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太后意思選年長繼承人,事實上後期趙德昭已經成年。而且杜太后的意思很難確保實行,幼弟廷美真能繼位?太宗不會傳自己兒子?廷美繼位也不見得傳給德昭 也可能傳自己兒子


金匱之盟到底是不是老太太的意思還不好說呢。但是不管是不是老太太的意思,太祖是一定首肯了。

傳弟,應該是有多重考量在內的。太祖到底怎麼想的,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不過我想提醒答主的是:

其一,到太祖死時,趙德芳根本沒有成年,趙德昭「成年」了——太祖死時,德昭25歲。但是五代亂世,25歲其實只能算是勉強成年,在政治角逐中,依然是被視為幼稚而缺少歷練的。

僅舉一例,後唐庄宗李存勖嗣晉王位時24歲。

《舊五代史》:帝知其無備,乃謂將佐曰:「汴人聞我有喪,必謂不能興師,人以我少年嗣位,未習戎事,必有驕怠之心。……」

《資治通鑒》:克寧久總兵柄,有次立之勢,時上黨圍未解,軍中以存勖年少,多竊議者,人情洶洶。存勖懼,以位讓克寧。克寧曰:「汝冢嗣也,且有先王之命,誰敢違之!」

李存勖可是少年從軍,24歲即王位,一樣因為「年少」而被議論。趙德昭能和庄宗相比嗎?自己兒子幾斤幾兩,太祖心裡應該還是清楚的(李存勖能幹,當年李克用心裡也是清楚的)。

太平盛世,25歲算得上是成年儲君了。可是對於五代那個亂世,趙德昭的年紀依然太過稚嫩。太祖心裡第一位的,是要保全整個趙家的榮華富貴,保住趙德昭的性命,而不是把他往帝位上一推,然後像李存勖李克寧那樣叔侄相殘爭個你死我活,或者乾脆因為太年輕經驗太差拖累死整個趙宋。

(並且,李存勖李克寧叔侄相爭的結局是李克寧被殺了,太祖的心裡,應該也並不想害死自己弟弟的。更何況,趙德昭可不是李亞子,趙光義更不是「仁而無斷」的李克寧,除非太祖當年能狠下心自斷臂膀貶斥乃至誅殺趙光義,否則貿然把趙德昭推上帝位,真的叔侄相爭,死得很可能是趙德昭)。

其二,太祖和太宗的兄弟關係是真的非常好。太祖真的是快把他三弟寵上天了。僅從個人感情上,太祖的心裡,三弟未必就不如親兒子重要,甚至很可能是更重要。

他確實就是真心實意地想傳位給他弟弟的。趙光義並不僅僅是個傳位給兒子之前規避風險的跳板而已。先傳弟,再傳子,固然是兩全其美。但如果太祖當初就知道太宗必定不會傳位德昭,他是不是就一定不傳太宗了?這很難說。

還是那句話,沒有整個趙家的榮華富貴,德昭德芳的富貴也是扯淡。而在太祖的眼裡,很大可能太宗才是那個他感情上最親近、理性上也最信任能夠肩負起整個江山社稷的繼承人。

其三,其實太祖、太宗都沒有料到的,是太平興國年間太宗北伐失蹤,趙德昭被擁立了。

如果沒有那個意外、如果趙德昭再聰明一點,即使太宗想傳子,他也不是必須死的。

太祖並不能未卜先知,他其實不知道,太宗要傳子需要害死侄子(在北伐之前太宗自己都未必有這個打算)。那麼在他看來,他自己留遺詔讓太宗嗣位保社稷無虞,其實要比趙德昭上位可能造成的兇險局勢更穩妥,對德昭德芳兄弟更為安全。

最後,其實我認為,太祖不可能完全想不到太宗毀約自己傳子的可能。但綜合考量,他應該還是覺得,即便有這個隱患,還是傳弟更為穩妥,對整個趙家更為有利吧。


題主有一個問題沒搞清楚。金匱之盟真假撲朔迷離,這我們先放在一邊(我認為是假的)。趙匡胤有沒有把帝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卻是定史。

宋史和長編都明明白白寫著,趙匡胤暴死,李皇后要大太監王繼恩召自己的養子趙匡胤的次子德芳入宮,而王繼恩違背了皇后的命令,去找了皇弟趙光義。於是才有了趙光義的登基。這也就是說趙光義的登基並非是完全合法的,可以說是一次政變。因此,趙匡胤活著的時候心裡盤算把皇位傳給誰我不知道,但他絕對沒有實際把皇位傳給趙光義。


