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確是滿腹經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而且他的老師趙蕤,是一位縱橫家,著有《長短經》,這本書用全局的視角、辯證的邏輯論述了歷史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是一部有點類似於《戰國策》的書籍。這本書是趙蕤的得意之作,作為學生,李白也研讀過。

李白的志向是「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他懷著這樣的理想,「遍干諸侯」,卻始終沒有真正得到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雖然也做過翰林,但是翰林後面還省略了兩個字,待詔。在長安的幾年,翰林李白只做了兩件事:等待皇帝召見,跟賀知章喝酒。

如果非要說李白做翰林的幾年,還做過其他事的話,那大概還可以有兩件:一、寫了一首《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便向瑤台月下逢。」二、高力士為他脫靴子,楊貴妃給他磨墨,唐玄宗親自迎接他下轎這樣亦真亦假的事情。

總之,就是在安史之亂之前,李白因為性格的原因,也可以說是知識豐富但是毫無當官的經驗說白了就是情商太低,而沒有發揮自己的才能、體現在經世治國方面的價值。

安史之亂髮生後,李白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但是他依然渴望建功立業,但是太過心切,誤入永王李璘幕下,還寫了《永王東巡歌》,就是這幾首詩,不僅讓李白失去了最後的報效朝廷的機會,還淪為了階下囚。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軍在關鍵的靈寶之戰中失敗,潼關失守,唐玄宗一伙人不得不逃往西蜀。其實這一仗也可以不敗的,如果唐玄宗不一意孤行強行要求哥舒翰出潼關迎敵的話。

在逃亡途中,唐玄宗作了分工,大意就是派幾個兒子在不同的地區平定叛軍,其中太子李亨負責長安、洛陽等黃河流域的地方,永王李璘就負責江陵(湖北荊州)相當於現在的華中這些地方,而被「賜金放還」的李白此時正在江陵或者金陵這一帶,渴望建功立業的他,加入了永王的幕下。

唐玄宗逃到西蜀之後,太子李亨卻在靈武即位,就是唐肅宗,然後單方面宣布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玄宗雖然覺得有點尷尬,卻也勉強能接受,李亨本來就是太子,更重要的唐軍的主力精銳也基本上在太子手上,比如郭子儀等。

而永王李璘則不僅僅是尷尬這麼簡單了,他也發展了一直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對於新即位的唐肅宗李亨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不論李璘主觀意願上想不想反叛。

李白衰就衰在寫了《永王東巡歌》,如果他不是那麼容易詩興大發,只用一個「操」字來表達自己終於有機會報效朝廷的興奮的心情的話,也就不會有後面的那些麻煩事了。

這些麻煩事有多麻煩呢,這麼說吧,若不是郭子儀和宋若思等人出手相救,李白死定了。

所以,回答題主的問題就是:

安史之亂中,李白雖然也入局了,但是站錯了隊,連叛軍在哪兒都沒搞清楚,就被打進了天牢。

而且,就算李白在唐肅宗手下,他也不見得能有什麼作為,這是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決定的,如果李白不是這種性格,早在他當唐玄宗的待詔翰林的時候,就應該已經干出名堂來了。


李白學識確實非常高,能夠作詩到這個地步基本上書本知識是沒得說了。李白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任何政治、軍事歷練及經驗。李太白太理想主義化了,仰慕姜子牙、魯仲連,一出山就能拯救蒼生。史書並沒有記載姜子牙、魯連出山之前都有哪些遭遇,李白只看到了他們大手一揮天下風云為之變的一面。

李白雖然作過翰林待詔,但不算正經官職。一直沒有謀得實際的官職。實踐經驗比起書本知識更重要。特別是唐代的社會情況與李白仰慕的姜子牙、魯連所處時代又完全不一樣。

對比同時代的高適、岑參,前者從幕府做起,四五十歲的年紀還跟隨哥舒翰出塞,長時間的基層工作經驗,使得高適在安史之亂中被委以重任,高適能力儘管不是很強,當時謂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卻能夠做到忠於職守。岑參則先後在高仙芝、封常清幕府中任職,級別也不高,後來在杜甫的舉薦下擔任補闕,後來官至嘉州刺史,這都是長時間基層任職的結果。

杜甫則在安史之亂前夕得到一些基層職務,很多人說他混得慘,其實對比同時代的其他文人,已經算不錯了,高適、岑參與他同時期,同樣在底層摸爬滾打,從他們當時的詩文交往看,杜甫似乎比他們還混得好些。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他投奔了唐肅宗,任左拾遺,雖然是六品官職,卻是中央官。杜甫的問題主要是自己脾氣不大好,沒有高適、岑參那種養晦態度,現在好多人覺得杜甫可能是那種謙虛的儒生形象,實則不然,這人脾氣大得很,嫉惡如仇。

高適、杜甫都是科舉失敗,岑參則進士及第,但科舉的成功失敗在他們三人的際遇中沒有產生影響。當時的情況是就算進士及第,直接授官的概率仍然很低,除非中博學鴻詞科,所以多數學子選擇入幕,在幕府幹好了,得到幕主的推薦,一步步來。杜甫則拒絕入幕,一直在長安尋求關係,先後得到河西尉、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職務,岑參進士及第是也才能夠擔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人人都想一步登天,但在一步登天之前真的要做好準備。以李白的人脈關係看,不是沒有做一些地方基層職務的機會,他比較貪大,結果就是年歲一年年增長,一直沒有相應的官僚經驗,到了安史之亂,李白才意識到時不我待了,這才選擇入永王幕,可這匆忙選擇又站錯了隊。而同時期的其他文人,儘管之前混的不好,因為積攢了經驗,朝廷正缺人手,此時卻迎來了機會,典型就是高適。


李白主要還只能歸於文人這一範疇。要在亂世發揮作用的話起碼要懂點權術。從李白前期在長安那種高傲地表現來看,他並不適合在體制內生活。他更像是三國時期禰衡那類的人,很有才能但是不是安邦定國類的才能。你看歷代當宰相的人都基本是性格比較沉穩的實幹家。像李白這種性格奔放的人不可能在政治軍事上有大的作為,宋朝的大文豪蘇軾也一樣,大都不可能成為國家柱石類型的人物。


華為現在的狀況,也沒見所有滿腹經綸的愛國人士入職華為。


謝邀!1.安史之亂時,李白己離開朝廷,人生的重點已經轉為尋仙修道。2.李白個人雖然劍術還可以,但是沒有證據顯示他有統兵才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