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老首長指揮老部隊,這樣主官既得心應手,下層官兵又能發揮戰鬥力,又有凝聚力。

高敬亭在新四軍被錯殺後,中央立刻電令徐海東到新四軍該部穩定軍心,因為紅二十五軍(徐海東部)長徵後,高敬亭就奉命留下領導留下的部隊。當時徐海東已經以養病為主,徐說:我生病了,無法擔任高強度工作。回電曰:你不用工作,坐在那裡就行。

中野成立兵團的時候,三兵團主要是太行軍區部隊組建(含冀南軍區),陳錫聯當然任司令,因為陳錫聯就是太行軍區老領導,四兵團主要是太嶽軍區部隊組成,那麼陳賡是當仁不讓的領導。那麼五兵團,楊勇是不二人選,因為五兵團主要是冀魯豫軍區的部隊改編,王近山還跟政委問:我哪裡比楊勇差。王近山打仗是把好手,就是性子太硬,政治上有點兒不開竅,授銜爭上將的也是王近山。

東野四縱是膠東軍區過來的部隊,吳克華是老首長,縱然胡奇才在吳克華養病期間指揮四縱打了幾個大勝仗,吳克華回來後還是讓吳克華擔任該縱司令,胡奇才任副司令。

那麼搶佔東北的部隊主要是山東軍區和新四軍三師,延安教導旅、警衛旅,冀察熱遼軍區部隊。山東軍區六萬餘人,主要是115師343旅686團在羅榮桓(陳光、朱瑞)帶領下發展起來,其中結合了天福山起義、徂徠山起義部隊。新四軍三師三萬餘人,主要是115師343旅685團、344旅部分在黃克誠、(吳法憲、劉震、張愛萍)等人發展起來,那麼他們的老首長自然是林彪、羅榮桓為妥。

當然冀察熱遼軍區貢獻了七、八、九縱,首長自然是冀察熱遼的幹部為主。


不會。說不定東北還拿不下來。

知道最初為什麼東北解放軍喫癟,後來為什麼可以打贏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因為前期東北解放軍前期總喜歡蹲在大城市,不肯下鄉。東北民主聯軍在優勢國軍的打擊下,處處被動。

後期,林彪黨政軍一把抓,特別注重根據地建設,將政工幹部下到中小城市和農村建設根據地;有了根據地,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兵力來源和物資來源。

林彪剛去東北,只是東北解放軍司令員,不管政工,也不管地方,東北一把手是彭真。此時的東北一團混亂,毫無進展不說,還喫過敗仗,被國軍打得節節敗退,主官之間意見經常不和。

後來,中央將東北的黨、政、軍大權全部交給林彪。林彪全面掌控東北後,第一件事就是強調根據地建設,將部隊和政工幹部化整為零,到中小城市和農村建設根據地,壯大解放軍。

建立根據地、立穩腳跟之後,林彪還組織部隊搞三下江南戰役、四保臨江戰役,接著發動夏季、秋季、冬季攻勢,清除了除瀋陽、錦州、長春等大城市之外的國軍的勢力,為發動遼瀋戰役的戰略決戰奠定了基礎。

很多人以為遼瀋戰役是關鍵,其實不是。關鍵在於東北根據地的建設問題,纔是重中之重。實際上,之所以有打遼瀋戰役的本錢,是林彪組織的東北根據地建設,使東北野戰軍從入關13萬人迅速發展到50多萬人,並擁有幾十萬預備役和上千萬人的根據地作為物資供應地。哪怕第一次遼瀋戰役失利了,也無關大局。東北戰局發展到遼瀋戰役階段,國軍在東北已經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只能被動防禦。而前期組織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目的就是為了打亂國軍的戰略部署,為鞏固根據地、發展東北解放軍爭取時間。

所以,如果粟裕指揮遼瀋戰役會不會更好?我說實話啊,粟裕未必能統籌四野,出身四野的元帥和大將好幾個呢,級別比粟裕高。

就說羅帥吧,粟裕在1946年拿什麼來領導羅帥?羅帥一手建立山東敵後根據地,山東軍區是全國當時最大的軍區,羅帥一手打造了20多萬正規軍,為東北輸送近10萬的幹部和戰士。到1946年,粟裕也只是華中軍區的副司令員。

