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史书的时候都会代入感,这种代入感是读史明智最大的功效。

可惜包括我在内,大部分人代入感都过于宏大了。

不光是开上帝视角的问题,而是觉得王侯将相离得太近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明朝那些事儿》以后,无数明粉的崛起(包括我),都觉得自己是「天子守国门」的一部分,再不济也是于谦杨涟孙承宗这些。

张口闭口就是「崇祯是傻X,用人不信人」,「如果拉美的红薯玉米早点来」,「东林党就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垃圾」,「该先和皇太极签个合约,集中力量灭掉内部流民」。

按照史学家陈寅恪的说法,少了一点「同情之了解」和「了解之同情」。

这里面的同情,我觉得不光是感情上的共鸣,更多的是代入咱们如果在当时的环境下会怎么做,有什么样的效果,得到什么样的结局。

很多年前就有高人给我讲过,别看历史书上人物众多,能在当时的环境下留下只言片语的,都是大牛,能有个独立章节的,就是牛中之牛。

品评他们的言谈做事,相当于给了你一个近距离观察这些牛人的机会,看看他们遇事怎么处理,看看他们遭难怎么自救,看看他们怎么顺风顺水的时候保持警惕。

当代入细微的时候,读史明智的质感就出来了,在这方面我觉得有部被批的体无完肤的电影很有意思,叫《王的盛宴》。

提出了一个核心质疑:周围那么多甲士,樊哙又没有武器,怎么闯进去的。是有人接应有人带路?那刘邦怎么在势力完全不济的情况下安插这些眼线的呢?

这就是在细小甚微处做文章。

所以说到底,读史明智是有对应性的,有人读走势读出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人读气运出了了「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有人读个人成长读出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对于我来说,读历史就是读故事,就像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听大院里面各位伯伯爷爷们吹牛一样,他们当年是怎么混的,最后混成了什么样,吃了什么呀的亏,攒了什么样的经验。

具体的应用,我举两个栗子。

前段时间不是网文圈有大事么,一些大流量作者带头去争取权益,最后被分化瓦解。

我就想到了清末宁波盐粮案,这个事件在血酬定律里面有个详细的描写,那一章的名字叫做《出售英雄》。

宁波鄞县的田赋是分人缴纳的,分了红封和白封,白封征赋重于红封;白封由普通穷苦大众缴纳,红封由乡绅等富户缴纳。

有位叫周千翔的监生,他自己已经是「顶部作家」了,属于红封阶层,但是他内心还有孔孟之教,受乡亲之托,到县衙反映民众疾苦。

结果被抓。

后面激起了民变,周千翔被解救出来,但是官府也作出了让步。

平民胜利了,大家要过平常日子了, 周千翔成了多余的祸害——英雄这种东西,本来就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物,稳定的常规秩序中不需要英雄,也没有英雄的位置。

周千翔在群众的压力下,被逼自首,和他同样在清末宁波盐粮案里面带头的另外两个人,张潮清和俞能贵,甚至被他们为之奋斗的乡邻绑著送去领取赏钱了。

最后三人都被斩枭示,首级解回县里悬挂示众。

周祥千的妻子从此发了疯,整天在南乡的田野里乱跑,东乡人觉得他们也是为了乡亲,恳请不要悬挂首级了,免得乡民「目击心伤」,官府接受了建议,让地保将三颗脑袋埋了。

这段历史很简单,哪怕是大部头的历史著作里面可能都不会提,但是细品里面三方博弈,官府、周千翔、老百姓,他们的手段手法,他们的心理转变,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在很多大院伯伯爷爷的故事里面,都会有几个年少成名,技术过硬,最后被人当枪使给同事们争取福利然后被搞得郁郁不得志的人,机灵一点的还能反应过来怎么被「出售英雄」了,还有一些到了老都还觉得自己行侠仗义快意恩仇。

再来一个例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以前在成都工作的时候,莫名其妙混了一个小主管的头衔,管著市场部,老板有天心血来潮,把核心员工和主管都留下来,搞一个无记名投票,评论一下工作能力。

我当时在市场部,这是最与世无争的部门,给公司花钱,给销售引流,给产品做宣传,和和气气开开心心。

销售要和产品打架,产品要和测试拌嘴,测试要和研发撕逼,研发自己内部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

只有市场偏安一隅,所以开始唱票的时候,我居然得分最高,超过了副总,老板还算照顾我,直接上去把唱票结果给擦了。

但是开启了让我头皮发麻的穿小鞋之路,一会销售部说市场引流不精准,一会产品部说宣传册描述不准确,一会客服部说官网自动回复有误导。

我当时心中万马奔腾,脑子中各种历代名臣自污的场景都蹦跶了出来,萧何贱买民间田宅,石守信追求声色犬马,郭子仪开豪华趴体……

都TM没有借鉴意义啊,我知道他们在自污,我总不可能贪污推广经费吧。

咋办?

