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摘自余光中對《荷塘月色》的評價,這段評價也被收錄在了蘇教版語文高中教科書里(附在朱自清《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兩篇課文後)。

朱自清散文淺顯、傷感、濫情、矯情,太軟、太柔、太女性化。「朱自清散文的譬喻雖多,卻未見如何出色。且以溢美過甚的《荷塘月色》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

(一)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二)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三)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四)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五)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六)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七)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八)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九)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十)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十一)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個譬喻,對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說來,用喻不可謂之不密。細讀之餘,當可發現這些譬喻大半泛浮,輕易,陰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也許第三句的譬喻較有韻味,第八句的能夠寓美於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來喻極富中國韻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當。十四個譬喻之中,竟有十三個是明喻,要用「像」「如」「彷彿」「宛然」之類的字眼來點明「喻體」和「喻依」的關係。在想像文學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隱喻,可是隱喻的手法畢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淺白,這也是一個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狀燈光的隱喻,但是並不精警,不美。

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趨於淺顯外,還有一個特點,便是好用女性意象。前引《荷塘月色》的一二兩句里,便有兩個這樣的例子。這樣的女性意象實在不高明,往往還有反作用,會引起庸俗的聯想。「舞女的裙」一類的意象對今日讀者的想像,恐怕只有負效果了吧。「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簡直令人聯想到月份牌、廣告畫之類的俗艷場面;至於說白蓮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則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雜,焦點不準,而且三種形象都太俗濫,得來似太輕易。用喻草率,又不能發揮主題的含意,這樣的譬喻只是一種裝飾而已。

…… 小姑娘,處女,舞女,歌妹,少婦,美人,仙女……朱自清一寫到風景,這些淺俗輕率的女性形象必然出現筆底,來裝飾他的想像世界;而這些「意戀」(我不好意思說「意淫」,朱氏也沒有那麼大膽)的對象,不是出浴,便是起舞,總是那幾個公式化的動作,令人厭倦。

很多年前學《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的時候,只覺矯揉造作,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被要求背誦這篇課文而心懷偏見。翻到課後看到這篇評價,如逢知己。

但是題中「過譽」二字有點讓我費解。因為在我看來這篇散文一直頗有爭議,有人奉為經典,也有餘光中等其他作家加以負面的評價。散文中的個人情感色彩所佔的比重遠遠大於其他文學體裁,讀者各有所愛很正常,所以要說過譽我覺得要講清楚是誰的哪一個評價讓你覺得有些過了。


核糖月色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細胞核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核糖, 在這葉綠體傳來的的月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細胞外血管里葡萄糖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丙酮酸在線粒體里製造著ATP,迷迷糊糊地放出二氧化碳。我悄悄地披了雙層磷脂,帶上門出去。

沿著核糖,是一條曲折的染色體。這是一條幽僻的染色體;白天也少大分子走, 夜晚更加寂寞。核糖四面,長著許多磷酸基團,蓊蓊鬱郁的。核糖一旁,是些鹼基, 。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奇葩化合物。沒有ATP的晚上,這染色體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ATP也只有一點點。

曲曲折折的核糖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核膜。核膜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核膜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核孔, 有裊娜地開著的, 有羞澀地閉著的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囊泡過處,送來縷縷蛋白質, 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核膜與內質網也有絲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核糖的那邊去了。內質網本是一層層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上面是脈脈的高爾基體,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核糖卻更見風致了。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 不覺已是自己的染色體。輕輕地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核糖已水解好久了。


昨晚夜半醒來,月光如水,透過西窗撒在床前。突然就想寫點東西,一閃而過的念頭卻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是如何的清新。雖然開篇也是略有心神不寧,獨自荷塘賞月,那是真的賞。或者說,心境就變得豁達。「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是可以拋卻日間瑣事煩惱的,思想自由了。

我卻在月光里越發惆悵,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你看,這透過樹影的月光,像不像一個新的Bug?你看,這遮住月光的樹影,像不像一張回家的春運火車票?朱自清自由了,我沒有。


一點也不過譽,覺得荷塘月色不好的人,絕大多數都沒看懂這篇文章。

記得以前課本上還會教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蔣該死背叛了革命,露出了法西斯頭子、殺人惡魔、漢奸洋奴的真面目,白色恐怖殺的全中國人頭滾滾,這也是為什麼第一句話就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

最後一句話也很妙,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清華園啊,似乎成了蔣該死白色恐怖下唯一一塊小小的凈土。對比之下對面的北大這時早已是群魔亂舞。「永遠的校長」蔡元培迫不及待的投靠了蔣該死,當蔣的走狗兼雙手沾滿鮮血的幫兇殺人犯;「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則和蔡元培爭當中國的戈培爾;「五四學生領袖」傅斯年也拋棄了一切偽裝,寫信給蔣該死的特務頭子邀寵獻媚,總之之前不論是偽裝進步、愛國、風骨的文壇領袖們,這時紛紛拋下偽裝,赤膊上陣,迫不及待當了法西斯殺人惡魔蔣該死的文痞文娼,這也是為什麼文章中說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至少朱自清還不會像蔡元培、胡適和傅斯年一樣無恥。

現在的教學恐怕不會講這些複雜的歷史背景了,蔡元培、胡適、傅斯年這些豬狗不如的人渣畜牲也成了正面人物,甚至連大漢奸、法西斯頭子蔣該死也宣揚它的「功績」了,那麼在這個價值體系中,一般學生體會不到《荷塘月色》的好處也是正常的。


熱鬧都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


不是文科。我個人非常不喜歡,是語文課本里我最不喜歡的作家。他的文章總是要背,而且極其難背。

荷塘月色,背景,讀書時沒有感覺到美感,並且很拗口,現在依然覺得如此。

接近的年代(應該是)其他白話文作家的文章,我能get到的,錢鍾書,陳忠實,金庸,張愛玲。翻譯作品,小婦人,紅與黑。

同樣get不到的,茅盾,巴金。只是覺得語言比較平實,沒有上面那排那麼喜歡,但都沒有朱自清那種文字拗口的感覺,有點像是為了文字優美而選用生癖或者自造詞語。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並不喜歡這篇文章。同樣不喜歡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


我覺得評價一要看寫作背景,也要看作者寫作喜好及自己喜好。

這篇《荷塘月色》上學時背,一直覺得不錯,但近34歲再讀《朱自清散文集》到這篇時,忍不住擊節叫好。

讀他另一篇關於「阿河」的文章時,認為文章描寫的很「騷氣」,但後來查看眾多評論,發現自己狹隘了。很多時候人對文章的評論話術,其實也是評論者自己的內心投射。

能評論優秀者,應該是那些比他更優秀的人。我們普羅大眾從里選擇吸收自己認為有益的、可學的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