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阅读过中本聪写的比特币论文,对于中本聪精妙设计非常赞叹,包括节点POW共识机制,区块链结构,签名交易等。中本聪考虑的一直是发行数字货币,让资产不可被任何人剥夺,也避免被央行稀释。而到了以太坊,大家就考虑不仅仅发行货币,还要基于区块链建立智能合约,取代当前的互联网模式。

但存在一个问题,当前互联网模式运转的挺好,区块链技术存在什么优势呢?


谢邀。

我们来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买菜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有过从农民拉来的小车上买鱼,肉,鸡蛋,水果和蔬菜的经历。曾几何时,在计划经济时代结束之后,这是我们对于买农产品的唯一定义。这样的市场,无疑是去中心化的,从现在的小资语境看起来特别美好——全天然无公害有机蔬菜,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然而被黑心摊贩坑过的人都知道这种想法是多么的不靠谱,无监管带来的结果是无法保证的货物质量,而无法保证的销量导致的货物损耗都会变成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然后,小摊们逐渐被规模更大更规范化的农贸市场所取代,然后农贸市场又被规模更大更规范化的超市所取代,这个时候,我们进入了前互联网时代跨国企业操控一切的中心化的黄金时代。大企业垄断一切的模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成本的最小化。

然后,随著互联网诞生,慢慢地,事情在悄悄地发生著变化。当信息被以更快地速度流通起来之后,人们逐渐发现大企业垄断一切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不再是最优了——例如,当供货商和消费者可以直接跳过大公司垄断的零售渠道自行建立连接的时候,传统的去中心化市场似乎又回归了。

正如马云所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从一方面看,我们似乎终于摆脱了零售巨头们的垄断,让中小型商户甚至农民都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这种可能性让无数人为之欢呼雀跃,似乎,一个更理想更平等的世界就要出现了。

然而,渐渐地,人们发现了问题——曾经的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曾经打破了垄断的以更加粗暴的方式完成了垄断,这次垄断的方式仍旧是渠道,但渠道却从线下移到了线上,而垄断的关键不再是成本的竞争,也不再是渠道的竞争,而是慢慢转变成信息的垄断——最初,你只能从商贩那里买到有限的东西;接下来,你能够从超市里买到更多质量更好价格更实惠的东西;再接下来,你能从网上买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价格仅仅略高于成本,其中的利润大部分被平台拿走;而渐渐地,人们发现这其中的成本可以进一步从信息冗余中压缩——其实你并不想要那么多东西,平台在做的是把所有信息提供给你,你自己去挑选匹配的商户,而实际上,为什么不只把你想买的东西的信息匹配给你就好了?有人管这叫大数据时代,有人管这叫互联网3.0,但它的本质是你的信息已经被互联网企业所掌控,而它们正在用它来掌控你。不知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们登陆某app,想要买东西,或者外卖,或者出行,或者准备今晚的餐厅或者旅游的行程,总之,你预想要去的是A,然而,系统显示A没有了,但是「根据您的喜好,我们向您推荐B,C,D」。这个时候,你选了B,然后感慨互联网真是方便,科技进步真是了不起。

这个时候,你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互联网公司在这个时候,已经改变了你的选择?掌握了你的信息的人实际上,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操纵你的人生。

————————————————————————————————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剑桥分析和互联网的。

