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其发展前景如何?会是时代发展必然的趋势吗?它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果这个趋势是指原来读书的人趋于读短文(纯粹指文章的长度),我不认为这是所谓趋势。据我的观察,从八十年代至今,不读书或不深度读书的人始终占大多数。这里说的深度读书是指不仅投入大量时间,还需要投入大量心力专注阅读。当然八十年代娱乐有限,轻阅读(我编的词)是一种比较普及的娱乐方式,本质跟现在追剧没什么大的区别,阅读对象以短故事和长篇爽文为主。喜欢轻阅读的人现在基本上都在打游戏、追剧,并且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翻手机,也就是碎片化阅读。真正喜欢深度阅读的人可能会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挤占一部分阅读时间,但他们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不会被知乎和微信这类的短文取代,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娱乐方式。就像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可能乘公交和跑步的时候听点流行音乐,但总会挤出时间坐在家里听古典音乐的,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当然碎片化阅读从总量上来看肯定是在增加,包括碎片化刷抖音也是,在没有手机的时代,碎片时间是用来发呆的,我觉得人们逐渐失去了发呆的习惯才是真正的损失。


每个人每天的阅读时长是相对固定的,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必然会在阅读量上挤占对传统纸质读物阅读的机会。碎片化的阅读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深入性系统性阅读所占比例就会越来越小。碎片化阅读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完一本名著,只能抽零碎时间阅读,而这必然导致阅读变得零碎,虽然碎片化阅读容易使人形成惰性依赖,不容易形成深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碎片化阅读能够给人们在短时间内带来大量的信息、知识和娱乐,还可以进行快速、及时的互动参与,这些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

但是书籍的变革,从来就是向著材质更轻、阅读更方便、传播更快捷的方向迈进。数字化阅读,必然是阅读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经典纸本阅读与快捷网路阅读结合起来。网路化、数字化的技术革新,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线上线下互补的阅读时代,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是积极的。另一方面也应对纸质图书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试图建立一种好的书评机制,加大对纸质书阅读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能够沉淀下来,进行深阅读,安静地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


互联网时代,电子化阅读已成大势所趋,手机,平板等电子阅读设备非常普及。同时,人们工作繁忙,特别是职场中的大部分人无法抽出大块时间专门阅读。因此,借助电子阅读设备,用零碎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就成了必然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并非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学习不系统,正相反,碎片化阅读其实是把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进行化整为零的学习。


碎片化内容会越来越多,大部分人花在系统性阅读的时间上会越来越少。

系统性阅读对于一些人,如专业研究的人员,喜好阅读的人,仍然是高占比的。

碎片化阅读不仅有效而且可以高效。

时间的碎片化。内容制造者应时顺势,制造碎片化内容拉粉变现。

碎片化阅读的高效,在于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内容,主动控制碎片化阅读时间占比。

碎片化阅读和系统阅读相辅相成,弥补了系统阅读高成本的缺陷,成为次要知识学习的更佳选择。我们该欣喜而非担忧。

-------------------------------------碎片化阅读的产生-----------------------------------

1.碎片化的时间造就了碎片化内容的产生

2017年人均安装40个app,日均使用时长4.2小时。信息获取渠道的快速增长与无线时代的到来造成人们时间的碎片化。而碎片内容就是针对碎片时间孕育而生的(公众号文章、今日头条、抖音短视频等中的部分内容)。

2.碎片内容的特点

你如果仔细观察过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

a.吸引眼球的标题。(新媒体文章的标题为了点击率不少存在浮夸、弯曲、断章取义等特点)

b.简短的语句,不长的篇幅。(方便阅读,降低读者思考深度与阅读时间)

c.看似很有说服力的内容。(这时吸粉和留存的关键点,但内容多碎片而不深入)

d.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好像什么也没说。(碎片非系统浅知识,不深入更多是框架的一部分)

e.质量层次不齐,差距贼大。(前几年的新媒体红利让太多人眼红,内容的制造者鱼龙混杂)

f.海量内容,看都看不完。

新媒体的特性决定了他就像一颗棒棒糖,拿来就能吃,吃的还很快。所以他本身就不需要过深的深度,分层的新媒体文章只要提供的内容能够唬住其对应层级的读者即可,过于深入反而会造成读者的流失。加之新媒体主为了留住读者,每周都要保持一定的输出,因此在质量上是很难超越系统的书籍。

