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的調查和醫院的數據總是顯示頸椎病患病人群中C56節段的患者最多,請問具體原因是什麼?解釋方向(解剖學or生理學)

麻煩解釋最好有引文或者正規文獻的出處謝謝


頸椎穩定性的生物力學實驗研究

姜宏 施杞 王以進

【摘要】:目的 :評價頸椎椎間盤切除前後頸椎各種運動狀態對頸椎穩定性的影響。方法 :取 5具成人新鮮屍體頸椎標本 (C1~C7)先後製成正常頸椎和C5~ 6椎間盤部分切除模型 ,觀察頸椎在不同運動狀態下 ,C4 、C5、C6的應變、軸向位移及頸椎總體位移的變化。結果 :正常頸椎C4 、C5、C6的應變依次減少 ,側彎狀態下頸椎總體位移最大 ;椎間盤部分切除後 ,C4 、C5、C6的應變和軸向位移均有明顯的增加。結論 :下頸椎的穩定性依椎體序列越往下越好 ,椎間盤部分切除後頸椎穩定性下降。不同運動狀態對頸椎穩定性有著不同的影響 ,頸椎失穩最易發生在側彎狀態。頸椎病患者應避免長期使頸椎處於側彎姿勢。

【作者單位】: 蘇州中醫醫院骨傷科!215003江蘇省蘇州市 上海中醫藥大學骨傷研究所 上海大學嘉定校區生物力學研究所

Wolff法則早在1870年就提出:「骨在生長期間保持與作用它之上的機械力相適應」。近代生物力學指出:「骨骼是一種反饋控制系統,正常情況時,骨處於最優應力值的作用下,呈現平衡狀態,即成骨速度與破骨速度相等;而當應力應變大於最優值而小於適應性上限時,成骨作用處於優勢,骨質增生,加大了承受面積,從而使應力應變降低,又恢復到最優值。相反的情況引起骨質萎縮,使應力應變上升「。這些理論指出了骨組織代謝與所承受的應力應變值有密切關係。楊陽明[19]通過光彈性試驗研究證實了頸椎最常見增生的C4、5、6其有效應力最,椎體的上下緣增生常見也與其有效應力較大有關。其結果也同時證實了Nathan[20]的骨贅生長是脊柱對抗壓力的代償機制。余家闊[21]通過電鏡觀察認為受應力應變越大、作用時間越長的頸椎,其頸椎骨的形態學改變越明顯。石關桐等[22]採用微壓強感測器測量新鮮屍體標本在三維運動狀態下變化,其結果認為C4-5,C5-6兩節段始終處於最大壓力值狀態。另外,由中立位至後伸、左側屈、左旋時,該方向側關節突關節壓力變化顯著,而相對應側的壓力變化較小。在應力應變控制骨生長的機制中,目前還有壓變電位學說[23];流動電位學說[24]及骨電信號控制學說[25]等,另外也有人[26]發現前列腺也具有剌激骨生長的信號。

White[16,17]採用下頸椎的FSU進行生物力學實驗結果發現,切斷所有後柱韌帶可導致屈曲不穩定;切除所有前縱韌帶,可引起後伸不穩。而小關節切除後,頸椎水平位移明顯增加。從頸部的肌肉動力學分析可以發現,[18]C4-5的肌肉較弱,且處於頸曲弧頂,穩定性最差。因此,在外傷或軟組織慢性損傷,肌肉痙攣所致的平衡失調時,易發生以C4-5為中心的椎體平移或旋轉。


頸椎病是一種低頭症,多因頭部重量壓迫頸椎所致。按照槓桿原理,頭到頸椎的距離即是力臂,力臂越短受到的重力壓迫越輕,力臂越長受到的重力壓迫越重,頸椎5-6節的力臂顯然要比頸椎1-4節長,受到的重力壓迫更重,因此更容易損傷,病變。


因為弟七頸椎與大椎相對比較高,一般5一6節是頸椎活動生理條件,所以最常發於5一6節段。


這屬於文明病 , 因為現代人離不開手機 和 電腦。 可是適當的調整生活體態 日常坐姿都可以改善這一類的問題。

蘋果:你頸椎又開始犯病了嗎?教一個日常中你靠自己,就能把幫頸椎康復的動作,也能容易把它學起來。?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這一遍文章有寫到這問題, 希望可以幫你解答。 謝謝


需要長期低頭工作的角度


那個部位是日常活動彎腰搬提重物的受力點,所以更容易受到損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