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商学院》杂志与招商信诺、胡润百富共同发布了《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投资白皮书》,该《白皮书》通过调研的方式勾勒了当下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典型画像。

高净值人群是谁?身家可观的这群人,又是如何保障手中资产的安全和不断增值的?


中国高净值人群是谁?

答主来举个例子,38岁,高学历,一线城市科技抑或互联网、通讯领域企业高管,育有一子,年入200万,家庭净资产约7700万,爱好旅游和读书。这可能是如今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高净值人群的模样。

据了解,参与本次调研的高净值人群800 人(其中家庭净资产千万以上的主力高净值人群占比50%),男女比例约为6:4,已婚一孩居多。平均家庭净资产7717.7 万元,年收入平均195.8 万元。他们中有25.6% 的人认为财富自由的门槛(即可投资的金融资产)在 5 千万到 1亿元之间,认为是1亿元的占比 17.4%。

高净值人群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92.9%。高净值人群中有 16.1% 是「科技新贵」,在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的风口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来自地产、建筑和金融行业的「老钱」一族依然是高净值人群聚集的领域,占比30.4%。这些人以企业主/ 企业高层管理者(38.0%)居多,其次是中层管理者(28.8%)。以民营/ 私营(33.8%) 居多,国有控股(20.6%) 其次,外资(17.4%) 和国企(6.6%) 仅排在第四、第五位,说明当前人才跟著薪酬的市场机制而流动,企业性质的固有观念已被打破。

高净值人群的日常休闲方式以旅游为主,其下依次是看书、自驾游、品茶、家庭活动及运动健身等,体现这一群体广开视野、亲近自然、自我提升的特点。

总之,这是一群年轻、充满活力、懂得生活品味,注重家庭,活跃在科技和互联网产业以及传统收入丰厚产业的人群。

若以个人画像来描述本次调研的人群,《白皮书》认为,他(她)应该是一个38.7 岁的一线城市企业高层管理者,高学历,育有一子,年入近200 万,家庭拥有净资产约7000 万元。他(她)在科技/ 通信/ 电子相关的民营企业担任高层管理者,平时爱好旅游和看书。

总结来看,这群人具有「年轻」「高学历」「互联网」「科技」等特征,他们中不少人是「科技新贵」,在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的风口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调研数据显示,家庭净资产均值为7718 万,在1000 万-5000 万者居多,占比58.8%;年收入均值196 万,200万及以上者居多,为26.1%。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如今的高净值人群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家群体,受益于中国企业的股权制度改革,许多企业高层和中层管理者都分享到了企业发展的红利。新富阶层大多聚集在科技、互联网、电子、通讯行业,我们把他们定义为』科技新贵』,同时,传统的金融、地产等『老钱』行业依然是高净值人群的培养皿。」《商学院》出品人兼主编汪静表示。

汪静认为,无论是「新贵」还是「老钱」,这些高净值人群具有年轻、高学历、喜爱亲近自然,珍惜与家人相处的特征,他们的视野更广、选择更多,也具有不拘一格自我定义生活的特征,而且他们很知道如何用好工具和资源来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他们的偏好

《白皮书》认为,中国高净值人群在积极寻求财富安全避风港,健康、安全的投资规划是他们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之一。

本次调研发现,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中,金融投资产品(理财、股票、基金、资管计划等)占比最高,达73.6%;购买保险的人数居第二,多于选择存款的人群。这说明,在家庭财富安全及可持续方面,目标人群的选择相对多样化,保险在财富保障中的作用得到了高净值人群的认同。投资不动产的人群数量已经下降到了第五位。

疫情对高净值人群的投资项目配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研发现,55.9% 的人计划增加金融投资产品配比,疫情前的配比为35.5%。46.4%计划增加保险配比,疫情前的配比为13.2%。

值得注意的是,高净值人群投资布局中,保险成为未来计划增加的核心产品之一,且未来增幅仅次于金融投资产品。可见,受疫情影响,对「安全感」的渴望激发了用户购买保险的愿望。

在财富健康的态度上,本次调研发现,在高净值人群目前金融投资方式中,金融投资产品(理财、股票、基金、资管计划等)占比最高,达73.6%;购买保险位列第二,占比45.1%;85.5% 的高净值人群认可商业保险可以应对突发的风险,是家庭稳定的基石,也有财富传承的功能。而投资不动产已经下降到第五位。