去年,互联网行业爆出的最大丑闻无疑是刘强东性侵(雾)脸书和剑桥分析操纵美国大选乃至英国脱欧的故事。如果说,第一个故事也许离你更近,但是感觉似乎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我选了B是因为B也很好,也满足我的要求,但是这个故事就更加耸人听闻一些了,至少,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脸书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无论是作为互联网大鳄和社交网路的始作俑者本身,还是扎克伯格个人的创业经历,都可以说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典范和标杆。然而,他们这次栽在了急于甩锅的美国民众手里。我们在这里不去谈这件事情背后的政治角力和事实真相,我们只谈大众理解的故事,因为这造成了最深远的影响。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人爆出一家英国的大数据分析共识剑桥分析,非法从facebook那里获得了3000万用户数据,然后,通过这3千万用户数据分析出用户的政治倾向之后,通过这些数据用定向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广告的方法来操控选举结果,最终,导致了「众望所归」的希拉里的落选和「人人喊打」的川普的登基。这个故事听起来过于离奇,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剑桥分析根本就是希拉里以及对于特朗普当选不满的美国民众推出来的替罪羊而已,因为他们的方法听起来实在是太「不入流」了。换句话说,大家质疑的不是社交网路对于人的控制力,而是剑桥分析这么个小公司用的非常简单的心理学模型,达不到操控选举的程度而已。总之,无论剑桥分析是不是在特朗普当选和英国脱欧这两件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无法否认的是,在当下的社会,社交网路和媒体对于民众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和政客。而这实际上正在慢慢向保守的当权者揭露的道理是——掌握了渠道和信息的互联网巨头,实际上拥有著极其恐怖的影响力。这一次,只不过是剑桥分析这样一个小角色的初试牛刀,他们用的还仅仅是心理学模型,而没有直接上机器学惯用人工智慧进行分类。而实际上是,此时的互联网巨头们还只是带著镣铐起舞(例如差分隐私,要求他们不能从收集到的数据定位到个人,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额外处理而已),没有人知道如果互联网巨头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可以爆发出怎样的能力。

互联网始于Tim Berners Lee,始于一个他在伦敦奥运上发的那条twitter中描述的信念:this is for everyone(这是给所有人的)。我有幸和许多互联网初创时代的奠基人们交谈过——在互联网创立之初,无论是Lee还是其他人,都满心欢喜地认为他们将创造一个更公平,更自由的社会,互联网能够打破隔阂,打破边界,更重要的是,打破信息的垄断。而包括Lee本人在内,都痛心于看到自己开拓的美丽世界,最终长出了更为恐怖和扭曲的怪兽,成了一个信息垄断更严重的世界。

这点,欧洲的戒备始终是很深的,无论是和互联网巨头们的长期对立,还是去年出炉的GDPR(个人隐私保护法,要求严格区分个人信息,并且将信息的使用权给用户,例如,用户有权随时查看自己被收集的信息,并且有权利要求删除个人信息),都力图限制互联网大鳄对于个人信息的获取和掌控。然而,作为互联网肇始之地的美国则始终对此举棋不定,毕竟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滥觞在美国,圣地在美国,巨鳄们也在美国。而在这次的丑闻之后,美国终于开始认识到个人隐私的重要和互联网公司的能力。

然而,中国呢?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在哪里?对于互联网巨头们的权力限制又在哪里?

————————————————————————————————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区块链共识和996的。

区块链共识演算法是我的研究方向,而我决定也去蹭一蹭996的热点。

区块链共识演算法的核心是:社会和组织的运行都需要共识,无论是道德,法律,公司规定,合同等等,这些都是共识。但共识本身是没有约束力的,想要共识能够正确履行,需要有人监督,有人对于破坏共识的人进行惩罚。而区块链共识演算法的核心就是——我们希望能够把这样的过程抽象出来,用演算法来计算执行,但如何保证有足够多的人愿意加入并且主动维护这个演算法的运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叫做激励机制。目前,这个问题几乎唯一的成功案例,就是最早提出这个方法的案例,也就是比特币。比特币设计了一个很简单而精妙的闭环——挖矿-&>贡献算力保证系统安全-&>获得虚拟币奖励-&>虚拟币的价值由算力保证。但这个闭环成立的前提是,比特币系统十分简单,所以维护它运行的工作基本上可以抽象成一个简单的挖矿行为,因此,只需要设计对矿工奖励的方案就可以了。然而,对于以太坊,已经有很多论文指出以太坊采用POW的一些问题——因为如果将以太坊看成一个中心系统,或者一个提供服务的中介,那么,它的功能不仅仅是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对它做贡献的远不只有矿工,还有程序员,还有提供验证的伺服器,还有在平台上运行的项目和他们的投资人等等等等……那么,如何量化他们的贡献,同时能够自动奖励他们机制,是目前共识演算法领域一个刚刚开始还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得到这样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参与它的所有人维护和运行,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够收到他们的报酬,他们的报酬最终会随著这个系统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没有人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做共识之外的事情。

