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觉得最后驾驶空间站引燃木星的行为不合常理,因为我认为为了一个可能性几乎为零的计划而放弃了人类基因的延续,这种做法不应该是正确的。

2. 既然moss说了可能性为零,为何还要继续尝试?难道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想法就是这么无懈可击?难道moss的计算还不如一个年轻人突如其来的灵感精确?

3. 此片作为中国科幻,从特效及细节上看固然优秀,但我认为从一部完整的电影角度看,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角色之间对话太过生硬,选角也很奇怪,镜头色调暗得千篇一律,观影体验也不太好等等。

综上,以及有很多我未提及的因素,我认为此片的质量,经受不住如此之高的评价,说实话,我是满怀希望地去看,结果很让我失望。我很好奇为什么大家都对这部影片评价甚高,是我自己的理解有失偏颇吗?我感觉知乎上大家都去兴冲冲地解答物理问题了,我对于物理结果是认同的,只是想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正确,感谢各位回答。


1.人物台词是一位研究心理学的专家参与设计的(看过报道网上可查)。

2.百分之0是moss忽略牺牲空间站的情况,当时地球已经确认灭亡但是既然能搏一搏那无论政府还是个人,都会选择尝试,这是救灾情况下必然的原则,不关乎成本。

3.那个空间站只能保存人类文明,但是无法传承人类文明,按照网友的说法是移动的墓碑。

4.国产电影的屎吃多了突然摆上来顿像样的饭触底反弹,还是其他电影从业者做的孽。

5.ptsd患者的过度跟风黑意外吸引了一大堆粉丝。

6.电影本身质量不错,并且提供了与好莱坞的科幻片不同的视角,无论是本身流浪地球的想法还是更真实的饱和救援,或者硬体重启个p啊的情节设计更合理。

7.存在逻辑错误,但能被广大观众接受。国外电影都能敞篷火箭超光速移动反复穿插黑洞毫发无损了,流浪地球的小错误并没有特别多的观众在乎,我们不考试,也不是看严谨的纪录片。

8.普通观众只在乎爽不爽,爽了就五分,怎么滴吧花钱买开心。

9.危机意识,不好好吹爆流浪地球,电影从业者一边给我们上屎一边那我们不配吃好的怎么办。

10.电影没过度宣传家国情怀,ptsd强行关联,反倒吸引了很多注重家国的观众,他们的问题。

11.好莱坞的科幻大片没占点外国名头的便宜?没占点特效,牛逼哄哄却没发挥好的制作者名声的便宜?跟流浪地球的加成55开不过分吧。


MOSS的计算是以不牺牲「领航者号」空间站为逻辑起点的,也就是说「流浪地球」计划可以失败,而MOSS绝对不允许「火种」计划失败。


那段28秒的长镜头,我就觉得我imax的票钱值了。对我来说剧情和后面的都是饶头,能让我真的看到小说里上万个发动机我觉得就很值了。我感谢导演和制片敢做出这么难以想像的东西,这可是别人拿动画才敢实现的东西啊。

冲著这一点,我不仅要高度评价小破球,我还要高度评价导演制片和各位制作人,演员。特别是郭导,以后就在我心里和痞子庵野秀明一个地位了!


前天我去二刷的时候,旁边一个看起来20多岁的小哥哥一直在抹眼泪,擤鼻涕。

流浪地球结尾电音出现时,他和身后的朋友说:怪不得这片子评分这么高。

我想说,那个30多秒的长镜头出现时,我的泪水也止不住啦。


谢邀。这几天被接连邀请,既惊喜又意外,因为我之前是不怎么逛知乎的,这几天又把知乎下回来是因为想从评论中找点灵感然后去计算它的合理性(说白了就是找物理问题)。所以这个回答算是我认真写的第一个回答。

