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歷史方面只是略懂,很厭惡300斤的安胖子,覺得他毀了心目中萬國來朝的盛唐。

但可惡可恨的安史之亂會不會在某種意義上延長了唐朝的國祚?

讓一個封建王朝真正的死結--------農民起義推遲爆發?

我記得看《資治通鑒》,北魏在爆發六鎮起義前,可是提了』魏累世強盛『這句話的。北宋也是起義不斷,乾隆之後的嘉靖中衰去掉統治階級腐朽,底層濟源不夠也是大問題吧?


奇也怪哉,黃巢是鹽梟所以黃巢起義不算起義?

陳勝吳廣有名有姓不是普通百姓可能是落魄貴族子弟,所以大澤鄉起義不是起義是叛亂?大賢良師張角是個想當皇帝的神棍,所以黃巾起義不是起義是叛亂?綠林赤眉不少頭目是匪盜出身,所以綠林赤眉起義也算叛亂?

古往今來,能帶頭起事都不是啥普通百姓,大多是社團頭目、神棍、地方官吏或豪強、世閥大族乃至藩鎮等等,出身最低的朱元璋也是先加入別人的起義軍再自建山頭,所以那些起義都不是起義是叛亂?

我尋思著起義和叛亂的區別很明顯啊:起義是交稅的人造反,叛亂是吃餉的人造反,無需成王敗寇也能分的明明白白,拿著領導者的身份和野心說事和完美受害者有什麼區別?

最根本的難道不是朝廷和藩鎮逼反了交稅的百姓?


黃巢是鹽梟,他這是造反,不是農民起義,另外,題主有個誤會,掏空唐朝並且促使唐朝走向滅亡的是藩鎮,不是起義,所以題主弄沒安祿山也啥意義


黃巢起義的很多前面的答主都已經說了,那我就著起義的角度聊聊吧

如果單指農民起義,我覺得唐朝只有可能爆發小規模農民起義,不光不具規模而且會很快被鎮壓

最簡單的,在李隆基執政後期,很多自治權是發到下屬的節度使手裡的,節度使有負責當地地區屯兵屯糧已經所屬區域經濟民生等一系列節制調度權利的,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在於不滿當前民生問題才會爆發的,但節度使的存在也會讓農民起義從針對中央變成針對當地區節度使,這是一種矛盾衝突的轉移。

其實說那麼多可以立刻看出來在那個時期和另一個國家很相像,就是日本

日本是地方大名管理他所屬勢力範圍的,擁有這個地區一切的自治權。在日本自然氣候導致自然災害頻發,會經常出現糧食緊缺等情況,按道理應該會經常出現起義的情況,但並沒有,其根本原因在於大名之間會相互征伐,暫時解決內部矛盾,打贏了就有得吃

用很大篇幅說日本是因為兩者很相像,當出現內部矛盾,激化對外矛盾會使得這個矛盾暫時解除,當出現這種問題,唐朝的節度使如果不能從中央或其他節度使獲得足夠資源,向外部征伐自然變成必然的,所以就算沒有安史之亂,也會其他什麼之亂,農民起義的誘因會導致爆發節度使對其他節度使或中央暴力衝突的根本原因


個人觀點:贊同樓上大佬,黃巢是鹽梟,算不得起義,打個比方,哪天哥倫比亞毒梟集團推翻哥倫比亞政府建立新政府你能說這是起義?

然後是沒有安祿山叛亂,不知道是楊廢柴壓倒了安胖子還是反過來,首先藩鎮尾大不掉的事實已經有了,但是有一點,中央還是有20萬人震懾藩鎮,沒開打誰都不知道這20萬的水平怎樣,以楊大廢柴的尿性估計就是朋黨加斂財,吏治壞一壞,均田制、折衝府、吏治這些立國根本也在穩步崩潰,只能等哪位明君來個中興了(唐代君主平均水平其實很不錯),以後可能會有一個落第秀才想做皇帝夢,但絕不會鬧這麼大,因為沒了安史之亂的唐很多事情都會改變,或者說很多事情會推遲發生,或許20年後會有個劉仙芝、王巢起義也說不定不是。


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並沒有必然聯繫。但發生它們都是內部尖銳矛盾的集中體現。

這個問題,我籠統一點說吧,嗯…漢有黃巾,兩晉南北朝大規模起義事件更多,唐有黃巢,宋有方臘,元朝一直沒怎麼消停,明朝其實也一樣,不說永樂,明中期大規模荊襄流民換個普通點的君主也要GG,清朝白蓮教一直不消停。注意它們相對於所處王朝的爆發時期。

說點題外的,在封建王朝時期,中國內部的農民起義,叛亂其實一直都沒有消停過。只不過二十四史是斷代紀傳體史書,讀起來不明顯罷了。

按照馬原的思想,這都是封建社會落後生產力的鍋。但同樣,這也是和我國國內的自然條件和所處區域社會的發展階段導致的。除此之外,你要記住一件事,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沒有領導一場更換王朝這麼大變革的先進指導思想!!所以,單純成分的農民起義是不會成功的。朱元璋是地主階級代理人,不要總說他多麼良善了,他的良善是出於「家天下」的角度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吧。我個人是覺得安史之亂是更值得被後世探討和學習的一個模型的。安史之亂的爆發原因簡單的來說:對外,源於唐王朝外交策略的不確定和混亂。對內,源於唐王朝財政的匱乏。唐朝一直都很缺錢,很缺錢,很缺錢…具體的你可以看看德宗,憲宗的稅務制度改革。

