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就不说了,基本就是碾压,而辽沈和淮海战役,也有一些战斗是比较艰苦的,那么,总得来看,哪个战役国民党胜算更大呢》(虽然都无限小)


必须是淮海战役啊。。。

八十万打六十万,而且还是跨越两个野战军的六十万,协同作战这个本来就是相当难打的,而且中野的装备极差,经过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型装备基本都没了,最后灭黄维兵团,还得华野支援。何况,国军在淮海战场可是集中了五大主力的两个,一个18军,一个第五军,黄百韬兵团也是很顽强,而且一多半的美械装备,都不是好打的。粟裕最后兵力相当捉襟见肘,连吴化文那种新投降的部队都派上去了。林彪自己都评价,粟裕净打神仙仗,就是因为这个。

说国军吃空额的,可是我们实打实歼灭了五十五万五千多人,国军最后还有几个残部兵团逃了。毫无疑问,我们是处于兵力劣势。而且,淮海战役,如果不是国军各种神操作,真的没办法战果这么大,一开始黄百韬兵团如果撤的早点,或者早点架设浮桥,或者和李弥兵团抱团撤退,也不至于被围。如果黄维被围第一时间强行突围,那么中野拦不住他们。如果杜聿明撤退中间,蒋公不空投手令,那还能撤回来一半人。。。说到底,还是我党天命所归啊


从战役开始,那国军都没胜算。

国民党高层对战争的预见力和总体筹划能力实在太差。辽沈、淮海,其实都是解放军做好决战的准备,并且开始动手,甚至占了先机,刀子架到国军脖子上,国军才仓促应战。

辽沈国军想赢,必须傅作义主力出关支援锦州,而不是现实中的那点东进兵团。这需要事先在政治上摆平傅作义这个山头,要准备后勤,还要迷惑华北的解放军。

等到林彪已经南下,越过长春、沈阳,辽沈战役开打,才反应过来,那就已经晚了。只能仓促的拼凑一只东进兵团支援东北,那东北解放军就是绝对优势了,国军还因为高层预见力差而落了后手,绝对没得打。

淮海也是一样,淮海国军要取胜,只有集中兵力死守,赌解放军重火力不足,攻坚崩牙(这也是国军在解放战争中大部分胜利的方式了)。这需要提前调动华中剿总的三个兵团北上,前提是正确预判解放军主攻方向,并在政治上说服白崇禧。还需要提前收拢黄百韬。

但等到粟裕南下,淮海战役开打,那就晚了。粟裕南下抓住黄百韬,国军才反应刚过来解放军要来票大的,黄百韬、杜聿明和华中黄维刘汝明李延年,这三部分的部队都是分散的,被各个击破。没有胜算。

—————————

针对评论里说东进兵团侯镜如是共的人,所以东进兵团不可能成功,这点我要说明一下啊。东进兵团救援锦州不可能成功,和侯镜如没关系,就是太仓促了所以实力不够。

首先毫无证据显示侯镜如在塔山之前和共有私下的联系,现有证据都是塔山之战之后侯认为大势已去,才和共取得的联系。

第二,塔山在国共双方的记录里都是硬战血战,侯镜如也没有任何滑水的表现。你不能说打不赢,就怪指挥官是共的人吧?这完全就是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了。

塔山解放军8个师,国军11个师,国军主攻塔山4纵阵地,11纵在北边防备国军绕路所以不敢支援塔山阵地,实际上塔山阵地国军大概2比1的兵力优势,但在48年国军2比1优势啃不下解放军阻击阵地,这不是正常的事情吗?

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解放军10纵独自阻击国军第9兵团5个军呢,其中还包括新1军、新6军、71军这种绝对主力呢,廖耀湘把自己最有战斗力的5个师都拍上去了也突破不了10纵阻击,廖耀湘难道也是共的人?

淮海战役徐东阻击战,国军6个军突破不了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阵地呢,邱清泉李弥也是共的人?

