科技发展的,建筑学源自于社会人文艺术和工业技术,就像在当下的工业化产业链上,让你用木头去搭建一个唐朝的房子是性价比和效率比较低的事情。

话不多,信息量不少,看完不管看没看懂,麻烦点个赞。我已经有很多回答是收藏比点赞多了,收藏著不代表你懂了,更不代表你会在读一遍……

以下为结晶汇总:

读书,一定要杂,越杂越好。但是要读就一定要深入精髓,争取成为专业型通才。专业内的入门书籍我在之前的答案已经推荐过了:

对于准大一建筑学新生,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建筑入门书籍??

www.zhihu.com图标

设计中的进阶部分,我个人提倡拾柳为剑,不要留存于形式:

什么叫做建筑设计中的逻辑??

www.zhihu.com图标建筑学学生如何制作作品集??

www.zhihu.com图标你见过哪些颇具特色的建筑立面设计??

www.zhihu.com图标

也欢迎大家来听建筑和留学LIVE干货:

作品集辅导机构不希望你知道的事?

www.zhihu.com图标留学美国建筑规划景观如何选校??

www.zhihu.com图标留学 作品集辅导机构如何选择??

www.zhihu.com图标建筑规划景观 留学准备意见?

www.zhihu.com图标建筑专业申请优质的工作实习Tips?

www.zhihu.com图标闲聊 建筑地产之甲方乙方?

www.zhihu.com图标职场洞悉 建筑设计之外企民企?

www.zhihu.com图标

当代国内建筑圈其实是个,有一点古代文人般清高的迂腐的圈子,遍是主义不实用不商业不赚钱不愿意下沉不愿意破圈,有点自娱自乐但很傲娇的意思

当然也不是说国内建筑学没钱赚了,

在西方世界,建筑学的收入低,美国的入职起薪大约在4.5w美元左右,而Uber司机可以达到6w美元,互联网可以达到15w美元

英国的起薪大约在2.4w英镑左右

这样也导致了国外的建筑学圈子其实,少了一些清高更愿意去尝试破圈去跨界,这是一个好事

而华人世界里,大陆hk新加坡的建筑师收入都可以达到当地码农的85%左右,虽然累但其实是有不低的薪水的。后期的发展也是可以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

只是圈子的氛围其实不适合这个时代

我实习事务所的老板,是一个东南本科+伯克利硕士+同济博士

真的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但我能感觉到这些圈内人其实沉浸在一种自我陶醉中,对于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主义」太过上心,几乎所有有名气的建筑师都会标榜自己一些特质,从而去鄙夷其他建筑师的一些特质。

比如老师会抨击马岩松的设计很糟糕,花里胡哨,实际功能布局混乱

但其实我觉得大部分做过落地项目的学生其实是能知道,马岩松设计可能并不出彩。过人之处恰恰在于他破圈了,营销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大部分建筑师不可复制的优秀

可能很多建筑师会说这是他们不屑

但大家其实都忽视了建筑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工匠学科,它的存续,不应该像闭关锁国的大清那样

应该像大航海的西方那样去碰撞去跨界去融合

作为一门实际上的工程类学科,太过关心哲学化的人文思潮,去抨击优劣,比出高低,标榜自我,其实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因为这些东西没有标准,也没有答案

我本身也不是一知半解了才去评价这些的。在一开始,我会因为进入了建筑学而自带一种优越感去与人交谈,去谈扎哈,安藤的理念。粗野主义,自由主义,未来主义,新材料,负空间等等等等。

去玩各种概念。看各种展览,彰显自己的高大上。在大二的时候我还投了篇有点水的论文,也创造了一个建筑概念,当时感觉兴奋不已。也参加过竞赛,玩弄概念和社会问题

但后来我觉得,这些东西似乎太过缥缈。毕竟这些词其实是大师们营销的一种手段,不是因为这些词让他们出名,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成功成为大师,才让这些词出了名