在后疫情时代理财投资项目配比上,55.9% 的受访者认为未来需要增加金融投资,46.4%表示未来计划增加对保险的配置,紧随金融产品投资之后。数据可看出疫情对「安全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使得人们希望为资产寻找更安全的避风港。

就保险配置现状来看,本次调研发现,高净值家庭年平均保费为13.2 万元,其中,年保险费用支出30 万元以上比例近12%;购置主要渠道为代理人、银行和互联网。终身寿、年金等养老传承类产品受到高净值人群的欢迎,能够很好地满足其前两大意图——财富管理(财富保值、增值)和财富传承。

54.6% 的高净值人群认为购买保险(比如养老险、对接信托的传承类保险)是财富传承的实现方式,在调研人群中占比最高。年金险具有类信托的功能,所有权始终由投保人控制,可达到移产不移权的功能。

他们是否存在集体投资误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认为,目前的中国高净值人群虽然身家不菲,但在财富管理上却存在误区。

特征之一是资产过于集中。人们将资产大量地投向房地产,或者存银行,在股票、保险和信托市场的资金配置偏少。

特征二表现在中国高净值人群投资的路径依赖。过去的20年间,中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不少人在房地产投资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并且养成了投资房地产的习惯。但芮萌认为,未来这种投资习惯将会被打破。

芮萌表示,「国家反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随著中国人口结构的改变,目前房屋自有率超过了90%,刚需人口的数量在下降,所以,未来靠投资不动产理财的方式可能会失效。投资者往往有著严重的路径依赖,在选择做怎样的投资时,通常会选择熟悉的标的。他们根据过去的理财经验来指导未来的理财,当买房赚钱成为一种信仰时,投资者不再顾忌房地产的资产泡沫,依然往里涌,这是有风险的。」

芮萌同时表示,中国投资者习惯按照短期收益率来衡量投资成果。缺少长线思维,或者说是缺少长线投资的耐心,在股票、基金、私募、信托等市场普遍存在,很多人等不了七年十年,而是要即刻赚钱。

「还要关注的是,中国近两年对于各种资产的监管正在发生变化。政府下决心打破刚性兑付,出台了一系列强监管的对策,但很多人依然凭以往的经验选择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进行配置,而不看背后的本金风险,甚至认为大环境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还会按照既有的路径理财,一旦有亏损便不愿承受。」芮萌说。

特征三是高净值客户在财富管理中通常过于自信。他们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要比专业机构更强,因而在资产配置方面可能会犯一些在专家看来比较低级的错误。

这通常表现为不愿为专业的理财服务买单;仅按照收益率进行配置资产;家庭没有资产负债表,只知道大致多少钱,买了什么理财产品,但无从知晓自家的资产配置是否合理,是否与财富规划和个人的生命周期相匹配。

芮萌说。「过于自信的根源还在于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财富的快速累积。财富来得相对容易,也使得这些人群过于自信对财富的管理能力」。

里昂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卢骏就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和需求给出了他的观点。卢骏认为,在实际的财富管理中,中国的高净值人士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归结起来主要为两大类:

一是可配置的资产种类少。由于政策方面的限制,一些特殊种类的资产配置可选有限。许多财富调研报告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中国人的资产大部分配置在房地产上,导致资产配置不均衡。

在美国,由于股市成熟,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会把资产大量配置在美股上,标普年化收益率长期稳定在8% ~ 9%。但中国的情形却不同,股市收益的偶然性很大,可配置的资产少,因而导致高净值人群在房地产上的配置偏高。

「大众眼中的房地产资产和学术界理解的是不同的。学术界认为房地产是风险资产,但在大众的理解中,房地产是无风险或是低风险的资产。因此无论净值高低,这都是客户喜欢配置的品种。在过去的20 年里,房地产在中国人财富中的配置比例非常高。由于正处于整个房地产大跃进的时期,购买房屋的人财富增值也非常快,所以他们的投资并没有亏损,反而都有赢利,这是中国市场的特殊现象造成的。」卢骏分析说。

再者,针对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大多缺少针对家庭的个性化定制。由于没有成熟的财富管理理念,没有专业系统的服务,高净家庭通常会收到很多金融机构的产品推荐。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性,导致在某些产品上重复配置,一些该有的产品却没有配置,另一方面,各家庭配置的资产大同小异,金融机构没有深入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这是由产品导向引起的问题。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崛起了,但是却买不到与之财富相匹配的服务。