兄終弟及,五代傳統這是套話了。

德昭成年與否不是問題,問題是趙光義之前是作為繼承人培養,把握開封府尹這種實權站位,已經有了自己的權力團體,力量大到是可以勸阻趙匡胤遷都動議。

這時候要換人,肯定又是一輪腥風血雨政治清洗。老趙家是依靠軍變上台,從後面太宗高粱河之敗,三軍當即企圖自行謀立德昭為新天子就可以看出,趙家這個地板其實是相當不穩定的。

手足相殘則必然便宜外人,還不如肉爛在鍋里。

舉一下國外不太恰當的案例。

日本那位豐臣有了親生兒子秀賴,首先就逼死自己之前的養子兼繼承人秀次。為了秀賴合法性,還逼各地諸侯簽可笑至極的身後效忠書。

然而秀賴上台無法壓制各地大名,也就給德川家撿了桃子,條文都成了廢紙一張。早知如此還不如當時不殺秀次呢。


第一,趙匡義那時候已經擁有十多年的豐富的執政經驗了。五代十國,武人亂來是常有的事情,父死子繼根本不現實,特別是幼子,趙匡胤當皇帝時趙德昭才九歲,還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成年,而且趙匡胤本身就是靠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政變起家,周世宗對他們那麼好不也取了嗎。萬一自己有個三長兩短的難保手下不會再來一出。那麼趙匡義作為下一任儲君是最好的選擇,可以保證江山不會丟,在那個時候,丟了江山,整個家族都可能沒命了,趙德昭在政治家裡年紀是小的,一般來說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的黃金年齡是在40歲左右,而且他的執政經驗確實少,在趙大死的時候比起趙二確實不適合作為接班人。

第二,隨著時間的流逝,政權也越來越穩固,自己的兒子也慢慢的成長,趙大的想法也變了,同時趙二的羽翼也慢慢的豐滿起來。趙大也開始慢慢的削權了,但是還是死的太早了,讓趙二拿了機會。至於怎麼死的天知道。

不過我前幾天看過的一個理論很有意思可以參考推論一下。

這兩天偷閑看了兩篇歷史學論文,都是關於雍正即位的。一篇是許增重的《清世宗胤禛繼承皇位新探》,另一篇是楊啟樵的《康熙朝皇儲角逐和雍正秋後算賬》。

歷史我是外行,但是在讀這兩篇文章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歷史學家在破解這些所謂的『歷史迷案』的時候使用的思路,其實就是解cheap talk博弈的思路:1. 歷史的真相,是知道這一歷史真相的人的私人信息。比如這個故事裡面,雍正究竟是不是篡位,甚至於是不是弒父,也許只有他和隆科多兩個人知道。這些所謂的『第一歷史』,當時的其他人不知道,我們就更不知道了。2. 因為信號的sender和receiver利益不一致,所以sender沒有動機如實披露信息。3. 如果結果的確是弱完美貝葉斯均衡,那麼以下邏輯就是成立的:如果當私人信息是事件A時,sender一定會發送信號m,那麼一旦我們發現信號m沒有出現,那一定就是事件A不是私人信息。可以看到,許增重先生就是這樣得出雍正即為實際上是參湯弒父、矯詔篡位的:因為從其他地方的證據可以看出,雍正是一個急於證明自己即位合法性的皇帝,所以但凡有有利於他的言論,他是一定會說的。不止會說,還會滔滔不絕地說。所以,哪裡他不說話,哪裡就是問題之所在、破案之線索。

按照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得出趙二的即位應該是沒有殺趙大的,能當皇帝純粹是因為他快了一步入宮,加上早年的經營以及五代兄終弟及的傳統,從後面他對趙三這麼壞的情況來看,這個兄終弟及還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他並沒有急於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對趙大的死也沒有有任何的聲辯。而趙普的金匱之盟我認為是完全不可信的,有的話就不會是六年才拿出來了,我認為這是和趙二做的一筆交易。趙二上台時是沒有詔書要他接班,當時大家沒說什麼,但是位置的合法性還是有一定問題的。但是為什麼六年才需要呢,因為四年伐遼被打的大敗,而且太祖子也因為被他訓斥而自殺了,五年攻交趾又失敗,威信大大的受損,最有力的皇位競爭對手也因為他死了,下面的人定然對他有所不滿,以前的即位合法性問題就慢慢的發酵出來了,很可能趙二殺趙大的猜疑就是在這個時候出來的,那麼這個時候趙普就抓住了機會給了趙二最需要的東西來堵住大家的口。