那时候我沉迷卡丁车,在郊区一个俱乐部办了卡,我就请老板副总几个人去开车,赛道上我一脚油门把老板给撞到轮胎护栏里面了,拔都拔不出来。

副总下来了拍著我的肩膀说,你小子有点虎啊,情商还要加强啊,搂著我喝酒去了。

我当时就一个感觉,读历史就是读故事,读故事就是读人心,知道五代十国和宋齐梁陈谁先谁后没有意义,但是知道怎么把老板撞飞很有效果。

所以我也不纠结于历史的真相,对很多高质量的历史剧也很推崇,比如《大明王朝》。

最喜欢里面海瑞收服田有禄的一段,有指导思想也有方法论。


因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读历史,读的是历史故事。

故事有起承转合,有人物冲突,有集体对立,有人性挣扎,最终需要靠这些描写,体现出某种作者想要阐述的道理。但历史,不一定有,甚至很可能没有。

故事创作以人物(也有可能是神鬼妖异或者智能机器人,但一定是拟人思维)为第一位,所以我们读到历代开国皇帝文韬武略,谋士才智过人,文人妙笔生花,商人精明强干,武将意志坚定。甚至于许多历史类专业作品中,也会先形容某个人性格如何,再引出他做过的事情,最终导向一个结论。这种叙事手段会让人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每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选择,又因为某个选择导致某个结果,最终说明「性格决定命运」道理。

成熟的文学创作者,会把故事中所有的情节都归结于人物本身的内在性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过程中,懦弱的人遇到中间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自杀了事;但正因为林冲的设定本身就是豹头环眼的张飞式人物,本身就是因为社会压制才隐忍,所以他最终才会起来反抗这个社会。

如果能体现人物内在性格的事件不够多,就需要在关键时刻移花接木。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显示出他的到来给人物带来不一样的变化,必须把刘备自己五年前打赢的博望坡之战移植到诸葛亮身上。

很明显,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的性格都很难说是历史事件的决定因素,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下、不同利益格局中、不同身份下展现出不同性格才是历史的常态。当然,为了让文学作品尽可能贴合实际,注重实际的文学创作者确实会注意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问题在于,故事创作的核心要义就是一个人永远要有一个「不变」的核心,所有「变」都要基于「不变」——然而真实历史中,人的一生毫无常性是极其正常的事,甚至越是重要人物,由于面对的事务过于繁杂,他的行事规则就越不可能用一两句话来总结和规范。

这时候,文学创作者必须懂得扬弃,为了塑造人物性格而不得不删除许多不符合的桥段。毕竟在文学世界里,当人物性格与人物行为不符的时候,一定是人物行为错了,人物需要反思为什么不按照自身性格做事——你不按性格做事,作者就要去找补,干过的都知道,这个活儿可累人了。

正因如此,很多人会形成一种「要素发觉」的怪癖:看到现实生活中出现某几个特征元素后,比如某个演讲词里面用了几个词语、某个条文规章里用了几个专有名词、某个人做出某种手势,就会自动把事件对应到具有这些要素的剧目里,从而自动形成一套或赞扬或讽刺的逻辑。

当然,我其实也挺喜欢「要素发觉」,没事与友人讽刺一笑挺好玩的,但对于常读文学、却极少接触自身所在地以外社会的人,就容易代入「秦人不暇自哀」代入的太厉害,总想说说其他人是「哀之而不鉴之」,然后感叹一句「后人复哀后人」。

↑这其实也是一种「要素发觉」。

说回主题。「明智」的真正方式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在社会中反复锤炼自己,与社会对接,不停地获得新知识,更新自己曾经认为牢不可破的思想,否定再肯定,肯定再否定。在这种基础上,用自身的批判思维去审视历史材料,而不是机械地读一些循环论证的「要素发觉」类历史故事。


你跟隔壁的大婶聊天,大婶告诉你旁边二栋三楼有一户闹离婚呢。

「还大学老师呢,出轨!小三都闹到小区里来了。」 大婶似笑非笑。

大婶见你很感兴趣的样子,便靠近了点,说 「听说他老婆家里关系很硬,要不那男的也不能一路顺风顺水。听说本来连市里户口都没有,还是个专科出来的。」

大婶一脸嫌弃:「但你看看人家现在,功成名就了,老婆也老了,倒是找了个年轻漂亮的。」

你听完大婶的故事,唏嘘不已。

第二天去到单位,看到桌子上放的保温饭盒,嘴角微微扬起,想到小赵,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对你是真的很好。但是心里隐约不安,因为想起了昨天隔壁楼的故事。于是额外找人打听了一下小赵的家里人的人品。

well,这个就算是读「史」明智。也就是增加点人生经验,却不用真的经历这些事情。

明智,就是增加点人生经验罢了。


历史书上记载的是极其杰出的古人在他那个环境下的立功立德立言,他们中间还有一部分是贵族后代,沾了他家先辈的光。

我们不妨退一步,安排你看先天资质与家境跟你一个档次而且年纪不超过你十岁的成功与失败人士的案例。

如果一个人在我提到的那个模式中无法吸取经验,那他读史就更没戏。我的读者里边学生多,我就先举个校园案例。假设一个学风不好的学校的校长在2020年开学典礼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某学生过度贪玩把自己玩废了的故事,另一个是天资平庸留守儿童努力拚搏终于学业有成的故事。你猜校长讲完了会怎样?答案是不会怎样,这一届学生的成才率与荒废率很可能与以前各届持平。


