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身体患病,一定有一个或者多个病灶在,咨询师是如何在初评乃至后续咨询中,抓住来访者核心问题进行工作的呢?

如果没有抓住核心问题而开始错误的治疗,不是隔靴搔痒或者会造成更大伤害?


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你不要自作聪明。


无法确保,共同讨论吧……

比如——

我(来访)提出假设A。

咨询师:感觉不只是A,还有A+。

我:没有A+,只有A。

咨询师(思考):A+是存在的,结合你提供的线索,只是不明显。

我:与其说是A+不如说是B(再提供更多线索)。

咨询师(再思考):B和A+很像,这说明A+的确存在,继续举例。

我:不,没有A+。

(一段时间后)

我:我看到了A+,也许你说的对

咨询师:我也理解了你说的B,的确不是A+……

我(暴走):滚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几乎所有心理咨询流派都有自己的看法。

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权,虽然大家也会学点精神诊断学的知识。只不过这种诊断通常是以容易看得见的症状为主,主要是为了方便咨询师能及时知道来访者的问题属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但是问题也有,就算标准很表面,很多时候也无法保证来访者能在短时间内全面地表达和呈现自己的核心问题。

我这边的工作模式就不是由咨询师来帮来访者解决问题,而是在理解来访者的过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办法。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重要的不是我知道什么,而是当事人自己体验到了什么——所以很多时候如果咨询师把话说得太满并不合适,先不说自己的表达是否精确,来访者这边也会觉得「话都给你说完了」。(这也是新手咨询师常犯的一个错误,追求深度共情而忽视来访者探索的空间)

我们没办法确切知道别人是怎么样的,任何理解都带有自己的主观性,能理解别人的一个前提是能和自己的感受、想法、联想待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去接近对方的内心世界。在某些时候两个人能达成一些深度的共鸣,但是多数时候作为咨询师要知道自己的感受和表达的局限性,咨询师的诠释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这个过程里,来访者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咨询师的诠释,而是在那些不那么精确的诠释里,参与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但是如果来访者的任何经验都要由咨询师来判断,那么咨询师永远无法接近来访者内心真实的体验。


我觉得执著于找「核心」会让咨访双方都很疲惫很焦虑,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找了三四次没找到,可能来访者就灰心了;也可能咨询师强行找到一个,推给来访者。

或者比如说一开始找到了「核心」,这种核心往往是抽象、很深远很强大的,比如原生家庭的问题,话题太大太抽象,根本无从著手。或者问题很明确,但是太强大了,来访者根本没有力量与之对抗。

所以我一般是从当下的问题著手的:你跟室友处不好?那我们来谈谈怎么跟人交流; 你下周面试很紧张?我们来谈谈面试……

看上去很琐碎对不对?问题的核心明显在来访者的低自尊啊,原生家庭等等方向嘛!可是低自尊要怎么拔苗助长呢?原生家庭不好咨询师也不能把来访者父母抓起来打一顿啊?

所以我会从琐碎处著手,这是因为所谓的「核心」问题,比如人的低自尊、性格偏执、缺乏交流能力等等,都是过去有害的经验(被人欺负、家长负面的话语、创伤性事件等等)带来的,因此我做琐碎的事情,是要带给来访者成功的经验(成功应对别人的欺压,人家骂你成功保护自己等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信和能力,这些成功的经验会比我口头的安慰、分析、说服强大千万倍。因为它们是真实的,是实际体验无可辩驳的,是会直接改变来访者大脑神经连接的。

所以我不认为找「核心」很重要,如果非要说的话,让你当下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就是我工作的核心。帮你一步一步扎实地往前走就是核心。

PS. 我是人本取向的,我关注的重点在当下和未来,强调的是人的潜力。精神分析取向的朋友可能会更加重视过去的影响力,会去找过去的重大事件。这就没有对错了,无非是路径不同。


泻药。

非常必要,对咨询目标设定也很有关系。

一次初次咨询肯定没有办法看明白,需要足够的信息搜集和主诉的整理吧。

具体怎么做,自己也不是那么清楚。

只看躯体症状不行,只看过去也不行。

还是和督导好好商讨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