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温老的书和讲座,但仍然搞不明白具体路径。疑问在于:改开之前国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指令式的资源分配),这时候国内并没有私人部门,从国内的角度来看肯定是没有内债的,就只有国家一本账,那这本账就不会有经济上的赤字,只有当期国内产出的分配问题。

那温老的赤字是指的外债导致的国际收支上的赤字么?如果是的话,那下面这个逻辑是否成立:

假设:①经济分国内国外,②国内分城市-农村或者工-农两部门,③国内产出在维持最低消费的情况下全部剩余用于投资。

50-70年代引进美苏资本全部转化为外债——》引进外债后可以向国外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在国内形成产能,增加就业和产出——》在后期偿还外债时,需要使用外汇或者实物,最终都是以物资产出为基础(农产品、原材料、产成品、贵金属)——》物资净流出,当期国内积累减少,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

如果是这个路径的话,那结果应该是没有经济或者就业的增量,为什么会导致衰退呢?

理解在市场经济国家和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外债危机对国民经济的负面。但是在指令型经济中,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顺便请教,有没有其他的了解建国以来经济史的好看的书或材料,内外网均可。


这里头的理解误区,主要是对「主权货币」理解不够造成的。可以参考「眉山剑客陈平」的观点,「worth is power」,「财富即是强权」。强大的主权国家,可以依靠国家强权,强行给一堆纸币赋予价值,可以靠全球市场剥削其他国家的廉价产品,使其拥有购买力。

但是一个刚建立的贫穷落后国家,它没有足够的贵金属硬通货作为发行货币依据,也没有足够的强权给纸币赋予价值,更不可能从全世界剥削资源产品,无法形成稳定购买力,所以这堆发行的纸币也只能成为政府债务,无法兑换成实际产品,形成财政赤字。

——————————————————————

我是这么理解的,温佬在《去依附》这本书里简单解释过建国初期国内财政赤字的出现原因:

因为之前在农村地区,中共及其政府不需要建立财政货币体系,只依靠小米作为一般等价物,来给各种人员发工资,维持组织和政府运转。此时因为政府和民间的交易都通过小米这种大部分人都接受的硬通货计价,可以稳定兑付内部债务,所以不存在财政赤字。

但是当中共进入城市以后,面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遗留的管理人员等,这些完全依赖政府税收供养的人员,他们只能接受货币,而无法把分配的小米拿来交换工业品和物资。所以中共开始大规模增发货币来维持城市体系运转。

此时增发的城市货币,相比农村,失去了发行依据。(城市工业品,服务,基础设施,不像小米,是容易交易的硬通货,所以只能通过发行无依据的货币计价交易)

(原本可以作为发型依据的黄金储备,大量被果党带到了台湾)

按照温教授团队的描述,此时在城市,每发行三元人民币,就有两元是无法兑付任何产品的,只能当做债务记在人民政府的账目上。所以内债就因此产生了。

总结一下,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温教授所讲的内债,是政府为了扩大再生产建设,而人为增发货币,以调动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参与建设,但是却不能及时以实际产品或硬通货填补,造成增发货币只能转化为内债。

在这个基础上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引进外资转化为内债的问题了。

外资,机器设备,技术,都需要本国人和本国资源去消化吸收,这些基础建设暂时无法转化为实际产品,填补增发货币的空缺,所以都转化为了政府内部债务。

通俗点理解的话,类似村集体扶贫项目,引进了外部技术,设备,但是没有引进外部资金。所以村集体空有技术,设备,但无法给村民发工资,所以只好先告诉村民,你们的工资记在我们的账目上,等产品卖出去了,换回钱,再给你们发工资。

——————————————————————

这一困境直到改革开放后,沿海「三来一补」产业,换回大量世界硬通货「美元」,国家以美元外汇储备作为依据,发行人民币,才暂时性解决了引进外资转化为财政赤字的问题

至于之前为什么不用苏联卢布作为发行依据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个人理解是苏联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卢布只在苏联国内小部分交易使用,苏联的国际贸易都是物物交换,所以中国就算拿到大量卢布储备,也无法在全世界进行交易。所以无法以卢布作为发行人民币的依据。

以及,为什么不能参考农村根据地时期,根据小米为依据来发行货币呢?我个人认为,因为工业化建设的速度,是远超过农业粮食增长速度的,建国初期确实可以这么干,比如《去依附》书里头提到的,小米折实存款,小米折实工资。但是一旦国家工业化起步后,缓慢倍数增长的粮食,将越来越无法兑付指数型增长的工业基本建设带来的国家债务,依然会陷入财政赤字