在卢骏看来,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服务业领域有几百年的发展积淀,服务管理体系成熟。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高净值人群的出现也就是近十年来的事。法律配套、资产种类、境外配置的能力以及服务人才都相对缺乏。


《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投资白皮书》是通过市场调查的形式来总结高净值人群的投资理财方式,我举两个从知乎来咨询并配置保障的高净值家庭案例做参考。(保护客户隐私,调整部分信息)

其实高净值客户很少在配置保险时把家庭资产量如数家珍的全部告诉业务人员,我们了解的也只是一部分,大概能推测客户资产量的计量单位。高净值,特别是超高家庭的资产配置都是分散配置的,高风险高收益和低风险、无风险资产合理搭配。

目录:

1、高净值家庭是如何进行资产配置的?2、高净值人群有哪些值得学习的资金配置理念?3、高净值家庭安全型资产配置建议

一、高净值家庭是如何进行资产配置的?

案例一:互联网公司高管

L女士和先生都是38岁,名校研究生学历,高净值家庭。

收入:L女士在银行,先生在某互联网科技公司任高管,两人年工资收入合计220万,公司分红、投资收益等未透露。每年生活费用约50万。

家庭:两人都是外地来京上大学,之后留在北京工作,双独生子女,父母轮流到北京来给看孩子,儿子7岁,上小学二年级。

资产配置:

1、房产:在北京有两套核心地段房产,价值在2000万以上,房贷约400万。

2、增值型投资理财:家庭投资由L女士负责,可投资资金数量未透露,持有某国有大行贵宾卡,保守估计资金量在600万以上。L女士在银行工作,风险意识比较强,家里资金基本都买了银行理财。

3、安全型配置:我们做了家庭风险缺口分析后,L女士家配置了齐全的人身保障和年金保险计划。目前每年配置在保险上的资金为40万元,其中20万元为两口子的重疾险、寿险、意外险和医疗险,10万元为L女士的养老金,10万元为孩子的教育金和婚嫁金。

先生:重疾险350万保额,定寿1000万保额,意外险1000万保额,高端医疗险800万保额;

太太:重疾险120万保额,定寿300万保额,意外险300万保额,中端医疗险200万保额,养老年金险(退休后每月补充1万元);儿子:不配置健康险,只配置婚嫁金,30岁时可以拿到200万元。

案例二:私募基金公司创始人

H女士家在深圳,和先生年龄分别为43岁、45岁,高净值或超高净值家庭。

收入:H女士是全职主妇,先生创办了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家庭年收入未透露,只告诉我每年家庭消费约200万元(不含孩子们的留学费用)。

家庭:儿子和女儿都在美国留学,孩子们留学费用每年100万元左右,儿子大三,女儿大一。

资产配置:

1、房产:居住在深圳南山区的别墅,另在中国上海、美国、日本有房产。

2、增值型投资理财:一部分家庭资产由先生负责,配置在一级市场股权里,年化收益率据说最少都在40%以上(不明觉厉)。稳健型投资主要由H女士负责,某股份制银行私行客户,主要考虑保本可能性较大的产品,年化收益率约为4%-6%。

3、安全型配置:对家庭风险缺口分析之后,H女士为全家四口人各配置了200万保额重疾险、为先生配置1000万保额终身寿险,为自己配置500万保额终身寿险。其中重疾险和先生的寿险选择中国大陆保险,自己的寿险选择香港保险。每年总保费约80万元(10-15年交费期)。


二、高净值人群有哪些值得学习的资金配置理念?

1、增值的钱看风险,保安全的钱看本金

大部分普通人都陷在「既要、又要」的投资陷阱里——总想找风险低、收益还高的理财产品。而高净值家庭对风险和收益匹配的认知清楚的多。

高净值家庭资金量大,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投资渠道比我们普通人多,比如他们可以选择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信托理财等。正是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他们对风险的认知非常清楚。

一位北京的超高净值客户跟我说她从不买主动型基金,因为她日常和基金公司接触很多,了解他们的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觉得钱交给他们没有保证,还不如直接拿去投资一些前景较好的企业股权。

当我向H女士介绍孩子婚嫁金保险时,说到长期年化收益在3.5%左右,她说:「不用介绍收益率,我们家负责高收益的钱已经够多了,买保险看的就不是收益率。」

这份婚嫁金保险是H女士给孩子规划的婚前个人资产,要求确保专属于孩子,万一离婚不会被分割。

她先生购买的终身寿险对接了保险金信托,保单的投保人和受益人都是信托公司,完全隔离了公司经营和债务风险。

在设计信托安排,选择信托资产将来的投资方式时,在「保守型」、「稳健型」、「激进型」三种类型中,她选择「保守型」,投资范围是货币基金、银行间债券等低风险、高流动性产品,年化收益预期在2%-3%。

