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還有就是開創最大版圖的永徽之治的李治為什麼不能和太宗高宗齊名?和漢朝的文武宣帝一樣集齊三賢帝?


第一個問題:說是李隆基的黑點客氣了,李隆基後期耽於享樂,怠政,任用奸臣小人,殺害忠臣良將,對安史之亂的爆發和持續8年才平定負主要責任。

第二個問題:有,名氣越大責任越大,誰讓李世民有名呢,上下五千年的鍋都歸他背。

第三個問題:「永徽之治」已經肯定了李治的功績了呀。但是李治是吃了他爹給的第六個饅頭,李世民是種麥子做饅頭並吃了前五個饅頭的人,李治值得表揚的是吃饅頭的姿勢不錯,沒把他爹做的饅頭糟蹋了,但是要跟他爹搶功請一邊去呆著,何況他還直接弄出個減肥藥武則天,饅頭剛吃飽,呱唧身上肉掉了一半。


先上結論:因為唐朝本質上是一個大轉型時期,新舊秩序激烈衝突,自然顯得混亂。

在隋唐以前幾百年之內,中國實行的都是門閥士族主導朝政的貴族秩序,門閥士族主導國家政局,形成壟斷封閉的圈子維護統治。然而隨著雕版印刷術和造紙術的廉價普及,知識的價格下降,門閥士族對知識的壟斷遭到打破,經濟基礎的發展(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直接影響經濟基礎)促使上層建築做出改變——也就是科舉制和以科舉制步入仕途的士大夫階層誕生。

然而我們知道歷史是螺旋上升的,傳統的門閥士族並不心甘情願地退出歷史舞台,因此他們和新興的科舉士大夫之間必然會發生激烈衝突,其背後正是新舊秩序之間的衝突,這就導致唐朝的政治不少時候都顯得較為動蕩,直到晚唐還有牛李黨爭的衝突。再加上隋唐繼承了魏晉南北朝的胡漢交流,新的胡漢秩序也沒有完全定型,所以才有了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進而導致唐朝中後期儒家的復興進而在宋朝發揚光大。這樣的局面換成其他人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畢竟人也要考慮歷史進程嘛。


明朝滅亡都怪朱元璋,漢朝滅亡都怪劉邦,唐朝滅亡怪李世民沒毛病,為什麼怪他們,因為杠精的邏輯都怪他們開創了這個王朝,不開創哪會滅亡


這跟李世民有什麼關係?李世民留下的唐朝是什麼樣的唐朝?安史之亂爆發距離李世民死都一百多年了也能讓李世民背鍋?那西漢滅亡的鍋是不是漢武帝也該分一半?


唐朝歷史上,李隆基不是第一個政變起家的皇帝,不是第一個逼父退位的皇帝,不是第一個廢掉皇后的皇帝,不是第一個殺死太子的皇帝,不是第一個寵幸外戚的皇帝,不是第一個任用奸佞的皇帝,也不是第一個被迫禪位的皇帝。

李隆基的悲劇在於活的太久。


這什麼問題,李治本來就是高宗,李治創造了最大疆域,但他也養大了武則天,武周篡唐他有直接責任啊。李隆基生前唐朝亂怪他奶奶,後期怪他自己,和李世民有啥關係。


首先我想先替李世民鳴個冤,安史之亂時期李世民都已經入土為安了,你還要把活人弄出的亂世糾結到死人身上?照這麼說明朝的滅亡朱棣也有責任?既然你提到玄武門之變,好,我就跟你說玄武門之變的事情,玄武門之變不過是兄弟爭搶皇位,算是內鬥,而安史之亂是邊將作亂入侵京城,這兩個本不是一回事,這你都能強行聯繫的話那我也無話可說了。唐高宗和李治是一個人,自己與自己齊名又是什麼鬼?


