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我軍兵力有絕對優勢,為什麼看起來打得戰戰兢兢,況且林彪還多次想要放棄攻打錦州打長春,而淮海戰役我軍60萬對戰國軍80萬,為什麼打得如此順利而且戰果出乎意料


為什麼會覺得林多次放棄錦州打長春?為什麼會覺得遼瀋打得不如淮海順利?

首先說一個問題,遼瀋戰役中,林只有一次猶豫是打錦州還是打長春,並沒有多次放棄錦州打長春的事

林為什麼猶豫是打錦州還是長春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東進兵團增援後,導致林在錦州方向的兵力不足了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林本身有那麼多的兵力,又有傳說說四平給林造成了攻城的陰影(這是猜測林不敢打錦州的心理原因),怎麼還會出現打錦州兵力不足這種近乎天方夜譚的事呢?

其實不用奇怪,因為林最初只用了6個多縱隊在錦州方向,以5個縱隊(3、4、7、8、9縱)又2個師(2縱5師、6縱17師)攻錦州,以1個縱隊(11縱)阻擊錦葫援軍。

東進兵團增援後,單靠11縱阻援是非常薄弱的,也就是「準備了1桌菜來了2桌客人」。如果繼續堅持打錦州,則東進兵團一旦突破11縱的防線,將影響整個錦州作戰。

這種情況下,換任何一個人,哪怕是我們這些紙上談兵的軍盲,是不是也應該「猶豫」一下要不要繼續打錦州?

林彪「猶豫」之後,迅速下了決心,繼續打錦州,並調東北的王牌主力1、2縱南下參加錦州方向作戰。

如此以來,錦州方向從原來的6個縱隊又2個師增加成了8個縱隊有1個師,以5個縱隊(2、3、7、8、9縱)1個師(6縱17師)攻錦州,以2個縱隊(4、11縱)阻擊錦葫援軍,以1縱為戰役總預備隊。

林彪通過增加2個王牌主力,解決了錦州方向兵力不足的問題,讓2桌客人都有了菜喫。

看到這裡,很多人肯定還是有疑問,林彪在搞什麼鬼?手握強大的兵力,面對錦州這麼重要的作戰,就算沒有所謂的四平陰影,也應該重視錦州作戰才對啊。

要知道主席早在9月7日就建議林彪,「你們如果能在九、十兩月或再多一點時間內殲滅錦州至唐山一線之敵,並攻克錦州、榆關、唐山諸點,就可以達到殲敵十八個旅左右之目的。為了殲滅這些敵人,你們現在就應準備使用主力於該線,而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不如置長、沈兩敵於不顧,專顧錦、榆、唐一頭為適宜」。

9月27日,主席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先打錦州,則瀋陽之敵很可能來不及增援,繼續陷於麻痹狀態(目前已是麻痹狀態),我則可以主力移攻山海關、灤縣、唐山、塘沾,並且只要有可能便應攻佔葫蘆島、秦皇島,完全肅清錦州、塘沽之線,直迫天津城下,迫使國民黨用空運方法從瀋陽調兵增防平、津」。

如果按照主席的要求,置瀋陽、長春兩敵於不顧,以主力首先奪取錦州,怎麼會出現錦州方向兵力不足的情況?東北的三大王牌主力1、2、6縱哪去了?難道一開始就重視錦州,在錦州方向多增加一點兵力很難嗎?

事實上很難,與主席置沈、長不顧、轉顧錦、榆、唐一頭的想法不同的是,林彪當時想打大決戰

9月29日,林彪電報主席,「故此次錦州戰役,可能演成全東北之大決戰,可能造成收復錦州、長春和大量殲滅瀋陽出援之敵的結果」。

10月1日,林彪電報主席,「故此次仗發展前途可能變為敵我大決戰,我方可能收復東北」。

為什麼林彪能提出大決戰,為什麼林彪認為可能一戰收復東北,原因就在於林彪將東北的王牌主力拿去打瀋陽援軍了,「無論該敵向北策應長春,或向南增援錦州,均打」。

林彪追求的是「收復錦州、長春和大量殲滅瀋陽出援之敵的結果」,所以導致其用於錦州方向的兵力不足,正如林彪給主席的電報中提到的,「我對付錦西援敵及山海關兵力少而弱」。

