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祭出一張唐朝帝系

唐中後期一般是指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前,也就是755——907年,不過其一些制度要涉及到安史之亂以前,所以也簡單提提。

1.兵制改革

這個故事就要從安史之亂以前講起了。唐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簡單說就是耕戰結合。士兵平時都是老鄉,只是每隔一段時間要拉到一個叫折衝府的地方打卡訓練,戰爭時期就直接上戰場。唐初期大家愛國熱情都很高,府兵們也創造了許多豐功偉績。然鵝時間一久,由於大家熱情降低,加上軍士地位下降、窮人逃荒富人逃兵役,府兵制在開元年間光榮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也就是招募職業軍人。

另外,唐玄宗時期還設立了若干邊防區,即藩鎮(or方鎮),其長官就是我們熟知的節度使。到唐中後期方鎮越來越多,很多不是邊疆的地區也有了方鎮。

募兵制是唐中後期的一大特色。由於許多士兵是將領自己招募的,節度使們的勢力也就飄起來了,參考北洋軍閥和他們兵。

2.中央VS地方

round1安史之亂

在實施了募兵制以後,地方漸漸肥了起來,同時中央還給送助攻。說到這就要請出我們熟悉的李林甫同志了,這哥們兒為了鞏固自己在中央的地位,要求節度使老實在邊疆待著不能入仕,作為補償允許他們的職位世襲。另外呢,為了圖方便,中央直接讓很多番將帶著本族的兵當了節度使,這樣地方內部就更團結了。順便說一句,混的最好的番將節度使是唐後期的定難軍,也就是西夏的前身

此時國家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土地兼并導致均田法無法實行,流民大量出現(開元固然繁榮,但是貧富差距也大,參考燈塔國的貧民窟)

於是,在粟特(烏茲別克)人安祿山的帶領下,中晚唐歷史開始了。這時中央是有禁軍的,可那些禁軍的戰鬥力已跟韓國兵差不多,中看不中用,中原人「至老不聞戰聲」。在這種外重內輕的情況下,唐玄宗合情合理地戰敗了。

round2二帝四王之亂

安史之亂過程不贅述了,不過在安史之亂以後,外重內輕的問題仍沒有解決。大量節度使,包括許多平叛功臣都擁兵在外,跟中央若即若離。

在眾多節度使中,最不聽話的是河朔三鎮,即魏博、盧龍、成德,這仨方鎮的首任節度使都是安祿山的降將,治理的還是安祿山的老巢,想不叛亂也難。西北跟中原的節度使是牆頭草,跟中央時好時壞。其中點名淮西和淄青,也是相當不聽話。東南節度使則是妥妥的乖寶寶。

到唐德宗年間,方鎮的雷終於炸了。河朔三鎮+淮西和淄青帶著一幫小兄弟叛亂,直接把德宗攆出長安。最後德宗只好給予方鎮更大的自主權。此謂「二帝四王之亂」,四王指河朔三鎮跟淮西四個稱王的節度使,二帝則是唐德宗李適和稱「楚帝」的淄青節度使李希烈(淄青是個極品,下一輪還會出場)

round3元和中興

時間轉眼來到了唐憲宗年間,沒錯,就是那個為了迎佛骨把韓愈「夕貶潮州路八千」的唐憲宗。不過,憲宗同志雖然宗教信仰上比較佛系,執政手腕卻一點也不含糊。到元和年間,他瞅著唐朝尤其是東南的發展攢下了些家底,便立刻對不聽話的方鎮下手。先把河朔三鎮安排了,然後是淮西,最後是淄青。這一仗打完,河朔老實了一段時間,淮西淄青徹底蔫了。於是,中晚唐迎來了僅有的中央政府控制全國的一段時期,也是政治經濟最繁榮的時期——元和中興。盛唐的氣象,一時回來了幾分。

這裡再提一下極品淄青。元和年間淄青節度使叫李師道,是一名妥妥的恐怖主義者。歷史考題上常出現的倒霉丞相武元衡就是他刺殺的。他的恐怖活動還包括火燒洛陽倉庫等等,最後在大勢已去時被自己人幹掉了。

round4衰弱滅亡

唐憲宗死後,即位的唐穆宗對河朔局面判斷失誤,於是三鎮又割據了——安祿山老巢果然名不虛傳。

之後,唐對方鎮再無有效舉措(更正一下,唐武宗年間李德裕主導過平定澤潞節度使劉稹叛亂的戰役,不過無法扭轉整體頹勢),直到唐末期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尤其是懿宗和僖宗分外不爭氣,於是起義大規模爆發。唐的生命線,用於從東南向中原輸送錢糧及商品的漕運被切斷,同時東南地區失控,王朝因而崩潰。作為起義領袖的黃巢雖然詩寫得不錯,但作風比李師道還恐怖主義,畢竟吃人不是鬧著玩的。最後,還是黃巢降將,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給了唐最後一擊,終結比賽。唐朝對降將節度使的信任真的很迷......

