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应当是迫于形势的选择性行为,客观上属于顺应时势的历史进步,这是无可置疑的,所谓历史倒退的论调完全是不了解时代背景产生的,可以休矣。

由于项羽掌权时间短暂,其实很难说他使用的是什么制度。若非要下一个定义,可粗暴称为「郡国并行制」,即分封的同时又采用郡县制。这是汉朝的基本制度,实际上源于项羽分封,有明确继承关系的: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西汉实行的便是分封+郡县制,与项羽的分封完全相同,刘邦与项羽唯一的区别在于称号,一个是皇帝,一个是霸王,仅此而已。若说项羽分封属于历史倒退,那么西汉的制度又该如何定义呢?

一个政权采用某种制度,大体上必与当时形势有关。项羽、刘邦都用「郡国并行制」,也是顺应形势的自然发展。

无论项羽还是刘邦,使用分封+郡县制,实际上是无法集权时的一种过渡手段,说白了,没有能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天下,只能通过分封来维持表面一统。这属于历史进程问题,非人力所能及,毕竟秦朝的统一本身也就极不稳定,只能算表面一统,而项羽、刘邦在统一进程中各走了一步而已,汉文景武帝也走了他们的一步。

项羽没有能力统一天下的原因多数人都知道一些,用内忧外患来形容都不为过。

外部而言,灭秦之际关东六国皆已复立。诸侯跟著项羽是为了灭秦,诸侯联军是为了利益的结盟,跟战国时期六国中的合纵差不多,秦始皇本纪中就称项羽为诸侯「从长」。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分封,天下都是分开的,这个事实无法改变。项羽若不分封,若要统一天下,得灭了关东五国。

再说内部,上面有个随时想整治他的楚怀王,身边有个同属楚国但与他不合的刘邦。按照项羽不能明目张胆违抗的怀王之约,先入关中的刘邦当为秦王,诸侯军一散,项羽还是楚将一枚。就这,还谈统一天下呢?先想想怎么对抗楚怀王,保住现有的权势吧。

项羽之分封,史书说的很明白: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他是为了自己做王,从而以分封为代价拉拢诸侯将,使他们对抗故主,以达到破坏怀王之约对抗楚怀王的目的。

至于刘邦为何达不到真正统一与项羽又不太一样,可参看这个回答:

辛慕山:如果扶苏成为二世,秦朝会不会长治久安??

www.zhihu.com图标

谢 @潇旬 邀

西楚实行的是郡县制,当时楚国县的行政长官称为【公】,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长】,比如刘邦据沛县起兵,就称为【沛公】,后来又升为【砀郡长】;灌婴与楚军作战时就多次击破西楚的县公和郡长。以此可知西楚实行的是郡县制。①与

PS:

①、【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于高密,索隐留,县。令称公,。。齐地已定,韩信自立为齐王,使婴别将击楚将公杲于鲁北,破之。转南,破薛郡长,】——《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五》


西楚实施的当然是郡县制,搞不清楚情况的同学是以为郡县制和分封是必然对立的,还搞出「刘邦想要统一天下,所以使用郡县制。项羽只能称霸,不想统一天下,所以使用分封制」这样的说法,实际上项羽分封诸侯与各国内部实施什么样制度没有必然冲突,楚国国君给予大臣封地的单位也是县。而《项羽本纪》写的清清楚楚「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你让项羽把九郡再封给别人,他自己还不干。陈平还拿项羽不给范增、钟离昧封王大做文章,项羽要是舍得,分个郡给范增也应该吧?

《史记.春申君列传》载:「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当前主流说法郡制起源于秦国,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随著各国变革时期趋势于集权,为巩固中枢对地方统治,都采取了便于统治地方的制度,而楚国于战国时期就已明显使用郡县制,项羽在秦朝现有基础下又沿用楚国旧制合情合理,被项羽流放的楚怀王熊心也死于郴县。项羽就是想要对现有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忙碌于战事的他时间也不足够。

《史记.楚世家》:」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

项羽所分封的诸侯王也是根据郡(国)县为单位进行分配,如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倘若将初期亲西楚的诸侯王英布、吴芮等视作项羽的臣子,项羽所实施的也是郡国并行,与刘邦分封韩信、彭越无异,诸侯王基本上都延续秦制使用县制,实行郡制前提是得有数郡封地。西楚内部官僚制度可能有些差异,没有全效仿秦制,可惜西楚存在时间太短,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简单来讲郡县制到了战国末期已经非常流行,而分封制的影响逐渐在消退,有些同学偏生迷信项羽贵族论,认为项羽想要开历史倒车回到二百多年前分封制鼎盛时期,这跟现代人想要回到大清有什么区别?或是一听到谁姓爱新觉罗就双膝不听使唤,遇到满大街姓刘的也没见这些人递上水果。


项羽自己为西楚霸王时,《史记》明说: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又先前项梁刚死时,义帝这么搞:

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义帝自己这么死的: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大概从义帝起,到项羽分封十八王,到义帝死,楚地都还是按郡县算的吧。

还不算项羽封了陈余三县地?