所以,林彪在10月2日收到國軍增援赴葫蘆島的情報後,大決戰的部署因為錦州方向兵力不足而動搖。林彪需要考慮,是否繼續大決戰部署,如果不能繼續大決戰就需要集中力量,要麼調南線主力北上去打長春,要麼調北線主力南下去打錦州。

以上就是遼瀋戰役裏,林彪猶豫打錦州的過程,並沒有多次放棄錦州去打長春的事。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遼瀋沒有淮海順利?

不知道提問者是如何定義「順利」這個詞的

我們先看看數據,首先是損失數據

我們再來看看繳獲數量

單從損失、繳獲數量也能看到,兩大戰役對比,哪個更順利不是一目瞭然?

然後我們在來看看這段電文

「戰役第一階段中,在打六十四軍時,有些部隊發生氣餒叫苦,「傷亡太大了」,「部隊不充實了」,「不能再打了」。後來軍委來了一個準備傷亡十萬人的電報,才將這種情緒克服了。在戰役第二階段中,有些部隊執行命令木堅決,謊報敵情,如十縱某師的幹部,說「鐵橋佔領了」,「敵人的後路切斷了」。實際上,鐵橋並未佔領,敵人的後路並未切斷,致使敵人逃走了,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又如二縱要某師迅速行動,該師幹部說:「我們沒有坐飛機」。在戰役第二及第三階段中,部隊有一種要「歇一歇」的思想,認為部隊不能再打了,部隊太疲勞了,傷亡太大了,恰巧軍委又來了個電報,要我們準備傷亡二十萬人,這才幫助我們克服了部隊中的右傾情緒。」

這不能說順利吧。


我感覺,大致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淮海的國軍沒有東北戰場的戰鬥力強。東北國軍沒有很雜牌的,裝備低劣的部隊,這從齊裝滿員的程度可以看出來。

遼瀋殲滅11個軍,36個師,有47萬人之多。淮海戰役殲敵22個軍,56個師,55萬人。簡單計算實力,東北蔣軍每個軍都下轄3個師,平均每個師一萬多人。淮海蔣軍就縮水很多,大量下轄2個師的軍,而且每個師的平均兵力不足一萬人。

這不僅僅是人數的問題。通常而言(不僅是中國),戰爭打到油盡燈枯的境地,部隊編製會縮減,而相應配置的武器和訓練會縮減的更多。也就是說,一個1萬人的師,比一個5千人的師的戰鬥力,強出遠不止一倍。

其次,徐州剿匪總序列內的國軍人數多,但是有一些出工不出力的打醬油的存在,比如李延年劉汝明的兩個兵團,即使有二公子壓陣,他們兩個雜牌在外圍,也沒有牽制太多解放軍精力。完全沒有從葫蘆島出發,救援錦州的國軍賣力。

最後就是淮海爆發時,全國局面已經漸趨明朗,國民黨的財政崩潰,金圓券變廢紙。對於一些動搖的蔣軍將領,已經知道該轉移風險了。實際上遼瀋初期,老蔣不止一次飛去東北督戰,還是給人重新振作的感覺,但是上海的金融崩了以後,老蔣自己像是氣餒了,徐州是一次都沒去。手下人看在眼裡,都知道國民黨這面破牆倒下只是時間問題了。於是綏靖區部隊起義,導致七兵團被圍住,黃維集團內110師起義,造成他突不出去。


遼瀋戰役為什麼打的戰戰兢兢?關於遼瀋戰役請看我這個回答

如果你要說淮海戰役順利,其實它真不順利。三大戰役裏,遼瀋戰役可以叫有驚無險,平津戰役可以說是十拿九穩,只有淮海戰役可以說是有驚又險,而且險象環生。本就戰前我軍批准的小淮海來說倒是早早達成了目標(殲滅7兵團與第九綏靖區,如可能再殲滅第一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創造良好局面),但淮海戰役最終的結果完全出乎了雙方的預料,同時戰役規模,戰役企圖也在不斷的變化,最後可以說是我們生生的喫下了這鍋夾生飯,基本解決了長江以北的國軍精銳。而在國府視角看,整個淮海戰役是基於國府一系列錯誤,從一開始雖不太妙但尚不至於迅速崩盤的戰役態勢,幹成了徹底完蛋。