補充:前面大多說了節度使飛揚跋扈的情況,但事實上大部分藩鎮還是起到了拱衛中央的作用。這些節度使包括但不限於平定安史之亂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收復河西走廊的張議潮東南地區向國家輸送GDP的一眾節度使。藩鎮制度是唐中期重要的改革內容,其既是唐滅亡的原因之一,又是中晚唐得以延續150年的重要因素

3.皇帝、宦官與士大夫

提到宦官專權,我們普遍會想到東漢、唐和明。不過,明的宦官權力是完全依附於皇權的,東漢的宦官也有外戚制衡。能掌握軍權、左右中央的只有中晚唐宦官。此外,中晚唐宦官還史無前例地發明了養子制度,使得宦官也有了家族。在外朝,中晚唐也發生了持續六朝的「牛李黨爭」。以下詳說。

round1宦官登場

在唐前期,宦官沒什麼權力。到了玄宗時期,混的最好的宦官是脫靴俠高力士,但他至多也只是處理一些無關緊要的政務。

故事在安史之亂的第二年發生了變化。宦官李輔國在靈武擁立了太子李亨,是謂肅宗,逃到四川的玄宗只好當了太上皇。作為擁立皇帝的功臣,李輔國權力大漲,肅宗將中央禁軍交給了他。此後,中央禁軍一直在宦官手裡

後來李輔國又擁立了李豫繼承皇位,是謂代宗。代宗表面上管李輔國叫爹(尚父),實際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宦官終結者。代宗聯合宦官二把手程元振刺殺了李輔國,隨後程元振掌權。程元振一邊打壓郭子儀等真功臣,一邊進了凌煙閣(凌煙閣除了最初的二十四位後面有加人)。不久,代宗又看他不順眼了,聯合御史大夫王升把他罷免。接任的大宦官叫魚朝恩,德行和程元振差不多,最後被代宗聯合宰相元載乾死了。

round2永貞革新

魚朝恩掌權期間,除了中央禁軍,手裡還有一支叫做神策軍的部隊。到了唐德宗年間的二帝四王之亂後,原中央禁軍基本打沒了,於是神策軍便接替了中央禁軍的地位。神策軍是個什麼德行呢?白居易的diss可謂十分恰當(內臣即宦官):

輕肥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或 一作:悉)

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尊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此外,魚朝恩時期還出現了大量宦官監軍。所謂監軍,監的是各節度使。有的宦官正義感比較強能夠恪盡職守,但大部分監軍要麼逼反藩鎮,要麼勾結藩鎮。同時,京城的宦官所掌宮市(採購物資,《賣炭翁》里的黃衣使者白衫兒)以及五坊小兒(飼養寵物)亦囂張得要死。

到了唐順宗時期,皇帝終於要採取行動了。永貞年間,剛即位的順宗熱血沸騰,起用王伾和王叔文,打壓宦官和節度使。二王先從菜的入手,廢掉了宮市和五坊小兒。但當革新派準備收回兵權時,大宦官俱文珍發動政變,貶走二王,逼唐順宗退位。永貞革新於是失敗。

永貞革新又叫二王八司馬之亂。二王指王伾和王叔文,八司馬則是八個被貶為司馬(副州長)的革新派。八司馬中官最大的宰相韋執宜被貶去海南,最有名的則是柳宗元和劉禹錫

round3甘露之變

俱文珍搞掉革新派,廢了順宗,立了太子憲宗。沒錯,就是元和中興的憲宗。憲宗年間,宦官權力更大了。一方面神策軍膨脹到15萬人之多,另一方面憲宗設立由宦官擔任的左右樞密使。左右樞密使明面上負責傳達文件,實則參與要政,與左右神策軍中尉合稱「四貴」。

