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蛇尾的一次北伐,各種教材也書寫了。紀錄片也是有不少的,基本上都是糾結在當時的歷史事件當中。


因為北伐到一半,革命的性質就變了

北伐初衷是要推翻獨裁的軍閥政府,結束中國的分裂,創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但清黨後,取得北伐勝利的一方實質上已經背叛了革命初衷,成為了新的獨裁軍閥政府,從某種角度而言可以說北伐自清黨開始就失敗了,所以在歷史上的地位也相應下降


本來就是不義戰爭。炮黨投靠蘇聯,通過北伐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一個徹頭徹尾的獨裁政權。國民黨政府比北洋政府更好嗎?不見得,所以北伐是一次武裝奪權,而不是一次革命。不好的東西,當然不值得宣揚。北伐後,北洋民國時期的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徹底灰飛煙滅。有人說北洋時期的自由是弱政府下的自由。然而這些自由的火苗大多都在燃燒在北洋政府的核心,北京。政府再弱,還管不了幾個大學,一羣學生嗎?相比下同樣是弱政府卻一心一意搞獨裁認認真真搞暗殺的國民黨政府我們就知道,北洋政府不是管不了,而是北洋政府在理念上允許這樣的自由。


因為沒有意義 消滅了一批舊軍閥來了一批新軍閥


北伐戰爭,蔣介石指揮的。當時蔣剛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大權在握,意氣風發。如果仔細看看這段歷史,感覺和歷史上所有一統中國的戰爭一樣,也是蕩氣迴腸,值得大書特書的。特別是攻克武昌,圍城四十天,多少北伐軍戰士英勇就義。但是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的歷史課對北伐戰爭都是寥寥幾筆。要不是最近借了本《蔣介石傳》來看,還不知道這麼多內容呢。

後來明白了。蔣介石主導的二期北伐打敗直魯聯軍,把張作霖打回老家,是從1928年開始的。1928年意味著什麼?1927年發生了哪些大事?這樣看來,沒有大肆宣傳北伐戰爭是有原因的。

另外,恐怕不外乎是蔣介石,大反動派,大獨裁者。他的功績不應該被彪炳史冊吧。歷史最終會還原真相的。


謝邀

另一個答案說的是什麼邏輯?國民黨建立了一個獨裁政府就不應該在歷史上寫北伐戰爭了麼?李世民創造了貞觀之治就該說他殺兄弟殺了該殺的好麼?(當然這個比喻不恰當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且不說這種好的就該誇不好的就該被歷史書拋棄這種觀點對不對。就沖著那幾句北洋時期的學術自由,言論自由我就第一個不服。知乎裡面很多答案就討論過這個問題了,很多學者也說過,北洋時期的自由,是弱政府下的自由,並不是在完善的民主自由風氣和完善的法制體系之下產生的自由。說通俗點就是那幫政客軍閥都在忙著打仗,沒人整天忙著看你電視劇裏有沒有露胸沒人整天化妝成順豐快遞水管工查你水錶。這種自由是很廉價的。再之,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和文化絕對不是一錢不值,許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在國民政府治下都有著充分的發揮空間,梁思成就曾經被過國民政府派去參與聯合國相關建築的設計,你再看看他建國之後的是什麼樣子?

一個歷史事件在史書中的篇幅,不是隻看它義不義,而是有許多因素,包括當權者的意圖,著書者的立場,以及這件事在一個長時段裏發揮的作用等等。歷史是複雜的,決定哪些歷史該多寫哪些歷史該少寫的因素也是複雜的

舉個例子,某個朝代的君主很昏庸,後一個朝代為了黑前朝,就在編纂是書的時候放大一些可能可能並沒有很大的事兒。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嚴格來說,現在歷史學術界對北伐戰爭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紀錄片的話答主剛才百度了一下,很多大型紀錄片中北伐戰爭都佔了一集或者更多的篇幅,不能說是一筆帶過。