身边很多普通人争著买年化收益8%以上的信托理财产品,对H女士的选择我是觉得有点可惜的,毕竟1500万的保险金信托将来持续几十甚至上百年。她说:「就是为了求稳才做信托的,万一信托公司投资出现风险,孩子们领钱就会受影响,既然要安全,就不指望收益。」

用高风险的理财工具博收益,用保险的确定性来对抗人身及财富传承风险,理性看待收益和风险的匹配。

截取自《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投资白皮书》

2、优先给赚钱的人配置保障

很多普通家庭配置保险是从孩子开始的,而高净值家庭来咨询,首先关心的是大人的保障。甚至有的高净值家庭因为「忌讳」而不愿意给孩子配置保险,只给大人配置——虽然这种理念我不赞同,但大方向是对的。

以L女士和H女士家为例,只要先生健康、平安,即便工作不顺利,也总还能找到赚钱的路子,那么妻子和孩子发生风险,都有先生作为保障。

但先生发生风险呢?L女士的收入只有先生的1/5,不足以支撑家庭消费;而H女士全职,也不懂私募基金,没办法替先生打理生意。孩子们都未成年,即便成年也不见得短期内帮助父亲解决家庭经济来源问题。

无论高净值还是普通家庭,都应该先给赚钱的人配置保险。

3、服务比产品重要,人比公司重要

正如《白皮书》调查显示:高净值家庭多集中在私有企业,要么是高管,要么是股东。

截取自《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投资白皮书》

他们在选择「安全型」投资渠道时——比如银行、保险公司——一般也比较在意公司性质,更倾向有国资背景的公司,比如国资委下属,或是大型国企下属的保险公司。

在众多符合标准的国资、合资公司里怎么选?一是看重产品本身的性能,二是更看重公司的服务水平,比如理赔是否顺畅、是否有就医绿色通道等。

比公司服务更在意的是业务员本身的专业性和服务意识。一位高净值客户要求我把投保单上需要签字的页面全部用小便利贴贴好,让我更加意识到「服务」二字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

4、全球资产配置,更关注便利性

不少高净值客户会在全球配置资产——比如美国、日本房产,或者美国、香港保险,一是为了分散风险,二是拓宽投资渠道。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经常出国,甚至每年都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

比如H女士,在美国有房产,他们全家每年都会在美国至少生活两个月,家人都非常熟悉美国社会的生活规则和法制环境,在那边也有很多认识的朋友或专业服务机构,所以将来有配置美国保险的打算。

但因为没有移民计划,长期主要还是在国内生活,所以H女士家的保险配置以中国大陆地区的产品为主,理赔和日常服务都更便利。

部分普通家庭听说港险分红比较高,就在香港配置了10万美元的重疾险。大陆和港险的产品性能上各有所长,所以分散配置本身是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家人很少去香港,在那边也没有熟识的朋友或服务人员,家庭重疾险配置中还只有这么一份10万美元的港险,就该思考买重疾险的初心了。

有没有想到在用到这份保险时,便利性如何?家人申请理赔是否方便?服务是否跟得上?资金是否能及时到位,用于在国内的治疗或生活?

总结:相比具体产品,高净值人群更看重服务;对普通家庭,至少也应该把服务提高到跟产品同等重要的程度。


三、高净值家庭安全型资产配置建议

在《白皮书》中,提到了高净值家庭在保险配置上的特点:关注生活品质,注重财富增值和传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保额不够、对高端医疗险的价值认知不足。

结合遇到的案例,我也认为很多高净值家庭虽然保费预算较高、保单金额较大,但相对于他们的家庭资产量,安全保障型资产仍然配置不足。有几个建议:

1、以年金和终身寿险作为保值、资产隔离和传承工具

高净值家庭每年平均缴纳养老 / 传承类保险产品 12 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超高净值家庭的年均保费支出超过 30 万元。平均总保额超过 700 万元。

截取自《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投资白皮书》

在实务中也发现高净值家庭普遍高度认可教育、养老类年金产品和终身寿险、高端医疗保险。这也和他们面临的风险以及关注的问题有关:高品质的子女教育、自己更好的养老环境、无风险且精准的财富传承、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更好的就医环境。

