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問題的解答,我們首先要知道原因,也就是為什麼會這樣,然後才能有效地去做一些行動改變這一現狀。

這一問題的解答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句話其實可以分為幾個點來解答:一個人、家、寫作業、寫一會就想玩。

首先說前兩個因素:一個人在家。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學習喜歡去圖書館,自習室,星巴克...這些地方。

為什麼?

我們內心對環境的定位認知。

圖書館,自習室,星巴克這些地方我們內心潛意識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是可以提供給我們安靜的學習和工作的。

而家裡主要是提供給我們休息、放鬆娛樂的地方。我們的思維會跳動的很厲害,時不時的就暗示自己要去玩一會了。因此家裡會讓我們難以專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或者很難自律。

因此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去到這些地方學習。如果條件受限,希望下面這個方法可以幫到你。

那麼後兩個因素:寫作業,寫一會就想玩。

不專註的原因:碎片化環境的影響

每一個時代會有每一個時代的特點,當然每一個時代下的大眾也會帶上那個時代的印記。就比如當下的一個大環境是碎片化的環境。

一分鐘不到的短視頻,各種社交媒體上碎片化的信息...越來越少人會有耐心的看完一篇完整文章,一部電影...

在這樣環境的感染下,學習的時候自然也會加入碎片化的思維——寫著寫著就想玩一會。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碎片化的信息基本屬於淺層表面的內容,我們基本不用思考。當我們越來越多的不去思考,當遇到需要我們動腦思考的事情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想逃離。

表現就是寫著寫著就想玩,因為寫作業需要動腦思考。

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點很重要,你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寫作業,是為了弄明白什麼問題?了解清楚哪些知識點?或者為了拿高分?或者別的什麼原因。

這個問題一定要問清楚、弄明白。這樣下面的方法才會有用,否則就只是堆積在一起的字。

1、勞逸結合法

就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學一會,玩一會。當然最好帶一個獎勵機制,比如上午學滿多長時間獎勵自己幹嘛。獎勵機制是為了提起自己遵守這個規則的方法。

因為之前都是不專註的模式,所以剛開始進行勞逸結合時,學習時間不宜過長但也不宜過短,可以按照上學時的40分鐘學習+10分鐘休息模式來進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可以適當增加時間。

2、合理安排法

上午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安排用來做作業中最有難度的。累了的時候,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

3、規律時間

劃分時間段寫上自己要做什麼事情,事情要完成什麼程度。比如寫作業,幾點到幾點,寫什麼作業,作業要寫完嗎?還是分為幾部分的時間去完成。

這樣的安排可以給自己一些壓力,提高自己的專註力與效率。

一定要注意,我們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專註力,所以時間利用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走形式主義。


那就玩夠了玩吐了再去寫


那就寫著寫著就玩一會兒唄

制定規則,寫多久或寫到哪一部分,玩一會兒,快到的時候,激勵自己加油,就快解放了,真的快到了的時候再跟自己說「其實我還不累,我可以再寫一會兒,那就再寫一會兒吧,一會兒再玩」

反正一個人在家,對吧,就自言自語,自我鼓勵唄,或許半天下來,你真的一直在學習

還有我會把手機放到我看不見的地方,比如爸媽的房間里


試一下我寫的微信小程序 作業不磨蹭,希望能幫到你


聽a腦電波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