我以國府視角描述一下淮海戰役,你就知道為何我說此戰實際並不順利,全賴國府騷操作了。首先一點,在淮海戰役之前,蔣委員長是希望由白崇禧負責整個徐州戰局的,白崇禧一開始也同意了,但後來一方面恐怕徐州這一堆委員長好學生自己指揮不動容易出問題,另一方面國府此時崩一崩盤對於桂系奪權也有好處,所以又反悔了。於是徐州就只能由劉峙司令長官暫時負責,等杜聿明忙完了東北局勢再說。這可以說是國府淮海乾成之後這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張示意圖可能直觀點。(圖片來網路)

淮海戰役開始以前,國府在整個徐州地區大概有這麼幾個野戰兵團,綏靖區。分別是第二兵團——邱清泉指揮,算是徐州剿總最好的一個兵團,住商丘,在徐州以西;第十三兵團-李彌,也是堪戰的部隊,在徐州以東碾莊附近展開,第七兵團—黃百韜,一直是挺能打的,新安鎮,碾莊以東,第九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大概就是現在的連雲港。另外徐州北邊的賈汪是馮治安的第三綏靖區,前身是七七事變抗戰的第二十九路軍,因為不被徐州剿總信任給扔到北邊了。此外10月開始孫元良的十六兵團放棄鄭州從南邊支援徐州,再加上一個雖然一般被算進來但其實對淮海戰役沒啥作用的第一綏靖區,國府一開始在徐州附近就這些兵團級力量。基本可以說,國府的三個兵團,兩個綏靖區沿著隴海線展開,這等於自己的交通線直接被華東野戰軍給威脅著,而且各兵團之間還有著不小的空隙,極其容易被分割包圍。因此國防部擬定了計劃,把徐州附近的這一堆軍團向徐州重新集結,然後沿著津浦路展開作機動防禦,其實就是改變一下不利態勢罷了。其主要問題是海州的第九綏靖區怎麼撤退,此前也有過從海路調走的方案,但考慮到運力有限,最後取消了第九綏靖區,把兩個軍給了第七兵團。總體來說這個方案十分保守,也沒啥出奇的,正常的戰略區級的司令不應該執行不下來,只需要讓周圍的兵團分別靠攏最後向徐州集結然後在展開即可,當然國府很可能在執行過程中讓我軍啃下來一口,但徹底輸個底掉的情況,戰前還看不出來。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開始

11月5日我軍開始南下,劉峙司令官就陷入到了我軍沖著徐州去的擔心,於是命令周邊各兵團不遺餘力的向徐州集結,這導致了兩個災難性的錯誤,乃至於奠定了淮海戰役國府崩盤的基礎。第一個是七兵團等到了第九綏靖區的兩個軍後,開始沿著隴海線向徐州撤退,不過一方面北面的前二十九路軍第三綏靖區戰場起義把我軍放了過去,另一方面因為行進緩慢(浮橋問題不應該怪黃百韜,畢竟自打參謀制度建立以來,一個10萬人的司令就不該考慮這個事情,行進這麼慢考慮到後來徐州撤退,更可能是難民堵路鬧的)被我軍攆上,損失了大概三個師的兵力,但總算到了碾莊跟李彌的第十三兵團接上頭了,不過此時黃百韜因為一路逃命建制混亂,希望能休整一天再走,李彌則表示劉司令官催得緊,我得趕緊回徐州,拉著人走了,就這麼個事情導致本來能跑出去的七兵團在碾莊孤立被圍。第二個災難性的錯誤則是十六兵團在劉司令官的要求下迅速往北馳援,結果把徐州跟蚌埠之間的宿縣交給了中原野戰軍。於是國府在劉峙司令官的操作下,從原來不利的態勢,搞成了一個兵團被圍,後路被切斷的更不利的態勢。