而林彪呢,可是羅帥的老上級。

1932年,林彪是紅一軍團軍團長,羅帥是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粟裕此時任紅一軍團教導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6年,林彪在延安是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紅大)的校長兼政委,羅帥此時先只是紅大的學員,後來任紅大第一科政委。粟裕此時是紅十軍團參謀長,但紅十軍團在譚家橋戰鬥失利,又在懷玉山遭到敵人圍殲。再之後,建立浙西南遊擊區,任挺進師(四百餘人)師長。再之後,任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閩浙邊臨時省軍區成立,任省軍區司令員、省委組織部長。

1937年,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八路軍,林彪是115師師長兼軍政委,並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軍委前方分會委員,率部挺進華北抗日前線。羅帥此時是115師政治部主任。粟裕呢,奉命組建新四軍先遣支隊,任先遣支隊司令員,奉命在蘇南敵後執行偵察任務。再之後,先遣支隊撤銷,仍回第二支隊任副司令員,後任代司令員。

1938年,林彪被閻錫山的哨兵誤傷,才脫離了軍隊去蘇聯養傷。

1941年,粟裕是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但須知,新四軍和八路軍可不是一個級別的隊伍。八路軍是紅軍主力軍,全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屬於集團軍編製,是正規軍,擔任主攻任務。

新四軍主要是遊擊隊,全稱「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是軍級編製,主要搞敵後破壞,不擔任主攻任務。按級別,新四軍和八路軍一個師是同級別的,但實力遠遠比不上八路軍三個主力師任何一個。115師是中央主力紅一方面軍改編過來的,也是長徵的主力部隊。而新四軍,那是各省遊擊隊的統稱,就是一隻雜牌軍。

1942年,林彪回國,任中共中央黨校管理委員會成員,主持軍事教育會議,參加整風運動。同年,去重慶和老蔣談判。1943年下半年離開重慶回延安。這一階段,羅帥是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15師政治委員、代師長,算是林彪的繼任者。

你看,林彪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羅帥的上級,長期在中央層級工作,級別也遠高於粟裕,羅帥自然會服林帥管。而羅帥無論是資歷,還是戰績,也高於當時的粟裕,無論如何是不會服從粟裕管的。

除了羅帥,還有陳雲,那可是政治局委員,按政治級別比林彪的中央委員還高,粟裕當時連中央候補委員都不是。

林彪一生的戰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不服都不行。

1927年,林彪20歲,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後任73團3營7連連長。同年,參加了湘南武裝起義,並隨著武裝起義的隊伍上了井岡山,是中央蘇區開創者之一。南昌起義的部隊,可是九死一生的。

1928年,林彪21歲,任第十師第二十八團一營營長。

1929年,林彪22歲,任紅4軍第1縱隊縱隊長(亦稱司令員)。22歲啊,就成了司令員了。此時的粟裕,升遷也很快,不過主要是做參謀長。歷任紅四軍參謀長,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等職。

1932年,林彪25歲,任紅一軍團總指揮,也就是軍團長。此時的粟裕,任紅一軍團教導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林下屬部隊教導師的政委。

1934年,林彪27歲,參加遵義會議,接著指揮中央紅軍長徵,突破國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作戰。同年,粟裕調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

1936年,林彪28歲,被任命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簡稱「紅大」)校長,後兼任政治委員。

1937年,紅大遷至延安,改名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繼續任校長兼政委,併兼任抗大第一分校校長和政治委員。此時的粟裕很慘,所屬紅十軍團在譚家橋戰鬥失利後,又在懷玉山遭到敵人圍殲。年底,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閩浙邊臨時省軍區成立,任省軍區司令員、省委組織部長。

1937年,抗戰爆發後,林彪任八路軍115師和軍委書記。此時,八路軍是共產黨的核心主力,只有三個師。林彪是最年輕的師長。並組織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此時,國軍在日軍的追擊下,一潰千里。此時,林彪30歲。次年,粟裕率領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並任第二支隊副司令員。

1937年9月25日與聶帥指揮所部設伏平型關大捷,取得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出擊作戰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同時使他成為名噪一時的抗日名將。此時的粟裕,在譚家橋戰鬥失利後,又在懷玉山被圍殲。

1938年2月奉命率115師師部和343旅由晉東北南下,到山西呂梁地區開闢根據地。被閻錫山的哨兵開槍誤傷,昏迷不醒,傷及肺部和脊椎骨頭,危及生命。此時,八路軍和閻錫山是友軍。林彪被迫去蘇聯治病。此時的粟裕,所屬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任第二支隊副司令員。

1942年2月,林彪35歲,經新疆返回延安,任中央黨校管委會成員,搞軍事教育,參加整風運動。此時的粟裕,是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