題主可能說的是現在的一些通史讀物或者教科書一類的歷史書籍,這些書籍在北伐戰爭上的著墨確實不多,原因大致認為有這麼幾點

通史讀物和教科書氣著普及知識的作用,自然有著上面想讓你被普及什麼知識這樣的限制,很明顯,北伐最終的果實,不歸我黨,而是在國民黨清黨之後發動二次北伐戰爭完成的。不難發現,在國民黨的宣傳中,北伐和大革命是成功的,它成功的打倒了軍閥,完成了統一。

而在我黨的話語裏,北伐戰爭從屬於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大革命肩負著國共兩黨和整個中國打倒列強除軍閥,反帝反封建的光榮使命,然而在我黨的話語中,大革命最終是失敗了的,這有點黑歷史啊,當然不能大書特書。

其次,北伐戰爭的軍事過程,被同一時候波瀾起伏的國共合作與分裂遮蓋,史家都熱衷於探討國共兩黨是怎樣合作的,合作的好不好,又是為什麼分裂的,和這個相比,北伐戰爭不那麼吸引眼球。

用手機打出來的,先寫這些佔個坑,回去了用電腦接著補充~
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黨政軍一體的列寧式政黨。國共北伐是蘇聯支持的,沒有蘇聯支持國共不可能有實力顛覆北洋政府。中共建黨元老就有一羣俄國人,而國民黨的黃埔軍校就是蘇聯資助的,可見蘇聯為了支持國共顛覆北洋政府可謂不惜血本。蘇聯為何不惜砸鍋賣鐵支持國共推翻北洋政府?原因是北洋政府受英美支持,對蘇聯/俄羅斯帝國南下擴張持強硬態度。北洋政府在俄國十月革命時趁機收回蒙古,蘇聯成立後處心積慮赤化蒙古,但北洋政府的強硬態度使蘇聯惱火。所以蘇聯扶持了北洋政府的反對派,也就是國共兩黨北伐消滅了北洋政府和中國國會,建立黨國體制,換取國共承認蒙古的獨立,從此蒙古成為蘇聯衛星國。國共的共同點:黨政軍一體,上級的命令絕對服從,有動員羣眾的能力。國共不同點在於,國民黨並不是一個組織嚴密的列寧式政黨,他的組織是非常鬆垮的。而共產黨的組織是極為嚴密的,他的組織能力可以滲透到每一個鄉村、每一所學校、每一戶家庭。國共內戰羣眾小推車給共軍支援只是極權的表現形式之一。所以國共內戰看雙方表面軍隊武器的數量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國民黨不是嚴密的列寧式政黨,所以國民黨的統治會帶來人權的迫害,但他並不會或沒有能力顛覆社會共同體的結構和傳統。共產黨不一樣,他的統治會瓦解原有的社會共同體,顛覆社會的傳統和文化,使民眾變成一羣散沙。所以毛在1949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傳統的中國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北伐戰爭在最初是光芒萬丈的,代表著崇高的理想。但孫中山去世的太早,在北伐之前,KMT即陷入了孫中山去世後的接班人之爭,實際上已經變得分崩離析。常凱申繼承了軍權,汪兆銘繼承了ZHENG權,兩個人看起來是形成了互相制約,卻為北伐過程中的不斷掣肘埋下了伏筆。北伐勉強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常凱申的南京與上海,與汪兆銘的武漢之間,再也忍不住了,於是,開始了競相比著誰更腦殘的競賽,消耗了KMT自己的實力,也徹底失去了民心,把北伐的光輝旗幟給撕的粉碎。此後,KMT便再也抬不起頭來,出於爭奪權力和利益的考慮,汪兆銘居然還頭腦一發熱,投靠了倭寇。至於常凱申,則是完全找不準方向,就知道喊「攘外必先安內」之類的口號,屢屢破壞自己的形象,最終被歷史所拋棄了。

綜上,北伐戰爭至少就結果來看,算不得先進,算不得有意義,所以,歷史學界也就不怎麼關注了。


說實話,蔣介石一生有功有過,蔣介石領導北伐軍統一中國,說他是民族英雄絕不為過,他在關鍵時候站出來,領導北伐軍救民於水火之中,難道不比那些迂腐學者強很多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