我快要被提主的邏輯雷到了,你說李隆基的政變學李世民,李世民也就認了,但你憑什麼把安史之亂的形成原因怪李世民,你知道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嗎。

唐睿宗李旦開始的藩鎮,因為李治末年,府兵制敗壞,漸漸到募兵制轉變,李旦啟用的節度使,李隆基上位初,版圖跟中晚唐比起來好不到哪裡去,而且國庫空虛,連賑災的錢都沒有,可謂內憂外患,這一切都是他前任幾位只知道內鬥的掌權者的鍋,武則天到李顯,韋後太平公主一個都別想跑,他們奢侈腐敗,內鬥頻繁,大造殺孽,國土頻繁的丟,周邊都漸漸不服唐朝了,李隆基可算是一個中興之主,他敗壞的錢,大部分都是他自己賺的,李世民李治賺的錢早就被敗光了

無奈之下,李隆基修生養息,掃除弊政,為冤假錯案翻案,大力任用賢才,軍事上立了很多藩鎮,讓他們橫掃邊疆,重啟貞觀永徽的輝煌,他收復失地,再次點燃唐朝邊疆武功的光,所以開元盛世就形成了

然而由於版圖丟失太多,李隆基把軍政,財政,民政都給了藩鎮,讓他們收復失地,導致地方坐大,晚年懶政,立了安祿山,讓他一個節度使掌管三個藩鎮,導致楊國忠和其他藩鎮聯合排擠安祿山,楊國忠整天說安祿山要反,卻沒有個反制措施,後來安祿山真的反了,利用了河北的民族矛盾,河北自從李治打敗高句麗,開元收了東北,導致很多民族南下進河北,民族問題就很尖銳,所以正好被利用了

安史之亂髮生以後,李隆基被楊國忠說動去了蜀地,然而那裡經過多年運營早就是楊家的地盤了,楊國忠是想學曹操挾持漢獻帝一樣,幸好唐肅宗李亨奪權除奸,反正楊國忠一直跟太子李亨過不去,無數次要至他於死地,李亨相當於報仇了,太子被委以重任,平定安史之亂,後來稱帝,稱李隆基為太上皇,然而唐肅宗能力有限,直到他兒子唐代宗李豫才收復兩京長安和洛陽

麻煩想給李世民找鍋,也要把安史之亂弄明白了,李世民最大的錯,就是沒有下一道聖旨,讓他的妃嬪們殉葬,學老朱這樣一來,就沒有武則天,李顯,太平公主三個人的消耗,也沒有了李隆基的出生

還有如果安史之亂是李隆基的黑點,那麼那幫敗壞李唐土地的前幾昏君至少佔三分之一的鍋,如果沒有他們敗壞李唐的版圖,就不會有李隆基大力打造藩鎮對付邊疆,急功近利的開疆擴土了,只算李隆基一人不公平

安史之亂不是玄宗一朝能夠承擔的,高宗末的邊疆戰線拉長,府兵制敗壞,武則天為了統治的各種慘案冤案,二次上位的李顯李旦在位放任多方黨爭權斗,李隆基的急功近利,不加節制的藩鎮權力和平衡,他自身的懶政,這期間的亂,一直在消耗唐朝的國力,就差外國來補刀了,唐朝的結局已經看到了,之所以還能維持150年,是因為中唐皇帝的修生養息,改革發展,雖然沒能力力挽狂瀾,雖然也出現很多問題,但是也暫緩了唐朝的滅亡

如果把維持後面一百多年的功勞,歸功前人,對中唐皇帝實在不公平,他們也曾經做過努力,例如唐代宗,唐憲宗,唐宣宗,至於唐德宗,他雖然很多問題,但是他用兩稅法替代了租佣調製,在經濟制度上影響了後來的晚唐,甚至後面的朝代


初唐到盛唐的轉型主要在武則天唐玄宗而不是高宗,李治文治武功不差,但周宣帝和隋煬帝早期差嗎?武周的出現其實說明了李治統治期間並沒有打破自蘇綽定製以來的詛咒,在大規模戰爭勝利和大工程中不知不覺逐漸失去民心,一旦遇到統治階級內亂或者統治者手腕變弱,土崩瓦解國破家亡子孫族滅也是理所當然,周武帝唐太宗更像是驚濤駭浪里的老船長,隋文帝就略差一些,李治並沒有漢文宣唐玄這樣能根據滅國風險的時弊切實開出藥方的能力,也不是唐太宗漢武這樣的駕馭風浪因勢利導建立赫赫軍功,比肩這幾位實在差之甚遠,才華雖不及楊堅,只是秉性遠比隋文寬厚,應該和隋文相儔。


李世民的鍋就是貞觀之治以法治國收攏大批死忠之臣,導致了曌帝的神龍革命。沒有神龍革命,估計武周會成為中國的羅馬共和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