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當時戰略形式,國軍困守幾個點,大片周邊地帶都是我黨的,有用大量的人力、資源。

我軍羣眾基礎、情報優勢、林總還有鐵路機動;錦州千門火炮火力準備吧,好像解放戰爭裏少見的炮擊規模,說明四野重火力不差;

塔山阻擊戰,國軍11個師,解放軍阻擊部隊好像有8個師,在一個不算寬的正面,攻方沒有絕對優勢吧,短時間能打下來纔不正常吧。就算塔山喫緊,離錦州大軍那麼近,反倒是國軍就沒啥後援了吧,感覺我軍怎麼都夠用了啊。

所以,遼瀋到底難在哪呢?


遼瀋開始之前,東北已經有絕對優勢,為什麼打的戰戰兢兢呢,因為老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東野自己的想法,背靠蘇聯,先打長春再打瀋陽,由北向南,平A就完事了,保證萬無一失,後勤壓力也小。

但是老毛考慮的是全國的問題,要求東野大軍南下北寧線,先打錦州關起門來打狗。這就相當於提高難度了,大軍南下,後勤線被拉長了,中間還隔了長春瀋陽幾個大城市沒拿下,廖耀湘佔領彰武,東野大軍後勤補給線就有被斷的危險。

林彪帶大軍脫離後方根據地南下,沒有大後方,就會造成四面都是敵人的局面,首先要分兵圍長春,然後要保障補給線,主力部隊一部分打錦州,一部分阻擊侯鏡如,一部分阻擊廖耀湘,這麼多環節有一點被突破就有可能造成重大損失。

所以林彪戰戰兢兢啊,拿王牌主力一縱做總預備隊,哪怕塔山打到最艱苦的時候也沒有動總預備隊,就是要保證一點岔子都不能出。

實際上凱申也看到了這個戰機,要按東野最初想法,東北國軍可能直接就撤了。現在發現林彪在絕對優勢情況下秀操作,老蔣一下上頭了也想要搏一把在東北決戰。

而老毛給林彪的戰略目的,不光是打贏,還要把東北國軍就地消滅,不能讓他們逃回關內,這就是你覺得考90分穩的,老師說考90分都不算及格,必須100分纔行,而且1個小時試卷你必須45分鐘做完。


你帶著三十萬人跳到一千華裏之外的地方打三十萬敵人,三面受敵,補給線上還有三十萬敵軍攔路。

你不戰戰兢兢,我敬你是個軍盲。


林總為什麼在大軍已經開動的情況下還發電要回頭?

錦州的位置實在太深了,萬一攻堅不利,頓兵錦州外圍,久則軍用不足,然後侯廖東西對進,範漢傑中心開花。

則三年以來積蓄之精兵利器可一朝喪盡,成軍興以來未有之大敗。

寧服重誅而死,豈可為辱軍之將?


遼瀋戰役最大的困難,就是南下北寧線的東野主力本身在錦州地區能維持多久。

兵力越大,技術兵器越多,車輛越多,這個困難就越大。

當然實戰中,不到兩天攻克錦州,東進兵團未有寸進,這些都不能在戰前做適度考慮,只能料敵從嚴。

所以,就更加戰戰兢兢。


我覺得吧,遼瀋戰役是和整個東北戰事聯繫在一起的,而東北戰事又是全國一盤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遼瀋戰役,是不能將其從整個戰場中剝離開來單獨講的。

1945年日本投降,當時西北本身窮困,剩下的地方半個中國都被打爛了,而東北就是少有的戰爭損害較小、工業農業基礎較好的地方,這種地方當然是誰都想佔的,共方佔了,就有了與蔣對抗的本錢,蔣佔了,就可以重新部署再次開始圍死共方,也就是說,日本一投降,雙方就做好了大打一場的準備。

共方因為是敵後抗戰,離東北近,抽了十幾萬部隊、幹部到東北,這些人可以說是共方的最精華的那部分,而蔣因為有美國幫助,空投海運把西南邊印緬遠徵軍為核心的部隊拉到秦皇島等地,蘇聯的態度曖昧不清,本來是想把東北移交給共方的,但是因為某些原因,撕毀了與共方的祕密協議,轉而和蔣方拉拉扯扯。