说白了,这一套说辞本身不能搞钱,却仍有大量建筑师乐此不疲的模仿

可能有人认为我的思想更接近实用主义

但我还是不想谈主义,这样我的立场又似乎成为了迂腐的一员

好坏应该让他下沉,交给用户去评价。

建筑的近代变革其实并不多,材料算一个,现代主义算一个

建筑学如果在制造技术,或者信息处理,或者设计技术等等上去革新,然后去量产其实会带来非常大的边际收益

当然我并不是觉得建筑学应该摒弃人文的部分而全部转向建筑技术。只是现在很明显圈子比较重人文,主义,概念,而轻视了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建筑学可以面临的大量机遇

现代主义建筑其实我认为实际意义大于立场意义,它在战后重建中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其实区别于其他更多的思潮和派系。也是这种不同,奠定了柯布莱特密斯等人无可撼动的地位

但同时现代主义的奠定恰好在计算机发明前夕,完美错过了这个信息时代的应用

更多的建筑变革在今天还是充满机遇的,在垂直行业内摸爬滚打历练之后,各种尝试和破圈跨界仍然是值得鼓励的,并且愿意尝试的话,机会一定大于互联网

当代建筑的语境诞生在西方,我国目前依然延续了大半个世纪前的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沿袭来的教学体系并且似乎没有加入太多新鲜血液,基本上除了同济在尝试各种前沿学科的交叉,其他老八校还是仍然有些坐井观天了。在教学上也与实践有些脱离,这些都会造成建筑学生对于行业更加的困惑。

现在西方语境下的学校在探索建筑学的时候大多会去尝试与信息技术,机械臂或者vrar这些前沿进行结合,城规会比较偏向与数据分析结合,带给「陈旧」的建筑领域一些新鲜的思考,并尝试突破边界。这些咨询都可供国内的建筑师们一些思考和方向

八大艺术形式中,破圈下沉最成功的是音乐和电影。虽说也是工业化最彻底的产物,但我还是希望建筑也可以从一个小众的殿堂里走出来,免于固步自封的危害


我可以说,建筑学结合当今信息时代,真的前途无限。无论智慧城市,logistics,虚拟建筑,建筑优化,便捷,甚至是动态,都有极大的舞台。

问题是,现在的建筑教育和培养方向,远远落后于这些啊………而且说实在,建筑界对于纳新,对于技术革命,往往是超级慢的。


给低年级建筑小朋友的一封信?

mp.weixin.qq.com图标

前言:

hello,大家好。我是Edison,是合创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好久没有写心灵鸡汤了。今天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很多刚刚高考结束的小朋友,到了选专业的节点,有加到我的,问过我对于建筑学专业的看法,因为他们在网上也看了很多,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劝退贴,但是自己似乎对这个专业有一些兴趣,却又担心未来的发展,所以希望我给一些建议,所以我索性写了这么一封信,希望给低年级或者有想要学建筑的朋友一些不成熟的个人经验和建议。行业老鸟就当图个乐子,欢迎讨论。

01-造就建筑学如今困境的大环境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地产行业确实在走下坡路,随著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逐渐成熟,房地产商从政府手里拿地越来越难,因为在16-18年间,一纸「房主不炒」公文,直接浇灭了十年的黄金楼市,地产商开始了最后的狂欢,随后该跑路的跑路,该倒闭的倒闭,有数据夸张的统计,那两年平均每天就有300家房产公司倒闭。直到18年才有所缓和。

那么,这个局势会不会逆转,答案是不会。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国家是政策主导的市场经济,为什么有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十年,是因为国家大力提倡基础建设,以及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国家为了刺激经济提出的「四万亿计划」,这么多钱,流入到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造就黄金十年。

那为什么说不会再就辉煌,并不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城市化建设趋于饱和,这只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原因在于,前面的黄金十年将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我们国家靠著房地产行业不断的输血,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但大部分人民的收入没有跟上房产的步伐,掏空六个钱包置房的故事数见不鲜。大量的财富流入到了少部分资本家手中,比如房地产商以及相关的产业链,确实让少部分先富了起来,但这一部分人不会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只会不断的进行新一轮的剥削,香港李家就是最好的例子,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老百姓不能安居何谈乐业。