话不多说,正文开始: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的电影。

大年初一在电影院我指著海报对我妈说:「中国科幻电影要这样断句,不是中国的科幻电影,是中国科幻,的电影。」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同名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这种改编原著的模式,在欧美的科幻大片中早已是墨守成规的模式。就拿漫威为例: 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游戏遍地开花,如果漫威迄今为止只出品电影,就算再怎么布局,又会有多少人承认这是一个宇宙?从国家间博弈的角度讲,一个IP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才有实力对外搞文化输出,否则你在国内的市场都生存不下去。

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界很显然在做这样一种努力啊,这部电影想传达的不是中国电影界,而是中国科幻界的心声啊。我在前一年是某(985)大学科幻协会会长,这一年里我也与目前中国科幻界的作家有不少接触,能真切感受到目前中国科幻界的无力。中国科幻界目前就几乎只有作家,无法输出成其他的文化形式。而且在作家圈里的地位也比较尴尬,写出来的作品无人看,国内有影响力的科幻杂志寥寥无几。我为了支持他们每个月一直买《科幻世界》,这本算是最能拿的出手的了,其他还有如《科幻文汇》就了解不多了。

所以这次《流浪地球》电影的诞生,我特别钦佩郭帆导演,是他的执念让中国科幻第一次有了除文学以外的文化输出。还记得当年《三体》拿到雨果奖后大火那一段时间吗,有消息传出中国某公司拿到授权准备将《三体》拍成电影,作为科幻迷特别是大刘的粉丝我和周围的同好都激动地不得了,时刻关注进展,但是后来就不了了之了。现在拿出当年的图来看非常的可笑。

所以流浪地球对科幻界来说就像是自己的亲儿子真正出生了,当过父母亲的(虽然我不是hhh)能理解那种希望自己孩子快快长大做贡献的心情,对中国科幻来说就是扩大影响力,形成完整产业,然后走出国门输出全世界啊。

那么作为科幻迷的我们当然要拼了老命去宣传,去支持,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人都拉来看这部电影然后给一个大大的好评(当然这是奢求)。因为只是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看,这就是中国科幻,中国一样可以拍出世界一流的科幻电影!」就算现在这部算不上,将来也一定会有!

科幻迷就是疯狂向周围人安利小破球的主体。

接下来再谈谈大多数人群——电影迷。影迷们评分高的原因其实各处早就给出了答案。相比于花费重金宣发,请明星,只用几个月匆忙赶工圈流量圈钱的模式产出的烂片而言《流浪地球》的制作周期和特效所反映出来的诚意已经足够优秀了,毕竟观众被喂的那啥太多了,对了,还有剧本。观众们厌倦了旧套路想换个新口味,无可厚非。

应该是电影中的演员凭借演技而成为明星,而不是一个人在其他媒体上由于八卦成为明星再去演电影。前者的模式其实在各行业都是通用的比如国足(溜了溜了,不招黑),而后者的模式不是一个良性循环。名气应当源于实力,而不是宣传。

刷爆各大媒体的表情包,段子,还有北京市第三交通委的梗大概就出自影迷之手了。

以下是个人观点: 现在回到科幻迷本身来说,真正的科幻迷其实是不大喜欢制作各种各样的表情包和段子的,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网路快餐文化的体现。我们也希望《流浪地球》火,但不是以这种方式,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对象。因为《流浪地球》是有深度的,刘慈欣写作的初衷也是为了传递他的价值观。科幻迷们希望更多宣传的是,中国科幻强调整体精神,故土情怀,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这是五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根,还要作为将来打出去的招牌,走出国门的应当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被全盘西化的。(以上观点可能遭喷,到此为止吧)

最后,作为科幻迷和电影迷给《流浪地球》打高分的目的是相同的: 希望中国科幻电影事业就此腾飞。

PS:在附录解答题主提出的问题吧,如果我所说的细节题主没有印象,还请麻烦题主再看一遍电影罢。

1.驾驶空间站点燃木星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在科学上的确有待探讨,但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因为刘培强的那瓶酒,已经把基因库烧掉了,而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只是烧掉了Moss。所以最后联合政府只能默认他的这个方案,因为他已经「干掉」了火种计划。