這就是東北一開始的局面,東北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從整個解放戰爭的形式來看,東北就是名副其實的主角,其他戰場可以說是配合東北的配角(當然,因為其他戰場超額完成任務,這個主角也只演了一半就沒戲唱了)。國軍依靠其人數和極其優勢的火力,集結完畢就從山海關往關外打,出了遼西東北那地形非常適合重裝集團的發揮,加上海空優勢,蔣軍優勢極大,反觀共方,一開始都以為是去東北「撿洋落」,很多部隊連槍都沒帶就過來了,棉衣啥的也都沒準備好。面對飛龍騎臉的國軍,硬撐也撐不住只能不斷後退,原本佔領的地盤不斷被蔣軍蟬食,後來不得不撤到松花江以北,南滿本來也要撤,結果想來想去不能撤,就地堅持了下來。

在東北戰事中,共方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把佔領城市轉為和根據地建設,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對戰局影響最大的事件。東北的城市多好啊,那麼好的工廠,那麼多的工人,但是拿到手裡守不住啊,沒辦法換了一種思路,放棄城市而轉向農村,搞土改搞根據地建設,建好自己的後方,有了後方那前線戰爭就好打了。(不得不說一句共方對城市的怨念,老是想佔領大城市,在這一點上不知道喫了多少虧,每次都改還是改不掉)

在這個過程中,關內也在打。華北的任務是牽扯住傅作義部等華北蔣軍,山東和華中、中原的任務是扯住華南中原蔣軍,西北的任務是扯住蔣方最後的戰略預備隊胡宗南部。這些任務都很重,很難,比如在西北,共方滿打滿算也就一兩萬軍隊,面對的卻是十倍以上的蔣軍,而延安又不能丟,這是革命聖地,是中央所在地,是一面旗幟,這裡丟了對民心軍心的打擊大到無法預計。但共方聰明就聰明在這裡,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也人地皆存(蔣方直至轉戰臺海都沒明白這個道理),主動放棄了延安,但是這桿旗幟又不能倒,於是拉著胡宗南在陝北大山裡轉圈圈,過程驚險萬分。陝北共軍的主要任務就是拉住胡宗南不讓他去支援其他戰區,胡宗南的任務是喫掉陝北共軍或者把他們趕出陝北東渡黃河,然後與傅作義部白崇禧部三面夾擊,把中原、陝北、華北的共軍趕到一起一口吃掉。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就這一兩萬的西北部隊,硬生生把強大的胡宗南部隊和馬家軍等西北蔣軍全部喫掉解放了整個大西北,不得不佩服彭大將軍。

在關內牽制住蔣軍部隊後,東北的共軍依託後方根據地,從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到春季攻勢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共軍把蔣軍各個擊破,形式逆轉,蔣軍被困在了各個城市出不來。而蔣軍因為一路拿下大城市,就得不斷分兵把守,從一個拳頭變成了一根根手指,因此不斷被共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到遼瀋戰役發起時,東北國軍被圍困在長春瀋陽錦州等城市,整個東北90%以上的地盤為共軍所有。

遼瀋戰役的關鍵,也就是當時共方內部的分歧點在於,是把這些蔣軍在東北就地殲滅,還是把他們趕出東北,在其他地方殲滅,也就是說東北共軍已經必勝了,是打成一個殲滅戰還是追擊戰東北和中央各執己見。追擊戰的好處是對不對損傷小,還可以保持這幾個城市的完整,但是這幾十萬蔣軍精銳一旦入關,會對其他戰場的戰略平衡造成極大影響,而且當時中央的考慮是東北那幾個城市打爛無所謂,華北就可以和平解放了,所以必須把東北蔣軍就地殲滅。當然,如果先打錦州,長春瀋陽守軍打出來,切斷共軍後路,華北蔣軍再從山海關打出來,那就成了中心開花的反包圍,這一仗就有失敗的危險,那東北的局勢就會有一定的轉變,但是這種程度的轉變並不會對大局造成太大影響,東北還是會解放,只是損失會更大而已。這樣的損失,共方是承擔得起的,反觀蔣方,一旦錦州被拿下,就形成了關門打狗的態勢,最後必被圍殲,東北丟了,華北必失,華北沒了中原的壓力大增可能必須退守長江(但是誰也沒想到華野和中野聯手把中原蔣軍幾乎全部喫掉)這樣的損失他們是承擔不起的。

也就是從全局來看,先打錦州還是先打長春不是順序的問題,而是保全東北從華北大打還是東北大打和平解放華北的問題,是快速解放全國還是慢慢解放全國的問題,要知道解放全國的窗口期也就這麼三四年,因為二戰剛結束,美蘇等國的目光還基本集中在其國內,他們沒想到解放戰爭這麼快就打完,甚至沒來得及做太多準備,共軍下手太快了,一旦解放戰爭拖得時間稍長一些,等不到全國解放就會面臨這些國家的直接幹預而不是經濟政治援助,那我國很有可能會像朝鮮那樣被分成兩半劃江而治,而不是如今的劃海峽而治,要不是1950年朝鮮戰爭的影響,解放海南之後下一步的目標就是臺灣了。