2020年,一场疫情让我们的经济再度受到威胁,实体企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我们国家的GDP支撑有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疫情让消费和出口都受到严重的打击,只剩下投资。但是实体经济肯定不适合,所以市场上的钱无处可去只能又流入到房市,北上因为房地产政策的限制,钱可能有去无回,这里一线城市最符合条件的是深圳,所以在其他城市房价都比较稳定的时候,深圳率先发起了新一轮的上涨,那为什么二线三线没有上涨呢,因为二三线的发展潜力远不如一线,钱投资进来,风险大于收益。如果不是刚需,这个行情下,投资二三线并不明智。但随后国家直接出台政策,给深圳的楼市降了一把温,意思相当明确,我们国家现在虽然经济不好,但不会再靠房地产来输血了,可见我们的上层依然具有著战略性的发展眼光。我们作为房地产的下游,只要政策没有放开,我们就不会再有遍地是黄金的时代。

这里说一点题外话,关于我对中国房价的看法,目前来看房价上涨的可能不高,但是你说大跌的可能也几乎没有,尤其一线城市,社会资源的集中地,人口红利在,房价就不会怎么跌。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正在实现经济转型,房地产依然是目前经济的一大支撑点,如果现在就刺破泡沫,谁都没有好处,所以比较的可能就是在一个值内不断波动,甚至在一些城市会出现阴跌,直到我们把这个泡沫消化为止。等未来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我们也实现了产业升级,大家也几乎都可以买得起房,这场危机就算被化解了。所以还和我一样还没上车的朋友,也不必太忧虑,奋斗几年,即使一线城市买不起,退回到二线还是有可能的。

02-未来建筑学的可能发展方向

上一段,我主要从宏观的经济层面去分析了一下我们行业的未来可能,结果导向并不好,那很多同学会说,那我是不是现在不应该去学建筑。我的建议是分情况。先根据目前我们国家的情况来分析一下未来行业的大趋势在哪里。

在过去,我们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在于14亿的巨大市场,以及相对于发到国家的低廉的人力成本,所以很多国外大型企业会把工厂设立在我们国家,相当于我们提供市场和劳动力,他们提供技术。我们属于他们的下游。但随著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家乐福超市,在以前到处都是,现在呢,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少了非常之多。一方面是我们国家对于国产企业的政策保护,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优秀民族企业的崛起,等待资本主义回过神来,才发现,虽然得到了市场,但也被偷去了技术,甚至反过来我们还去侵占他们的市场份额,最典型的华为。

所以这两年我们会发现,国际上的局势动荡不安,对我们的围剿好像层出不穷,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漩涡中心,不少资本主义国家都出台了对华的打压政策。站在他们的角度非常好理解,一个拥有14亿人口国家的崛起,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都是毁灭性的侵蚀,蛋糕就这么多,给了我们他们割什么,因而以美国牵头的贸易摩擦,经济封锁,对华企业的打击,不断蔓延到各个国家。来阻挠我们的崛起。虽然我们拥有14亿的市场,但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外资来了会发现送来了技术却没带走市场,我们是政策主导的市场经济,肯定会对我们自己的企业进行保护,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在做的事。

因而目前我们的经济有两大困境。对下,随著社会发展,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正在不断丧失,面对新崛起的东南亚(6亿人口)以及印度(13亿人口),这一点优势,总有一天会消磨殆尽。对上,我们依然没有突破发达国家对我们设置的技术壁垒。以华为为例,一旦封锁华为的晶元,华为几乎就是断臂求生。更别提市场99%的手机系统来自于苹果和谷歌(安卓),我们的上游依然牢牢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产业升级,需要经济转型,从原先的低端的产业结构(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走向以科技和新型技术为主导产业结构。这里建筑专业属于第二第三产业链。