平津战役傅作义最精锐的35军的2个师,还突破不了华北解放军1个旅的阻击阵地呢,这个旅还是1天急行军130里路赶过来,连夜挖的阻击阵地,第二天一大早就就立刻投入阻击战呢。

所以48年国军2倍兵力优势打不下解放军阻击阵地这是正常的,怪别人侯镜如干嘛?更何况塔山阻击阵地之后,在高桥还有林彪的预备队1纵,1纵是什么人?是过几年要去朝鲜打松骨峰阻击战的,你说侯镜如手底下10万人能把他们都打败了跑去锦州解围吗?侯镜如就是手底下的兵力不够,打不过,不是什么共谍。

东进兵团想去锦州解围,要像我前面所说,提前判断解放军对锦州的主攻方向,让傅作义做好准备,迷惑好华北解放军,把东进兵团兵力翻一倍,至少20万人,才有可能先突破塔山4纵、11纵,再冲破高桥1纵,在锦州完蛋之前赶到锦州!

我说的20万人已经是保守估计了。国军总体上缺乏进攻能力,进攻攻坚严重依赖新一军、新六军、整74、第5军、25军这些绝对主力部队,其实也只有这些部队展现过攻占解放军死守阻击阵地的战绩。其他部队面对解放军阻击阵地极少有突破成功的案例。每一场解放军的成功围歼国军的战例,都必然伴随著一场成功的阻击国军援军战斗,可以想想解放军成功阻击了多少国军援军了!

所以东进兵团没有新1军、新6军、第5军这种绝对主力,而且只有10万人,塔山打成那样,解放军一口气给4纵3个英雄团称号(塔山英雄团、塔山守备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侯镜如绝对对得起党国了!

—————————

怎么还在那说侯镜如是共谍?侯镜如在辽沈战役的表现有哪一点对不起党国对不起蒋委员长了?他是攻塔山阵地不卖力了,还是逡巡不前了,还是临阵起义了?要我说侯镜如仅仅10万人就敢去找锦州林彪50万人的麻烦,就这个表现我都要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了!你竟然说他是共谍?整个1948年国军里面除了黄维,还有谁和侯镜如一样只有10万人就去找林彪、粟裕主力的麻烦吗?你能再找出一个人来吗?侯镜如是共谍,那眼瞅济南城王耀武完蛋都不敢上路的国军各路计划中的援兵怎么算?手握新1军、新3军、新6军这些王牌在黑山逡巡不前的廖耀湘怎么算?见了粟裕掉头就跑卖了黄百韬的李弥怎么算?眼瞅著黄维被包围逡巡不前的刘汝明李延年怎么算?打算卖了黄维自己跑路的杜聿明怎么算?他们是不是都是共谍,还是说连共谍都不如?那干脆1948年咱们大蒋委员长找一帮共谍指挥部队得了,也比这帮党国忠良要强啊!

我再说一遍,国军突破解放军死守阻击阵地,以至于解放军整个战役部署被打乱、整个战役决心被动摇的,比如二战四平、三战四平、德惠、二战涟水、南麻临朐、豫东、集宁张家口,必须是新1军、新6军、第5军、整74、25军、35军这种绝对绝对绝对王牌部队,除了这些绝对王牌,其他所谓嫡系部队面对解放军阻击阵地那是经常性吃瘪。何况到了1948年中旬,这些绝对主力部队面对解放军的阻击阵地(黑山、徐东、新保安)都吃瘪了,何况别人侯镜如?

侯镜如碰一脑门子血,实力不够打输了,就污蔑别人是共谍,这真是寒了前线将士们都心啊!我这个国黑都看不下去了!公平何在!天理何在啊!