所以說,遼瀋戰役可能的戰戰兢兢,是在這方面的戰戰兢兢,林彪打錦州一步三回頭,也是怕被長春瀋陽守軍抄了後路,而從全局的角度看,遼瀋戰役其實並沒有那麼危險,至少不像西野打胡宗南或者中野華野打得那麼危險。


也不算很難,從電報分析林彪一共猶豫了11個小時。

林彪也沒想到

一,林彪最初預計,拿下錦州,義縣兩個點的時間是20天

軍委要求爭取十天

結果是6天

林彪實際上已經做好了打的時間太長,拖不住,把兩面援軍放進錦州再打一次的準備。上面10月3日電已經註明

15日錦州戰役結束,塔山阻擊戰國軍打不下來走了,廖耀湘兵團走到彰武新立屯不走了……

林彪從15日-19日猜了好幾天,瀋陽,錦州,營口,你到底想去哪兒。

20日決定,我不玩誘敵了,廖耀湘你別想跑。

後面的戰戰兢兢都是,你要跑了給別人送人頭我的面子在哪裡


其實,有哪個戰役打得不戰戰兢兢呢?:)

回到遼瀋戰役,除了戰爭本身的特殊性外,遼瀋戰役本身還是有很多值得關注的

一直以來,我們宣傳都是三大戰役並稱。但是其實就其意義而言,遼瀋戰役是三大戰役,乃至解放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戰役,其意義完全被低估了。

48年6月份,劉帥曾經做過一個報告,是如此描述當時的局勢的。

敵分五個戰略集團,即衛立煌集團、李宗仁集團、張治中集團、顧祝同集團、白崇禧集團。五個集團是戰略佈局上的五個點。恰好我們也是五個集團來對付敵人的五個集團。衛立煌已經抵不住林彪集團的進攻。西北、華北及魯蘇敵人都在失利,自顧不暇。白崇禧集團在豫鄂皖防我渡江,假如我一過江,彼將如何堵擊呢?白崇禧集團是其戰略守勢的最後防線,此點突破,必使其全盤瓦解。敵人有三怕:一怕進關,二怕過江,三怕人川。中原區就有敵人的兩怕」。

然後是豫東大戰,雖然我軍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但是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中原三軍中實力最強的陳粟西兵團一戰失去戰鬥力(粟將坦言,「西兵團七個縱隊,自開封、睢杞兩戰役後,所補俘虜不夠補償傷亡部隊極不充實(每連只四至六個步槍班),尤其幹部傷亡太大,至今無法補充,許多營連有政幹無軍幹,有軍幹無政幹,而營連排幹部太新太弱(五月中補充之新兵已當副連長),班排幹部俘虜成分不少,因此團級(老的多)與營以下脫節現象甚嚴重。團以下各級對個人前途悲觀的傾向亦較普遍」)。

隨著陳粟西兵團被迫退出中原戰場,中原區只留下劉鄧、陳謝兩軍苦苦支撐,劉帥口中敵人最怕的過江和入川在當時都很難實現了。

當然,雖然中原區較為困難,其他地區我軍正在逐步佔據主動。除了已經完全佔據優勢的東北戰場外,關內戰場尤以許譚兵團基本收復山東最為關鍵。這個關內最為重要的根據地重回我手,將為日後支持我軍長期戰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領導層慎重分析了時局,在48年9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5年計劃。

48年10月10日,主席向全黨發布了關於九月會議的通知。

「中央會議,根據過去兩年作戰的成績和整個敵我形勢,認為建設五百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從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殲敵正規軍共五百個旅(師)左右(平均每年一百個旅左右),殲敵正規軍、非正規軍和特種部隊共七百五十萬人左右(平均每年一百五十萬人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是有充分可能性的」。

而在短短一個月之後,即48年11月11日,主席再次發出了新的通告

「九月上旬(濟南戰役前)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所作的五年左右建軍五百萬、殲敵五百個正規師、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估計及任務,因為九、十兩月的偉大勝利,已經顯得是落後了。這一任務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即可達到了」。

比較短短前後一個月的兩個通告,最大的區別是有著充分可能性實現的5年計劃變成了再有1年就能完任務。

我們再看一下國軍名將杜聿明將軍的表現。在48年9月底還信心滿滿的制定出攻擊山東計劃的杜將軍,那個當時還「十分自高自大,認為別人不行,自己還行」的杜長官,在短短一個多月後,對另一個國軍名將傅作義將軍說出了下面的話,「東北共軍將近百萬很快就會人關,他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及戰力遠遠地超過關內共軍。從軍事上講,共產黨一年以內將統一中國」。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發生了什麼事使得國共雙方從原先大家都努力爭先的局勢,變成了我軍的勝利已經沒有了懸念?