對外戰爭策略的不確定性導致了軍力的濫用和對外關係的不穩定,這勢必會導致原本已經捉襟見肘的國家財政逐漸走向崩潰。一個明顯的細節就是,即使是邊軍,唐軍的鎧甲普及工作做的也不好。明光鎧更是極少數人才能配備。為了整合軍力以便迅速應對戰爭,節度使這一有著集權特性的稱號被唐玄宗提到了歷史舞台,並且節度使越來越多,權力越來越大。各地節度使最大的特權就是各種明目的財務搜刮權力。並且,唐朝的軍隊建設…嗯,你查查,挺有問題的,真的很混亂。整個安史之亂最開始的問題就是用人問題嘛…唐玄宗玩脫了政治遊戲,高估了自身優勢,也高估了安祿山的政治智商。老實說,安史之亂和韓國娛樂圈的930事件有異曲同工之妙。安史之亂揭露了唐朝重外輕內策略的失敗,也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唐朝的虛弱。中央的權威性開始下滑,有趣的是,太監開始掌權了,還是中央軍軍權,想想明朝吧。君主要和太監捆綁在一起面對地方的挑戰了。

中央威懾並能把控地方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在大多數方面夠強…這個強,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財力分配。可唐中央下放了財權,並且自己還要仰仗江南輸血。中央政府被抓住了把柄,且自身不能自由的按照自身意願發展。這個問題就表現在中央軍事力量的規模和作戰力度上。

說到軍事力量,就到了分析你說的黃巢起義的環節了。如黃巢這樣的大規模「動亂」,絕不可能是單一因素引起的。其實我一直覺得,各地藩鎮在動亂里有防水的嫌疑,因為黃巢起義造成了中央軍事力量的徹底崩潰,徹底葬送了中央政府的權威性。後期入場的幾個大佬,嗯…李克用,朱全忠…耳熟能詳有沒有?

當然,階級矛盾的激化永遠是封建王朝發生動亂的根本原因,畢竟生產力是真的跟不上。在每個封建王朝後期都會出現:下面交的錢多了,上面拿到的錢反而少了,上面不夠,接著要錢,一圈一圈循環下來,下面自然爆炸。

還有,黃巢起義時的自然條件,和他起義開始的地點,參加隊伍的成分組成等因素和其他我舉出的例子,差別不算太大的。

中國封建王朝三百年一個周期,原因很難說清。唐朝作為一個過渡時代的王朝是有著極高的借鑒意義的,過往的概念在三百年時間裡沒落(比如世家),上升通道打開,國家財政,吏治(上升通道),軍隊管理在穩步試錯,沒錯,唐朝一直在替宋朝有針對的趟雷。五代就是這些過往錯誤的集中實踐時期,可宋朝那些破事做的往往過猶不及。

唐朝沒你想的那麼強,真的,具體你可以看看《資治通鑒》魏徵勸阻太宗封禪時的話。打不下高句麗就是個好例子。

綜上,安史之亂真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主要是人和,但玄宗確實不容易),下一把邊軍大規模叛亂,可就是萬曆三大征之一了,那個性質還是有所不同。但黃巢起義是唐朝的命中注定,這一遭在所難免。

以上…


盛唐本身是繫於一人。真正的大唐盛世,其實是貞觀之治,而不是後來的玄宗時期。從唐朝的歷史來看,挽救了頹勢的是唐玄宗,但讓整個局勢發展到安史之亂,同樣是他。也就是說,安祿山本身的叛亂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唐玄宗在勵精圖治之後,內外均出現了不好的苗頭,外部是戰爭沒有底線,對比貞觀時期,他的戰爭都是有其目的,在發動的時候,就知道要怎麼結束,何時結束;內部則是出現一己之私,無論是寵愛楊貴妃,還是偏信李林甫,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玄宗自己已經自信到驕傲了。不是他昏庸了,恰恰相反,他認為自己可以穩固地操控朝政,所以這種預期被安祿山叛亂打破後,他才進退失措,連續犯下大錯,又只顧逃奔向蜀地。這和玄宗早期的果敢英勇,相差有多少?而看後來唐肅宗所領導的評判過程,很容易讓人覺得,唐玄宗如果能夠堅持下去,即使放棄長安,也能夠再次挽回局勢。這也說明,唐玄宗當初認為安祿山不足為慮,是有其道理的。