下一個決定搞宦官的皇帝是唐文宗。唐文宗起用了士大夫李訓和鄭注,二人先設計毒死了大宦官王守澄,隨後決定乘勝追擊。一天,唐文宗聲稱大明宮夜降甘露,讓宦官們進來看,然後計劃讓伏兵把他們團滅。結果伏兵被發現,宦官仇士良讓神策軍把宮門一關,隨後進宮火併掃蕩。宮內擔任群演的文武百官盡數被反殺,皇帝被軟禁,宦官完勝。以下是《舊唐書》關於甘露之變的精彩描寫:

帝乘輦趨金吾仗。(神策軍)中尉仇士良與諸官先往石榴樹觀之(甘露),伺知其詐;又聞幕下兵仗聲,蒼黃而還, 奏曰:「南衙有變。」遂扶帝輦入閣門。李訓從輦大呼曰:「邠寧、太原之兵,何不赴難?衛乘輿者,人賞百千!」於是誰何之卒,及御史台從人,持兵入宣政殿院, 宦官死者甚眾。輦既入閣門,內官呼萬歲。俄而士良等率禁兵五百餘人,露刃出東上閣,逢人即殺。王涯、賈餗、舒元輿、李訓等四人宰相及王璠、郭行余等十一人, 屍橫闕下。自是權歸士良與魚弘志。至宣宗即位,復誅其太甚者,而閽寺之勢,仍握軍權之重焉

附加賽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外朝官員內戰,雖然時間很長(憲宗到宣宗,共四十年),但過程遠沒有宦官政變血腥。畢竟,唐宋對士大夫都是很文明的,再怎麼胡鬧也只是貶謫而已。

介紹一下雙方主力隊員。李黨——李德裕,標準貴族,官二代,父親宰相李吉甫得罪了牛黨故參戰;牛黨——牛僧孺、李宗閔。要注意李宗閔雖然姓李,卻是資深牛黨。牛黨多為科舉出身,是科場上的朋黨,跟貴族李黨自然不對付。

牛李二黨基本上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交替速度參考國民黨和民進黨。一方掌權,另一方被貶,等到新皇登基以後再對調。受到牛李黨爭牽連最有名的是白居易和元稹。雙方的政見衝突主要有兩點:一是人才選拔,李黨支持門蔭,牛黨支持科舉,這個結合雙方出身很好理解。二是對待藩鎮的態度,李黨主戰,牛黨主和,像李德裕本人就曾主導過唐代最後一次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到唐宣宗年間,李德裕被貶海南,不久就在海的呼喚中作別人間——似乎歷朝能從海南走出來的只有蘇東坡。於是牛黨慘勝,牛李黨爭結束。

4.政治經濟文化改革

政治方面,唐中期以來三省六部制逐漸瓦解。唐玄宗將原來議政用的政事堂改為最高行政機構——中書門下,其最高長官行宰相職權。這裡的中書門下和北宋二府三司的中書門下是一個。此外,唐玄宗以來,差遣制度廣為實施。說白了,就是皇帝私自指派一個官員干不屬於他職權的活。久而久之,許多在差遣中出現的崗位被制度化了,比如鹽鐵、戶部、度支。沒錯,北宋的三司也是繼承的唐。

經濟上,中晚唐最重要的人物叫劉晏。可以說,沒有劉晏的話,中晚唐勢必撐不了150年。劉晏是肅宗到代宗時期人,擔任鹽鐵使。鹽鐵使肯定要先改進鹽鐵專賣——劉晏在離產鹽區較遠的地方設立「平鹽倉」來控制鹽價和鹽商,簡單說就是搞國有經濟佔主導。加之劉晏本人精通理財,其執政期間國家鹽業稅收暴漲15倍。

另外,劉晏還整頓漕運,採用專船和軍隊押韻,於是中晚唐才有了東南到中原的生命線。(當時經濟中心在東南,中原需要輸血)同時劉晏利用各地糧倉平抑物價,說白了就是宏觀調控,致敬一千兩百年後的凱恩斯。

再提一下稅法。唐前期稅法是租庸調製。租即繳納糧食,調是繳納布匹,庸是服徭役。不想服役的可以拿租調替,不想交租調的可以拿庸替。然而隨著土地分配日益不均,人們想出了一些別的不去服役的辦法——富人糊弄,窮人跑。到中唐,租庸調就實施不下去了。於是,國家以原來的附加稅代替了租庸調,也就是兩稅法。兩稅是戶稅(人頭稅)和地稅,效率要高得多。對於富人,大活人跟土地是糊弄不過去的;對於窮人,跑到哪都得老老實實交人頭稅。因此,兩稅法不但保證了中晚唐的財政,也被歷代繼承,直到清朝攤丁入畝才把人頭稅廢掉。

