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碑為界

生存空間的界定

從古至今都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上古沒文字時以山水為界

大漠草原以石人像為界

誰立的石人其面朝地域就是誰的地界

蔣中正 · 字界石

人類笫一本書《周易》就有界石記載

蔣中正先生字界石

就是留日時聽說曰本天皇以《周易》取名

所以他也為自己以《周易》改名改字

在《周易》豫之周章周二記載

界於石 · 不終日 · 貞吉

於界石 · 經常挪 · 征伐

周公給小成王解釋

不終日 · 貞吉 · 以中正也

經常挪 · 征伐 · 以求中正

兩國之間的界石

不斷上演挪移遊戲

中俄玩過

中越玩過

中印還在繼續玩

玩得不耐煩了就「征伐」

世界上最著名的「界石」

非萬里長城莫屬

長城專家給外國政要講解長城時必說

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防禦城

有文化真可怕呀

長城怎麼可能是防禦工程呢

長城是界碑

是界碑延長後的界線

是界定農耕民族不能越界搶奪牛羊

也界走游牧民族不能越界搶奪財物

長城是「己所不欲 · 勿施於人」之象徵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讀者所有

轉載無須聯繫作者

(一己之見 · 僅供笑閱)339


我個人認為,這與我國古代統治方式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統治方分三類:直接管轄、羈縻統治與朝貢體系。

第一種,朝廷在當地設立行政機構,委派流官(任期制),及徵收賦稅、裁斷案件等。我國自秦漢開始實行郡縣制,即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實行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這種制度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中央委派官吏:從最初的門閥選拔,到後來的科舉取士,這些地方官吏的任命權來自中央,任命的官吏也來自五湖四海。這些官吏管轄的範圍大致相當於漢族聚集區,即長城以南、川陝以東、雲貴以北的地區。這些地區中央的控制力最強,朝廷的經濟基礎也主要來自於此。儘管歷代地方行政機構的名稱有所不同,如明朝在漢族居住地區,大體上實行省、府、縣三級制,但其統治方式卻非常相似,即設立流官。這種統治方式的最大好處就是避免了地方勢力的做大,中央可以通過對官吏的任免強化對地方之統御。

第二種,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承認首領在本民族的政治統治地位,任用首領(這也是羈縻統治的最主要特點)為地方官吏,他們的官爵甚至可以得到世襲,但必須得到冊封。除政治上屬於中央、經濟上朝貢外,其餘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方式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特別行政區,唯一不同的是羈縻統治之下,地方需要向中央繳納貢賦(儘管不多),而現在的特別行政區中央不但不取其毫釐,還出台更多優惠政策支持其發展經濟。

第三種,我們周邊的安南(越南)、朝鮮、琉球(今沖繩)等國家在近代以前長期是中原王朝的屬國。儘管中原王朝對其日常事務鮮於過問,但它們也必須和其他羈縻首領一樣定期前來進貢,作為一種臣服的表示;屬國的新國王即位也需要獲得中原王朝的冊封,以此來證明其合法性。對於那些拒不朝貢、不接受冊封的屬國,中原王朝也是不惜兵戎相見的。

通過對比發現,古代中央政府對羈縻統治區域與朝貢體系下的屬國在管理模式上有很多類似之處,不同的就是羈縻統治區面積較小,漢化程度更高;而朝貢體系的屬國儘管其所統治的土地更為遼闊,受中原文明之影響絲毫不亞於羈縻統治區。如明朝在滅亡後相當長時間內,曾經的屬國朝鮮仍然沿用崇禎年號,甚至在明朝滅亡六十周年,朝鮮李朝肅宗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國土應該包括周邊屬國在內,而不僅僅是直接管轄區與羈縻統治區的累加,甚至連羈縻統治區也被剝離出了古代中國的版圖(這種現象在近代歐洲出版的中國地圖中時有出現)。


確定邊界的手段之一,就是 封建

封的意思是在邊界挖壕溝 分開疆域

建的意思是在壕溝邊上種樹區分疆界


打出來的


互相攻擊啊確定地盤。今天你來這裡其他人沒反應,這地方就你的了,如果有一群人來反擊打打殺殺,爭來爭去之後雙方部隊距離的中心點連起來就是邊界。很多情況是以河流山脈分界,因為河裡山頂不好爭。這也是為了雙方分邊駐紮軍隊備戰方便。


其實中國很少遇到這個問題…… 東南西北,都是推到不太適合住人也不好過去的地方就停下來了…… 東南最遠都到大海,西邊西北是關隴盡頭的大漠,西南是十萬大山和高原,北邊是凍土森林……

存在多個國家的時候像春秋時期會有種樹為界的情況,像唐明之類的往往就是以關口險要為界 關外有實際活動範圍但是已經不算國境範圍內了


有界碑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