1945年4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8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軍委委員。此時的粟裕任蘇浙軍區司令員,10月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

1946年,內戰爆發,林彪到東北任中共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同年,組織三下江南戰役和四保臨江戰役,使國民黨軍首尾不能兼顧,疲於奔命,陷入被動,並鞏固了根據地的發展。粟裕此時還是華中野戰軍司令員。

1947年,林彪先是發動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削弱了國軍的戰略機動力量;接著再發動夏季、秋季、冬季攻勢,殲國民黨軍30餘萬人,為在東北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此時的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先後發起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共殲國民黨7個軍(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其中,1947年5月殲滅國民黨號稱「王牌軍」的整編第74師。

1948年,林彪指揮發動遼瀋戰役。林彪對敵情作出正確判斷,在攻克錦州後果斷舉行遼西會戰,圍殲國民黨軍「西進兵團」,取得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此次戰役共殲敵47萬餘人,解放東北全境,並使東北部隊由出關時的13萬餘人發展到100餘萬人,成為人民解放軍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同年11月奉命率部入關,任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員和中共平津前線總前委書記,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統一指揮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進行平津戰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

兩次戰役的兵力和傷亡對比。遼瀋戰役中,東野70萬人對國軍55萬,東野傷亡6.9萬人,國軍總共傷亡、被俘47萬人。平津戰役中,東野100萬人對國軍52萬,解放軍傷亡3.9萬、國民黨傷亡或被俘52萬。兩次戰役,東野共傷亡10.8萬,國軍損失100萬人。(解放軍和國軍的交換比是1:9

此時的粟裕,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辭後任代司令兼代政委(正的是陳毅)。1948年6月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發起開封戰役(又稱豫東戰役第一階粟裕與陳毅粟裕與陳毅段),激戰5晝夜,22日攻克開封,全殲守敵及部分援敵共4萬餘人。6月27日發起睢杞戰役(又稱豫東戰役第二階段),激戰6天,共殲國民黨軍5萬餘人。7月12日發起兗州戰役,殲敵6.3萬餘人,使王耀武盤踞的濟南陷於孤立。豫東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參戰兵力達20萬人,國民黨軍參戰的兵力達25萬餘人。經過20天連續作戰,華東野戰軍共殲敵9萬餘人,給了中原之敵以重創,為華東野戰軍進一步開展中原和華東戰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華東野戰軍總指揮。9月16日,發起濟南戰役,24日勝利結束,全殲濟南守敵10.4萬餘人(包括起義兩萬餘人)。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該戰役共投入解放軍66萬、 地方部隊40萬(合計106萬人)。 在戰役中,粟裕指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解放軍傷亡13萬餘人。(淮海戰役,解放軍和國軍的交換比為1:3

要知道,東北和華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兩塊糧倉,奪得此兩處,就說明解放軍已經奪得中國北方了,國民黨不得不退守長江以南,依託長江組織防禦。

1949年,組織百萬大軍強渡長江,佔領了國軍首都南京。同年,又組織了宜沙、湘贛、衡寶、廣東、廣西、海南島戰役,殲滅國軍43萬,解放湘、鄂、粵、贛、桂五省。

以上幾次戰役,林彪指揮東野共消滅國軍近200萬人,還讓自己變成150多萬人的大軍,以及核心人口區和幾大糧倉。

要知道,華野和東野的主力,正是羅帥打造的山東革命根據地。解放戰爭初期,近10萬幹部和戰士渡海去了東北,剩餘20餘萬人成了華東野戰軍的中堅。而山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就是八路軍的主力部隊115師(三大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歷任115師的師長、政委)。可以說,115師成了東野、華野的靈魂。而115師的核心,又是紅軍長徵時期的紅一方面軍(林彪是軍團長,羅榮桓長期是政治部主任,粟裕也在紅一方面軍下屬教導師做過政委)。紅一方面軍,115師,東部野戰軍、山東軍區,甚至華東野戰軍,都有非常明顯的林、羅、聶的烙印。

抗戰,林彪組織的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而此時國軍大潰敗。平型關大捷,為國人樹立了抗戰的信心,林彪也成為中外知名的軍事指揮官。