如果一个人自己做不到从周围的普通级而不是大神级的成功者、失败者那里吸收经验教训,然后下狠心逼自己变成普通级的成功者,那这个人看历史书很难上升到学习历史人物的境界。你连你们学校的天资平平但是无比勤奋的学霸的做事风格都学不来,你还想学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种超级大人才?


大部分人的人性是求安逸、懒、傲、怕风险、不爱思考。。。。。。

举个例子,你让求稳的人连看十本企业家传记(也算是「史」),他也不会拿出钱创业的。

再举个例子,你让性格很佛系的公务员连看几本官场没背景的人升职的案例,他也会拒绝学的。

例子举不完啊!

一旦一个普通人打算实现(普通级而不是大神级)成功,这个过程会让他浑身不舒服,受不了。有的人受不了冒风险,有的人受不了勤奋,有的人受不了低头求人。。。。。

当一个人不肯冒风险、不肯勤奋、不肯低头求人。。。。。看历史不就是个消遣么?


有一个特别流行的谬误,那就是把人的失败归咎于当事人没有听过正确的道理。所以有很多很年轻的人意淫自己若当了父母、老师就会很不得了,因为自己懂得指点子女或学生。

真相是人类中的大部分人压根就不执行让自己不舒服但是很正确的点化。本身具备好的特征(譬如说勤奋努力)但是因为没听到好的指点而失败的人,远远少于听过好的指点但自身无力或无意愿执行的人。


读史使人明智」这种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

比如我讲一个著名的典故「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大意是这样的,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显赫,但有些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方法很简单,大殿之上,众目睽睽之下,王拿出两个桃子,说要赏给三个将军,谁功劳大谁得。公孙接、田开疆也不客气直接拿了,古冶长大怒,把自己明显更辉煌的履历和成绩告诉了他们俩,他们俩看著手里的桃羞愧不已,当场拔剑抹脖子自杀了,古冶长看著自己的俩战友当场因自己的话而自杀,认为自己也是心胸狭窄不仗义之人,自己因为两个桃子把袍泽逼死了。自己又有何面目活在人世上?也拔剑自刎。大殿之上,三具尸体,朝堂之上,波云诡谲,政治家取得了胜利。

但是这则成语故事最打动人我的,不是晏子的智慧,而是三位勇士的「君子之风」。前两位将军作为有才有功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傲气,面对大庭广众之下的「面子」问题谁都想争,但是当面对古冶子的一番话让另二人感到了羞耻,当他们觉得自己做错事情时,宁愿用生命去弥补耻辱,这是一种很高贵的精神。古冶子后来的举动同样如此。。。。。。

这些年在体制内公务员队伍里,我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同事之间,没有友情,不要和他们交朋友,一旦有利益冲突立马就会原形毕露」

这句话说实话没有问题,但是不仅适用于同事之间,其实也适用于亲戚、朋友之间,甚至任何人。「争功逐利」这难道不是人性吗?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与人相处不能不遵循人性啊。更不能因为人性的弱点就把自己的心扉关闭。

读历史就是读人心。

那年我结婚的时候,我是个外地人,我们整个单位一大半人都来了:酒店是同事帮联系的还打了不少折扣;司仪就是我隔壁的同事帮主持的;场地装扮、铺红地毯、气球装扮、请帖写字等等都是同事们忙前忙后的。

生活上、工作上同事之间更是彼此之间寻找各种合作的可能性。

即使提拔机会来了,同事之间各显神通,甚至踩我一脚给自己拔高,我提拔后竞争对手明显「笑容」很尴尬,被踩我当时可能会不高兴,但是事后再想,都能理解了。换位思考很多事都能想通了。

同事情本来就是两面性的,朝夕相处,有共同的利益点又有共同的竞争点,有时相爱有时相杀。但是不能否认一些与一些有优秀人品竞争对手的友情,我对他们,他们对我的友情都是真的。

无论任何时候,有「君子之风」的同事,即使亦敌亦友,也让人恨不起来,甚至很爱。自己也一样。

这就是读史给我带来的智慧。


喜欢老北京正乙祠的一对对联: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坐中常有剧中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