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重新定義了預警機?

F35:不是我,我不是,我沒有。


四至六機拉網,互相彌補盲區,用數據鏈把空情匯總至指揮平臺實現區域空情掌握。

分發平臺發放的指揮和信息共享內容至其它戰術機。

其實是把預警機功能拆分後,指揮功能放在其它平臺,通訊和探測功能放在F35上。

讓全自動化系統實現指揮與控制需求這事就有點那啥了。

E3座艙內的指揮臺又不是沒圖。整個戰區的地形,輻射源,通訊保障,威脅等內容被匯總呈現後可以讓指揮人員進行綜合判斷。基本上相當於F35內置的一體化全液晶顯示器,然後多套類似系統聯合,加上一個能管制整個戰場可控資源的控制中心形成一套指揮系統。

單純從電子設備配置上,可以說F35具備了預警機級別的信息系統配置。但是操作能力和操作許可權上問題就很多了。

一個人,又要當飛行員又要當指揮員本身就不現實,地指高於飛行員的體系肯定不會這麼搞,把決策放權到飛行員的倒是可以由自動化系統根據特徵庫和任務表判定威脅等級,自動分發數據至下級戰機,下級戰機自行完成方案決策並執行攻擊。但是目前問題是

1.決策能力問題,下級節點的決策依賴的信息匯總處理系統落後於F35,即使F22都是三塊屏,從決策能力上看弱於預警機的控制檯,這方面需要對次級飛機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裝。

2.特徵庫可靠性問題。有源相控陣雷達加數字陣列技術實現的雷達天線用途拓展與定製化捷變的技術不是美國一家獨有,特徵庫這種機械性對比分配的體系在面對數字陣列這種隨意切換波束並且能有效運用低截獲概率信號的目標時容易出現誤判,這方面可以嘗試引入人工智慧技術解決。

3.指揮許可權問題。預警機上一般都帶著校級甚至將級軍官,可以靠許可權綜合掌握整個戰場局勢,但是F35上的飛行員很有可能是和下面平級的。整個指控體系又把決策權高度下放,容易形成無法處理的決策衝突。這一點估計只能通過建立某種超越軍銜制的即時性動態許可權管理系統解決。

另外,DPS晶元可太艹叻,就是漢語直譯都能錯,過於搞笑。


美軍指望F35 構成查打指揮一體化的節點。並且是去中心化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都比傳統的預警機高。

但我覺得能否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看F35作為飛機本身的自動化程度如何。

除了F35以外,目前所有其他新銳戰機。飛行本身對飛行員的負擔還是比較重的。是一種中等體力勞動和高強度腦力勞動的結合。偶爾還會進入高強度體力勞動。

而情報判讀,指揮應變,負擔就更重。

所以按照傳統觀點,沒有一個不管飛行的參謀班子,是發揮不了預警機的作用的。

目前不知道F35是否能顛覆以上認知。

個人觀點,從美軍在無人戰機的研究成就來看。革命性的降低飛行員的駕駛負擔,在大多數飛行狀態下,把飛行員的精力從單純駕駛中解放出來。是可能的。(目前沒有直接證據,從這點就可以知道美軍對真正的關鍵信息保密還是比較嚴的。)

但是從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來看。我認為要飛行員替代預警機上的專業人員進行情報判讀和指揮。是不實際的。戰鬥機的飛行節奏無論多麼隱身,也是預警機不能比的。