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在這一個月多中,國共在東北打了一場決戰,即著名的遼瀋戰役。

遼瀋一戰,最為精銳的國軍全部被殲滅,我軍完全奪取了整個東北。裝備精良,戰力強橫的百萬虎狼之師即將進關,這是一股任何一個戰區國軍都無法抵抗的龐大力量。這也是為什麼說遼瀋戰役是有著決定意義的原因。此戰之後,戰爭的勝敗完全失去了懸念,這一點不但我們知道了,國軍也知道了。

最後,我們再看一看主席對5年計劃中北線戰場的規劃

9月7日,主席致電林彪,「要求你們配合羅瑞卿、楊成武兩兵團擔負殲滅衛立煌、傅作義兩軍三十五個旅左右(七月楊成武已殲一個旅在內),並攻佔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各線除北平、天津、瀋陽三點以外的一切城市」。

9月24日,主席致電林彪,「關於戰爭第三年(今年七月至明年六月)的作戰計劃,要求東北全軍和華北第二、第三兵團協力殲滅衛、傅兩軍至少三十六個師攻佔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四線及其線上除平、津、沈三城以外之—切城市。準備以現有主力軍之半數於戰爭第四年向長江流域出動,留下半數攻擊平、津、沈」。

最後,關於打錦州的事,我們也可以參考幾個電報

7月30日,主席致電林彪,「關於你們新的作戰計劃,我們覺得你們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只要有可能就應攻取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殲滅範漢傑集團,然後再向承德、張家口打傅作義。如果你們不打範漢傑先打傅作義則衛立煌將以大力集中錦唐線,衛、範協力向西援傅,那時你們可能處於很困難地位」。

9月7日,主席致電林彪,「你們如果能在九、十兩月或再多一點時間內殲滅錦州至唐山一線之敵,並攻克錦州、榆關、唐山諸點,就可以達到殲敵十八個旅左右之目的」。

註:這纔是主席原本策劃的遼瀋戰役,當時主席曾將其命名為「錦榆唐戰役

9月27日,主席致電林彪,「先打錦州,則瀋陽之敵很可能來不及增援,繼續陷於麻痹狀態(目前已是麻痹狀態),我則可以主力移攻山海關、灤縣、唐山、塘沾,並且只要有可能便應攻佔葫蘆島、秦皇島,完全肅清錦州、塘沽之線,直迫天津城下,迫使國民黨用空運方法從瀋陽調兵增防平、津」。

另外,遼瀋也有可以打得更輕鬆一點的方法,比如按照主席的錦榆唐戰役部署

「你們如果能在九十兩月或再多一點時間內殲滅錦州至唐山一線之敵,並攻克錦州、榆關、唐山諸點,就可以達到殲敵十八個旅左右之目的。為了殲滅這些敵人,你們現在就應該準備使用主力於該線,而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因為錦、榆、唐三點及其附近之敵互相孤立,攻殲取勝比較確實可靠,攻錦打援亦較有希望。如果你們以主力位於新民及其以北地區準備打長、沈出來之敵,則該敵因受你們威脅太大,可能不敢出來。一方面長、沈之敵可能不出來,另一方面錦、榆、唐諸點及其附近之敵(十八個旅)則因你們去的兵力過小,可能收縮於錦、唐兩點,變為不甚好打而又不得不打,費時費力,這樣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動地位。不如置長、沈兩敵於不顧,專顧錦、榆、唐一頭為適宜

如果東北主力一開始就以全力直取錦唐線,無疑會輕鬆很多。至少,後來東進兵團的威脅完全可以解除。錦州方向兵力足夠,林彪自然也用不著像歷史上那樣,因為部署東北大決戰,導致兵力使用到了極致,等到東進兵團威脅到來時,錦州方向兵力不足,不得不放棄大決戰,重新考慮是調北面主力南下打錦州還是調南面主力北上去打長春。

主席這個打法唯一的問題就是打不了大決戰,長春守敵因為沒有我軍控制,也可能逃到瀋陽,瀋陽會變得更加難打。

當然,對於主席而言,瀋陽難打也是意料之中的。畢竟在9月制定的5年計劃中,奪取瀋陽是戰爭第4年的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