因此你会看到,国家开始出台政策,鼓励中小型科技高薪企业发展,同时开放市场,推动改革,让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科技巨头或者互联网巨头能够在A股上市,可笑的是,我们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十年,钱都被外资市场赚走了,现在是鼓励你回来,让中国的投资者有钱可赚。比如之前已经在A股上市的中芯国际(我们国家的晶元龙头企业)以及即将上市的蚂蚁金服(马爸爸的支付宝)。从这些政策风口我们基本可以看出未来的经济导向,就是科技和新基建。之前的基础建设,包括我们所在的建筑,高铁,航空,国防,交通等建设,现在我们称之为」旧基建「,而」新基建「包括5G基建、大数据中心、特高压、充电桩、人工智慧、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

所以00-05这一批,如果不是对建筑设计有执念,看好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在高薪科技行业或者新基建行业。我们已经在这浪潮当中,最好的就是顺势而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更多新型的行业值得我们去探索。

那随著政策和时代的发展,建筑学也必然迎来转型和产业升级。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在黄金十年过度膨胀的房地产商,随后会是一些老旧的技术落后守著原有设计模式的设计院,紧接著,行业大洗牌,存活下来的除了头部大型企业就是在某一些领域的专业团队,相当于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城市建设还会有相当长的一段周期,甚至还有可能迎来再一次的白银时代,我目前可能做的就是等待下一趟列车。除此之外,建筑学在城市旧改,城市扩张,乡村建设,智慧城市,新型示范城市等方面依然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新基建的全面开展也无法完全抛弃我们,企业的可能更多在于如何在新的产业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03-已在行业内的我们如何应对

那我们这些行业老人,以及即将毕业进入到这个行业的人,或者想要学习建筑的新人们何去何从。我想说不必太悲观,虽然大的行业趋势不在我们这边,但是地产行业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不幸苦的地方,互联网高薪,但是别人996,也是各种加班熬夜,到了三十很可能还被后浪淘汰,而建筑行业,三十,甚至四十,别人还叫你青年建筑师。任何地方的劝退,都是全面性的,比如知乎,我因为关注了不少建筑行业的主题,经常看到劝退贴,起初也很down,焦虑,后来去看了别的行业板块,除了金融互联网好一些,其他板块也都是一片哀嚎。我们要做的不是看眼前的情况,大环境已经无法改变,要做的事是如何在这个环境中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

