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当自己价值观与家人亲戚的传统观念有所抗衡后,如何面对他们对自己的逼婚或者「偏见」


好问题啊。新青年啊。

现代社会越来越碎片化,区域发展趋向不均。人的认识是环境的产物,只会越来越趋向于异质、多元。人与人之间不理解是正常的。这种矛盾会加大。我们要学会如何在新时代和这些问题共存,而不是去逆天改命。所以「如何……和平相处」这个提法非常智慧。想这些问题的人显然和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抱怨亲戚如何愚昧无知、自己如何被孤立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有一次回乡下见亲戚,到一位舅外公家做客。舅外公大人跟我说的头一句话是:「听说你娶了个日本婆,国家奖励一百万?」

我一脑袋的黑人问号。谣言从哪里出来的啊?拙荆为什么是「日本婆」?国家哪个单位缘何因此奖励我啊?我汇报了工作和家庭情况,澄清了事实真相,但是颇费了一些口舌。

那么我是否觉得舅外公很荒唐无知呢?并不。因为搞研究这么多年,我很清楚人的认识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如果我是我舅外公,说出来的话也不会高明到哪里去。中部省份丘陵地带的农村,水泥路才刚通了没几年,那里的人的确会对这个时代有一些误解。没有研究就提不出高明见解,这才是实事求是。

搞化学的博士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搞政治的博士提出的化学见解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没学过就是不会,学过才会。不是乡下人无知、穷人无知、或者中国人无知。真相是,我们都无知。但是我们能学习。无知是常态,知道一点东西是非常态。但是我们通过学习能够专精一些知识。上述这些内容是智人20万年来逐渐制霸地球的道理。

题主在问题中说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在「价值观」上和亲戚有分歧。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心理状态,即作为学生的当事人有优越感,在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上认为自己比亲戚高明。

但从原理上说,价值观没有高明不高明,只有适应不适应。乡下亲戚要是到国外高校去跟教授们朝夕相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过来;但是教授们上山下乡的时候,不一样的鼻青脸肿吗?一种价值观跟一种生存环境相适应,到底谁高明还不好说呢。

具体操作层面,我的经验是,多交流言之有物的内容,避免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多请教,少当老师;用好奇的心态去学习一种异质环境中的文化现象,而不是用殖民地总督的心态去改造这些我们改造不了的东西。

譬如逼婚。我曾经有不婚主义倾向,然后被爸妈教育。爸妈的一个论点是:结婚会让我更幸福。根据不婚主义斗士们的观点,这当然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我也是不婚主义斗犬,那么恐怕要跟爸妈关系搞僵。

但是后来我请教了心理医生这种专家,也阅读了一些研究材料,发现结婚果然「会让人更幸福」。稍微准确一点的说法是,稳定的亲密关系可能有利于心理健康、情绪稳定、财产积累、幸福感提升、甚至可能有利于长寿。我被说服了。

请看,虽然我和父母对于婚姻的理解肯定不同(我从有性生殖和宗教的角度来理解民俗,父母从惯习、文化和威权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民俗),我们对于幸福的定义肯定也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对话吗?还是可以的。而且我们还可以从这种对话中学到东西。我觉得关窍在于我们首先自己要定位在「学习者」的身份,和观念交锋,而不是和人交锋;力图在交锋中学到东西,而不是说服别人。

另一个例子是中药食补的问题。我父母是坚持中药食补的,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有一回,我爸妈一定要我们吃中药煮的鸡蛋。我嫌麻烦,跟他们说这里面的安全风险。我爸妈大惊,上升到道德层面,认为我「被西方的那一套」洗了脑,背叛了祖宗。

但是我跟爸妈科普了茄科植物的潜在毒性、中药注射剂的风险、以及非「西方那一套」的中国专家的科普文章,爸妈虽然将信将疑,但是还是决定不再搞中药食补了。请看,背叛祖宗与否,其实只需要半个钟头的交谈。

我觉得智人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物种。我们的沟通其实可以非常有效而且友善的。只是其中的技巧和智慧有待磨练。


好好说话,踏实做人。


首先,大学生算流水线产品,不算知识分子。

其次,先沉稳下来,把字写对,比如「自以为是」。

最后,你这个病就在于你是个愣头青而已,大多数大学生再大个十岁基本上都能痊愈。


我劝题主亲戚们多读点书,免受知识分子的骗。


学生都算是知识分子了,这知识分子也太掉价了。全国都有几千万知识分子了?


从群众中走来,到群众中去

放下小知识分子的傲慢

和群众打成一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