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建筑学学生,建筑师的设计基本都有自己的一个建筑设计逻辑链。想知道详细的建筑设计逻辑链,作为提高设计能力的参考和学习。


如果要说成熟,这就不是一个专业上面的问题。

就像写文章一样。

小白写文章,写出几个优美的句子和辞汇,感觉自己好厉害,远超大师的平均文字水平。这和很多在校学生做的课设和竞赛其实是很像的。

入门者写文章,关注到的是文章内部的结构完整,外部可以被别人读懂,这时候才会发现,能写几行优美的文字的用处并不大。这时候,就可以说具备基本的项目能力。

资深者写文章,要看写给谁看,想要传达什么价值,文章是否可以准确传达这个价值,要根据客体的不同转换文风。这时候,基本就成为了处处吃香的资深从业者。

文豪写文章,文风逐渐稳定,一方面是能力积累,另一方面文风受到社会的认可。这个阶段写的文章,绝对不会再关注到辞汇是否华丽,因为对文学有兴趣的人都知道,华丽的辞汇是最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是能力不足的遮羞布。但虽然语言随性,但词语和理句一定有魔性,不用言语点名就能引人深思。放在建筑届就是大师。所以,很多学生眼里的"大师无非如此",本就是自身能力不足的假象。另一方面也只能说是建筑行业的实践样本太少,很难像文学一样让人理解得那么透彻。

唐诗宋词之所以看起来华丽,不是因为它们的用词华丽,而是它们在完美表达某一境界后,它们的词语诞生了华丽的效果,然后半懂不懂的后人拿来在文章中用。

但也可以理解,人不青涩枉少年吗。


成熟的建筑设计逻辑连就是,搞清楚问题及排序,根据矛盾等级,按照各个问题的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内去解决。


最好的提高方法就是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问人要成果


分析场地关系→得出最优解的外部组织。

根据功能要求→得住最优解的内部组织。

两个最优解取平衡。

在做个表皮,这就算结束了。

(瞎逼逼


核心逻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列几个变体,别当真

学术变体:发明问题,整理文献,发表论文

商业变体:委托洽谈,翻案例库,做屁屁踢

明星变体:皱眉沉思,狂勾草图,谈哲谈佛

"胡乱回答,不知题主满意否"


别想多了。为甲方服务,他们需要什么,再用建筑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让它呈现。


我觉得现在还不用急著知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