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余光中对《荷塘月色》的评价,这段评价也被收录在了苏教版语文高中教科书里(附在朱自清《荷塘月色》和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两篇课文后)。

朱自清散文浅显、伤感、滥情、矫情,太软、太柔、太女性化。「朱自清散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

(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著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四)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五)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七)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著轻纱的梦。 (八)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九)光与影有著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十)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十一)树缝里也漏著一两点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在想像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前引《荷塘月色》的一二两句里,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读者的想像,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 小姑娘,处女,舞女,歌妹,少妇,美人,仙女……朱自清一写到风景,这些浅俗轻率的女性形象必然出现笔底,来装饰他的想像世界;而这些「意恋」(我不好意思说「意淫」,朱氏也没有那么大胆)的对象,不是出浴,便是起舞,总是那几个公式化的动作,令人厌倦。

很多年前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觉矫揉造作,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被要求背诵这篇课文而心怀偏见。翻到课后看到这篇评价,如逢知己。

但是题中「过誉」二字有点让我费解。因为在我看来这篇散文一直颇有争议,有人奉为经典,也有余光中等其他作家加以负面的评价。散文中的个人情感色彩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他文学体裁,读者各有所爱很正常,所以要说过誉我觉得要讲清楚是谁的哪一个评价让你觉得有些过了。


核糖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细胞核里坐著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核糖, 在这叶绿体传来的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细胞外血管里葡萄糖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丙酮酸在线粒体里制造著ATP,迷迷糊糊地放出二氧化碳。我悄悄地披了双层磷脂,带上门出去。

沿著核糖,是一条曲折的染色体。这是一条幽僻的染色体;白天也少大分子走, 夜晚更加寂寞。核糖四面,长著许多磷酸基团,蓊蓊郁郁的。核糖一旁,是些碱基, 。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奇葩化合物。没有ATP的晚上,这染色体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ATP也只有一点点。

曲曲折折的核糖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核膜。核膜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核膜中间,零星地点缀著些核孔, 有袅娜地开著的, 有羞涩地闭著的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囊泡过处,送来缕缕蛋白质,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核膜与内质网也有丝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核糖的那边去了。内质网本是一层层密密地挨著,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上面是脉脉的高尔基体,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核糖却更见风致了。

这样想著,猛一抬头, 不觉已是自己的染色体。轻轻地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核糖已水解好久了。


昨晚夜半醒来,月光如水,透过西窗撒在床前。突然就想写点东西,一闪而过的念头却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是如何的清新。虽然开篇也是略有心神不宁,独自荷塘赏月,那是真的赏。或者说,心境就变得豁达。「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是可以抛却日间琐事烦恼的,思想自由了。

我却在月光里越发惆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你看,这透过树影的月光,像不像一个新的Bug?你看,这遮住月光的树影,像不像一张回家的春运火车票?朱自清自由了,我没有。


一点也不过誉,觉得荷塘月色不好的人,绝大多数都没看懂这篇文章。

记得以前课本上还会教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蒋该死背叛了革命,露出了法西斯头子、杀人恶魔、汉奸洋奴的真面目,白色恐怖杀的全中国人头滚滚,这也是为什么第一句话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最后一句话也很妙,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清华园啊,似乎成了蒋该死白色恐怖下唯一一块小小的净土。对比之下对面的北大这时早已是群魔乱舞。「永远的校长」蔡元培迫不及待的投靠了蒋该死,当蒋的走狗兼双手沾满鲜血的帮凶杀人犯;「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则和蔡元培争当中国的戈培尔;「五四学生领袖」傅斯年也抛弃了一切伪装,写信给蒋该死的特务头子邀宠献媚,总之之前不论是伪装进步、爱国、风骨的文坛领袖们,这时纷纷抛下伪装,赤膊上阵,迫不及待当了法西斯杀人恶魔蒋该死的文痞文娼,这也是为什么文章中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至少朱自清还不会像蔡元培、胡适和傅斯年一样无耻。

现在的教学恐怕不会讲这些复杂的历史背景了,蔡元培、胡适、傅斯年这些猪狗不如的人渣畜牲也成了正面人物,甚至连大汉奸、法西斯头子蒋该死也宣扬它的「功绩」了,那么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一般学生体会不到《荷塘月色》的好处也是正常的。


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不是文科。我个人非常不喜欢,是语文课本里我最不喜欢的作家。他的文章总是要背,而且极其难背。

荷塘月色,背景,读书时没有感觉到美感,并且很拗口,现在依然觉得如此。

接近的年代(应该是)其他白话文作家的文章,我能get到的,钱锺书,陈忠实,金庸,张爱玲。翻译作品,小妇人,红与黑。

同样get不到的,茅盾,巴金。只是觉得语言比较平实,没有上面那排那么喜欢,但都没有朱自清那种文字拗口的感觉,有点像是为了文字优美而选用生癖或者自造词语。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并不喜欢这篇文章。同样不喜欢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觉得评价一要看写作背景,也要看作者写作喜好及自己喜好。

这篇《荷塘月色》上学时背,一直觉得不错,但近34岁再读《朱自清散文集》到这篇时,忍不住击节叫好。

读他另一篇关于「阿河」的文章时,认为文章描写的很「骚气」,但后来查看众多评论,发现自己狭隘了。很多时候人对文章的评论话术,其实也是评论者自己的内心投射。

能评论优秀者,应该是那些比他更优秀的人。我们普罗大众从里选择吸收自己认为有益的、可学的就好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