弄成了這樣總得想辦法收拾局面,於是杜副司令從沒救的東北飛回來以後就準備拯救形勢惡化的徐州剿總。這時候有了所謂照著杜副司令的法子打就能贏的讓黃百韜死槓,國府主力南下殲滅中野方案。可以這麼說,這方案完全是畫了個大餅給大家看,其實壓根沒戲,不過如果執行這方案,頂天了是七兵團被圍殲,放棄徐州大家跑路。但國防部顯然不認為局勢這麼惡化,蔣委員長特地從白崇禧的華中剿總把自己的好學生黃維拉過來,讓他的第十二兵團(又一個精銳了,裡面的十八軍算是國府起家的部隊),外帶臨時組建的第六,第八(李延年,劉汝明)三個兵團往北進。這樣國防部就下達又一個作戰計劃,徐州國軍全力救援黃百韜,中原野戰軍讓這三個兵團解決。到此似乎一切也還有的救。

但是有的救的局面以國府的表現備不住還會崩盤。徐州的國軍留下了孫元良的十六兵團,邱清泉跟李彌帶著部隊去救黃百韜,爆發了相當著名的徐東阻擊戰,而碾莊的黃百韜則靠著剩下的七個師,依託李彌留下來的防禦工事,開始死磕我軍。這就是整個淮海的第一口夾生飯,要喫掉的黃百韜本身善戰還有野戰工事,外圍兩個戰鬥力相當可以的兵團來解圍。整個碾莊圍殲跟徐東阻擊戰我軍傷亡估計得有六七萬,算是相當激烈,最後是黃百韜堅持了近兩周被殲自殺,邱李雖然有進展也沒衝過去。至此我軍的小淮海目標基本上已經達到,不過國府徐州如今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明顯還有再繼續搞死國軍的可能,所以戰役肯定不會結束。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開始

在黃百韜被圍殲的同時,南面的國軍三個兵團也在往徐州前進,不過只有二愣子黃維司令官比較熱衷於這事,李延年劉汝明二位明顯有點出工不出力。結果二愣子太靠前讓中野飄逸的劉伯承元帥利用地形給玩了,在雙堆集被包圍,但由於中野兵力有限,這時候的包圍圈還不是很穩固,十二兵團衝出去跑路的可能性挺大。這時候又一個奠定淮海國府悲劇的起義發生,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同志找到黃維司令,說當此國難之際,我得帶著部隊打開缺口,為全兵團殺出條生路。黃維司令淚流滿面,表示我給你加強炮兵坦克,祝你馬到成功。結果110師炮口對著黃維司令打了幾炮,衝到我軍這邊戰場起義了。自古以來沒聽說過突圍先鋒戰場倒戈跑路還能成功的,於是十二兵團被圍的死死地。打到這地步,因為執行一個撤退命令,鬧到現在兩個10萬來人的兵團,一個圍殲,一個兵團被圍出不來的地步,徐州的三個兵團也被徹底孤立。國防部顯然有點絕望,咋辦呢?按杜聿明回憶錄,他是打算在徐州堅持死守的,當然考慮到一般回憶錄都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埋汰別人,所以這事到底真假誰也不知道。不過蔣委員長顯然不想讓這三個兵團等死,命令往南撤退。