那么,这和996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我一直在关注最近996的事件,我一直觉得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件事出现的时间——为什么已经996了那么久,但偏偏在这个时候爆发?

很显然,这和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低迷有关系。因为曾经996的人有工作要做,也有钱赚,所以没有人发声,看到的都是一幅美好的图景,每个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成为互联网独角兽的高层,成为那些不可一世的名字们口中的「兄弟」,拿到期权,然后上市……;而现在当996的人看到了这幅光明画卷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黯淡下去,看到裁员,看到破灭,看到曾经高高在上的公司的挣扎和倒塌,也看到曾经许诺的奖金和美好未来都化为泡影,同时,他们也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工作也早就没有当时开疆扩土的激情,而自己也许并不会成为「兄弟」,拿到期权,而是成为「混日子」,「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需要被淘汰掉的1%。于是,开始思考之前他们他们没想过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996。

但同时,现在,也是互联网公司们最难熬的时刻,所以,就连被捧上神坛的精神导师马云都不得不拿出这样的馊鸡汤去说「996是福报」。是他的水平降低了吗?是他不知道现在程序员和员工们的需求吗?是他自己不知道鸡汤是馊的吗?是他愿意自己打那个说了「我希望多陪家人」的自己的脸吗?并不是。是因为互联网的价值增长已经变慢,随著ofo的倒掉,投资人开始慢慢意识到互联网的市场可能已经占满了,也许并没有什么新的梦想可以追,也没有新的故事可以说了。于是,互联网巨头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996,一方面,如果没有996,他们无法在寒冬中存活,另一方面,996可以帮他们解决过剩的劳动力。

历史从来都没有新鲜事——劳动法本身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而诞生的,所以,也无怪为什么现在资本家会跳出来旗帜鲜明地站在它的对立面。

——————————————————————————————

这几个故事是为了回应题主「互联网模式运转得挺好」这个论点的。

第一个故事我想说的是:的确,互联网模式提供了便利,但是,那是建立在获取你大量的信息基础上的,你并不仅仅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实际上,你,和世界上的所有其他人,都付出了更多的东西。

第二个故事我想说的是:互联网模式运转得并不好,在互联网先驱们的眼里如此,在欧洲人眼里如此,在自由主义者们眼里如此,在美国人眼中,也开始慢慢变得如此。我并不是说国外的人说的一定对,但是至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应该想想,中国的互联网模式,运转得真的挺好的吗?互联网巨头们,甚至,任何互联网公司利用你的数据和利用它们所掌握的信息作的事情,中心化的隐患,魏则西、滴滴乐清,这样的事件不存在吗?

但第三个故事,我除了蹭热点之外想说明什么呢?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你所说的「互联网模式运转得挺好」,是建立在过去10年的经验之上的,是建立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这背后,是巨量的资本涌入的结果。我想也许除了计程车司机之外的所有人都怀念快车刚出现的时候,滴滴、快的和优步变著法的争先恐后地给司机和乘客送钱,那个时候我也会感叹「互联网真好」。所以说,「互联网模式运行良好」这样的感觉,是建立在「赚钱」的基础上的,而互联网带给你的所有便利,为你提供的所有良好体验,技术的每次迭代升级的背后,都是巨大的资本的不计成本的投入,都是野蛮生长的互联网企业粗放的管理,都是无数996程序员们追逐著画的大饼时流的汗水,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资本和资本家们知道,作为一个群体的「你」在未来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多价值的基础上的。