再者,經濟重心南移也需要關注。我國第一次經濟重心南移是五胡亂華,第二次就是安史之亂。到了唐後期,東南地區為全國輸送GDP,漕運成了大動脈,揚州等地出現新的國際都市。

文化方面,唐宋八大家僅有的兩位唐朝人都出在中唐。韓柳發起的古文運動使我國的散文有了活力,可以與駢文一較高下。同時,唐詩在中晚唐繼續輝煌,我們今天熟知的唐詩除了李白等人的大部分創作與安史之亂期間和之後。

再說一下宗教:自漢朝傳入中國以後,到中晚唐佛教已經非常興盛了,在佛系青年唐憲宗等人的推動下更是達到了巔峰。按理說宗教繁榮不是壞事,但唐朝的寺院已經有了幾分中世紀修道院的意思——佔據了大面積的土地、財富,成了披著宗教外衣的連鎖大地主。於是,唐武宗年間,著名鷹派李德裕主導了滅佛運動,大量寺院手中的土地、生產力被解放,算是緩解了晚唐的危機。

5.外交和其它政權

回紇

回紇是中晚唐最重要的鄰國之一。早在唐朝建立以前,蒙古高原是鐵勒的地盤。後來突厥把鐵勒滅掉,逃跑的鐵勒人中的一支成了回紇。結果在唐玄宗年間,趁著突厥內亂,回紇可汗骨力裴羅聯合唐朝把後突厥反殺了,遂佔據西北邊塞。可以說回紇之於突厥正如鮮卑之於匈奴。

到了安史之亂期間,回紇對盟國唐朝慷慨解囊。當時最有名的回紇將領是郭子儀的副手僕固懷恩。可惜後來僕固懷恩被宦官逼反,老上司郭子儀把他幹掉了。除了平叛,回紇還幫唐朝打過吐蕃。所以整體來說唐朝跟回紇關係是挺好的,但有時也會有衝突,兩國之間打過幾仗。

到唐文宗年間,回紇被一個叫黠戛斯的國家滅掉了。這個黠戛斯原來是回紇的附庸,與回紇的關係一如回紇跟突厥,可謂風水輪流轉啊。回紇人在國家滅亡後西遷,改信伊斯蘭教的後來形成了維吾爾族、東鄉族等,改信藏傳佛教的形成了裕固族

吐蕃

吐蕃是唐朝最重要的鄰國之二。自文城公主出嫁後,吐蕃老實了一段時間。到了安史之亂時期,吐蕃趁機奪取了河西走廊,於是切斷了唐朝與西域的交通。代宗、德宗時多次進犯,一度逼近長安。到宣宗年間,唐與吐蕃在邏些(拉薩)議和。但沒過多久,吐蕃內亂,王朝幾近崩潰,於是張議潮收復河西走廊,取得對吐蕃戰爭最後勝利。唐跟吐蕃爭奪的焦點主要是河西走廊,誰擁有河西走廊,誰就能控制西域。

提一下,在吐蕃王朝時期,蓮花生大師入藏,藏傳佛教正式形成

南詔

南詔是唐朝最重要的鄰國之三。南詔國建立於唐玄宗年間,地處雲貴高原。本來收吐蕃冊封襲擾唐朝,在安史之亂前兩年擊敗過唐朝軍隊,此戰被視為唐朝軍紀廢弛的警鐘。後來被唐朝招安,攻擊吐蕃。總之南詔是一個牆頭草,時而幫唐朝,時而幫吐蕃。要注意唐末第一個起義軍首領龐勛原先就屬於防範南詔的部隊。後來,南詔被本國的政變搞掉了,經歷了幾個小王朝後形成大理

日本

日本是唐朝毫無存在感的鄰國之一。要提日本,是因為唐朝對日本很重要。到了中晚唐,日本仍派遣了大量譴唐使訪華。即使是唐朝陷入動蕩時,仍有日本人排除萬難私人來華學習。如下面韋莊詩里的敬龍(要注意韋莊晚年已經是前蜀國人了,可見他的年代有多晚):

送日本國僧敬龍歸國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另外,唐朝還有一些邊境部族出了不少名人,比如粟特的安祿山。還有沙陀族,五代中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都是沙陀族人。