然後國府又一個神奇的騷操作,當然這時候不是劉峙司令官了,而是蔣委員長幹出來的。國防部讓杜聿明從東邊走,走淮陰淮安一線。為啥這麼安排我們不知道,但杜副司令顯然覺得這條路水網縱橫泥濘不堪根本扯淡,決定往西南走永城撤退,當然了,從撤退的可操作性來看,永城當時是我軍的物資儲存地,衝過去就有飯喫,還是很不錯的,但我嚴重懷疑國防部是不是有什麼良苦用心。杜副司令的撤退一開始就不順利,一方面打一開始滿城的難民跟著一起跑把路都堵上了,另一方面負責掩護撤退的部隊撒丫子自己先跑了,亂糟糟的國民黨大搬家式撤退慢慢進行。但畢竟杜聿明的撤退操作還是挺迅速,華野一時半會也鬧不清楚杜聿明準備怎麼跑,往哪跑(國防部的方案粟裕也拿到了,但他基於直覺認為杜聿明不會這麼幹),於是杜副司令還是有極大地機會跑出去,並且馬上就能到永城喫我軍的糧食了(為了防止撤退被感染電臺都讓他毀了),一切看著都是充滿希望。然後委員長從天而降結束了這一切,讓飛機扔了道手令讓杜聿明去救黃維,估計這時候杜聿明可能認識到國防部就是怕委員長騷操作才讓他走淮陰淮安離黃維遠點。這中間到底是繼續去永城還是去救黃維杜聿明跟邱清泉、李彌發生了很激烈的爭論,繼續以杜副司令的回憶錄來看,似乎是邱清泉逼著他讓他必須去,雖然我覺得可能還是他心太軟弱的結果,於是大家決定去救人,沒走多遠在陳官莊被圍。在委員長騷操作把杜聿明送進我軍虎口的同時。十二兵團在雙堆集又撐了半個月,期間,蔣二公子集結了三十四輛戰車,想引導李延年劉汝明二位打醬油的一塊打開缺口救人去,結果因為極其悲劇的步坦協同宣告失敗。最後十二月十五日十二兵團被圍殲。

到此為止,徐州剿總形勢基本全面完蛋。從一開始覺得戰略態勢不好咱稍微調整下,幹到最後五個兵團被圍形勢基本絕望,國府為我們充分反應了他們在逆境下快速自殺的特殊能力。

當然了,騷操作不能結束,還得繼續。

淮海戰役第三階段開始

按我軍官方戰史說,為了不讓華北剿總的傅作義宜生公覺得自己太孤立,對杜聿明採取圍而不打的做法,但考慮到當時傅作義基本已經沒法從華北跑路了,我更傾向於當時華野中野一時半會沒能力立馬喫掉包圍圈,只能先耗著對面等等再打。於是徐州國軍又可以給我們表演一些騷操作了。

首先,孫元良同志偷偷的毀了自己兵團的重裝備,然後分散突圍,他倒是跑出去了,十六兵團沒正經打就沒了。這幾萬人打了個全程的醬油然後自我毀滅。

然後,按隱晦的說法陳官莊內部的國府高官們天天跟女學生跳舞,跳的什麼舞你們自己想,反正不是很健康的那種。當然了這對局勢也沒啥影響。

此外還有其他的騷操作,什麼刨了老百姓墳用棺材板燒柴火,當兵的看見空投補給互相搶奪開槍對打,軍官拿著南京老百姓烙的被空投下來的大餅跟包圍圈裡的老百姓換金首飾,讓女學生陪一晚(從上到下都這愛好),反正形勢越完蛋,德行越現眼。就這麼耗了一個來月,終於把國軍耗得沒脾氣了,殲滅戰開打,這剩下的倆兵團也完蛋,杜聿明被抓,邱清泉戰死,後來委員長為了紀念他,還弄了個清泉崗基地。

所以問主看淮海戰役順利嗎?其實完全不順利,至少遠沒有遼瀋戰役順利。碾莊的黃百韜頂了小兩周,加上打援華野損失不小。黃維的十二兵團中野圍了一個來月靠著華野幫忙才喫掉,杜聿明的那倆兵團也圍了一個多月才喫掉,相比遼瀋可以說坎坷太多了。整個淮海戰役,我軍傷亡十三四萬,很可能如果不計算被俘人員,我軍的傷亡大概率超過了國軍。

當然了,以一開始那個態勢邊打邊看,最後生生的把國府五個兵團留在了長江以北,從結果看付出了多大代價也值得。但不要忘了,為啥國府在徐州把仗打成這樣,個人認為,如果徐州剿總的大兵團指揮稍微像樣一點,騷操作別這麼多,或者說如果把東北,華北的指揮班子拉過來,是無論如何不至於鬧成這幅樣子。這個仗,決定性因素一不是國府戰鬥力弱渣,二不是我軍戰鬥力逆天,三不是什麼國防部情報通報我軍。其實決定性因素全在國府那邊。

第一,兩次極其關鍵的戰場起義,坑了第七兵團跟十二兵團。

第二,劉峙司令搞笑版的戰役安排,讓局勢徹底惡化。

第三,在還能夠割肉收回來點是一點的情況下,蔣委員長從天上飛下來的騷操作,把本錢全送了。

所以說這是個神仙仗,幾乎不可能複製的。但就這樣還是打的那麼費勁,你可見淮海戰役本身有多難了吧。


啊,先問是不是,再問對不對!淮海戰役一點也不順利啊!

