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就不說了,基本就是碾壓,而遼瀋和淮海戰役,也有一些戰鬥是比較艱苦的,那麼,總得來看,哪個戰役國民黨勝算更大呢》(雖然都無限小)


必須是淮海戰役啊。。。

八十萬打六十萬,而且還是跨越兩個野戰軍的六十萬,協同作戰這個本來就是相當難打的,而且中野的裝備極差,經過千里躍進大別山,重型裝備基本都沒了,最後滅黃維兵團,還得華野支援。何況,國軍在淮海戰場可是集中了五大主力的兩個,一個18軍,一個第五軍,黃百韜兵團也是很頑強,而且一多半的美械裝備,都不是好打的。粟裕最後兵力相當捉襟見肘,連吳化文那種新投降的部隊都派上去了。林彪自己都評價,粟裕凈打神仙仗,就是因為這個。

說國軍喫空額的,可是我們實打實殲滅了五十五萬五千多人,國軍最後還有幾個殘部兵團逃了。毫無疑問,我們是處於兵力劣勢。而且,淮海戰役,如果不是國軍各種神操作,真的沒辦法戰果這麼大,一開始黃百韜兵團如果撤的早點,或者早點架設浮橋,或者和李彌兵團抱團撤退,也不至於被圍。如果黃維被圍第一時間強行突圍,那麼中野攔不住他們。如果杜聿明撤退中間,蔣公不空投手令,那還能撤回來一半人。。。說到底,還是我黨天命所歸啊


從戰役開始,那國軍都沒勝算。

國民黨高層對戰爭的預見力和總體籌劃能力實在太差。遼瀋、淮海,其實都是解放軍做好決戰的準備,並且開始動手,甚至佔了先機,刀子架到國軍脖子上,國軍才倉促應戰。

遼瀋國軍想贏,必須傅作義主力出關支援錦州,而不是現實中的那點東進兵團。這需要事先在政治上擺平傅作義這個山頭,要準備後勤,還要迷惑華北的解放軍。

等到林彪已經南下,越過長春、瀋陽,遼瀋戰役開打,才反應過來,那就已經晚了。只能倉促的拼湊一隻東進兵團支援東北,那東北解放軍就是絕對優勢了,國軍還因為高層預見力差而落了後手,絕對沒得打。

淮海也是一樣,淮海國軍要取勝,只有集中兵力死守,賭解放軍重火力不足,攻堅崩牙(這也是國軍在解放戰爭中大部分勝利的方式了)。這需要提前調動華中剿總的三個兵團北上,前提是正確預判解放軍主攻方向,並在政治上說服白崇禧。還需要提前收攏黃百韜。

但等到粟裕南下,淮海戰役開打,那就晚了。粟裕南下抓住黃百韜,國軍才反應剛過來解放軍要來票大的,黃百韜、杜聿明和華中黃維劉汝明李延年,這三部分的部隊都是分散的,被各個擊破。沒有勝算。

—————————

針對評論裏說東進兵團侯鏡如是共的人,所以東進兵團不可能成功,這點我要說明一下啊。東進兵團救援錦州不可能成功,和侯鏡如沒關係,就是太倉促了所以實力不夠。

首先毫無證據顯示侯鏡如在塔山之前和共有私下的聯繫,現有證據都是塔山之戰之後侯認為大勢已去,才和共取得的聯繫。

第二,塔山在國共雙方的記錄裏都是硬戰血戰,侯鏡如也沒有任何滑水的表現。你不能說打不贏,就怪指揮官是共的人吧?這完全就是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了。

塔山解放軍8個師,國軍11個師,國軍主攻塔山4縱陣地,11縱在北邊防備國軍繞路所以不敢支援塔山陣地,實際上塔山陣地國軍大概2比1的兵力優勢,但在48年國軍2比1優勢啃不下解放軍阻擊陣地,這不是正常的事情嗎?

遼瀋戰役黑山阻擊戰解放軍10縱獨自阻擊國軍第9兵團5個軍呢,其中還包括新1軍、新6軍、71軍這種絕對主力呢,廖耀湘把自己最有戰鬥力的5個師都拍上去了也突破不了10縱阻擊,廖耀湘難道也是共的人?

淮海戰役徐東阻擊戰,國軍6個軍突破不瞭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陣地呢,邱清泉李彌也是共的人?

