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z


最近在李先生喝到了一款抹茶紅豆拿鐵,覺得挺好喝的,也突然對抹茶有了興趣,所以去查了一下抹茶的歷史。提起抹茶,一般人聯想到的就是日式抹茶。其實抹茶起源於我國隋唐時代。隋朝時期,當時的名字是「末茶」,是綠茶的一種。別看抹茶年齡將近1500歲,抹茶到了唐代,逐漸被「唐胖」們喜愛。文人騷客趁著茶興吟詩一首,「碧雲引風吹不斷,百花浮光凝碗面」,唐朝中期,抹茶被一個叫「行基」的僧侶帶到了島國,這才有了抹茶。


小約發現,抹茶果然是深受小仙女們的喜愛啊,所以我們今天的話題依然是抹茶。不過要深入聊起抹茶之前,我們需要首先了解下什麼是抹茶。

要說起抹茶為何物?據記載,抹茶最初起源於中國隋唐,製作的方法是將春天的茶葉嫩葉經過蒸汽殺青,然後做成茶餅保存,之後在食用前再放在火上經過烘焙、乾燥,之後研磨成粉末。但從明代起,我國家開始不再生產抹茶,制茶工藝也變得不一樣,雖同為茶,卻是兩種不再相像的兩個物種。

抹茶對原料的要求要高於普通茶,一般是以4月和5月兩個月份出產的優質茶葉作為原料,也只有這段時間產出的茶葉生產出來的抹茶質量才會達到更好,還有一點,給茶樹遮蔭,也是產出抹茶原料必有的措施,只有這樣,茶葉中的營養物質才會更好的被保留,抹茶的滋味,也會更濃厚。

要說抹茶與茶葉之間最大的區別,應該就是制茶工藝上最大的區別,抹茶用的是蒸青,其他綠茶用的基本是炒青,抹茶是將嫩葉最後整體研磨成粉末食用,這也就是說,抹茶是將茶葉整體食用了下去,而其他所飲的只是茶湯。同樣意味著,抹茶的口感大多要甚於普通的綠茶,但經過多則十幾道的工序,抹茶的味道少了苦澀的味道。

抹茶,並非是我們常見的磨碎了的綠茶粉末,只有經過蒸青後,精細的輾磨成極其微小粉狀的綠茶粉末,才有可能配得上「抹茶」這個標識。抹茶入口時唇齒之間的清香,更讓人覺得迷戀珍貴。當下,因為抹茶製作工藝複雜,價格昂貴,所以年產量也越來越少,在當下盛行抹茶美食的日本,買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抹茶,抹茶雖以茶冠名,但它的口感卻是其他茶葉比不過的。

?事實上,經過氣候、土壤這麼多年的變化,中國的綠茶也不再適合作為抹茶採摘的原料,換句話來說,就是再高級的明前龍井,配上同樣工藝所製作出來的抹茶,也與以往是不一樣的。當然,這的確需要具有一定鑒賞水平的美食家才能區分得出來,像小約這樣普通的吃貨,也只能略品嘗出綠茶與抹茶的區別,而這,也是當前市面上所標識的「抹茶」替代物。


通常說是綠茶,不過聽說日本抹茶是避光生長的,口感和我們不一樣


抹茶不是單純的綠茶粉,而是用天然是磨成粉狀的蒸青綠茶,是古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但是現在中國的綠茶用這種工藝做的越來越少了,好像恩施玉露也是蒸青綠茶,但和抹茶也完全不同,少了磨粉,出來的茶葉也保留了葉子原有的形態。


鮮綠茶粉加牛奶


原茶葉晒乾磨成粉抹的就抹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