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閱讀過中本聰寫的比特幣論文,對於中本聰精妙設計非常讚歎,包括節點POW共識機制,區塊鏈結構,簽名交易等。中本聰考慮的一直是發行數字貨幣,讓資產不可被任何人剝奪,也避免被央行稀釋。而到了以太坊,大家就考慮不僅僅發行貨幣,還要基於區塊鏈建立智能合約,取代當前的互聯網模式。

但存在一個問題,當前互聯網模式運轉的挺好,區塊鏈技術存在什麼優勢呢?


謝邀。

我們來講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買菜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有過從農民拉來的小車上買魚,肉,雞蛋,水果和蔬菜的經歷。曾幾何時,在計劃經濟時代結束之後,這是我們對於買農產品的唯一定義。這樣的市場,無疑是去中心化的,從現在的小資語境看起來特別美好——全天然無公害有機蔬菜,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然而被黑心攤販坑過的人都知道這種想法是多麼的不靠譜,無監管帶來的結果是無法保證的貨物質量,而無法保證的銷量導致的貨物損耗都會變成成本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然後,小攤們逐漸被規模更大更規範化的農貿市場所取代,然後農貿市場又被規模更大更規範化的超市所取代,這個時候,我們進入了前互聯網時代跨國企業操控一切的中心化的黃金時代。大企業壟斷一切的模式,在那個時代達到了成本的最小化。

然後,隨著互聯網誕生,慢慢地,事情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當信息被以更快地速度流通起來之後,人們逐漸發現大企業壟斷一切的模式在互聯網時代不再是最優了——例如,當供貨商和消費者可以直接跳過大公司壟斷的零售渠道自行建立連接的時候,傳統的去中心化市場似乎又回歸了。

正如馬雲所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從一方面看,我們似乎終於擺脫了零售巨頭們的壟斷,讓中小型商戶甚至農民都可以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易,這種可能性讓無數人為之歡呼雀躍,似乎,一個更理想更平等的世界就要出現了。

然而,漸漸地,人們發現了問題——曾經的屠龍少年變成了惡龍,曾經打破了壟斷的以更加粗暴的方式完成了壟斷,這次壟斷的方式仍舊是渠道,但渠道卻從線下移到了線上,而壟斷的關鍵不再是成本的競爭,也不再是渠道的競爭,而是慢慢轉變成信息的壟斷——最初,你只能從商販那裡買到有限的東西;接下來,你能夠從超市裡買到更多質量更好價格更實惠的東西;再接下來,你能從網上買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價格僅僅略高於成本,其中的利潤大部分被平臺拿走;而漸漸地,人們發現這其中的成本可以進一步從信息冗餘中壓縮——其實你並不想要那麼多東西,平臺在做的是把所有信息提供給你,你自己去挑選匹配的商戶,而實際上,為什麼不只把你想買的東西的信息匹配給你就好了?有人管這叫大數據時代,有人管這叫互聯網3.0,但它的本質是你的信息已經被互聯網企業所掌控,而它們正在用它來掌控你。不知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們登陸某app,想要買東西,或者外賣,或者出行,或者準備今晚的餐廳或者旅遊的行程,總之,你預想要去的是A,然而,系統顯示A沒有了,但是「根據您的喜好,我們向您推薦B,C,D」。這個時候,你選了B,然後感慨互聯網真是方便,科技進步真是了不起。

這個時候,你有沒有意識到——實際上,互聯網公司在這個時候,已經改變了你的選擇?掌握了你的信息的人實際上,可以從某種意義上,操縱你的人生。

————————————————————————————————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劍橋分析和互聯網的。

去年,互聯網行業爆出的最大丑聞無疑是劉強東性侵(霧)臉書和劍橋分析操縱美國大選乃至英國脫歐的故事。如果說,第一個故事也許離你更近,但是感覺似乎沒有什麼可擔心的——我選了B是因為B也很好,也滿足我的要求,但是這個故事就更加聳人聽聞一些了,至少,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臉書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無論是作為互聯網大鱷和社交網路的始作俑者本身,還是扎克伯格個人的創業經歷,都可以說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典範和標杆。然而,他們這次栽在了急於甩鍋的美國民眾手裡。我們在這裡不去談這件事情背後的政治角力和事實真相,我們只談大眾理解的故事,因為這造成了最深遠的影響。