如果為了發揮預警平臺的作用,放棄讓戰鬥機進行複雜條件飛行。實際上是把戰鬥機能力打折扣。如果讓戰鬥機盡情發揮機動性。預警指揮的效能必然受影響。

我覺得老美顯然是明白這點的。

我個人判斷。這意味著未來美軍對作戰環境的判斷,由己方佔據較大優勢的低烈度戰場 ,向勢均力敵的高烈度戰場轉變。

相應的。新的無人攻擊機、巡航導彈。也都向適當性能+廉價量足方向轉變了。

F35一聲召喚:「為了美利堅」。海量無人機和巡航導彈來萬歲衝鋒……

以美軍的能力,跟你玩起俄國戰術。那還真是很酸爽。

老美一旦認真起來,在目前的地球上還真是很無解的一件事。

目前大概只有一個解。就是以中國的產能壓倒他們。中國的產能優勢很大,幾乎可以肯定要壓一定能壓倒。

而且現在同價位的武器系統,中國和美國比並不存在代差。

但這是建立在全面戰爭的邏輯上的。

在局部衝突中只要戰役目的達成,經濟成本上不划算一點根本不叫事。

美國的軟肋其實在於他是老大。即便他是戰術上的進攻方 其實戰略上他也是防守方。

只要打得不好看,就丟分。

所以目前。大概又是麻桿打狼 兩頭害怕。

更不要說中美打起來歐洲印度等等怕是要笑岔氣。

但是對於美國盟友來說,F35化。意味著對美國體系依賴更緊。

日本F35可召喚不來無人機海。他們只能先召喚美帝,然後看美帝決定。更不要說大概率其實是被美帝召喚。還是要35自己上。那麼請問你多少錢買來的?有幾架?你要槓的對手是誰?出動35真的有很大優勢嗎?如果不是更屈辱的美帝直接不讓你上的話。

韓國好一點。至少可以拿來嚇唬一下朝鮮。

所以F35雖強。但是我盼著印度去買一些。最好印度斯坦自己組裝。

再說一遍,以上純屬個人判斷。


小型預警指揮機過分了,戰術飛機編隊沒有顯控臺,也沒有空情處理能力。

但是單純說「預警」,戰術飛機編隊預警,分散式機載雷達組網探測,蘇聯從搞TKS-2制式化信息交換系統就開始研究這個戰術方案了,當時不過是可以讓16架飛機聯網,同時數據交換速度比現在低而已。

F-35的最大價值利用其隱身優勢就是為防區外打擊平臺(發射海一樣多的LRASM的大型平臺)前出提供製導信息,充當前沿高威脅信息節點——這跟AWACS概念還是有區別的。

但是分散式雷達、去中心化探測網必須要面對處理站的問題,或者說,準備採取分散式計算機配合分散式雷達還是集中式計算機配合分散式雷達——未來處理站是設在空中還是地面?由哪個單位進行最終決策?再換句話說,集中指揮(計劃式指揮)還是分散指揮(委託式指揮)?

但說到底,未來面對戰略轟炸機平臺攜帶的LRASM,艦艇平臺攜帶的可反艦的標6,乃至隱身轟炸機攜帶JDAM、JSOW-ER突防的時候,F35的前出奪取制信息權的行動,會成為整個作戰體系裏最重要的一環。

這也就是我說為什麼PLAN和AF現在必須要考慮這個不好應付的打擊方式,給艦隊提供更有力的防空戰鬥機——不過那是另一個話題了,在此不再贅述。


謝邀,這個問題分兩方面:首先,F-35能否做到預警機的預警效果?其次,F-35能否做到預警機的指揮效果?

關於預警效果請參閱我的文章:

JoshuaH2000:Note 4 -- 隱身意味著什麼?(雷達隱身篇)?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這篇文章解釋了隱身的高態勢感知能力平臺與不隱身的高態勢感知能力平臺的本質區別。換句話說也就是為什麼米格31組隊很難做到大型預警機的預警能力而拿F-35組隊去做就會比較輕鬆—對於預警平臺來說距離對性能的影響太大了,能安全的湊得更近是非常關鍵的。

海軍陸戰隊的MUX下一代無人預警機要求能達到APG-81的探測能力,一方面說明MUX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APG-81的性能並不差對吧…

下面說指揮效果:

如果指揮效果指得是傳統預警機指揮戰鬥機攔截的效果的話那大概率很難在F-35上實現:哪怕自動化程度再高單座還是很傷…

但如果指得是給防空導彈/其它戰鬥機用數據鏈提供射控信息的話(在F-35出現之前這種能力也只是E-2D這類先進預警機的專利,以及預警雷達一般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不算在預警能力裏)F-35可以通過MADL引導宙斯盾或愛國者系統反導(已經測試過了),指揮調度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給地面完成。

所以,既然F-35可以完成部分其它戰鬥機不能完成(F-22不能共享射控信息、上一代戰鬥機的感測器和數據鏈都不行,更何況靠不了那麼近、殲20狀態未知)並一般需要預警機來完成的任務,那麼小型預警機對它來說就是一個可行的稱呼了不是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