首先,就遭受一個措手不及,黃百韜跑了!本來你看他一個人準備去揍他,等你衝過去發現他已經在找他兄弟的路上了。

順利嗎?

其次,黃百韜跑到碾莊停下來了,利用李彌的工事固守。運動戰變成攻堅戰。

原計劃16號(印象中)解決黃百韜,實際22號才解決,晚了一個星期。一個星期會要人命!

順利嗎?

華野疑兵四齣,要把邱清泉兵團釘在徐州不敢動,要把李彌趕回徐州。

結果呢?其疾如風孫元良發揮速度優勢,毛趕著陳鄧怎麼也追不上孫。孫元良一溜煙跑到徐州去了。

這下好了,有孫元良守徐州,徐州騰出邱清泉和李彌兩兵團東援黃百韜。華野被迫上演硬碰硬徐東大阻擊!

順利嗎?

黃百韜報銷後,中野想單獨喫掉黃維。華野取消原定對邱清泉李彌作戰計劃,分兵南下接管對李延年兵團阻擊。並且派二個縱隊準備支援中野。

毛下令,徹底喫掉李延年。

哎喲我的麻麻,胃口真不是一般大。

打黃維準備多少天呢?善於畫圈的老人~~~啊不,這時候年輕著呢,伸出手打出一個圈:三天OK!

您老人家究竟是自信心爆棚,還是純粹樹新風?

實際多少天呢?大概三天到期後又花了半個月吧!

半個月啊!你當隔離14天呢……

順利嗎?

我們再看華野去喫李延年的四個縱隊!從徐州奔襲而下,國軍飛機看得清清楚楚。

李延年:溜了溜了。黃老兇再見!

李延年跑了,打不著了。華野四個縱隊等於搞了一次武裝旅行。

順利嗎?

這邊打李延年剛結束呢。杜聿明已經帶著三個兵團的大部隊跑了。

喂喂喂!我還有四個縱隊在李延年那!兩個縱隊在黃維那!手裡就七個縱隊啊!你這最肥的一坨提前就跑了。不按套路出牌啊!

順利嗎?

還不光,杜聿明也賊啊,一連串的煙霧彈,號稱自己要從兩淮逃跑。忽悠倒一大批人,眾人紛紛發電給粟裕:警告!杜聿明要從兩淮跑了!第二次警告!杜聿明要從兩淮跑了!

這還不是一個渠道的警告!上有領袖,下有總理!

第三次警告!杜聿明要從兩淮~哎喲!不對,他往西跑了!

順利嗎?

對比遼瀋戰役。林彪擔心一桌子菜不夠兩桌客喫,沒想到廖耀湘這一桌自己溜達去了廚房不上桌子。

這纔是真順利啊!

突擊了一下,居然摸到廖耀湘指揮部,嚇得廖耀湘明語發令。

這纔是真順利啊。

最後回答為什麼會有人覺得淮海戰役順利。

因為看了杜聿明自述,都覺得是蔣的空投信把杜聿明坑了,不然他就跑了。覺得有蔣配合,很順利。

這是對淮海戰役非常大的誤解,實際杜聿明毫無生路,有沒有蔣的信,他都是那個結局。曾經在另外一個問題寫過。

貼在下面。

杜聿明不可能跑掉。

事實1,杜聿明收到手令是3日上午10點左右。

證據,杜聿明淮海戰役始末明確記明時間;根據灣灣記錄,杜聿明收到手令回電:冬夜手令。可知,蔣簽發手令是冬夜也就是2日夜,空軍夜裡無法作業,只能是次日也就是3日空投。杜聿明回憶正確。