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人爆出一家英國的大數據分析共識劍橋分析,非法從facebook那裡獲得了3000萬用戶數據,然後,通過這3千萬用戶數據分析出用戶的政治傾向之後,通過這些數據用定向推送他們感興趣的廣告的方法來操控選舉結果,最終,導致了「眾望所歸」的希拉里的落選和「人人喊打」的川普的登基。這個故事聽起來過於離奇,以至於很多人認為劍橋分析根本就是希拉里以及對於特朗普當選不滿的美國民眾推出來的替罪羊而已,因為他們的方法聽起來實在是太「不入流」了。換句話說,大家質疑的不是社交網路對於人的控制力,而是劍橋分析這麼個小公司用的非常簡單的心理學模型,達不到操控選舉的程度而已。總之,無論劍橋分析是不是在特朗普當選和英國脫歐這兩件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無法否認的是,在當下的社會,社交網路和媒體對於民眾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和政客。而這實際上正在慢慢向保守的當權者揭露的道理是——掌握了渠道和信息的互聯網巨頭,實際上擁有著極其恐怖的影響力。這一次,只不過是劍橋分析這樣一個小角色的初試牛刀,他們用的還僅僅是心理學模型,而沒有直接上機器學慣用人工智慧進行分類。而實際上是,此時的互聯網巨頭們還只是帶著鐐銬起舞(例如差分隱私,要求他們不能從收集到的數據定位到個人,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額外處理而已),沒有人知道如果互聯網巨頭決定要做什麼的時候,他們可以爆發出怎樣的能力。

互聯網始於Tim Berners Lee,始於一個他在倫敦奧運上發的那條twitter中描述的信念:this is for everyone(這是給所有人的)。我有幸和許多互聯網初創時代的奠基人們交談過——在互聯網創立之初,無論是Lee還是其他人,都滿心歡喜地認為他們將創造一個更公平,更自由的社會,互聯網能夠打破隔閡,打破邊界,更重要的是,打破信息的壟斷。而包括Lee本人在內,都痛心於看到自己開拓的美麗世界,最終長出了更為恐怖和扭曲的怪獸,成了一個信息壟斷更嚴重的世界。

這點,歐洲的戒備始終是很深的,無論是和互聯網巨頭們的長期對立,還是去年出爐的GDPR(個人隱私保護法,要求嚴格區分個人信息,並且將信息的使用權給用戶,例如,用戶有權隨時查看自己被收集的信息,並且有權利要求刪除個人信息),都力圖限制互聯網大鱷對於個人信息的獲取和掌控。然而,作為互聯網肇始之地的美國則始終對此舉棋不定,畢竟這些互聯網公司的濫觴在美國,聖地在美國,巨鱷們也在美國。而在這次的醜聞之後,美國終於開始認識到個人隱私的重要和互聯網公司的能力。

然而,中國呢?個人隱私數據的保護在哪裡?對於互聯網巨頭們的權力限制又在哪裡?

————————————————————————————————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區塊鏈共識和996的。

區塊鏈共識演算法是我的研究方向,而我決定也去蹭一蹭996的熱點。

區塊鏈共識演算法的核心是:社會和組織的運行都需要共識,無論是道德,法律,公司規定,合同等等,這些都是共識。但共識本身是沒有約束力的,想要共識能夠正確履行,需要有人監督,有人對於破壞共識的人進行懲罰。而區塊鏈共識演算法的核心就是——我們希望能夠把這樣的過程抽象出來,用演算法來計算執行,但如何保證有足夠多的人願意加入並且主動維護這個演算法的運行,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叫做激勵機制。目前,這個問題幾乎唯一的成功案例,就是最早提出這個方法的案例,也就是比特幣。比特幣設計了一個很簡單而精妙的閉環——挖礦-&>貢獻算力保證系統安全-&>獲得虛擬幣獎勵-&>虛擬幣的價值由算力保證。但這個閉環成立的前提是,比特幣系統十分簡單,所以維護它運行的工作基本上可以抽象成一個簡單的挖礦行為,因此,只需要設計對礦工獎勵的方案就可以了。然而,對於以太坊,已經有很多論文指出以太坊採用POW的一些問題——因為如果將以太坊看成一個中心繫統,或者一個提供服務的中介,那麼,它的功能不僅僅是保證交易的安全性,對它做貢獻的遠不只有礦工,還有程序員,還有提供驗證的伺服器,還有在平臺上運行的項目和他們的投資人等等等等……那麼,如何量化他們的貢獻,同時能夠自動獎勵他們機制,是目前共識演算法領域一個剛剛開始還沒有答案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得到這樣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由參與它的所有人維護和運行,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夠收到他們的報酬,他們的報酬最終會隨著這個系統使用人數的增加而增加,但沒有人可以利用這個系統做共識之外的事情。

那麼,這和996有什麼關係呢?