平津戰役傅作義最精銳的35軍的2個師,還突破不了華北解放軍1個旅的阻擊陣地呢,這個旅還是1天急行軍130里路趕過來,連夜挖的阻擊陣地,第二天一大早就就立刻投入阻擊戰呢。

所以48年國軍2倍兵力優勢打不下解放軍阻擊陣地這是正常的,怪別人侯鏡如幹嘛?更何況塔山阻擊陣地之後,在高橋還有林彪的預備隊1縱,1縱是什麼人?是過幾年要去朝鮮打松骨峯阻擊戰的,你說侯鏡如手底下10萬人能把他們都打敗了跑去錦州解圍嗎?侯鏡如就是手底下的兵力不夠,打不過,不是什麼共諜。

東進兵團想去錦州解圍,要像我前面所說,提前判斷解放軍對錦州的主攻方向,讓傅作義做好準備,迷惑好華北解放軍,把東進兵團兵力翻一倍,至少20萬人,纔有可能先突破塔山4縱、11縱,再衝破高橋1縱,在錦州完蛋之前趕到錦州!

我說的20萬人已經是保守估計了。國軍總體上缺乏進攻能力,進攻攻堅嚴重依賴新一軍、新六軍、整74、第5軍、25軍這些絕對主力部隊,其實也只有這些部隊展現過攻佔解放軍死守阻擊陣地的戰績。其他部隊面對解放軍阻擊陣地極少有突破成功的案例。每一場解放軍的成功圍殲國軍的戰例,都必然伴隨著一場成功的阻擊國軍援軍戰鬥,可以想想解放軍成功阻擊了多少國軍援軍了!

所以東進兵團沒有新1軍、新6軍、第5軍這種絕對主力,而且只有10萬人,塔山打成那樣,解放軍一口氣給4縱3個英雄團稱號(塔山英雄團、塔山守備英雄團、白台山英雄團),侯鏡如絕對對得起黨國了!

—————————

怎麼還在那說侯鏡如是共諜?侯鏡如在遼瀋戰役的表現有哪一點對不起黨國對不起蔣委員長了?他是攻塔山陣地不賣力了,還是逡巡不前了,還是臨陣起義了?要我說侯鏡如僅僅10萬人就敢去找錦州林彪50萬人的麻煩,就這個表現我都要流下了感動的眼淚了!你竟然說他是共諜?整個1948年國軍裡面除了黃維,還有誰和侯鏡如一樣只有10萬人就去找林彪、粟裕主力的麻煩嗎?你能再找出一個人來嗎?侯鏡如是共諜,那眼瞅濟南城王耀武完蛋都不敢上路的國軍各路計劃中的援兵怎麼算?手握新1軍、新3軍、新6軍這些王牌在黑山逡巡不前的廖耀湘怎麼算?見了粟裕掉頭就跑賣了黃百韜的李彌怎麼算?眼瞅著黃維被包圍逡巡不前的劉汝明李延年怎麼算?打算賣了黃維自己跑路的杜聿明怎麼算?他們是不是都是共諜,還是說連共諜都不如?那乾脆1948年咱們大蔣委員長找一幫共諜指揮部隊得了,也比這幫黨國忠良要強啊!

我再說一遍,國軍突破解放軍死守阻擊陣地,以至於解放軍整個戰役部署被打亂、整個戰役決心被動搖的,比如二戰四平、三戰四平、德惠、二戰漣水、南麻臨朐、豫東、集寧張家口,必須是新1軍、新6軍、第5軍、整74、25軍、35軍這種絕對絕對絕對王牌部隊,除了這些絕對王牌,其他所謂嫡系部隊面對解放軍阻擊陣地那是經常性喫癟。何況到了1948年中旬,這些絕對主力部隊面對解放軍的阻擊陣地(黑山、徐東、新保安)都喫癟了,何況別人侯鏡如?

侯鏡如碰一腦門子血,實力不夠打輸了,就污衊別人是共諜,這真是寒了前線將士們都心啊!我這個國黑都看不下去了!公平何在!天理何在啊!