—————————

题外话说一句,国军高层的智力真的是硬伤。对战争毫无预见性,充斥著盲目自信、短视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对战争毫无规划,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去赢得这场战争。

从一开始就奔著剿匪去的,还是狭义上的剿匪。分批上去送,帮助解放军扩大队伍、锻炼素质、获得装备。他觉得解放军就是游击队,然后被解放军开始消灭一个整旅、整师,然后就开始几个师抱团,再然后发现解放军已经可以歼灭一个整编师(军),又开始几个军抱团,直到大决战之前,他还是没遇见的解放军已经可以消灭一个战略集团了。所以大决战都落了后手,他根本就没想到解放军要来解决一个地区的所有国军了。

国军送人头的规模,简直就是按照剧本天衣无缝的配合著解放军实力的增长。和打游戏的里随著主角等级增长的野怪一样,将将好会被主角消灭,帮助主角成长。

再加上不知所谓的用兵方向。谁告诉我20多万国军进攻陕北和彭德怀不到2万野战军、得到增援后不到3万野战军,在陕北钻山沟的意义在哪?

配合莫名其妙的自信。宿北战役被歼灭3个旅,然后莫名其妙「以继续击溃共军,再向鲁南追剿之目的」再去鲁南送2个整编师。然后又开始自说自话觉得解放军「伤亡惨重,续战能力不强」莱芜战役继续再送5万人。

玩游戏那话怎么说来著,打得准、不如接的准;玩的好、不如演的好,队友和你配合,不如对手和你配合。



坦白说,依然是淮海战役国民党得胜算大很多。

东北我军优势非常非常大,体现三个方面。

第一,兵力优势,四野百万大军不是开玩笑的。

第二,地形优势,四野背靠苏联和朝鲜,有极其稳固的后方,这个其实非常非常重要,鸡脖子太细了,稍微一切断,鸡头就要gg。

第三,战略优势自己情报优势,杜聿明,卫立煌跟蒋介石将帅不和,根本就没有胜算的可能。

辽沈就是正面碾压,我觉得蒋只有选择尽快撤退这一个办法。

而淮海战役则更为不同。

首先,我军兵力是劣势的,是两个战略区协同作战,跨部门协作是历史性难题,国军指挥系统也较为能执行蒋的意志,执行力较强。

其次,战役过程,淮海也较为精彩和惊险,在次就不多说,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另外的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16719

最后,淮海战役是一边打一边商量出来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地形复杂,战略空间大,但是老蒋也没有利用号这个优势。

以打群架来类比,辽沈就是在胡同里多打少,两头一堵,正面碾压,淮海是在操场上互殴,我军以少打多,分路全歼。当然是淮海更有难度,则更为凶险。


从定义的角度讲,国军是无法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的,原因在于,国军没有针对共军的辽沈战役计划提出一个对应的会战部署,而仅就锦州战役——辽西会战提出了会战部署。

辽西会战失败后国军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向何处逃跑的方面,以至于针对共军的辽西围歼战,国军没有能够与之对应的作战计划。

都不打算打,怎么赢呢?只好自动溃散了事。

第九兵团白送是事实,但这是国军主观就白送的。

只限定辽西会战的话。

以共军每个纵队三万人计算,拥入锦州现地的十个共军纵队就有三十万人之多,这样一路大军是集中部署在一起的。

而国军则分为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和范汉杰的守备兵团,每一路十万人上下。

共专为一,国分为三,现成的各个击破四个大字。居于内线的共军十个纵队主力可以选择三路国军的任意一路加以歼灭,相反,除被围死的范汉杰之外,侯廖两兵团任意一路的冒进都可能招致共军的全力打援。

所以实战中,东西兵团均存在意图观望,攻击不积极的行为。

此种表现非止保存实力而已:一旦侯镜如失塌,辽西会战现地兵力损失三分之一,国军形势更加不利,而且华北门户洞开;一旦廖耀湘被歼,沈阳长春立告不治,东北全境即告易手。

国军所谓辽西会战部署之成功,建立在东西兵团调度一致迫使共军于东西两路平均的使用预备队、同时锦州可以长久坚守大量消耗共军有生力量两大基础之上,直至最后决胜之时刻来临。

而最高统帅仅驾临东进兵团处督战,完全放弃协调。

此所谓缘木求鱼,不能解决侯廖两位长官的实际困境。两位长官当然也只能打打看,不要逼得林彪狗急跳墙,使出围点打援的故技。

所谓战则必死,逃则未必,侯镜如最终全师入关,也算为党国负责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