實際上,我一直在關注最近996的事件,我一直覺得有趣的地方,在於這件事出現的時間——為什麼已經996了那麼久,但偏偏在這個時候爆發?

很顯然,這和整個互聯網行業的低迷有關係。因為曾經996的人有工作要做,也有錢賺,所以沒有人發聲,看到的都是一幅美好的圖景,每個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成為互聯網獨角獸的高層,成為那些不可一世的名字們口中的「兄弟」,拿到期權,然後上市……;而現在當996的人看到了這幅光明畫卷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黯淡下去,看到裁員,看到破滅,看到曾經高高在上的公司的掙扎和倒塌,也看到曾經許諾的獎金和美好未來都化為泡影,同時,他們也慢慢地發現自己的工作也早就沒有當時開疆擴土的激情,而自己也許並不會成為「兄弟」,拿到期權,而是成為「混日子」,「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需要被淘汰掉的1%。於是,開始思考之前他們他們沒想過的事情——我們為什麼要996。

但同時,現在,也是互聯網公司們最難熬的時刻,所以,就連被捧上神壇的精神導師馬雲都不得不拿出這樣的餿雞湯去說「996是福報」。是他的水平降低了嗎?是他不知道現在程序員和員工們的需求嗎?是他自己不知道雞湯是餿的嗎?是他願意自己打那個說了「我希望多陪家人」的自己的臉嗎?並不是。是因為互聯網的價值增長已經變慢,隨著ofo的倒掉,投資人開始慢慢意識到互聯網的市場可能已經佔滿了,也許並沒有什麼新的夢想可以追,也沒有新的故事可以說了。於是,互聯網巨頭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996,一方面,如果沒有996,他們無法在寒冬中存活,另一方面,996可以幫他們解決過剩的勞動力。

歷史從來都沒有新鮮事——勞動法本身就是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的出現而誕生的,所以,也無怪為什麼現在資本家會跳出來旗幟鮮明地站在它的對立面。

——————————————————————————————

這幾個故事是為了回應題主「互聯網模式運轉得挺好」這個論點的。

第一個故事我想說的是:的確,互聯網模式提供了便利,但是,那是建立在獲取你大量的信息基礎上的,你並不僅僅在享受它帶來的便利,實際上,你,和世界上的所有其他人,都付出了更多的東西。

第二個故事我想說的是:互聯網模式運轉得並不好,在互聯網先驅們的眼裡如此,在歐洲人眼裡如此,在自由主義者們眼裡如此,在美國人眼中,也開始慢慢變得如此。我並不是說國外的人說的一定對,但是至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也應該想想,中國的互聯網模式,運轉得真的挺好的嗎?互聯網巨頭們,甚至,任何互聯網公司利用你的數據和利用它們所掌握的信息作的事情,中心化的隱患,魏則西、滴滴樂清,這樣的事件不存在嗎?

但第三個故事,我除了蹭熱點之外想說明什麼呢?

實際上我想說的是——你所說的「互聯網模式運轉得挺好」,是建立在過去10年的經驗之上的,是建立在「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而這背後,是巨量的資本湧入的結果。我想也許除了計程車司機之外的所有人都懷念快車剛出現的時候,滴滴、快的和優步變著法的爭先恐後地給司機和乘客送錢,那個時候我也會感嘆「互聯網真好」。所以說,「互聯網模式運行良好」這樣的感覺,是建立在「賺錢」的基礎上的,而互聯網帶給你的所有便利,為你提供的所有良好體驗,技術的每次迭代升級的背後,都是巨大的資本的不計成本的投入,都是野蠻生長的互聯網企業粗放的管理,都是無數996程序員們追逐著畫的大餅時流的汗水,而這些,都是建立在資本和資本家們知道,作為一個羣體的「你」在未來能夠為「他們」創造更多價值的基礎上的。