2.一个原因是前面说过的别无选择,另一个原因是,这个方案不是刘启第一个提出的,Moss说过以色列的科学家此前已经提出过此方案。这是剧本的一个高明之处,完美避开了所谓几个人拯救地球的个人英雄主义,与电影整体价值观不符。包括改造行星发动机也不是只有苏拉维西一个,新加坡和雅加达也有。饱和式救援也是这个道理。

3.在这里我承认本片的不足之处,角色生硬这个弊病是从刘慈欣的原著遗传下来的。当年三体大火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指出三体里面的角色太扁平,这是大刘写作的一个不足之处,刘慈欣的角色是为就剧情和设定服务的,所以没有加那么多戏为了丰满一个角色。他写的大多数作品其实也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还多劳烦诸位耐著性子看完。


你提到的东西当然都有存在,《流浪地球》确实没有样样完美,但瑕不掩瑜。

电影剧情确实有不合理之处,人物的刻画也偏生硬。但《流浪地球》之前的国产科幻电影,你能想出什么叫上名来的,叫得出来的又有哪些场面足够撑起科幻的想像。别说科幻电影,整个影视行业,你忘了被各种五毛特效支配的恐惧了么?

就像孩子第一次会说话时,家长们都欣喜若狂,得意洋洋,「我家孩子太聪明啦,一下子就会叫妈妈/爸爸/...,比同龄的宝宝棒多了!」

自己家的东西做出点新成就来,大家到底是高兴的,多称赞几句也不过分。

一开始说要拍刘慈欣的电影,大多数人都是不看好的,不然《流浪地球》找投资就不会这么困难。观众抱得低期待去看,结果一看「诶,这画面太帅了吧」「国产片也这么有科技感,棒!」「哇,中国地名终于不只是好莱坞大片里一闪而过了」那可不就有了各种高评价,这是初期。

现在电影上映了这么久,也慢慢有了质疑的声音,质疑没有错,但《流浪地球》高评价的地方也有。不用怀疑自己,也不用怀疑电影,有问题就提,不然国产电影怎么进步呢。

驾驶空间站引燃木星我也觉得不合理,这部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我不信没人对这点提出质疑,但既然电影成品是这样,也许是作了某种妥协,也许是编剧从其他方面选择了这样的剧情。

MOSS有提到「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性是不可能的」

一个故事的开端通常开始于一个异于常人的想法,故事有被记录下来的理由,便是因为其有悖于平常,假设大家就按照MOSS的计算,放弃挣扎,反正大家眼睛一闭,就让地球被木星撞击就好了。那刘启和刘培强的故事还值得拍成电影给我们看吗?


流浪地球评价没那么高,豆瓣才7.9分

昨天看的流浪地球,改变自刘慈欣的小说。

刘慈欣的小说我看过《三体》,在他的小说里,人物是为故事服务的。所以在电影里,人物也显得单薄。但这也正好让故事的重点体现在科幻上,所以电影的主要看点是故事。

科幻电影的意义不在于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一个可行方向,而在于站在未来角度看未来的我们从中思考人存在的意义和人本身。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像样的科幻片,有一个里程碑的意义。它的成功指引中国电影以后的发展方向。之前的中国电影都是喜剧,武侠为主。科幻这一位置缺席很久。

《流浪地球》受的住观众对它的评价与喜欢


国外大片看太多,多少有点腻和嫉妒的成分,腻是普世价值和英雄主义看的太多,嫉妒可以看作影迷们关心标准的上升,可国内影视圈依然以屎片来敷衍,中国文化本来就是有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节,为什么中国就没有好的科幻片,这种情绪积累久了,就像膨胀的气球,一部好的科幻片就能让它爆发。


总体来说还算不错,不过总给人一种「一片忙乱」的印象


我也感觉有不足,比如我觉得刘培强作为军人应该绝对服从命令等,但我觉得意义大于片子自身,就好比中国男足在下一届世界杯杀入四强,虽然没得冠,但绝对是里程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

(爹来了,做稳了提问者


因为你说的这几个因素,根本就是为黑而黑。

春秋笔法,莫过于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