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沒有?

傷寒論是內經之後的,

諸病源候論是內經之後的,

千金方是內經之後的,

外台秘要是內經之後的,

易水學派是內經之後的,

河間學派是內經之後的,

類經和景岳全書是明朝的,

溫病學派是清朝的。。。

另外,從針灸穴位的數量來看,也是一個非常客觀的數據:

《黃帝內經》:戰國至兩漢·醫經派,160個十四正經穴位(下稱正穴)

《針灸甲乙經》:西晉·皇甫謐,349個正穴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南宋·王唯一,354個正穴

《針灸大成》:明·楊繼洲,359個正穴

《針灸逢源》:清·李學川,361個正穴

《針灸學》:現代,362個正穴。


最大的發展可能是溫病學,其他諸如專業的兒科、婦科等專科醫生,是唐宋時期發展的。


緩解胃病有奇效

某人尿毒症一年有餘(中醫治療)

飲食作息沒有節制,2020 3月底開始胃不舒服

表現為下午胃痛反酸 整個人無力

發展到前段時間已經發展至胃脹氣

吃又吃不下 一脹氣胃就疼 然後走路都沒有力氣

總之就是非常嚴重 整天想嘔吐

註:西醫認為尿毒症印象胃很正常 ,19年初患病醫院會開護胃藥,所以中醫等到2020胃才開始明顯不適並無不妥(不會比西醫更差)。

因大部分西藥包括達喜在內都會傷腎 ,中外草藥成藥(例如外國出的胃散)均對腎有損傷。

按照民間方法吃豬肚 可以緩解2天 但是不夠經濟(豬肚接近一百)也擔心嘌呤問題 導致尿酸會可能誘發痛風

達喜吃一片管四小時不吃就痛(雖然達喜也傷腎)但是緩解癥狀減輕痛苦也得吃。

因為後期發展至胃脹氣 所以服用 馬來酸曲美布汀片

第一天早上各一 效果不錯 而且這個葯居然不傷腎

很難得(傷肝)

第二天不吃胃又痛了 發現再吃一個

這個葯20幾塊錢 一盒兩排 總共20粒一天早晚一次的話可以吃十天 看來這個葯設計來是長期服用的(從一盒的葯數量可以看出)

感覺這樣下去不行,因為中藥也會傷胃 ,胃不好起來服用中藥也會帶來嚴重傷害

胃壞了的話那麼中醫和西醫一樣了 白瞎了看中醫

好不如早早去透析 。注 中醫治療就是為了高的生活質量 ,如果不是追求高生活質量就西醫了!

後來發現按照黃帝內經的思想

五穀為養 五畜為益 為指導思想

改變飲食 拒絕牛奶 拒絕豆製品(豆奶)什麼的

下午準時吃東西 選擇吃饅頭 其他不吃(包括不吃牛奶雞蛋)

按照黃帝內經說法饅頭是活面 麵條是死面(沒發酵) 所以饅頭已經微生物幫忙消耗過了 容易消化

果然下午五點吃饅頭 胃不在不舒服了(早上吃過胃痛葯所以也沒那麼快不舒服)

然後到晚上吃飯

主要是白粥+肉

雖然吃很少 但是吃完開始覺得腹脹 按照昨天的經驗要吃胃藥了

然而說了打算不吃胃藥 於是吃了快山楂條一小塊

發現胃脹緩解

大喜!

等到十點左右有點餓了 就又煮了點粥吃 +兩塊腐乳

吃完後輕微腹脹 於是補了塊山楂條

然後因為早上睡多了導致11點睡覺12點醒來 只睡了一個小時 早上六點起床洗漱 雖然一夜沒睡胃居然沒有不舒服 要是以前沒睡肯定不舒服

到六點多又感覺餓了 怕胃痛 於是出小區

吃白粥+鹹蛋 然後回家補一點山楂

然後出門辦事隨身備有山楂 2 小時左右吃一小塊 然後慢慢拉長時間

最後發現胃居然不會不舒服了

整個人感覺獲得新生一樣 胃痛問題困擾了差不多2個多月 一直反覆 一路以為沒有救了

感覺糟糕到試過抱著自己養的貓哭

另註: 吃藥只能減輕不適感 但是並不能帶來舒服的感覺 ,這個就是常說的反應,最後這個白粥+饅頭+山楂 的感覺好太多了就是一個正常人輕鬆愉快的感覺 不覺得自己生病了


發展了,至於發展的好壞,就有待考證了。


有發展,而且現在還發展著。參加過中醫方向的會議,一些大拿已經結合基因檢查來治療某些遺傳性疾病。但是,大多數中醫,在治療上取得成果了,又回頭到內經中去找理論依據,這樣只能讓中醫的路越走越窄。


退步的很多。皇帝內徑已經是中醫留存的一點點尾巴根了。更早的人,能通過中醫年壽百歲而健步如飛。皇帝內徑時代,已經比那時的人一半歲數就已經各種病纏身了。

所以,退步很厲害。後來的發展,只能說在病的比較深的層面下了一些功夫。而不是如最古中醫,是預防為主,減少了大部分病的。

中醫,不是治療學。而是預防學。


從現在留存的資料來看,診治思路和手段,確實有發展,也就是「術」,有發展。但「道」的層面,《內經》還是最高的,沒有超過它的。這也是中醫與西方科學不同的地方,很奇特。

我先上觀點:

第一,中醫的人體和病理,不是隨著後人研究,越來越深入,正相反,是前人總比後人高,重要的反而在於傳承。

第二,中醫的辯證,以及和種診治方法,也就是術的層面,比古代有提高和發展。比如《傷寒》《瘟疫論》,等等。

解釋:

第一,道的層面,比如經絡,後世的針灸銅人時,有些經絡,不及古代《內經》精確,而且還少了一根支脈。這些在上世紀90年代,大家都研究經絡是什麼時,由人體活體測定得知的,證實《內經》最准,後世不準確。另外,很多人體的機理,後世幾乎都沒得到傳承。

第二,術的方面,有發展,也有丟失。比如中醫外科,先秦時,可以剖腹洗腸,後漢三國時,可以開顱,但都沒傳下來。現在常用的六術,只有「葯」傳的不錯,也算有發展。其他的:砭、灸、針、導引按蹻,都不咋樣。少數的隱秘門派還有傳承,但那不是咱探討的。咱就說全社會的。

再比如按摩,好像到了唐、明清,有了不錯的發展,其實那是相對之前的宋代斷代而言,《五十二病方》里,你看看,好多膏摩的方法啊。而明清,從《醫宗金鑒》看,更多的是推拿按摩治外傷、正骨的,傳的倒不錯。小兒推拿,要不是有人在自己的《針灸大成》上附錄了它,估計也失傳了。我個人覺得,丟失的很多。

我們不能因為史料中記載的各種醫書,失傳了,就說古代比今人強,不能這樣下結論,但從各方面細的來說,道的層面,整體社會而言,傳承的不夠,今不及古;但術上,有的不好,有的不錯,有發展。


不知題主如何定義「發展」?


因為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所以人的健康要正陽氣、固陽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