而現在,這些價值看似已經快被喫光了,而下一片藍海卻不知道在哪。

於是,我不得不去悲觀的預測,我們覺得「互聯網模式運轉得挺好」的體驗可能也會慢慢過去,就如同我們對於共享出行的美好體驗一樣;而隨後,如同996這樣的問題,就會慢慢地凸顯出來,在便捷服務的背後,資本家會露出要榨乾你最後一顆銅板的獠牙。

於是,我不確定,當我們翻回頭再看這十年,我們是會覺得「互聯網模式運轉得挺好」,還是會覺得,「天哪,我們燒了那麼多錢,嘗試了那麼多東西,佔用了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資源,用那麼多996乃至007的程序員們,最終,就只搞出了這麼點東西?」

所以,第三個故事,我想說的是,也許,互聯網模式運行的並沒有那麼好,也許我們感覺它好只是因為它發展太快,使得我們忘了它一方面對於資源的浪費的可怕,一方面壓榨勞動力時的無情。

————————————————————————————

最後,說回區塊鏈。

實話說,我從一開始就不相信完全的去中心化,因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天然是會犧牲效率和速度的,而實際上我想不到在可預見的未來,在除了黑市和非法交易之外的任何場景中,人們會願意為了匿名和隱私而犧牲效率和速度。而且,從技術上,區塊鏈遠沒有成熟,甚至可能連能用都說不上。因此,在近幾年,我看不到它能夠取代某個互聯網中心潛力。我甚至可以誠實的說,到現在為止,區塊鏈最成功的例子,仍舊是比特幣,而其他的一切公鏈、聯盟鏈和私鏈,都看不到什麼顯而易見的商業場景。至少,區塊鏈在現在,沒有任何可能成為互聯網行業和投資人們追逐和熱捧的那個——「下一個互聯網獨角獸」。

然而,我仍舊認為區塊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和思想,同時,我認為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我也相信區塊鏈技術乃至科學擁有者相當光明的前景——區塊鏈技術的嚴肅研究遠沒有比特幣誕生那麼久,真正進入計算機科學界的視野也不過短短3-4年,因此,我相信,所有區塊鏈的問題,包括擴展,包括隱私保護,包括激勵機制,都將會得到解決。

也許,到了那個時候,為了追求便捷,互聯網巨頭們仍會存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仍舊由互聯網巨頭們掌控。然而,也許那個時候互聯網巨頭們無法堂而皇之地收集你的個人隱私,無法肆無忌憚地濫用用戶的個人信息來為自己謀利,無法再無盡地索取和壓榨每一個用戶和員工的權益和價值,因為他們知道,當他們越過了某一條邊界的時候,人們還可以用另一個技術,一個去中心的方案,一個人人都能參與並獲得獎勵的系統,來取代他們。


互聯網版本的打土豪分田地罷了,哪有什麼去中心化,不過是幣價漲漲就浪,跌跌不休就罵,那麼好聽的去中心化,誰信誰傻X


現在區塊鏈主要優勢或者暫時只能做到的是價值傳遞,這是傳統互聯網沒有的。

簡單說互聯網是做信息傳遞的,因為人們發現通過網路可以傳遞01信號,那麼就可以快速傳遞任何形式的數字信息(文字,圖像這些),這是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互聯網偏偏不能傳遞價值,數字信息需要映射到真實世界的錢,就必須要一個足夠可信的機構背書,因為信息製造、複製、傳播的成本非常低。所以數字貨幣這些歸結到底還是把賬記在銀行或者支付寶這種機構自家的賬本裡面,人們把真錢轉給他們,他們在賬本上給你記一筆,就這樣。

這就是中心化了模式了,其實沒啥問題,至少到現在運轉地確實不錯。不過人們還是會擔心,因為中心化是有風險的,如果支付寶的資料庫壞了,或者被攻擊了,或者有家賊等等,可能會影響到用戶的資產,這種事概率比較小,但是也是發生過。