—————————

題外話說一句,國軍高層的智力真的是硬傷。對戰爭毫無預見性,充斥著盲目自信、短視和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對戰爭毫無規劃,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做去贏得這場戰爭。

從一開始就奔著剿匪去的,還是狹義上的剿匪。分批上去送,幫助解放軍擴大隊伍、鍛煉素質、獲得裝備。他覺得解放軍就是遊擊隊,然後被解放軍開始消滅一個整旅、整師,然後就開始幾個師抱團,再然後發現解放軍已經可以殲滅一個整編師(軍),又開始幾個軍抱團,直到大決戰之前,他還是沒遇見的解放軍已經可以消滅一個戰略集團了。所以大決戰都落了後手,他根本就沒想到解放軍要來解決一個地區的所有國軍了。

國軍送人頭的規模,簡直就是按照劇本天衣無縫的配合著解放軍實力的增長。和打遊戲的裏隨著主角等級增長的野怪一樣,將將好會被主角消滅,幫助主角成長。

再加上不知所謂的用兵方向。誰告訴我20多萬國軍進攻陝北和彭德懷不到2萬野戰軍、得到增援後不到3萬野戰軍,在陝北鑽山溝的意義在哪?

配合莫名其妙的自信。宿北戰役被殲滅3個旅,然後莫名其妙「以繼續擊潰共軍,再向魯南追剿之目的」再去魯南送2個整編師。然後又開始自說自話覺得解放軍「傷亡慘重,續戰能力不強」萊蕪戰役繼續再送5萬人。

玩遊戲那話怎麼說來著,打得準、不如接的準;玩的好、不如演的好,隊友和你配合,不如對手和你配合。



坦白說,依然是淮海戰役國民黨得勝算大很多。

東北我軍優勢非常非常大,體現三個方面。

第一,兵力優勢,四野百萬大軍不是開玩笑的。

第二,地形優勢,四野背靠蘇聯和朝鮮,有極其穩固的後方,這個其實非常非常重要,雞脖子太細了,稍微一切斷,雞頭就要gg。

第三,戰略優勢自己情報優勢,杜聿明,衛立煌跟蔣介石將帥不和,根本就沒有勝算的可能。

遼瀋就是正面碾壓,我覺得蔣只有選擇儘快撤退這一個辦法。

而淮海戰役則更為不同。

首先,我軍兵力是劣勢的,是兩個戰略區協同作戰,跨部門協作是歷史性難題,國軍指揮系統也較為能執行蔣的意志,執行力較強。

其次,戰役過程,淮海也較為精彩和驚險,在次就不多說,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我另外的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16719

最後,淮海戰役是一邊打一邊商量出來的,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且地形複雜,戰略空間大,但是老蔣也沒有利用號這個優勢。

以打羣架來類比,遼瀋就是在衚衕裏多打少,兩頭一堵,正面碾壓,淮海是在操場上互毆,我軍以少打多,分路全殲。當然是淮海更有難度,則更為兇險。


從定義的角度講,國軍是無法取得遼瀋戰役的勝利的,原因在於,國軍沒有針對共軍的遼瀋戰役計劃提出一個對應的會戰部署,而僅就錦州戰役——遼西會戰提出了會戰部署。

遼西會戰失敗後國軍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向何處逃跑的方面,以至於針對共軍的遼西圍殲戰,國軍沒有能夠與之對應的作戰計劃。

都不打算打,怎麼贏呢?只好自動潰散了事。

第九兵團白送是事實,但這是國軍主觀就白送的。

只限定遼西會戰的話。

以共軍每個縱隊三萬人計算,擁入錦州現地的十個共軍縱隊就有三十萬人之多,這樣一路大軍是集中部署在一起的。

而國軍則分為侯鏡如的東進兵團、廖耀湘的西進兵團和範漢傑的守備兵團,每一路十萬人上下。

共專為一,國分為三,現成的各個擊破四個大字。居於內線的共軍十個縱隊主力可以選擇三路國軍的任意一路加以殲滅,相反,除被圍死的範漢傑之外,侯廖兩兵團任意一路的冒進都可能招致共軍的全力打援。

所以實戰中,東西兵團均存在意圖觀望,攻擊不積極的行為。

此種表現非止保存實力而已:一旦侯鏡如失塌,遼西會戰現地兵力損失三分之一,國軍形勢更加不利,而且華北門戶洞開;一旦廖耀湘被殲,瀋陽長春立告不治,東北全境即告易手。

國軍所謂遼西會戰部署之成功,建立在東西兵團調度一致迫使共軍於東西兩路平均的使用預備隊、同時錦州可以長久堅守大量消耗共軍有生力量兩大基礎之上,直至最後決勝之時刻來臨。

而最高統帥僅駕臨東進兵團處督戰,完全放棄協調。

此所謂緣木求魚,不能解決侯廖兩位長官的實際困境。兩位長官當然也只能打打看,不要逼得林彪狗急跳牆,使出圍點打援的故技。

所謂戰則必死,逃則未必,侯鏡如最終全師入關,也算為黨國負責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