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電影都把歐洲中世紀描寫的非常恐怖,讓人無法接受。那麼,如果電影都表現的如此黑暗壓抑,那真實的中世紀到底有多黑暗?


中世紀前期(也就是俗稱的黑暗時代)確實比較慘,因為羅馬帝國時期,地中海經濟的一體化是相對比較高的,可以通過整個地中海的海運來互通有無。例如羅馬城的糧食其實主要是靠埃及供給的,愷撒就曾說如果埃及的糧食供應斷了,羅馬城就撐不了幾個月。正是依靠從埃及、以及帝國各地的物資進口,羅馬城才爆出了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幾十萬到100多萬人口。

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衰退,西歐建立了各大日耳曼國家,物產豐富的埃及和敘利亞也被阿拉伯人給佔了。於是歐洲部分地區(如義大利)人口斷崖下滑並且幾百年無法恢復元氣,更多地區只能通過莊園經濟來自己種地。且由於「黑暗時代」氣候變冷,不時爆發天災,這種經濟的脆弱性顯然是非常大,一旦發生歉收或者傳染病,幾乎就肯定會爆發饑荒。

義大利+希臘、巴爾幹人口變動

當然,這種生產方式也算是倒逼了農業技術和農業器械的進步,使得農田單產不斷提高,最終使得西歐逐漸走出了小農經濟,但這是後話,為期長達數百年之久。此外,就是日子最慘的農民,可能也要比奴隸好上不少(下文有照應)。

以下為翻譯:

流行病和氣候變冷導致六世紀歐洲人口大量減少。與羅馬時期相比,西歐中世紀的農業更加註重自給自足。封建時代開始於大約1000年。北歐在封建制度下的農業人口通常被組織成莊園,莊園由莊園領主主持的數百英畝或更多的土地以及羅馬天主教會和牧師主持。居住在莊園中的大多數人是農民或農奴,他們自己種莊稼,為領主和教堂工作,或為土地支付租金。在大多數歐洲地區,大麥和小麥是最重要的作物。還種植了燕麥和黑麥以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牛和馬被用作動物。綿羊飼養羊毛,豬飼養肉。

在整個中世紀,由於惡劣天氣造成的農作物歉收屢見不鮮,常常導致饑荒。儘管困難重重,但人體測量學證據表明,中世紀的歐洲男人比之前羅馬帝國、或之後的近代前期的男人更高(因此可能是進食更好)。

中世紀的農業體系於14世紀開始瓦解,在低地國家發展了更為集約化的農業方法,而在1347–1351年黑死病的人口損失,使得更多的土地可供減少的農業人口使用。但是,直到19世紀中葉,中世紀的耕作方式在斯拉夫地區和其他一些地區幾乎沒有變化。


如果非要找出中世紀和「我們」之間有何不同,那可以說中世紀是一個色彩更加分明的時代,夜晚與白晝、凜冬與炎夏,「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看上去都更加明晰」,甚至人們情感的大起大落也更加強烈。在任何社會中,理想與現實都有差距,而在中世紀,這種差距是一道鴻溝,而在這鴻溝兩側,瘟疫與盛典為何不能並行?

流行文化竭力簡化中世紀形象,是因為它們無法處理複雜多樣的社會,然後再通過貶損這一時代,來賦予被簡化的形象以正當性。中世紀的「他異性」不是「我們」與「他們」有多麼的不同,而是中世紀內部的「巨大的差異性」。

中世紀當然不是僵化與死亡的時代,中世紀的世界也不是「衰老的世界」,但中世紀同樣也不是黃金時代,「浪漫的中世紀」同「荒誕的中世紀」一樣也是刻板印象,如勒高夫所言,「金色傳奇」與「黑暗傳說」一樣,都不屬於真正的中世紀。真正的中世紀是一個「完整的中世紀」,是漫長歷史時期中的一部分,它長成了一株碩果滿枝的果樹,留給後人邁向新時代的遺產。

「斷裂是罕見的。常見的模式,是或長或短、或深或淺的轉變,是轉向,是內在的重生。」


中世紀的黑暗體現在,中世紀發生在我們的時代之前。 @酷酷貓先輩 在他的回答裏詳細講過這個問題了。https://www.zhihu.com/answer/228323967

另外不太建議把將一個綿延了千年、涉及千萬平方公里的概念直接用「黑暗」這種詞來概括,就算是在法國那大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有若干個分法分成若干個區域進行討論,這種地區之間的不同步性和某些特徵的同步性是中世紀這個概念無法一以概之的——如果不是主要的,那麼至少也是重要的——原因。

「中世紀」本來指的是中間的世紀,如果人類未曾產生現代文明,那麼中世紀也許永遠也不會獲得「黑暗」這個標籤(不過也許中世紀這個詞本身就隱含著一種蔑視)。「中世紀」站在了現代性的反面,是現代性的他者,所以中世紀一定是「黑暗」的。但事實上,整個現代文明的胚胎就是孕育於這個「黑暗時代」中的。

如果真的要找出一個貨真價實的黑暗時代(狹義上的中世紀),那麼一定是九至十一世紀,這個階段歐洲處於各種內憂外患的包夾之中,加洛林帝國權勢的衰微又使得歐洲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權去阻止這種衰退。道路系統荒蕪、延續自羅馬時代稅收系統被廢棄,郵政系統癱瘓、地方勢力坐大、教俗之爭愈演愈烈、封建關係逐漸形成、文字的力量被人忽視。對狹義上的中世紀而已,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但卻是一個痛苦的轉型時代,一個悲慘的孕育時代。這個「黑暗」時代結束後,歐洲就迎來了被稱為「十二世紀復興」的良の世。

一切的誤解,一切的「黑暗」,都是來自不瞭解,來自於「刻板印象」。


沒有成體系的醫療,生病基本靠抗,如果不小心趕上瘟疫什麼的,會不會被傳染,傳染以後能不能好全看命。

沒有下水道系統,食物雖然也有麵包之類的,普通人喫的和有些家底的貴族喫的完全不是一種東西。喫不飽是常態——別奢望自己是貴族,普通人的生活更可能是你遭遇的。而且就算你是貴族也沒的選,生病了一樣得抗,最多給你點罌粟水喝。


@黯天 前輩回答很好,我就不班門弄斧了。當代對於「中世紀黑暗」的看法基本上是低級照抄啟蒙運動到二次大戰之間西方史學的一貫態度,加上中文世界本身就對西方瞭解很少,大家也就將錯就錯形成了這一刻板認識。對「中世紀黑暗」的翻案應該說始於二戰後勒高夫的《試論另一個中世紀》,從此之後「黑暗的中世紀」概念逐漸被推翻,學界開始從全新的角度(拋棄啟蒙和文藝復興預設)重新評價中世紀,也去的了很多成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