  • 第一,了解行业的转变。之前我们行业向上的时候,什么臭鱼烂虾都能进来分一杯羹。但之后随著资源再分配,资源会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因而如果想要稳定发展,就去背靠国资的设计院或者地产商,不能保证你大富大贵,但胜在平稳。风险与收益都是共存的,你不能要求稳定还赚大钱。而对于设计还有相当热情的小伙伴,可以选择做出差异化的设计公司,且成立超过五年,人员规模超过50人或者接近。这类型公司,基本上有自己的业务来源以及设计风格,在市场上经历过检验,发展规模也使得他们抗风险能力较强,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也能满足日常生活。之后等羽翼丰满再谋出路。进可攻退可守。当然,加班和劳累程度因公司而议,个人发展的可好可坏,无法预测。
  • 第二,以目前的行业基础为跳板,迎接新的产业类型。虽然新基建如火如荼,但并不代表旧基建就被完全放弃,我们依然有诸多方向可以进行。比如这几年比较火的旧改,乡村建设以及之后有可能的智能化城市,智慧家居等等一些新的行业领域。同时新的城市集群正在出现。在过去我们的城市都是以点的形式在发展,现在需要以某一个城市为中心打造城市群,比如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为中心的大规模城市群建设,上海大都市圈,未来的一小时都市生活圈是绝对可以实现的。粤港澳大湾区也已经正式启动大规模的城际铁路建设,其他中部的像武汉,西部的重庆成都未来都有可能走这样一条路。就近十年内,大可不必担心建设量断崖式的下滑,在这些城市群的范围内,很多能够展露头角的设计公司,我相信过的不会太差。至于个人嘛,有班加至少饭碗还在。
  • 第三,打造自己的职业护城河。任何人的高薪都是因为其对企业的不可替代性,单一重复的劳动可能有一些收入但不会很多。建筑行业最多的是像你我一样普通的画图人员,但如果你现在不去寻求一些突破和新的技术壁垒,雪崩下来,第一个被压死的就是你。无论是经验,技术还是人脉,资源,都不要在一个工位上混吃等死。
  • 第四,做好一个斜杠青年。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我们专业复杂程度和特性决定了我们确实拥有多方面的可能。向左可以染指互联网金融,向右可以做一些专业的私活和教育。如果是我,可能向左会向互联网产品发展,个人也会进行私募基金和投资的可能,向右会继续在教育方面尝试多元化的突破。
  • 第五,有一个清晰的中长期职业规划。我个人的职业规划可能有两个先行条件,向上兼容更高的平台以及在满足生存的条件下尽可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向上兼容,去留学,去一线,去大的设计公司,也都算做一些尝试,遵从内心无非是自己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你至少是有激情的,天道酬勤,不会一直都没有机会的。我其实遇到的很多人,鲜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最常见的就是先做著看看,如果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还是要停下来好好想想。
  • 第六,定一个理财小目标。加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咱不说五个亿这种小目标吧,我个人推荐100万,因为从0-100万,可能你会花上很久,但100-1000万,你积累的速度会有成倍增加的可能。
  • 第七,提升自己的学历。由于我们国家就业形势的不乐观,我们从大学生值钱到不值钱,留学生凤毛麟角到遍地都是,现在要说还有一些竞争优势的可能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了,所以几乎本科读完一半以上的同学会留学或者考研。我自己也是去留学的,但那会纯粹是想去外面看看,站在更高的平台,接触更多优秀的人,思考更多的未来,肯定没有坏处。
  • 对于还在学习的小伙伴,我最中肯的建议就是学好本专业,无论今后是否从事建筑,我依然认为建筑学的教育对我的改变是巨大的。最最凸显的是逻辑和美学上,这些东西可能只有在你工作,创业的时候,才有体现。退一万步讲,大学毕业之后你的第一份工作还是要靠你大学的专业来支持。无论之后走的怎么样,这毕竟是你过渡时期的饭碗,所以要牢牢把握住。什么社团,暑假工,兼职,学生会,可以尝试,但不要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04-写在最后

其实我这一篇的主旨很简单,如果你还是学生,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行业竞争力和专业能力,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已经工作了,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睡后收入。我们90-00这一代人说不幸也确实没有多幸运,赶上计划生育,没赶上房价顺风车,到现在80基本掌握了各行各业的话语权,00们虎视眈眈,但真要数落起啦,我觉得自己得过且过还可以过,你呢?

更多友善的交流请关注我们公众号CC-LAB


手痒不请自来系列,作为一只脚踏出建筑圈,另一只脚还在建筑圈的脚踩两条船的跨界者,我有话要说.

先说下结论:可以学,不要有压力,传统建筑师在十年内仍旧是白领职业。同样如果寻求突破,需要和经济发展规律和当下形式以及个人喜好相结合,成为复合型人才。比如产品经理,游戏设计师,参数化建筑师,数字空间设计师等。不过这些在传统的大学教育里很难学到,需要个人兴趣和学习相结合。

李老师和海博士把目前可能性,即中间的部分做了解读,我想从一个宏观趋势去看,然后跳过中间直接谈论我所熟悉的AR领域,因此文章会有断裂,所以要结合另外两位优质的答案来看。

宏观问题我是这么来看的,技术和产业的升级,会彻底解决传统建筑行业的内卷问题,将这个行业带入数字领域。解决的方式并非之前所期待的温和改良,而是残酷的向下兼容。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是及其超人的,从立项到施工建造全流程一条龙把控,需要极高的个人能力和声望,但显然不符合现代建筑行业的生产需要。

