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没有炫耀的意思啊,文艺这个词我都没觉得它是褒义的,还有人说过我写的小说文笔像是她爸爸那个年代喜欢看的,不知是褒是贬…


谢邀。

以我对现代诗有限的认知和审美来看,我觉得你写得还不错,我的个人经验是大多数时候要看你所要表达的题材是什么,从而决定使用什么手法。最低限度是不要把诗写成鸡汤或者人生感悟,这一点要尽一切努力规避。

如果你对一般意义上的口语诗有所了解(我说的口语诗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如果你没接触过可能无法接受,但不妨碍提高你对诗歌理念的认知),或者你会少一点这种苦恼。增加阅读面,多读多写,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对事物的感知力。

你说的所谓的「自然」的表达,有可能已经是一种潜意识中的惯性。就像你给一个左撇子递东西,他会不自觉地就用左手去接。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下次再有这种情况,你不妨让他试著用右手去接,说不定右手的力量更大,更结实,把东西拿得更稳当。

再有,意象修辞没什么不好的,但有的时候一点都不能沾,碰到这种「一点都不能沾」的时候,把事情做得尽量简单点就可以了,当然,不能刻意,要自然而然。有空的话去建筑工地、清晨的菜市场,早上7点半和下午4点的小学,或者在周一的早上去医院看看,你会有所启发的。

停止感悟,先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吧,观察他(她)(它)们,记录他(她)(它)们,认可他(她)(它)们,接纳他(她)(它)们。


没有什么怎么办,你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啊,这也许是你的优势啊!


我觉得都无所谓,说不定你自己现在所困扰的就是别人所想要的。每个人都想法不一样,所写出来的,感受到的就自然不一样,做你自己就好。


可能是说大兄弟你写的东西不接地气啊!

一般收到这样的评价,最先反省一下内容,内容是否真诚而能引起共鸣,不要害怕晦涩难懂,那并不代表内容没有价值。但是倘若内容空泛,上世纪的文艺和忧伤当然就没人乐意看了。

总而言之,写东西要有读者意识~


以前初中的时候会喜欢忧伤的,感怀的,现在更喜欢真实的,从内心散发出来的真实感受,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繁杂,句子简洁,直叙胸臆。会让我有看下去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过于雷同倒还失去了自我。文学类东西本来主观性就很强,不管文风呈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只要起到表达自己感情或者反映时代问题的作品都值得探索吧

不必迎合别人,只需取悦自己

不必展示给不喜欢的人


我就说一句:「文艺」这个词,什么时候带有褒义贬义了?什么时候又能跟「忧伤」划等号了?

正确理解这个词意,也许就没问题了。


谢邀。

首先我想说一下文笔这个东西。文笔的释义,泛指文章、文辞,指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文艺当然是一种风格,所以文笔文艺,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你用文艺的笔触,写出了你想要的文章,表达出来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举一个非典型性例子,就说韩寒和郭敬明。我高中开始读韩寒和郭敬明,那时候特别喜欢郭敬明,明媚又忧伤什么的,对韩寒的作品就更没那么有感觉,觉得平庸了点,文辞不够文艺不够优美。但后来随著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能读懂韩寒,直到韩寒拍电影我都是会去看的,然后郭敬明嘛……上了大学之后回头看郭敬明写的东西,什么「悲伤逆流成河」,很想说你丫太闲了才这么悲伤,就已经完全共鸣不来了。

我说这个例子,是想说文笔这个东西,随著时间、作者的阅历、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度的改变而改变。比如韩寒,可以说爱他的人一直是80后,因为韩寒是跟80后一起成长起来的,当80后叛逆文艺的时候他在叛逆文艺,当80后长大了,承担了作为一个男人或是女人在生活中的重担的时候,韩寒也在成长,他的文风在改变,他也是长大了的80后中的一员。

比如郭敬明,他真的是文艺忧伤到底,一直在逆流成河,所以他攻略了80后,然后攻略90后,然后80后真的很难再get到他的清新文艺,00后横空出世跟他一起逆流成河…………等他开始拍电影,00后捧著大脸赞叹,80后走错了影厅,然后睡到昏天黑地(说的是看了小时代的我)。

我不褒贬他们中的谁,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文笔文艺,到底是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在于你自己在写作中的本心。我认为一个写作者,写什么文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文体应当随著他的成长而成长。文艺忧伤不是问题,因为这个阶段你自己想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东西适合这个调调,但是永远文艺忧伤,我就觉得需要仔细审视。是因为你没有成长,还是因为你太把自己装在了笼子里。

总之祝你快乐,从写作中获得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


学著内敛悲伤


这这这怎么会邀请我,我不太属于文艺青年吧。文字不常写,文艺的照片也不发。

不过我觉得只要不作真实的都很棒。我也不

了解你的文笔到底是个怎么忧伤


不是因为文艺和忧伤导致的拗口还是依旧是同义词,你那句话是不通的。文字这种东西需要反复的研磨才行。修饰词多了容易浮,少了又乏味,拿捏其中平衡需要大量的实践和观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