林彪這個人,不僅僅是一流的軍事指揮人才,還是一流的政工人才,這在整個共產黨裡面都是屈指可數的。這在當時很難看到。所以,林彪就是近代韓信。

林彪指揮部隊,工於計算,權衡得失。但也不癡迷於軍事勝利,而會從政治全局考慮。

林彪也有豐富的政工工作經驗,對於領導幹部隊伍的教育和培養,有很好的辦法和足夠的理論水平。

不僅如此,林彪還會將軍事和政工經驗總結出理論,並形成文件發給一線指揮員甚至是戰士學習。比如「一點兩面」「三三制」「四組一對」「四快一慢」等戰術原則,還有戰術作風和戰術問題的多次講話,都印發全軍指導作戰和平時訓練。

從理論角度,李德勝是戰略思想家,比如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論」「遊擊戰」等戰略思想,有效指導了中國革命取得戰略性勝利。

林彪則是一流的戰術家,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戰術和戰鬥方法,並推廣到全軍。事實上,這些方法來源於實踐,又上升到理論高度用來指導全軍鬥爭,和李德勝思想相輔相成。

很多人將林彪和粟裕並列,這是不妥的。雖然粟裕也是一名特別突出的軍事指揮官,但其政工、軍事理論水平和林彪有較大差距,這是有目共睹的。

將實踐經驗總結成理論,再推廣至全軍,林彪也是比粟裕強一些的。

林彪得勢,就神話林彪;林彪失勢,就徹底否定林彪。兩者都不可取。我認為,還是要用客觀事實的角度評價林彪比較好。

說什麼林彪不敢打錦州,林彪只能打順風仗,林彪怕死,都是不客觀的。一個指揮100多萬軍隊、解放大半個中國、身經百戰的統帥,居然怕死、不敢打?長徵中的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是順風仗?還是抗日戰爭中的平型關戰役是順風仗?林彪沒去東北時,咋就不見解放軍打得順風順水?反正林彪經常全殲國軍,就是順風仗。其他人打成前線攻堅戰就成了勇敢了?你們可以去了解一下解放軍的戰史,多少將領特別喜歡跟著林彪打仗,因為跟著林彪打勝仗,如果打不贏林彪絕不會讓部隊去送死的,「林彪說這仗能打,肯定能打贏」,這是解放軍高級將領中的默契。

很多人拿林彪打錦州時猶豫不決來說事,也是扯淡。林彪打錦州時只不過是在權衡利弊,而不是不敢。猛打猛衝,歷來都不是林彪的作風。猛打猛衝,不計得失,那是一級棋手。林彪是一個運籌帷幄的大師,工於計算,不僅要打敗敵人,還要壯大自己。林彪如果是猛打猛衝類型的,也做不到13萬人發展到150萬人,殲滅國軍近200萬人、且打出1:9的投入產出比(ROI)。如果追求勝仗,當時的東北解放軍可是壓過國軍的,梭哈一把,贏了又有什麼意義?將自己打殘了,對於整個戰局於事無補。這也是林彪為什麼喜歡打殲滅戰、運動戰,一點兩面、三三制、四快一慢的攻城戰經驗,也是林彪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總結出來的,而且特別有效。基本策略就是將火力集中於城牆一個點,城牆打開以後,組織部隊猛衝進去,快速沖向縱深,打亂守城軍隊的建制和指揮體系,從而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攻城戰的勝利。這一招,百試不爽。林彪討厭打攻堅戰、防禦戰,因為後者打起來就是消耗戰,必然造成很大的傷亡。

林彪之所以能作為接班人寫進黨章,是靠打出來的成績說話。要知道,如果拼資格,黨內一大堆人比林彪有資格。南昌起義時,林彪不過是一個排長,還沒資格站在城樓上。林彪甚至沒資格去參加南昌起義的黨委會議,只能當一個哨兵。

粟裕,我承認也是一流的指戰員,軍事指揮能力,堪稱天才級別。一線指揮華野,作為淮海戰役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粟裕還有孟良崮這樣的戰鬥硬仗。蘇中七戰七捷?。粟裕指揮消滅了國軍三個王牌師中的兩個。這些,都是粟裕值得肯定的歷史功績。然而,粟裕卻不是的一把手,陳老總纔是。政工方面,饒簌石功不可沒。

這就是為何最終陳毅成了元帥,粟裕只是大將的原因。

另外,金門之敗,損兵折將,是解放戰爭以來罕見的成建制犧牲的案例。而同期,四野解放重兵把守、比金門遠得多的海南島卻打得順風順水。

金門戰役和海南島戰役,可以看出粟裕和林彪的指揮風格,有非常大的區別。

粟裕有擅長打險仗、惡仗的名聲,出其不意擊敗敵人。但缺點是容易兵行險招,勝敗難料。要麼消滅敵人,要麼被敵人消滅。

而林彪,出了名的穩打穩紮,不斷發展自己的同時,再削弱對手。當自己的實力壓倒對方時,來一場殲滅戰。所以,林彪一直擔綱紅軍主力部隊的統帥,因為這是共產黨的本錢,梭哈不起。