米开朗基罗向教皇展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方案,这时的超人建筑师有著对建筑及其重要的话语权

现代建筑师只是生产环节上的一环而已。为了周期和成本,策划必定是由甲方用一套很标准化的模式来控制,施工审批由规划局来把控。普通建筑师只是资本意志的执行人,房屋如同金融产品一般走的是高周转,建筑师引以为傲的出色设计能力仅仅是保证完成任务后的锦上添花,而不是决定性力量

建筑师既没项目立项时的话语权,也没有有对最终设计执行的决定权,也就是基本没有太多议价权,画图民工并非调侃,拼的是速度,诚恳的态度,肝的数量和低廉的价格,造成行业大内卷,加上去产能导致上游资金越来越少,烂尾方案甚至骗方案的情况越来越多。就算不知原因,也会直观的反映在工资和工作时长之上,焦虑与日俱增。

建筑话语权来自于对项目的附加值,而附加值更多来自于设计院品牌或者明星建筑师。大家所梦想的竞赛获奖,考研老八校/海归硕博学历,知名事务所工作实习经历,这种个人奋斗可以保证就业,成为明星画图员,最闪亮的螺丝钉,但很有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完成个人的资本积累。究其原因,个人努力在对抗整合资源的资本面前,永远无力回天。

科技和产业升级更像是一轮新的洗牌,只不过遵循的原则并不是共同富裕,而永远是低成本和高效率。让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情,让更少的资源获取更多的产品,冗长的行业流程会因人工智慧的加入而精简,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运营变得更文高效,这种淘汰的方式便是残酷的向下兼容

建筑师的核心能力将逐步被技术替代,一个类比的例子可能是随著CAD,Revit的出现,原本手绘图纸的工作逐渐被现在电脑绘图所替代掉,这部分工作因为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被兼容掉率。但这个例子又不是很恰当,因为不论是科技发展速度,还是对人工的替代程度,都比现在技术迭代的周期速度慢的太多。尤其是当小库面对消费级市场取得一定成绩,而Archigan这种针对设计演算法和做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行业的兴起,极端点的预测,未来一个人即通过软体来完成全套设计,又可以通过代码指挥机器来建造,那这个人必须是建筑师么?

1960年的图纸建筑师时代

ArhiGAN的自动平面生成演示,好处和坏处在于目前它只是个Demo

年初火遍建筑圈的Dfab House,目前数字化建造的优秀案例 https://dfabhouse.ch/dfab-house/

技术提高生产力,向下兼容而淘汰掉行业过长的生产链后,活下来的未必是建筑师

笔者年初曾在国内一家知名建筑机器人公司工作过几个月,惊叹于现在建筑机器人技术发展之快,也感慨从研发到转企业商用再到成熟的消费者市场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最终因为个人规划而选择离开,但确信建筑机器人和人工智慧结合会是未来,且这个领域本身就已经跨出建筑业的领域了,可以算作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对建筑学领域的一次向下兼容。

建筑行业并非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更多的是扮演对其他科技型行业进步之后的配套和修复性角色。举个简单例子,高密度城镇化是物流行业,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产生的人居问题却需要建筑学来起到修复和粘合的作用,而不是建筑学带动城镇化。也因此,与其他技术学科的融合,会把一部分因十年前产业兴旺而被高分录取建筑系的人才从内卷的困境中释放出来,产生新的价值。这部分产业需要建筑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产生新的学科。(所以本科建筑,master还建筑的思路可能需要换一换)这部分的选择李老师和海博士已经给出了一些案例。选择的方向既要看个人兴趣爱好不要盲目跟风,也要看经济发展规律。比如笔者选择的AR产业,预计在2020年将会达到250亿美元规模,增长98.1%,尽管这个数字相比其他产业很小,增长率也很泡沫。


从建筑师到AR空间设计师到XR空间设计师

这答案没写完呢 之前出问题答案发出来不显示在回答下面

AR技术部分我还没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