唐德刚先生说县的意思最初是悬,县之就是悬之,不封。这说法不知真假,但大概君王拿到了地暂不分封,是为县——股权自己拿著,不给属下。

又《说文解字注》:

吴氏师道云。或者山东诸矦先变古县大郡小之制。而秦效之。

大概到战国末期,不止秦国有郡县,山东六国也有的。

秦国就是打著打著就置郡了。这制度也算有时候了,不是说改就改的。

项羽公元前206年分封天下时,还是王九郡地,当年就跟田荣打了起来,之后四年兵争不断。

估计他没时间也没余裕,重新切割地方行政吧?


且项羽不爱分封这事,韩信跟刘邦吐槽过: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韩信明说项羽是不肯封爵的;且韩信认为刘邦只要以城封功臣,就是「反其道」,反项羽的道。

反过来证明,项羽是真不肯轻易分封。

如此,时间不够,加上不爱分封,所以,大概,项羽在西楚内部,还是老老实实的郡县吧。


哪位会提到项羽分封十八王,但那时他是诸侯统帅,负责给功臣分蛋糕。

功臣们大多不是他的手下,而是他的盟友。

这不像是开历史倒车,更像是迫于时势。

就像刘邦自己在固陵之战后,也是被迫封了韩信彭越,这俩货才来垓下会师的嘛。难道说刘邦在开历史倒车吗?权宜之计嘛。


如刘邦是先封,再削。先分股权,之后再慢慢收回。

到他驾崩时,解决大部分异姓王,到文景武,把诸侯削差不多了,于是秦皇汉武了。

刘邦和项羽比起来,反而是刘邦分封得更慷慨——先放好处得英杰死力,郡国并行双轨制;统一了,再慢慢收权,让天下姓刘。

所以项羽不是脑筋守旧要逆流而动,更像是太一根筋了,就按著已有制度走。我的就是我的,不让外人碰。

没有刘邦这种「先放了股权再说,大不了回头慢慢回购,把老股东都给踢出局」的新旧结合灵活思路啊。


其实有关于这个问题,在秦汉时期本来不会是个问题,因为在那个郡县制已经确立几百年的情况下(郡县制的建立历史非常早,秦始皇时期只是强化了这一点,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没有任何一个政权会突然改变这种非常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的。

那么为什么本来不是一个问题的问题偏偏在今天就突然成为了一个问题呢?

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很多人眼里所谓的项羽和刘邦的根本矛盾。

虽然我觉得这个根本矛盾很可笑,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项羽提倡分封,刘邦提倡集权,于是大势所趋之下的刘邦便顺理成章的击败了项羽。

而为了强化这个观点,很多人又通过各种方式来巩固这一点。比如因为项羽是贵族之后,所以他必然是瞧不起普通人的,因此他就是一个自大又自负又不识时务的一个人,而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拥护秦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呢?于是连带著项羽建立的西楚王国内部也就不是郡县制了,而是一种谁也解释不清楚的「分封制度」。

反过来刘邦不仅在很多人眼里成为了社会中下层的代表,同时还是聪明绝顶的代表,接著就又成为了中央集权制的代表,所以这就成了刘邦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于是刘邦建立的帝国那就是理所当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

不可否认,上面的这些观点我曾经也一度是这样认为的,觉得项羽输给刘邦就是必然的,因为他就是一个自大又自负的贵族,不屑于秦帝国的制度,所以开历史倒车分封,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项羽真的就是一个极度拥护分封的人吗?

是,项羽是分封过,但所谓的鸿门分封,不过是项羽以一个诸侯联军上将军的身份,伙同各国诸侯将领一同瓜分秦帝国领土的一场狂欢罢了。

虽然名义上确实是项羽为主导宰割天下的,但试问如果项羽不那么分封,不坚持「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的大旗,项羽还能得到那最为丰厚的西楚九郡吗?