事實二,華野完成對杜聿明的包圍是3日晚4日凌晨。

證據:華野淮海戰役總結報告。這份資料對於完成包圍時間來說擁有不可辯駁的權威性。

根據以上事實,杜聿明在收到空投手令到被完全包圍,實際只有從早上十點到天黑的時間行軍。考慮當時是冬天,大概七八個小時。一旦入夜,在華野圍兵四至,杜聿明動都別想動。

事實三,杜聿明真正耽誤了的一天時間是他自己。杜聿明計劃3日到永城。實際4日才能到。

證據:杜聿明淮海戰役始末,2日司令部在孟集,3日司令部在永城。2日杜聿明決定休息整頓部隊一天。

根據以上事實,杜聿明自己真正犯錯,在逃命路上歇了一天。可能他想起黃百韜了吧……

也就是說,杜聿明不受蔣手令影響,到達永城的時間是4日。

事實:永城早就為華野所控制。

在得知杜聿明逃跑,華野展開多路追擊時。起碼兩路直奔永成。一路是北線8縱。一路是南線10縱。

證據:根據華野陣中日記,東兵團令,八縱等三個縱隊沿濉溪口瓦子口追擊(大決戰裏張震的臺詞記得吧?),並令八縱以一個師佔永城。這是北線。

而南線,十縱經宿縣沿宿縣永城間公路趨永城。根據十縱李曼村等人回憶,接到命令十縱一夜急行軍180裏。

不僅如此,在十縱,南線還有一個縱隊就是二縱,往永城到蒙城渦陽間截擊。實際呢?因為杜聿明太慢,4號這天二縱都已經跑到永城了。

以為這就完了嗎?沒有!在二縱以南,還有一個縱隊!!!從蒙城渦陽方向罩過來了。

結論:杜聿明沒有可能先到永城。別說他休息一天4日才能到,3日他都跑不過華野。

算他到永城,從永城到蒙城他怎麼辦?

事實:永城不是杜聿明的目的地。

證據:根據杜聿明等諸多國軍人員回憶,他們的目標是蒙城渦陽一帶。而永城只在半路上。

華野南線有三個縱隊從宿縣以南往西,往渦陽蒙城比杜聿明還要近!到永城和杜聿明從徐州到永城差不多。就憑杜聿明龜速行軍,他沒有蔣手令也過不了永城,過了永城怎麼到蒙城渦陽阜陽?

事實上呢?北線就咬住了杜聿明……南線三個縱隊的路程優勢都沒發揮!

杜聿明他到底怎麼跑?粟裕讓他多跑一個星期我估計他能跑到蒙渦阜一帶吧。


遼瀋戰役有攻堅的風險,淮海戰役中蔣軍主動離開徐州,被圍在碾莊、青龍集、雙堆集這種只有簡易土木陣地的村莊,解放軍的攻堅壓力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遼瀋戰役中的長春、錦州、瀋陽,都是有鋼筋混凝土碉堡工事的要塞城市,而碾莊、青龍集、雙堆集這些地方只有土山、土坑和臨時構築的土木壕溝,前者要用榴彈炮轟,後者用手榴彈和迫擊炮就能解決。

遼瀋戰役中蔣軍的指揮官侯鏡如、廖耀湘、鄭洞國,都是名將。廖耀湘提出的營口方案能使國軍立於不敗之地,侯鏡如帶著10幾萬人就敢主動進攻林帥的3個主力縱隊,鄭洞國治軍有方,都是蔣軍中1流的名將。

淮海戰役中蔣軍的指揮官,劉峙是飯桶,黃維是沒指揮過大戰的理論型將領(紙上談兵),孫元良臭名遠揚,而且黃維兵團的帥位本來是胡璉的,但因為白崇禧、何應欽的反對才硬塞給了黃維,兵團下屬諸將對黃維頗多不服。邱清泉和黃百韜都是對蔣光頭的忠誠大於指揮作戰的能力,憑著忠心、聽話當上了大將。而且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在淮海戰場最喫緊時千方百計阻撓蔣軍從華中調兵支援,其目的就是要加速美國佬對蔣光頭的失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