謝邀。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時期之一,中國人現在還被稱為唐人。

唐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建立了不可思議的龐大帝國,歐洲的很多學者非常疑惑,為何在當時的條件之下這麼大的帝國不會內崩。

縱觀世界史,古代大的帝國極難維持統治,強力君主去世以後會立刻分裂崩潰。

古代中國能維持統治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旗幟,一個思想。

以皇帝為中心的統治集團,在神話皇帝的同時樹立了皇權的正統和法理依據。

決定勝負的從來都是人心相背,人心向著大唐誰也沒辦法。

在安史之亂前,唐一直是擴張的,戰爭自然是有勝有敗,但是唐一直是在往外發展。

安史之亂我在另一篇回答中已經說過了,就不在多說,總之安史之亂帶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皇權被質疑。

大家心裡那種唯一的,正統的皇權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原來誰有力量誰就能挑戰皇權。

這樣,皇帝就從神壇上面跌了下來,跟各種力量的代表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了。

這樣的話,誰的力量大,誰就說了算,皇帝作為有先天優勢的一隻力量,起先還是能勉強穩住陣腳。

如果唐這時候出現一個類似李二鳳之類的君主,還是可能重現輝煌的。

不過太宗幾千年也就那麼一個。

之後的皇帝,力量比以前弱了,本來需要能力來補充,但是能力也比以前弱了。

能力弱的皇帝導致團結在皇帝身邊的統治集團,主要是文官和世家大族集團,內部出現嚴重的混亂,進一步削弱了朝廷的統治能力。

這樣惡性循環,一個時期過後,朝廷對地方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地方獨立性越來越強,導致資源被地方截留的越 來越多,中央拿到的資源變少,自然力量變小,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就更加弱,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皇帝產生了無力感,對文官集團又不滿意,於是引入一個新的力量,宦官集團開始蹬上政治舞台。

起先宦官控制的神策軍,還是比較有力量,不像後來詩人描述的那樣,也曾經在危機的時刻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保證了皇權得以延續。

但是後來掌握了力量的宦官發現,權利真是個好東西,本來皇帝給宦官權利是希望宦官成為自己的幫手的,結果宦官掌握權利之後就不肯放手了還想無限擴大。

這樣唐中後期的特點就出現了:潘鎮割據,宦官專權。

本來唐在安史之亂過後,從統治的角度上講應該解決中央控制地方的問題,但是解決的很不徹底。

而現在中央又分成了三隻力量,皇帝和大臣以及宦官,這三股力量互相鬥爭和合作,跟朝廷外面潘鎮的鬥爭交叉在一起,更加削弱了皇權的正統性。

最後就是皇帝沒人當回事了,誰想怎麼干就怎麼干,宦官和文官集團在皇宮裡面火併,把皇帝當個旗子來回的搶,皇帝徹底從權利競爭者的隊伍當中被踢了出去。

最終出現了歐洲學者們認為應該出現的一種狀態,就是大帝國崩潰,分裂成無數的小國家和地區。

所以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中國能維持這麼大的國家幾千年,有一個統一的思想,對大一統國家有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目前在知乎上有些言論,比如,河南人如何如何,南方北方如何如何,還有前幾天的,中國人對不起浙江之類的。

這種提法極不合理,不利於團結,有什麼問題說什麼問題,具體事具體講。

把南方北方對立起來比個高下,把中國跟浙江並列提,極為不妥。

希望知乎以後這樣的調子少一些。


感謝題注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這幾天一直忙碌同學的婚禮,當了伴郎。一直沒時間看知乎,不好意思。看見還沒有同學回答這個問題,我就權當拋磚引玉了。

我對於唐朝中後期的歷史總體來說感覺還是感覺無力,就好像一條大河,你看見他的前面是漩渦。而你在船上,無論你怎麼努力調轉航向他都會向那裡駛去。那段歷史我感覺就是這樣,無力悲催。唐朝的垮台不像明朝、宋朝。關於明朝人們可以想到吳三桂李自成,關於宋朝人們會想到靖康之恥,可是唐朝呢,歷史教科書沒怎麼描繪。如果不是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我估計沒多少人會知道黃巢吧。

甘露之變、二王八司馬、牛李黨爭、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唐武宗滅佛等等,一直到龐勛起義引起的黃巢大起義。都是中央政府的權威下降,導致權利無法集中。如果說宋朝是強幹弱枝的話,我可以說唐朝是強枝弱干吧。因為到了中後期他的府兵制推行不下去,土地高度集中。很正常吧,