所以,紅一方面軍發展出的115師,115師發展出的山東革命根據地,再由山東革命根據地裂變出的東北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打出了三次最大規模的解放戰役。特別是遼瀋戰役,是決定性的戰役,因為遼瀋戰役為解放軍創造了100多萬精兵強將,以及強大的後勤。須知,東北是中國當時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大平原,農業發達。東北地區,當時人口5000多萬,兵力充足。還緊靠蘇聯,隨時可以獲得蘇聯的支援。當時可以說「得東北者得天下」。

最後,給大家看看林彪給指戰員們總結的九條經驗,放在古今中外都非常適用。

第一,要勤快。

不勤快的人辦不好事情,不能當好軍事指揮員。

應該自己乾的事情一定要親自過目,親自動手。比如,應該上去看的山頭就要爬上去,應該瞭解的情況就要及時瞭解,應該檢查的問題就要嚴格檢查。不能懶,軍事指揮員切忌懶,因為懶會帶來危險,帶來失敗。比方說,一個軍事指揮員,到了宿營地就進房子,搞水洗臉洗腳,搞雞蛋煮麵喫,喫飽了就睡大覺。

他對住的村子有多大,在什麼位置,附近有幾個山頭周圍有幾條道路,敵情怎麼樣,羣眾條件怎麼樣,可能發生什麼情況,部隊到齊了沒有,哨位在什麼地方,發生緊急情況時的處置預案如何,都不過問,都不知道。

這樣,如果半夜三更發生了情況,敵人來個突然襲擊,就沒有辦法了。到那種時候,即使平時很勇敢的指揮員,也會束手無策,只好三十六計,跑為上計,結果,變成一個機會主義者。機會主義和打敗仗,常常是因為沒有思想準備,沒有組織準備,工作沒有做到家,懶的結果。因此,不論大小指揮員都要勤快,要不惜走路,不怕勞累,要多用腦子,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腳到、手到。事情沒有做好以前,不能貪閑。貪閑就隱伏著犯錯誤的根子。什麼事都要心中有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雷打不動的幹部,牛皮糖式的幹部,不管有多大本事,都不是好乾部。

第二、要摸清上級的意圖

對上級的意圖要真正理解,真正融會貫通,真正認識自己所受領的任務在戰役、戰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打破框框,有敢於和善於在新情況中找到新辦法的創造性;纔能有大勇,才能決心強、決心狠,敢於徹底勝利,有強烈的吞掉敵人的企圖和雄心。指揮員的勇敢集中表現在殲敵決心的堅定頑強上面。指揮員的大勇建立在革命的最高自覺性和正確理解上級意圖的基礎上面。

第三、要調查研究

對於敵情、地形、部隊的情況和社會情況,要經常做到心中有數。要天天摸,天天琢磨,不能間斷。

這樣做,不能看作是重複,實際上這不是重複,而是不斷深化不斷提高的過程,是取得正確認識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平時積累掌握的情況越多,越系統,在戰時,特別是在緊張複雜的情況下,就越沉著,越有辦法。急中生智的「智」,纔有基礎。

因此,調查研究工作要貫串在各項工作中,要貫串在每一次戰役、戰鬥的整個過程,反對打莽撞仗、糊塗仗,反對急性病,反對不親自動手做調查研究的懶漢作風。特別是敵情,必須切實摸透。

因為敵情是活的,敵人必然會極力隱蔽、偽裝他們的真實企圖和行動。要盡一切可能不間斷地偵察,查清敵人的部署和動向,看他扮演什麼角色?是主角還是配角?是主力還是非主力?是驕兵還是敗兵?能集中多大兵力向我們進攻和阻擋我們的進攻。查明敵主官的特性,看他慣用和擅長用什麼戰法,根據他當前的企圖判斷他可能採用什麼打法,等等。只要摸清了敵情、我情、地形的底,決心就快,就硬,就堅定。就不會被任何假象所迷惑,就不會被任何困難所嚇住。如果情況不清,就會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坐失良機,或者勉強下了決心,一遇風吹草動,聽到畏難叫苦和不正確的建議,就容易動搖,可能一念之差,前功盡棄。