而现在,这些价值看似已经快被吃光了,而下一片蓝海却不知道在哪。

于是,我不得不去悲观的预测,我们觉得「互联网模式运转得挺好」的体验可能也会慢慢过去,就如同我们对于共享出行的美好体验一样;而随后,如同996这样的问题,就会慢慢地凸显出来,在便捷服务的背后,资本家会露出要榨干你最后一颗铜板的獠牙。

于是,我不确定,当我们翻回头再看这十年,我们是会觉得「互联网模式运转得挺好」,还是会觉得,「天哪,我们烧了那么多钱,尝试了那么多东西,占用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资源,用那么多996乃至007的程序员们,最终,就只搞出了这么点东西?」

所以,第三个故事,我想说的是,也许,互联网模式运行的并没有那么好,也许我们感觉它好只是因为它发展太快,使得我们忘了它一方面对于资源的浪费的可怕,一方面压榨劳动力时的无情。

————————————————————————————

最后,说回区块链。

实话说,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完全的去中心化,因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天然是会牺牲效率和速度的,而实际上我想不到在可预见的未来,在除了黑市和非法交易之外的任何场景中,人们会愿意为了匿名和隐私而牺牲效率和速度。而且,从技术上,区块链远没有成熟,甚至可能连能用都说不上。因此,在近几年,我看不到它能够取代某个互联网中心潜力。我甚至可以诚实的说,到现在为止,区块链最成功的例子,仍旧是比特币,而其他的一切公链、联盟链和私链,都看不到什么显而易见的商业场景。至少,区块链在现在,没有任何可能成为互联网行业和投资人们追逐和热捧的那个——「下一个互联网独角兽」。

然而,我仍旧认为区块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和思想,同时,我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也相信区块链技术乃至科学拥有者相当光明的前景——区块链技术的严肃研究远没有比特币诞生那么久,真正进入计算机科学界的视野也不过短短3-4年,因此,我相信,所有区块链的问题,包括扩展,包括隐私保护,包括激励机制,都将会得到解决。

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为了追求便捷,互联网巨头们仍会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仍旧由互联网巨头们掌控。然而,也许那个时候互联网巨头们无法堂而皇之地收集你的个人隐私,无法肆无忌惮地滥用用户的个人信息来为自己谋利,无法再无尽地索取和压榨每一个用户和员工的权益和价值,因为他们知道,当他们越过了某一条边界的时候,人们还可以用另一个技术,一个去中心的方案,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并获得奖励的系统,来取代他们。


互联网版本的打土豪分田地罢了,哪有什么去中心化,不过是币价涨涨就浪,跌跌不休就骂,那么好听的去中心化,谁信谁傻X


现在区块链主要优势或者暂时只能做到的是价值传递,这是传统互联网没有的。

简单说互联网是做信息传递的,因为人们发现通过网路可以传递01信号,那么就可以快速传递任何形式的数字信息(文字,图像这些),这是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互联网偏偏不能传递价值,数字信息需要映射到真实世界的钱,就必须要一个足够可信的机构背书,因为信息制造、复制、传播的成本非常低。所以数字货币这些归结到底还是把账记在银行或者支付宝这种机构自家的账本里面,人们把真钱转给他们,他们在账本上给你记一笔,就这样。

这就是中心化了模式了,其实没啥问题,至少到现在运转地确实不错。不过人们还是会担心,因为中心化是有风险的,如果支付宝的资料库坏了,或者被攻击了,或者有家贼等等,可能会影响到用户的资产,这种事概率比较小,但是也是发生过。