糊裡糊塗說了這麼多,題主不要嫌棄。如果有什麼不對的話,請各位同學指正。


核心就是節度使藩鎮化和中央集權的矛盾。理清這個關係就能理清晚唐的歷史,甚至是五代十國的歷史。


瀉藥。

我就說一句話

唐朝中後期,是歷史進程中,一種叫做「城邦制」或者說「聯邦制」的zz制度的嘗試。

我覺得非常有研究價值。

不過資料太少。主要是缺乏地方藩鎮的第一手資料少。

是不是有點答非所問了?不好意思。


從前有位唐太宗,有個媳婦叫武曌;從前有位唐高宗,有個媳婦也叫武曌。

你們的媳婦……是同一個人?

是,真是。

別問,問就是家風,這是關隴貴族的傳統:繼承親人後宮的人,才有問鼎千古一帝的資格。

隋煬帝收了他爸的後宮,唐高祖和基友交換後宮,唐太宗掃了兄弟的後宮;唐高宗收了他爸的後宮,武則天和閨女交換後宮,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唐玄宗的手裡。

出現了一個問題。

他沒有兄弟,兄弟都被他幹掉了。

還好他有有兒媳。

抱著楊玉環的唐玄宗領悟了一個道理——國家哪有妹子好玩?

但國家又不能不管。

於是他託管了。

託管對象叫李林甫。

在這裡要提一下唐代的宰相制度。

在唐代,邊境上的大佬叫節度使,一旦出現了小國不聽話/錢沒給夠/皇帝心情不好/節度使心情不好/弟兄們需要軍功等情況,節度使就會出動,把周邊的小國剁碎了,摻點海帶做成海綿寶寶……啊不,酋長歌舞團送給皇帝,傳說中,只要湊齊一套國王合唱團,就可以晉陞宰相。

這樣一來,地方上節度使定期輪換,中央里宰相也不能長久專權,避免分裂又加強穩定,大家都很滿意。

除了一個人。

李林甫。

李林甫先生對此非常不滿,原因很簡單——他是宰相。

節度使集齊合唱團之後,他就該下去了。

於是,在李林甫的努力下,節度使不再進京拜相,補償是在軍隊長久掌權。

與此同時,邊境上。

一個粟特小夥子逐步晉陞,給皇帝送上了越來越多的海綿寶寶。

他叫軋犖山。軋犖山是突厥話的音譯,意譯的話,大概是揍丫挺的。

叫這個名字還沒被打死,可見此人能力之強。

「揍丫挺的」同學很早失去了父親,和繼父關係緊張,但他同母異父的兄弟對他很好。

他很感動,於是跟了兄弟的姓——安。

他兄弟叫安思順,後來的唐朔方節度使,出身高,長的帥,能力強,唯一的錯誤是認了他這個兄弟。

想來讀者已經猜到他是誰了。

安祿山。

我們繼續說唐玄宗。

唐玄宗很高興,想來想去不知道賞什麼好。

要不,我做你爹吧。

(未完待續)


中唐四大矛盾:

藩鎮-中央,對應安史之亂、李希烈之亂、元和中興

宦官-皇帝(文官),對應中唐歷代皇帝的廢立,甘露之變

士族-科舉士子,對應牛李黨爭

宗教(主要是佛教)-世俗,對應韓愈諫迎佛骨,武宗滅佛(會昌法難)

晚唐主要矛盾是農民起義-統治階級,對應黃巢起義

殘唐實際上已經不是唐朝了,提前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前期,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等,幾乎代代明君。但是到了中後期,弊端越來越凸顯,朝廷越來越腐朽,就難以壓制宦官、近衛軍、藩鎮的勢力。唐朝因此而漸漸衰弱下去。

二王八司馬發起革新,企圖加強中央集權制,改變宦官弄權,削弱藩鎮。然而最終二王八司馬的新政草草了事。

王叔文被賜死,關鍵人物劉禹錫、柳宗元也被貶。韓愈則站在了革新的對立面。後來的王安石變法,也有極為類似的結局。

五代十國一直在探索解決宦官、藩鎮問題,最終趙匡胤找到了解決方案,重新設計了制度,此後宦官再也無法弄權,藩鎮也不復存在。

唐朝的永貞革新始終難以做到自我完善,因為牽連太多,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改朝換代,以強力君王的姿態,吸取前代的經驗,強行改變體制。上千年的東羅馬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在不斷的內耗之中消耗殆盡,最後獨守孤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