《宋史·杜太后傳》裡面記敘:「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這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即趙匡胤按照杜太后臨終前的意願,傳位於趙光義,並立誓約藏於金匱之內。可是《金匱之盟》飽受世人質疑,北宋官方文獻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的「金匱之約」 也只是「獨傳約」。 趙光義在趙匡胤一朝,雖然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但自始至終沒有被立為太子。

趙匡胤沒有立趙德昭為太子,可能和趙匡胤當年欺負後周孤兒寡母,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帝位有關。趙匡胤害怕趙德昭年幼,被奸人所乘,故遲遲沒有立為太子。

開寶9年(976年),宋太祖終於下定決心依靠山河之險,固守天下,將首都遷移至洛陽。他學北魏孝文帝的做法,借著「郊祀」之名到洛陽活動。然後,順勢就不走了,想造成既成事實,逼群臣就範。這一舉動遭到了幾乎所有朝臣的反對,但眾人不敢公開違逆皇帝的意思,對之以無言的沉默。但就在此時,趙光義站了出來,說道:「在德不在險!」一聽趙光義這麼說,趙匡胤默然不語,等趙光義走後,宋太祖才對左右道:「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可見,此時趙光義的勢力已經非常龐大,趙匡胤也要忌憚七分,不敢直接輕易否定其言論。

960年,趙匡胤稱帝後,任人唯親,趙光義自北宋建國開始就擔任開封府尹。趙光義以親王的身份擔任開封府尹期間,主要做了三件事:組建自己的勢力;結交宮中宦官;拉攏朝中武將。京城官員誰家有點事,還不得去求開封府出面解決;想一想都清楚,趙光義賣了多少人情給北宋官員。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和積累,趙光義在朝中勢力相當龐大,甚至有與趙匡胤分庭抗衡的趨勢。

此時,趙匡胤如果立趙德昭為太子,將面臨一個巨大的風險和障礙,那就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肯定通過一些渠道旁敲側擊,借親信之口告訴過趙匡胤,其對帝位的野心。也就是說,趙匡胤已經清楚的知道趙光義已經遠遠不滿足當一個攝政王爺了,而是有君臨天下的野心。那麼,趙匡胤必然要為趙德昭清除趙光義這個隱患,手足相殘,勝負難料。顯然,趙匡胤沒有這樣的勇氣和信心。也有可能,趙匡胤想慢慢培養趙德昭取代趙光義的勢力。可是,宋太祖趙匡胤走的太突然了,年僅五十歲。

哈特菲利亞:岳飛新論:一、莫須有

哈特菲利亞:岳飛新論:二、淮西逗留

哈特菲利亞:岳飛新論:(三)北伐中原的謊言

哈特菲利亞:岳飛新論:(四)虛假的戰功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趙匡胤為什麼死前想要遷都?趙光義為什麼堅決反對?

最後一次迎接吳越王入京的人為什麼不是以往的弟弟而是趙匡胤的兒子?

金匱之盟提出的時間為什麼和趙普復相相隔無幾?

以上幾個問題的答案給人的感覺是什麼?

合理的猜測是,趙匡胤想立兒子,但是趙光義的勢力集中在京城(親王尹京),對傳位有很大威脅,在趙匡胤開始打擊趙光義勢力的時候(遷都是一個重要舉措)趙光義先下手為強幹掉了大哥,之後通過和趙普的朋友交易讓趙普提出來金匱之盟表示立弟弟是太后資瓷滴,是中央研究決定滴。


因為金匱之盟本身就是假的啊,為趙光義篡位當借口,趙二要真的忠於他哥哥,完全可以跟後來的多爾袞一樣當攝政王


提出這個問題的基礎是題主你深信金匱之盟的真實性,這樣的話這個問題就很難解答了。其實可以這樣想,宋祖本人如果真的堅決執行杜太后遺命,那一定不會暴死。光義身上除了開封尹什麼都沒有,德昭又在一天天成長,那發生什麼不能理解?我不相信《燼餘錄》,但是我也不相信這是一次正常繼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