区块链就利用种种技术来达到去中心化了,所以不需要信谁,因为任意的(少数)人作恶,都不影响系统的完整性。

只是现在技术上限制太多太多了,根本满足不了基本的使用场景。好在至少概念是完备的,所以可以让一些不那么实用的场景跑著玩,比如比特币,因为价值存储和传递的性质在那里,所以比特币是有价值的,也可以炒。一旦可以炒,那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庞大的资金圈子,早期又脱离监管,所以区块链就变成了进行各种资金游戏的场所...后来韭菜们恍然大悟,加上各种监管,又把区块链归入了伪技术真骗钱的行列这样子。

其实现在学界对区块链的研究是逐渐变多的,但是感觉进展也不快,因为这种技术,很难通过所谓世界顶尖学府的研究团队一步一步推著发展上去的,而是偶尔出现一两个聪明人,带来一些猛烈的突破。

不过我认为去中心化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有一天系统的各项能力能跟上场景需要,就会出现各种实际的产品。


互联网解决了信息的传递,区块链有可能能够解决价值的传递。

不管区块链技术能否担起重任,但解决价值的传递是未来发展所必须。

何况去中心化,互证共识,才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可能的样子。

说的太远,但这是事实。


区块链并没有号称要干嘛干嘛,只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去中心化场景在实际情况中是有很多的,这些场景需要区块链


当前互联网运行得挺好,确实没错,但不意味著以后会好。

2027年4月3日。

今年2000年出生的王东刚刚博士毕业,在贵阳的一家数据公司做工程师兼任总经理,他们公司生产的AI007型机器人最近惹了一个大麻烦,客户纷纷投诉机器人盗取家庭隐私,机器人时不时和公司伺服器产生Socket链接,部分客户已经通过量子计算破解了机器人向公司后台伺服器传输的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AI007型机器人 的用户自发组成了维权联盟,准备提起集体诉讼。

这下可把王东急坏了,这已经是公司不知道第几次打官司了,只能暗自感叹道:这要是放在2019年,别说是让机器人传递数据到公司后台,就是把他手机照片,身份证,手持身份证,家庭住址,通讯录,GPS行动轨迹偷偷传过来都不是问题,时代真的是变了,这帮8090后阿姨大妈们怎么就像爷爷奶奶喜欢跳广场舞一样讨厌。

一位孙姓用户在公审阶段向王东发问到:你的机器人都卖给我了,机器人为什么机器人总是有意无意的向我推荐不知名的野产品?你还以为这是2019年?像腾讯一样在微信里面投广告给你赚钱?机器人到底是你的还是我的?

顿时王东哑口无言,想不到如今人们如此注重个人隐私,一点小问题都会锱铢必较。

后来王东打算采用区块链技术来改善用户的隐私问题,并且用户可以选择给公司提供匿名的统计数据以获得公司发行的区块链代币,用户拿到代币可以变成现金奖励,如此一来,用户也可以在机器人的使用上有所增值,实实在在的感觉到机器人是自己的机器人,而不是和背后公司藕断丝连的机器人,公司也借用了数据来研发更高级的机器人,就这样公司在上次集体诉讼惨败后推出了新型 AI008 机器人。

几个月后,新型机器人一经退出,在发布会上一片火热,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顿时公司扭亏为盈,赚了几十亿的人民币,还有来自海外,几百亿用比特币支付的订单。

第二年,公司在贵阳成功上市。


谢邀,maxdeath 大牛答复的那篇已经非常精彩了。

简单说,互联网最早就是去中心化的,受制于发展环境限制,市场选择过渡成了中心化的格局。

随著技术的发展,包括更快的网速,更快的硬体性能等等,借助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网路的地位会逐步提升。

其实去中心化的网路一直存在,而区块链只是一个技术,它也没说一定要取代谁,但是当前确实快速的推动了网路去中心化的进程,并吸引了大众的关注。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个人觉得未来会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现在那些超级垄断的互联网霸主会慢慢弱势,瓦解,形成多个节点互相牵制。

以后再也不会有什么BAT。


因为不这么号称就没办法把故事讲大然后骗钱~


不知道,几年内会有答案,如果没有,就忘掉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