信息长脚,最大的陷阱也是最大的好处。

最大的陷阱:如果一个读者无法分辨对错,也不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他很容易被带坑里去,一旦他掉进去了,会有更多的坑利用大数据找打他。很典型的两个代表:1.深陷微信谣言顿悟人生的中年大妈。2.迷信毒鸡汤获得管理真理的领导。

最大的好处:在一些内容更优质的平台如知乎(滑稽脸哈哈)。只要你的历史搜索是积极的,就会为你提供更多相关的内容。比如我个人从事电商,就会被推荐更多优质的电商问答。对我初期的入门成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提供碎片化内容的目的

换取读者的时间再变现。(现可以是钱也可以是名利甚至是精神满足)

中国人口红利时期已过,留住人,就是留住流量就可变现。你随手查看的公众号,他一条广告文的价格肯能是几万。这就是粉丝的价值。

4.碎片化阅读

阅读碎片化内容就是碎片化阅读,与系统阅读最大的差别在于内容是否完整系统,而非时间。

------------------------------------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碎片化内容决定了碎片化阅读的特点,过多相似不再重复。

1.深度浅,不系统。(不少内容是为了唬住读者,而非真正让读者进步)

2.阅读浅,遗忘快。(吃个饭,蹲个坑看下而已)

3.信息广,看不完。(让你保持阅读的兴趣)

--------------------------------如何让碎片化阅读有效甚至高效-------------------------

要让碎片化阅读有效就要针对碎片化阅读与内容的特点去突围。让他成为你进步的工具。

1.筛选器,成为系统阅读的好工具。

碎片内容爆炸,系统知识也暴增的当下,如何选择自己要学习的知识反而成了问题。而碎片阅读,总能让你碰到眼前一亮的新知识点,虽然深度不够,但是你只要了解到有这个内容就好。

把目的定为知道有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是什么需要之后系统阅读解决。

2.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素材积累对碎片化内容作者很重要,保证质量并高频输出,靠的不是文采,而是体系化的素材积累,与写作模式的提升。这是每个人都可借鉴的好习惯。遇见有价值的点状知识,随手记下。

3.海量内容成为工作学习助手。

随著无线时代的到来,知乎和微信成了更好的内容平台。碎片知识最适合解决单个问题,海量碎片化内容是你工作学习的必选助手。

随手在微信中一搜索就有海量excel知识。

4.碎片化阅读是系统阅读的好助手

系统的学习知识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在系统学习中,很多知识没有必要深究,了解轮廓即可。此时碎片内容就是最好最高效的教材。碎片化阅读不应该定位为系统阅读的对手,两者应该犹如自行车与私家车。小路骑自行车,下雨出远门选择开车。

4.回归系统

碎片化阅读是无法取代系统阅读的。碎片知识无关联不系统化,就无法对其深度加工,无法深度加工就无法吸收,无法获得衍生知识,无法解决一系列关联的问题。这也是担忧碎片化阅读的最大原因。

a.掌握内容指挥权

每个内容提供者或平台都有自身特色。主动干预大数据,搜索目前所需内容,获得更多积极推荐。甄选公众号与平台。让碎片化内容在一条线或是面上,形散神不散,方便日后的整理归纳。

b.做内容的改卷老师

碎片化内容需要严选,纵使作者靠谱,也肯能因时间限制草草码字,更何况有很多不靠谱的作者。在阅读碎片内容时就应该带著怀疑的眼光去看,去找茬(阅读碎片内容类似消遣,所以大脑洞开,很容易接受错误的知识,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把通过你严选的内容存下来,对疑惑有价值的内容挖地三尺。对碎片内容的甄选能力决定了碎片化阅读的利用率,所以很有必要刻意培养。

c.定期整理

积累的碎片过多,就难有决心去梳理了,定期梳理很有必要。


是不是时代的趋势我不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就我个人而言,是的。在我这里,手机已经代替书籍、报纸、平板、电脑,短视频也大有挤占掉文字和音频的趋势,我甚至连看一场严肃电影的耐心都丧失掉,看电视剧绝对会时不时拖动进度条,看的短视频也大多不走心,非要同时做著其他事情……