第四、要有個活地圖

指揮員和參謀必須熟悉地圖,要經常讀地圖。熟讀地圖可以產生見解,產生智慧,產生辦法,產生信心。

讀的方法是把圖掛起來,搬個凳子坐下來,對著地圖看,從大的方向到活動地區,從地區全貌到每一地段的地形特點,從粗讀到細讀,逐塊逐塊地讀,用紅藍鉛筆把主要的山脈、河流、城鎮、村莊、道路標劃出來,邊讀,邊劃,等到地圖差不多快劃爛了,也就差不多把地圖背熟了,背出來了。在熟讀地圖的基礎上,要親自組織有關指揮員和參謀對作戰地區和戰場進行實地勘察,核正地圖,把戰場的地形情況和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都裝至腦子裡去,做到閉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鮮明的戰場圖影,離開地圖也能指揮作戰。這樣,在你死我活、瞬息萬變的戰鬥情況下,可以比敵人來得快,爭取先機,先敵一著,掌握主動,穩操勝券。

第五、要把各方面的問題想夠想透

每一次戰役、戰鬥的組織,要讓大家提出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要讓大家來找答案,而且要從最壞的最嚴重的情況來找答案。

把所有提出來的問題都回答了,再沒有問題沒有回答的了,這樣,打起仗來纔不會犯大錯誤,萬一犯了錯誤,也比較容易糾正。沒有得到答案的問題,不能因為想了很久想不出來就把它丟開,留下一個疙瘩。如果這樣,是很危險的,在緊要關頭,這個疙瘩很可能冒出來,就會使你們心中無數,措手不及。當然,在戰爭環境中,要考慮的問題很多,不可能一次都提完,也不可能一次都回答完,整個戰役、戰鬥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和不斷回答問題的過程。有時腦子很疲勞,有的問題可能立即回答不了。這時,除了好好地和別人商量以外,就好好地睡一覺,睡好了,睡醒了,頭腦清醒了,再躺在牀上好好想一想,就可能開竅,可能想通了,回答了,解決了。總之,對每一個問題不能含糊了事。問題回答完了,戰役、戰鬥的組織纔算完成。

第六、要及時下決心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下決心打呢?

指揮員必須以最大努力組織戰役、戰鬥的準備工作,力求確有把握才動手,不打無把握之仗。但是任何一次戰鬥都不可能完全具備各種條件,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般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把握,就很不錯了,就要堅決地打,放手地打。不足的條件,要通過充分發揮人的因素的作用,依靠人民羣眾的力量,充分發揮人民軍隊特有的政治上的優勢,充分發揮指戰員的智慧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來彌補,以主觀努力來創造條件,化冒險性為創造性,取得勝利。

第七、要有一個很好、很團結的班子

領導班子思想認識要一致,行動要協調、合拍,要雷厲風行,要有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概。

都要勤快,都千方百計地辦好事情,完成任務。不互相扯皮,不互相干擾,不抱旁觀者的態度。如果領導班子不好,人多不但無用,反而有害。

第八、要有一個很好的戰鬥作風

有好的戰鬥作風的部隊才能打好仗,打勝仗。

好的戰鬥作風首先是不叫苦,搶著去擔負最艱巨的任務,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猛打猛衝猛追。特別是要勇於窮追。因為把敵人打垮以後,追擊是解決戰鬥、擴大戰果、徹底殲滅敵人最關鍵的一招。在追擊時,要跑步追,快步追,走不動的扶著柺棍追,就是爬、滾,也要往前追,只有抓住敵人,才能喫掉敵人。好的戰鬥作風要靠平時養成,要靠實際鍛煉,要在緊張、殘酷的戰鬥中才能鍛鍊出來。不敢打硬仗、惡仗的部隊,讓他打幾次就打出來了,因為已經見識過硬仗、惡仗的場面,有了體會,有了經驗,知道怎麼打了,百鍊成鋼就是這個道理。做工作也要有好的作風,說了就要做,說到那裡做到那裡,要做得乾脆利索,要一竿子插到底,一點不含糊,不做好不撒手。好的作風的養成,關鍵在於幹部。強將手下無弱兵,幹部的作風怎麼樣,部隊的作風就會怎麼樣。因此,首先要抓好乾部,要幹部做出樣子,影響帶動部隊。只要幹部作風好,指揮好戰鬥,多打勝仗,即使是新建的部隊或者原來基礎較弱的部隊,也會很快打出好作風來,像鐵鎚一樣,砸到那裡,那裡就碎。