就我的理解在辣妹等国家是,引进外资不加以控制和监管,会导致核心资产被外资掌握,全体国民成为外资韭菜,能赚钱的优质资产都被卖掉换来短期的苟延残喘,长期上更加陷入不得不被收割,没有自主造血的能力的被金融殖民的状态。外资的超额利润部分就有财政赤字的贡献。因为外资不需要对国民负责,而政府不可以不管自己的百姓。


真正造成危机的并不是引进外资,也不是什么大干快上的技术引进。

实际上当时的中国的经济才刚刚起步,集中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都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能力也十分有限,国企普遍面对著无法与国外的天顶星科技竞争的局面。唯一比较好的层面是国际环境的友好和新自由主义带来的自由贸易和华尔街指数级上升的热钱。

而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的货币-资产错配(currency mismatch),四大国有借入了大量美元,后以美元资产向国内借出信贷以支撑国内工业化日益吃紧的信用,但是这是饮鸩止渴,因为人民币的汇率是有问题的,当时的固定汇率制并没有反应中国经济的真实总量和能力,这导致当美元流动性收紧,利息逐渐上升导致美元计价资本开始流出的小周期中(同时期是Volker顶著爆掉美国经济的压力开始收紧信贷,使利率飙升,随后美国经济触底反弹,资本大量回流),四大国有无法承受这种mismatch,纷纷进入穿透和实质破产的状态。

这就变成了一次金融危机。

同时,这一些国有银行还承担著为大量国有企业的债务兜底和展期的资本配置任务,一旦银行出现问题,国有企业无法获得信贷,开始多米诺骨牌一样地崩盘,裁员。

这就变成了一次经济危机。

政府的处理措施其实就是把这些债务洗掉,成立一个央行所属的金控公司,把四大行的债务转化成股票洗掉,央行相当于把四大国有的债务移动到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然后开始结构性改革,出清僵尸国企,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大下岗。

差不多就是这样,欢迎斧正。


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温教授在讲座中举的例子是外资进来两年左右赤字就大规模出现了,同时阻止赤字的方式是做空也就是经济放缓。能满足以上两点的,我有一种猜想,就是外资带动更多投资,比如一块钱外资进来建好了厂房设备,但是没有流动资金,那货架就得补充流动资金,国家是没有钱的,只能借钱或者用赤字来提供这笔钱。另外资本密集后劳动力会大量失业,就需要新的投资补充,国家也没钱搞这块。


给你一组数据自己体会。回龙观龙泽苑西区

2000年开盘价格4300

19年价格49000。

也就是20年涨了10倍。

每年涨12%左右。00年汇率8.2,13年汇率6.27,20年汇率7.1,我们假设外资00年资产相对便宜时进场,大量买进推高物价。13年前后RMB升值时期大量离场。巨大得财富外流引发资产贬值。到了20年汇率已经破7.只留下刚需一片哀鸿和大量超发得货币。资本是为了利润,可不是保你就业。利用2种货币利润有多大你可以算一算。


你的传导路径没什么大问题,但对资本的理解好像有点问题。

资本的投入不是一步到位的,它和劳动力要素参与生产一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资本的不断投入,和资本广化、深化的进程形成了平衡。而如果资本的投入出现了绝对的减少,由于资本折旧、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存在,人均资本存量就会减少,从而产生衰退。

温的债务危机提法,用主流经济学的话说,应该算是经常账户危机,是解释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很好的切入点。

关于中国经济的著作,我水平有限,也看的不多,就推荐北大徐高的《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给你吧。


没有私人部门这里错误,如果没有私人部门,请问发行的人民币是怎么回事


特意去看了看温铁军的视频,你问的问题出现在他讲十次危机中第一次那一段视频的十分钟左右。他说了是财政赤字。

总共花了大约不到两小时的时间看他的视频,总体感觉比较失望。内容冗余太多,主观论断太多,逻辑线条不清晰,有价值的基本事实或者数据太少。可能是我没有完整的把所有内容听完,感觉他的一些表述很不清晰。比如他说「中国四次大规模引进外资,平均每次造成两次危机」,大致意思如此。这样的表述给他任意解释经济现象留下了太大的空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