至於後來的黃巢,雖然說是安史之亂後的遠因,可真正判斷來說,這個鍋還是出在後來的皇帝身上,特別是唐憲宗時期開始的牛李黨爭,可以說真正導致後來唐朝不可拯救。至於有些人認為,開國時候,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減少,是盛世的一個原因,雖然有其道理,但他們也忘記了,並不是每次亂世人口減少,都可以形成盛世,否則諸如五胡亂華,五代十國,也不會動蕩那麼久。可以不可以改變,或者推遲。答案是可以的,其解決的辦法,不是對外殖民,而是「公平」。


咱們把唐朝廷比成一個人。

反正但凡是個人,身體狀況都不會那麼完美。

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但是影響不大,整體上來說我們可以非常開森的活著。

如果我們的健康狀況差一點呢,諸如像三高這種毛病。

實際上如果只是「三高」這種情況的話,你稍微注意一下是能抗很久很久的,甚至,從某些方面來說,和正常人區別不大。

就是說,如果唐玄宗是一個既昏且庸的皇帝,就算沒有開元盛世的成績,但是也不會造成安史之亂的話,竊以為唐朝應該還能扛很久很久。

正常情況下,只有不停作死的人才會死於「三高」。

出一兩個「昏君」都不一定能把帝國帶到溝里,得連續出,或者執政時間長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安史之亂不是普通的急性病,這直接導致大唐進了ICU。

直接後果是有些併發症只剩下理論治癒的可能性了,諸如宦官問題和藩鎮問題。

農民起義這種事至少不能和藩鎮相比。

只和執政水平低且執政時間久有關係。

農民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就起義玩玩。

但是大部分都掀不起什麼風浪。

因為就算有了安史之亂,大唐仍然扛了很久很久。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的話,我覺得大唐的形勢只能更好。


安史之亂延遲了農民暴動。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王朝的大規模流民起義會提前爆發。

大規模農民起義怎麼來的?

小規模的饑民暴動那頂多叫盜匪。大規模的饑民暴動才能叫流民暴動或者農民起義。

被撲滅的流民暴動在歷朝歷代屢見不鮮,即使在明君治下都很難完全沒有災民暴動,但是如果朝廷兵力強盛,這些暴動很快就可以被撲滅,康乾盛世就撲滅了不少流民暴動。

王朝初期,一般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戰亂人口銳減,皇帝手裡有大量土地可以拿來編戶齊民、招募軍將,這個時候錢財什麼的反而不好使。這個時期的軍隊因為制度穩定、後勤充足,戰鬥力最強。也不會有大規模流民。

王朝中期,因為天災人禍或者疾病,小門小戶抵抗力太差了,他們的土地基本上都被豪強兼并了,這個時候府兵就會大規模逃亡。事實上軍制敗壞、士兵逃亡、流民增多,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都是屢見不鮮,有時候得在士兵臉上刻字來預防逃亡。這個時候政府如果不想滅亡,就得採取募兵制。通過鹽鐵、鑄錢、絲綢、瓷器、茶葉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壟斷官營來獲取錢糧,再來募兵,但這個時候的士兵就沒有土地分配了,往往也能招募大批軍隊,這個時候稱之為中興。這個時候失去土地的流民還不很多,是王朝商業最繁華的時候。古代人討厭商人,除了他們囤積居奇、倒買倒賣、坑蒙拐騙之外,還在於各地豪強想要奢侈生活,就得不斷兼并土地,想要絲綢鹽鐵瓷器等商品,就得大批賣糧。古代中國,王朝商業越鼎盛,流民越多,這是個魔咒,不可避免。但是這個時候朝廷還可以募兵來撲滅流民起義。

王朝晚期,隨著商業日益發達,豪強日益奢侈,逐漸土地兼并日益嚴重,流民日益增多、到達難以遏制的地步時,這個時候就會逐漸劫匪橫生、商路不通,物價飛漲,錢就不好使了,糧食才是硬通貨,豪強為了自保或者搶劫別人,也會用糧食等招募大批流民,地方豪強武裝就會日益壯大,而中央稅收枯竭,不僅再也募不什麼兵了,也買不到什麼糧了,中興就是奢望。流民暴動也就難以遏制。這個時候商業凋敝,割據勢力靠的是糧食,朝廷是沒有什麼辦法的,只能眼睜睜走向滅亡。

安史之亂時期,唐朝府兵制已經崩潰了,重要的產糧區的土地已經不在朝廷手裡,都被豪強兼并了,朝廷手裡唯有江南來的錢,只能通過錢買糧來募僱傭兵了,甚至不得不借回紇外族兵來平亂,回紇衰落以後一直藉助沙陀兵來平亂。

府兵崩潰說明均田制也是崩潰的,流民其實已經起來了。安史之亂打破了這個節奏。

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唐王朝肯定得拼了老命搶糧拉壯丁,地方上也會饑荒,流民這個時候都被消耗掉了。再次產生大規模流民得好幾代人的繁衍了。


黃巢…他決定起義的時候,就起義了呀,不然呢


兩者沒有必然關係。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比安史之亂前存續時間更長。


這個說不好。但人和土地的矛盾是中國歷史的基本矛盾。遲早爆發。其實中國的政治控制力很強,很少有因為統治者內部矛盾洗白的,基本都是接機矛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