第九、要重視政治,親自做政治工作。

部隊戰鬥力的提高要靠平時堅強的黨的領導、堅強的政治工作。

連隊的支部一定要建設好,支部的工作要做活,就是要把所有黨團員的革命勁頭鼓得足足的,充分發揮他們的模範作用、帶頭作用,通過他們把全連帶動起來,通過他們去做政治工作,提高全體指戰員的階級覺悟。有了堅強的黨支部的領導,有了堅強的政治工作,就可以做到一呼百應,爭先恐後,不怕犧牲,前赴後繼。戰術、技術也要練好,特別是技術,如果槍打不準,戰場上就不能消滅敵人,就不能解決戰鬥。因此,軍事訓練不能馬虎,黨政工作要領導好訓練。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部隊有了高度的無產階級覺悟,有了好的戰鬥作風,再加上過硬的作戰本領,就如虎添翼,就可以無敵於天下。

林彪總結的這些經驗,真的是字字如珠璣,讓指戰員都能搞清楚自己該怎麼做。這也是林彪對自己平時怎麼做指揮員的總結。林彪一生大小勝仗無數,多少逆境中反敗為勝的仗也打過不少,有足夠的說服力。這九條經驗,不僅有原則要求,也有具體的實施方法,就是一部《指戰員作業標準》,照著做,就能快速提高戰鬥力。

我細細想來,這九條原則,而對於今天的商業活動,也是適用的。

最後,給大家推一套書,即由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的劉統大校所撰寫的《解放戰爭》。《解放戰爭》的內容包括東北解放戰爭、華東解放戰爭、華北解放戰爭、中原西南解放戰爭、西北解放戰爭、中南解放戰爭,共6本書,囊括了近代解放戰爭史,有大量的一手資料,可信度較高。《解放戰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軍事迷必備叢書。

解放戰爭(劉統大校)京東¥ 384.30去購買?

Apple AirPods Pro主動降噪藍牙耳機(領券減200元))京東¥ 1999.00去購買?

Apple iPhone 11 (A2223) 128GB 黑色 移動聯通電信4G京東¥ 4999.00去購買?


「主政」啊,諸位

這個問題,凡是不以政治角度考慮,只考慮軍事角度的,都是瞎扯淡

當年東北野戰軍在還叫東北人民自治軍的時候,除了林這個總司令,還有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那個時候中央委派20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去東北工作,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是林。

7月份的東北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共中央委員林彪、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李立三、張聞天、蔡暢、林楓和候補中央委員黃克誠、王首道、譚政、程子華、陳鬱、肖勁光、萬毅、呂正操、古大存

我記得粟裕擔任中央委員是建國後的事情了


從選人上看,能去東北的無疑只有兩個人選:林彪和彭德懷。

在當時,遠去東北,做一方統帥,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1.此人必須軍事素養過硬。這個沒什麼問題,軍事素養過硬的人一抓一大把,這可不僅僅是林彪和粟裕,從後面平津戰役、海南島戰役、朝鮮戰爭的戰例看,劉亞樓、鄧華等人的素質也是不弱的,也是能夠指揮影響大戰略的戰役的優秀指揮人才。

當然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林彪,因為他善於總結,能夠從勝仗中提煉出一般規律,形成條令,並要求自己的軍隊按照條令貫徹執行,連戰術動作都規範化,這才叫現代化軍隊嘛。

2.此人必須性格持守穩重。東北毫無疑問是解放全中國的關鍵,當時的東北有全國最主要的工業區,能夠提供比全國其他地區多的多的工業產能,有著更加。毫無疑問,就算是僅能控制東北,也無疑是在勝負的天平上放下了一個重量級砝碼。因此東北毫無疑問要派最得力的幹部,以便形成最強勢的力量。這樣的力量必須得放在一個穩重的人手中才行,如果是那種大開大合、「先戰而後求勝」的人,毫無疑問是不行的,畢竟誰都不敢拿這麼龐大的一隻軍隊去冒險、去賭博,就算有劣勢,只要穩重,不輸光,總有贏回來的可能。當然這樣範圍還是很大,還有進一步縮小的必要。

3.此人必須能夠服眾。服眾只是一個好聽的說法,說白了就是不僅要能力夠強,還要資歷夠老,年頭夠長,能讓大家足夠尊重,能讓手下人聽話。這樣的話,主持東北的一把手必然也是八路軍的師長以上級別的人物,新四軍的師長可能都不夠格(沒有貶損誰的意思,看看黃克誠的職位變化)。基本上也就只有林彪、彭德懷、賀龍、陳毅、劉伯承等人了。現實就是如此,有些人總會指責官場上有時候會有論資排輩的現象,說真的,不這麼排,用我自身的親身經歷說話,年輕人很難指揮那些老油條。