明明下班之后已经很累了,还非要占用睡眠时间看东看西,眼睛都睁不开了还不甘心放下手机,不更新一下国家世界和外太空、喜欢的娱乐明星八卦动态和行业新闻,就会觉得与世隔绝……

厌恶看似丰富其实贫乏,厌恶看似深刻其实浅薄,厌恶一鳞半爪,厌恶被俘虏……每天都在挣扎著要抛掉手机,回归以前的一本书一杯茶,或者重刷N遍经典电影,或者仅仅是11点前睡觉……

可是,无数个借口让你抛不掉啊

不能漏掉群消息,不能忘记定闹钟,不能不回复某些人的信息,还要收能量,还要种树,还要……所以,只要拿起手机,十分钟之后,保证忘记开始打算干什么

所以,趋势……大势所趋。


自己找著身边的样本做下调研啊,实践出真实,数据最真实


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的话,对大多数人有益的事,反过来就会对少数人不利,趋势只能说明是一种通向某个领域的捷径或路牌,但是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人人趋之若鹜,视为珍宝的东西,我都会把它们当做洪水和猛禽看待


极可能只是一个阅读世代的转型期,完整阅读会升级。


我是重度阅读爱好者。家中藏书几千册,六个落地书架,每个房间都放。

我觉得碎片化阅读是必然趋势。但是不代表别的阅读方式会消失或者式微。应该是长期并存的关系。


碎片化阅读指的是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

「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著这种阅读方式「普及率」越来越高。

碎片化阅读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太过多、太杂、过于碎片化。其次在这个人手一台手机的时代,我们每天的时间正不可避免的碎片化。当你下班后,在地铁里打算静下心来打开微信阅读app试图进行一段深度阅读时,却往往被汹涌而至的人群,嘈杂的环境打乱节奏。

当下班回到家中,打算开始阅读或者学习的时,却被手机微信震动或者是各种应用推送打断,拿起手机开启了聊天、刷抖音、打王者的模式。

工作中我们做好的工作计划也会被临时的会议、电话、信息、邮件打断,无论是休息还是工作时间都是碎片化的。

碎片化的阅读是利弊共存的。好处是大家可以利用公交上、地铁上、等餐时等等碎片化时间来进行阅读,来充实自己。坏处是与碎片化阅读对应的是系统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所获取的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不容易和自己的体系建立联系,不容易记忆,也不容易灵活运用。

系统化的底层是熵减,把知识的有序度达到最大化。

举个例子:系统化的过程,就像你妈妈用织毛衣的签子,把很多坨杂乱的毛线织成一件毛衣的过程。

毛线是你当下学到的所有碎片化知识,可能是一篇文章,一个音频,一节课程,一本书。

毛衣就是你把知识系统化之后,每一个领域的系统知识。这些知识不再杂乱,它们结构清晰,分类明确,层层递进。但是个人觉得读书这件事,阅读方法是千千万万,重点在于阅读后能够吸收、内化为自己所用,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引用一段知识回答:

吸收、内化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自己的「思维框架」,也就是「知识体系」。如果有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当我们学习一个新东西时,便可以很容易地将它与已有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结,进而吸纳进来——不论这个知识点我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吸收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碎片化的阅读,还是系统化的阅读,如果我们没有构建自己知识体系,就算是我们看再多的书,学习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是无本之木,很快就会被遗忘。当我们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带著一定的目的和自己的思考去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是在系统化阅读。

至于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知识整理的工具,比如各种思维导图,是非常好的帮助记忆整理的工具,但是我觉得还差点意思,比如不能进行零散知识的收集,将我看到的文章、书籍、网站等碎片化知识收集到一个地方来,便于下次查阅。但是知识汇可以,它拥有知识库和知识体系,可以将上面提到的碎片化知识收集到知识库,然后再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可以进行关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