區塊鏈就利用種種技術來達到去中心化了,所以不需要信誰,因為任意的(少數)人作惡,都不影響系統的完整性。

只是現在技術上限制太多太多了,根本滿足不了基本的使用場景。好在至少概念是完備的,所以可以讓一些不那麼實用的場景跑著玩,比如比特幣,因為價值存儲和傳遞的性質在那裡,所以比特幣是有價值的,也可以炒。一旦可以炒,那就很容易形成一個龐大的資金圈子,早期又脫離監管,所以區塊鏈就變成了進行各種資金遊戲的場所...後來韭菜們恍然大悟,加上各種監管,又把區塊鏈歸入了偽技術真騙錢的行列這樣子。

其實現在學界對區塊鏈的研究是逐漸變多的,但是感覺進展也不快,因為這種技術,很難通過所謂世界頂尖學府的研究團隊一步一步推著發展上去的,而是偶爾出現一兩個聰明人,帶來一些猛烈的突破。

不過我認為去中心化還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如果有一天系統的各項能力能跟上場景需要,就會出現各種實際的產品。


互聯網解決了信息的傳遞,區塊鏈有可能能夠解決價值的傳遞。

不管區塊鏈技術能否擔起重任,但解決價值的傳遞是未來發展所必須。

何況去中心化,互證共識,纔是未來人類社會發展可能的樣子。

說的太遠,但這是事實。


區塊鏈並沒有號稱要幹嘛幹嘛,只是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向,去中心化場景在實際情況中是有很多的,這些場景需要區塊鏈


當前互聯網運行得挺好,確實沒錯,但不意味著以後會好。

2027年4月3日。

今年2000年出生的王東剛剛博士畢業,在貴陽的一家數據公司做工程師兼任總經理,他們公司生產的AI007型機器人最近惹了一個大麻煩,客戶紛紛投訴機器人盜取家庭隱私,機器人時不時和公司伺服器產生Socket鏈接,部分客戶已經通過量子計算破解了機器人向公司後臺伺服器傳輸的內容,一石激起千層浪,AI007型機器人 的用戶自發組成了維權聯盟,準備提起集體訴訟。

這下可把王東急壞了,這已經是公司不知道第幾次打官司了,只能暗自感嘆道:這要是放在2019年,別說是讓機器人傳遞數據到公司後臺,就是把他手機照片,身份證,手持身份證,家庭住址,通訊錄,GPS行動軌跡偷偷傳過來都不是問題,時代真的是變了,這幫8090後阿姨大媽們怎麼就像爺爺奶奶喜歡跳廣場舞一樣討厭。

一位孫姓用戶在公審階段向王東發問到:你的機器人都賣給我了,機器人為什麼機器人總是有意無意的向我推薦不知名的野產品?你還以為這是2019年?像騰訊一樣在微信裡面投廣告給你賺錢?機器人到底是你的還是我的?

頓時王東啞口無言,想不到如今人們如此注重個人隱私,一點小問題都會錙銖必較。

後來王東打算採用區塊鏈技術來改善用戶的隱私問題,並且用戶可以選擇給公司提供匿名的統計數據以獲得公司發行的區塊鏈代幣,用戶拿到代幣可以變成現金獎勵,如此一來,用戶也可以在機器人的使用上有所增值,實實在在的感覺到機器人是自己的機器人,而不是和背後公司藕斷絲連的機器人,公司也借用了數據來研發更高級的機器人,就這樣公司在上次集體訴訟慘敗後推出了新型 AI008 機器人。

幾個月後,新型機器人一經退出,在發布會上一片火熱,受到了廣大用戶的青睞,頓時公司扭虧為盈,賺了幾十億的人民幣,還有來自海外,幾百億用比特幣支付的訂單。

第二年,公司在貴陽成功上市。


謝邀,maxdeath 大牛答覆的那篇已經非常精彩了。

簡單說,互聯網最早就是去中心化的,受制於發展環境限制,市場選擇過渡成了中心化的格局。

隨著技術的發展,包括更快的網速,更快的硬體性能等等,藉助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網路的地位會逐步提升。

其實去中心化的網路一直存在,而區塊鏈只是一個技術,它也沒說一定要取代誰,但是當前確實快速的推動了網路去中心化的進程,並吸引了大眾的關注。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個人覺得未來會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現在那些超級壟斷的互聯網霸主會慢慢弱勢,瓦解,形成多個節點互相牽制。

以後再也不會有什麼BAT。


因為不這麼號稱就沒辦法把故事講大然後騙錢~


不知道,幾年內會有答案,如果沒有,就忘掉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