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裡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當自己價值觀與家人親戚的傳統觀念有所抗衡後,如何面對他們對自己的逼婚或者「偏見」


好問題啊。新青年啊。

現代社會越來越碎片化,區域發展趨向不均。人的認識是環境的產物,只會越來越趨向於異質、多元。人與人之間不理解是正常的。這種矛盾會加大。我們要學會如何在新時代和這些問題共存,而不是去逆天改命。所以「如何……和平相處」這個提法非常智慧。想這些問題的人顯然和那些在社交媒體上抱怨親戚如何愚昧無知、自己如何被孤立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我有一次回鄉下見親戚,到一位舅外公家做客。舅外公大人跟我說的頭一句話是:「聽說你娶了個日本婆,國家獎勵一百萬?」

我一腦袋的黑人問號。謠言從哪裡出來的啊?拙荊為什麼是「日本婆」?國家哪個單位緣何因此獎勵我啊?我彙報了工作和家庭情況,澄清了事實真相,但是頗費了一些口舌。

那麼我是否覺得舅外公很荒唐無知呢?並不。因為搞研究這麼多年,我很清楚人的認識是時代和環境的產物。如果我是我舅外公,說出來的話也不會高明到哪裡去。中部省份丘陵地帶的農村,水泥路才剛通了沒幾年,那裡的人的確會對這個時代有一些誤解。沒有研究就提不出高明見解,這纔是實事求是。

搞化學的博士提出的政治見解和搞政治的博士提出的化學見解是一個層面的東西。沒學過就是不會,學過才會。不是鄉下人無知、窮人無知、或者中國人無知。真相是,我們都無知。但是我們能學習。無知是常態,知道一點東西是非常態。但是我們通過學習能夠專精一些知識。上述這些內容是智人20萬年來逐漸制霸地球的道理。

題主在問題中說學生作為「知識分子」,在「價值觀」上和親戚有分歧。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危險的心理狀態,即作為學生的當事人有優越感,在一些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上認為自己比親戚高明。

但從原理上說,價值觀沒有高明不高明,只有適應不適應。鄉下親戚要是到國外高校去跟教授們朝夕相處,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過來;但是教授們上山下鄉的時候,不一樣的鼻青臉腫嗎?一種價值觀跟一種生存環境相適應,到底誰高明還不好說呢。

具體操作層面,我的經驗是,多交流言之有物的內容,避免交流情感態度價值觀;多請教,少當老師;用好奇的心態去學習一種異質環境中的文化現象,而不是用殖民地總督的心態去改造這些我們改造不了的東西。

譬如逼婚。我曾經有不婚主義傾向,然後被爸媽教育。爸媽的一個論點是:結婚會讓我更幸福。根據不婚主義鬥士們的觀點,這當然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我也是不婚主義鬥犬,那麼恐怕要跟爸媽關係搞僵。

但是後來我請教了心理醫生這種專家,也閱讀了一些研究材料,發現結婚果然「會讓人更幸福」。稍微準確一點的說法是,穩定的親密關係可能有利於心理健康、情緒穩定、財產積累、幸福感提升、甚至可能有利於長壽。我被說服了。

請看,雖然我和父母對於婚姻的理解肯定不同(我從有性生殖和宗教的角度來理解民俗,父母從慣習、文化和威權主義的角度來理解民俗),我們對於幸福的定義肯定也不同,但是我們不能對話嗎?還是可以的。而且我們還可以從這種對話中學到東西。我覺得關竅在於我們首先自己要定位在「學習者」的身份,和觀念交鋒,而不是和人交鋒;力圖在交鋒中學到東西,而不是說服別人。

另一個例子是中藥食補的問題。我父母是堅持中藥食補的,我是持懷疑態度的。

有一回,我爸媽一定要我們喫中藥煮的雞蛋。我嫌麻煩,跟他們說這裡面的安全風險。我爸媽大驚,上升到道德層面,認為我「被西方的那一套」洗了腦,背叛了祖宗。

但是我跟爸媽科普了茄科植物的潛在毒性、中藥注射劑的風險、以及非「西方那一套」的中國專家的科普文章,爸媽雖然將信將疑,但是還是決定不再搞中藥食補了。請看,背叛祖宗與否,其實只需要半個鐘頭的交談。

我覺得智人啊,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物種。我們的溝通其實可以非常有效而且友善的。只是其中的技巧和智慧有待磨練。


好好說話,踏實做人。


首先,大學生算流水線產品,不算知識分子。

其次,先沉穩下來,把字寫對,比如「自以為是」。

最後,你這個病就在於你是個愣頭青而已,大多數大學生再大個十歲基本上都能痊癒。


我勸題主親戚們多讀點書,免受知識分子的騙。


學生都算是知識分子了,這知識分子也太掉價了。全國都有幾千萬知識分子了?


從羣眾中走來,到羣眾中去

放下小知識分子的傲慢

和羣眾打成一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