娜姐原创:高净值家庭风险及解决方案

2、财富传承安排早做、与资产量匹配著做

L女士的先生虽然从事高科技行业,但还是比较忌讳谈及风险的,在规划寿险时略迟疑,虽然最后配置了1000万保额的定期寿险,但没有配置任何终身寿险,他认为自己现在还处于事业上升期,财富的长远安排为时过早。

而H女士的先生虽然配置了1000万终身寿险,但也仅是为了财富隔离和对孩子们的基础保障作用,相对家庭财富的整体来说,还是不够的。这和欧美国家很多富豪采用上亿元大额寿险保单来规避遗产税、实现精准传承是有差距的。

2014年12月20日中国著名云南籍企业家郝琳前往法国收购红酒酒庄,没想到乘坐直升机巡视酒庄时飞机失事,郝琳与12岁的儿子遇难身亡。郝琳去世后,200亿家产该谁继承的问题,让他90多岁的父亲和遗孀为了遗产开撕。

有不少类似的案例,都是因为对身后事安排不足。风险事故不会在来之前打电话预约,所以在当下做好规划,未来有变化再及时调整,是比较稳妥的安排。

中国人的传统是忌讳谈及死亡,对身后的财富传承规划普遍不够重视,连写遗嘱的人都非常少。而财富的传承不仅要及时做、动态调整,还要注意和家庭财富量匹配。

3、把保险配置当做大事儿

虽然大部分来咨询保险的都是女性,而且也有相当比例的家庭是女性负责管理家庭财富。但大额财富管理,还是要和负责赚钱的先生商量后做决策的。而高净值家庭的男士普遍有冒险主义精神——我觉得这也是他们的成功来源之一——对求稳的资产并不感冒,对风险也不如妻子更在意。

H女士的先生听说给他配置200万保额的重疾险,和1500万的寿险时,笑了笑说:「还以为你买了一个亿呢,才这么点」。可当H女士跟他商量多买一些、也多配置一些资金在保费上时,他又觉得没什么必要。

这一点跟很多普通家庭是一样的,在配置避险型资产方面,以女性为主导,因为女性往往更有忧患意识。只有当把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家庭财富规划——当成大事儿来办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现它的意义。

4、尽早配置高端医疗险

在《白皮书》中对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卢骏教授进行专访时,他提到:

「谈到保险,中国人乃至东亚社会的人群普遍喜欢带有分红性质的保险,不喜欢纯消费性质的保险。」

其实分红并不是高净值人群更关注的问题——分红没有保证,并且收益率也不是他们买保险时关注的主要问题。但我也发现他们确实不喜欢纯消费性质的保险,比如高端医疗险。

《白皮书》提到很多高净值客户会选择公立医院国际部、私立医院,甚至海外就医,但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付费,而不是通过高端医疗。

给H女士家做保障规划时,就遇到这个问题。她平时都在公立医院国际部或美国的医院就医,但是不愿意买高端医疗险,觉得自己目前还不算年纪大,重疾风险不大,每年花十多万买消费型的高端医疗险,「有点不值」。

部分高净值人群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风险的认识还是有待增强。医疗险的核保比较严格,建议尽早配置,以免身体情况变化无法投保。

哪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钱家庭同样有他们的风险和担忧。愿我们都有合理的安排,让每个家庭都钱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少。

尹娜 人民大学本硕 ▏经济学

金融行业10余年曾任某国有银行团队主管明亚保险经纪资深合伙人 ▏MDRT专注中产及高净值人群理财服务公众号「尹娜」作者知乎专栏「国有银行十年实录」主笔头条、雪球、简书、网易号有「尹娜随笔」


股市波动增强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利率下行拉动了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汇市改革让中国投资者放眼全球,房地产市场分化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激发了更多的高净值人群向海外资产配置倾斜。

2015年的股灾导致中国六十万的中产阶级消亡,也正是这次剧烈的股市波动,促使高净值的富裕人群在投资市场上更趋于理性和成熟。

股市波动增强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利率下行拉动了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汇市改革让中国投资者放眼全球,房地产市场分化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激发了更多的高净值人群向海外资产配置倾斜。

近期,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的研究报告《逆势增长全球配置》真实反应了中国私人财富的流向。

高净值人群加速增长

中国钱多,有钱人也很多,而且每年正在以加速度的态势高速增长。

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可投资资产大于600万人民币的家庭将达到346万户,2015年这一数据尚是201万户,年均平均增速13%,远高于全球5.9%的平均增速。而中国这346万的高净值人士可投资金融资产将占据中国整体个人财富的半壁江山。