关于项羽为什么分封天下的问题这里就不过多探讨了,总之如果是拿这一点来证明项羽喜欢分封,不喜欢中央集权,其实是很可笑的。

再就是很多人常常喜欢用韩信对于项羽的评价来讽刺项羽如何如何吝啬: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大家注意韩信这里提到的「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表面上看是在说项羽不能重赏有功之臣,但如果再对照韩信接下来给刘邦的一条重要建议: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史记·淮阴侯列传》

如上所示,这里韩信对于刘邦明确说的一点就是希望刘邦能够「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因此对照项羽的「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和刘邦的「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其实谁是分封制的拥护者,谁是中央集权制的坚守者,都是一目了然的事。

所以我现在的观点就是,从始至终真正的秦制坚守者恰恰是项羽,所以这才是项羽之所以败给刘邦的根本原因。

正如秦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式的大帝国为何会崩溃的那么快?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韩信对于项羽所指责的「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往根上讲不就是因为下面的人不甘心只获得那么点利益吗?

是,人人都知道中央集权制下的国家才更有效率,才更有实力灭掉其他强大的国家,但问题是大家为什么要跟著你去灭别人的国?不就是因为大家想要获取自己的利益吗?大家又不是圣人,凭什么你当皇帝,你坐拥一切,大家就得去喝西北风?

总而言之,无论是项羽和刘邦,他们在基层行政制度上的观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郡县制。

只是对于顶层设计上,项羽因为更加强力,所以也更加崇尚秦制,也就是太史公所评价的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而刘邦因为从一开始在各个方面都弱于项羽,再加上他的汉国本身就是以项羽为霸主所分封的诸侯国,因此刘邦尽管再喜欢中央集权化的大帝国,但也不得不做出各种让步,其中除了陆续分封了十几个同姓和异姓诸侯王外,还封赐了一百多个小侯国,最后到汉十二年时干脆彻底放开,并允许侯国都可以自己设置自己的官员,自己收取自己的赋税。

到此,汉初的汉帝国其实就是一个半中央集权半分封化的国家。

说到底,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他们的目标本质上都是追求大一统中央集权化的「秦帝国」,因此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从根本上讲还是以郡县制为主的,并服务于未来的大一统帝国。

只是很多历史的发展都是需要一步步慢慢推进的,无论是秦始皇还是项羽,他们都太过急切了,所以势必会造成更大的反噬,而刘邦及其之后的历代汉帝虽然做起来很慢,但却是真正完成了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稳定。

以上衍生的内容可能有点多,但我还是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尽量客观的看待刘邦和项羽的分歧。


项羽的西楚内部还是楚国旧制即半分封半郡县制,即使是经过了戏下分封得到的梁楚九郡里还是存在著大大小小若干名封君。比如西楚大司马曹咎封为海春候。


陈胜吴广起义后。

各地的起义军开始延续旧有六国制度。

项羽所在的楚国,延续旧有的楚国制度。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郡、县的设置,但是两者之间没有互相统属的关系。

刚开始楚国、秦国、晋国等只在边境地区设县,到战国时期县制逐渐在各国开展。

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就有推行县制。

战国时期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开始设立郡,由于郡的面积比县大,后来逐渐在郡下设县。

比如魏国占领秦国的河西地区后,设立西河郡,吴起为西河郡守。

随著内地的县开始增多,开始在县上设置郡,形成最开始的郡县制。

但是并不是各国都是开展郡县制。

比如燕国设置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东郡、辽西郡,齐国一直没有设郡。

秦始皇设郡县制,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各国的行政区划统一起来。

楚怀王时期,基本沿用的秦朝行政区划。

不过官职改为楚制,比如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项伯为左尹,以沛公为砀郡长,以项羽为鲁公。

县的长官,楚国称为尹,也称之为公。

比如刘邦称沛公,而不是秦制的县令。

楚怀王改郡守为郡长,比如刘邦为砀郡长。

项羽的西楚国也是采用楚怀王的制度。

在项羽死后,周勃、灌婴对楚地的扫尾工作中的记录可以看出,是采用郡县的制度。

泗郡、东海郡有二十二县,吴郡、豫章郡、会稽郡有五十二县。

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史记周勃》

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史记灌婴》


可以参考一下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貌似项羽当时跟秦的管理方式类似,刘邦后来才改


不是,是分封,而且是简单的分封,在行政系统上,没有像秦法一样严苛,比较松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