只要資歷夠老,很多事情都很好辦,不僅僅是下屬更容易領導,而且也能跟自己的領導堅持己見(如果資歷不夠,你跟領導堅持己見,領導會覺得你個小屁孩,喫過的米哪有我喫的鹽多,聽我的!),所以毛主席堅持「化四平為馬德里」時、堅持在不合適的時機發動遼瀋戰役時,林彪都能抗住壓力,就算做錯了,其資歷也能讓他不受過多貶損。

4.此人必須要能夠讓中央足夠信任,就算有足夠的能量,也不會另立中央。這樣人就只剩下林彪和彭德懷了。從長徵時期開始,林彪和彭德懷就是掩護中央的兩個軍團長。林彪本身向來深受毛主席思想的影響(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林彪那時候對毛主席是比較崇拜的,林彪進入在東北之初,連續失利撤退時,給東北民主聯軍指戰員們加油鼓勁,講解他對東北形勢的判斷,後來大家都說很準,但是我卻看著很有當年毛主席給林彪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味道。)彭德懷和林彪是最受中央信任的兩位將領,他們兩個毫無疑問,一個將會像往常一樣守衛中央,另一個則會出去開疆拓土,發展新的力量。事實也不負中央所望,林彪實力強大後,四野裝備最好,兵力最強(比其他三個加起來都強),所解放地區經濟最發達最廣闊,從實力上講,另立中央沒有問題,然而林彪還是與中央保持了思想上的統一,足見此人厚道,我是說啥也想不通為啥會有九一三。

綜上,林彪就是最合適的人選,沒有之一。歷史不應考慮假如,未來則必須多考慮幾個假如。某一方面的人才不一定在最高的位子上,而一定要在最合適的位子上。

——————

看了看評論,感覺很多人忘了個事兒:林彪在東北不僅是軍隊總負責人,而且是黨政軍的總負責人,能給出這樣的重託,我認為不單單是出於現實要求的考慮,也是對林人品的信任。


當然不會更好。

林彪去東北前,東北四位大佬,東北第一書記彭真,後來的元帥羅榮桓,中央委員陳雲,後來也被評為大將的黃克誠。

這四位比當時的粟裕黨內資歷都高,粟裕這幾位是鎮不住的。

同樣的四野(前東北野戰軍)很多將領,粟裕也不一定能在氣勢壓的過,後來的大將肖勁光,上將劉亞樓,韓先楚,朝鮮打出萬歲軍的中將梁興初,都是見過大場面的老共產黨,在東北也各有各的風格。林彪到了東北,這些大佬絕對要服從的。林彪到位後,軍、政、工一體,彭真因為某些原因被調走了。林彪還是主軍,政工還是羅榮桓元帥。羅帥去東北前是在山東,當時全國最大的一個軍區,為東北輸送了10萬正規軍和幹部。

林彪+羅榮桓,讓東北軍、政、工完全一體。如果換成粟裕+羅榮桓+陳雲,顯得不倫不類了。好像讓縣長和市長縣委書記搭班子,最後決策還是聽縣長的,是不是怪怪的。

在《粟裕大將》有這樣一個畫面,粟裕指揮,下面一個軍長不服。還是陳毅拿過來電話:粟司令員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不服從的我撤你的職。

所以打仗不僅僅是膽量武器謀略,能管的住下面的人,團結一心更加重要。

林彪去東北,是最合適的選擇了,那裡有很多林彪的老部下,林彪的風格是有6成以上的把握會打,東北求穩,不容有失。

粟裕是主動出擊,估計有5成的勝算,就會拉出來打。

重要的是,遼瀋戰役是最開始的大決戰,經過遼瀋戰役後,四野戰鬥力猛增,果黨相當一部分人已經開始動搖,帶頭起義的從開始一個連,到一個團,一個軍,最後北平城的傅作義都起義了。

等到粟裕大展拳腳的淮海戰役,粟裕已經有了底氣,主動出擊,如果萬一輸了,也有林彪包攬過來。像不像兄弟倆出來創業,老大已經家財萬貫,弟弟有能力搞事情,膽子大。

粟裕指揮的淮海戰役也打的精彩,我黨能打這樣三大戰役規模的,除了林彪和粟裕,能打出來的也不多,有過驗證的只有彭總了(抗美援朝)。

但是東北一定要林彪去。

李德勝的眼光真的獨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