(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可投资资产总额)

这说明中国的个人财富未来会集中流向于高净值人群,因此造成的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亚太地区成为全球个人财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的增长速度又是亚太地区的领头羊。

而中国上百万的高净值人群又是如何配置个人财产的呢?对此,波士顿咨询公司抽调的可投资产大于600万和大于3000万的高净值客户,对比他们的投资产品,经过分析发现,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和股票是高净值人群最青睐的投资产品。

他们的风险承受力也有明显差别,资产规模越大的客群风险容忍度越高。

资产规模大于3000万的客群在PE/VC、股票、黄金、海外资产等高风险的产品上的投资比例明显比资产规模600万以上的客群要高,而后者在储蓄/现金管理、固收等稳健型产品投资比例更高一点。

降低国内房产投资比例

2015年高净值客群增持房产的比例极低,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往年的调查统计,这些高净值客群近几年对房产投资的比例逐渐降低。

过去20年中,购买房产的投资者确实享受到了财富的快速增加,房地产投资造就了一批富裕人群。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显示近一成高净值人群主要财富来源就是房地产投资。

(高净值客户对房地产的走势预判)

但是现在这一部分人群普遍认为国内房地产投资已经告别了高增长的黄金年代。2004年,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房产比例为62%,2012年下降至55%。此外,本次调研中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2016年中国部分城市房价经过猛涨之后会迎来下跌。

高净值客群在降低房产投资比例的同时,却在逐步上调海外资产配置。

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国内资产收益率下降,境外投资价值逐渐凸显。同时,中国高净值人群海外工作与留学占比升高,国际视野度变得更加开阔,对国际化投资的接受度和渴望度也大大提高。

最终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高净值客户境外资产配置需求强劲的事实。已经有27%的高净值客户拥有境外投资,其中48%的高净值客户在2015年增加了境外配置。而在目前尚未进行境外投资的高净值人士中,56%的人表示未来三年内将考虑进行境外投资。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境外投资占总体可投资产的比例还比较低,而这也恰恰说明未来中国海外投资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中所示的11个国家,个人金融资产境外投资占比最高的是瑞士和英国,分别是42.4%和39.8%,最低的是中国,境外投资占可投资产的4.8%,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值会升高到9.4%,增量会达到13亿元人民币。

调查发现,中国高净值客群境外资产投资猛增,有近一半的人是出于保值的目的,防止人民币贬值造成财富缩水。

海外房产成为投资主流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国人的境外投资起步于房地产。在目前有境外资产投资的高净值客群中,36%的人拥有海外房地产投资,遥遥领先于其他资产类别。

参与调研的1074名高净值客户中有245人明确表示,未来一年内,会增持国外资产配置,房地产投资几乎是所有人的首选。因为对国外经济、政治环境相对陌生,进行海外投资的高净值人群普遍比国内更为保守,固定收益类成为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投资产品。

(未来1年内,预计会增持的「国外资产海外配置」的产品)

随著通过境外投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意识开启,跨境投资渠道及产品日渐丰富,高净值客户从单一的房产投资转向为更加多元化的组合。

除了房地产之外,固定收益产品、海外股票、海外实业、保险等也受到高净值客群的广泛青睐。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中国高净值人群更倾向于把海外资产集中在美国、香港、加拿大,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占海外投资总额的一半。  

(2015总体投资回报率)

这一部分高净值客群,有71%的客户实现盈利,亏损客户占比20%,盈利10%以内的客户占比最高。绝大部分高净值客户对投资回报率比较满意。

过去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周期,中国的资产收益率一直高于大多数其他国家,因此只有少数高净值人士出于避险、移民、子女留学等目的配置了部分海外资产,大部分高净值人群对境外投资热情有限。

近两年随著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加强,选择海外资产配置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高净值人群。加上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国内外资产收益率差距的收窄甚至倒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投资机会的高净值个人会越来越多。


这算是官方钓鱼吗?但问题是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吗?是准备再玩一出指鹿为马?

记得多年以前,在温哥华是可以几通电话凑一桌麻将的,现在渥太华也行了。


任何生意的第一步就是做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不同的服务

现在市面上所有的细分都是按照资产金额来细分,从这个角度来看,细分就错了

坦率的说,让一帮年收入几百万的人帮几个亿资产的人理财,本身就是个很可笑的事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